1980年代末,美國遊樂設備生產商面對愈來愈多的訴訟和索償個案,令其產品的設計變得保守,向來倚賴進口貨的香港遊樂場亦隨之變得枯燥乏味。 )設計,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捐款15萬港元興建,於1969年落成,在1990年代拆卸重建爲今日的遊樂場。 對方是在英國國家檔案管遇上相關資料,故從資料只知道其地點為「殖民九龍」。 Playgroundology得到的資料比樊樂怡遇上的更少,研究當然沒下文。 見到對方徵求更多相關訊息,她亦把偶然找到的資料都跟這位專家分享。
- 可惜這個極前衞的遊樂場於90年代拆卸重建為石籬探奇遊樂場,即使佔地空間及3層結構不變,但如藝術品般的大型雕塑卻1件不留,換成每個屋邨一式一樣的「倒模」遊樂場。
- 至於我們的研究問題,我們探問的是,到底是甚麼令石籬遊樂場和其他抽象遊戲地景得以誕生?
- 如此大型的雕塑遊樂場其後在香港不再復見,但本地設計師仍嘗試以較簡單的幾何形狀,或結合進口設施,構築出充滿趣味的遊戲地景。
葵涌石籬商場1期天台今年有幸成為首個Nike Grind籃球場選址地點,仲要有大名鼎鼎的James Jarvis繽紛圖案加持固然值得高興。 不過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石籬亦曾經出現過1個相當前衞的遊樂場,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在1969年,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在當時落成不久的石籬邨內一處面向青山公路的山坡上,興建出一個面積達3萬平方呎、以巨型雕塑堆砌而成的另類遊樂場。 小朋友入內之後,可隨意發揮個人潛能於分布3層空間的大型抽象雕塑中攀爬甚至跳躍,地面亦有沙池作緩衝,因此街坊都稱此‵公園為「三層公園」或「沙池」。 可惜這個極前衞的遊樂場於90年代拆卸重建為石籬探奇遊樂場,即使佔地空間及3層結構不變,但如藝術品般的大型雕塑卻1件不留,換成每個屋邨一式一樣的「倒模」遊樂場。 樊樂怡:(英文)史靈卓(Paul Selinger)製作這部紀錄片是想……向美國城市公園規劃部門喊話。
石籬探奇遊樂場: 建築
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注意到自1960年代石籬遊樂場建成以來,直至1980年代這段期間,不少本地設計師打破遊樂場設計的成規,一反實用主義的傳統,採用抽象的設計語言。 這有可能是受到當時西方國家將遊樂場視為藝術的風潮所影響。 二戰後歐美進步而創新的年輕建築學生和藝術家,都踴躍投身公共事業,為人民服務,促成了大量前衛和異想天開的設計被落實在公共建築中,特別是公共房屋、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設計,當中遊樂場就是特別具實驗性的一頁。 許多「粗獷主義」的先鋒遊樂場應運而生,至今還讓世人著迷。 只是沒想到,香港的徙置屋邨,也有過以抽象雕塑為主題的遊樂場,在1969年就已接上過前衛遊樂場的歷史。 舊石籬邨第1座旁,面向青山道處,有一依山而建的遊樂場,名為石籬探奇遊樂場(俗稱「三層公園」)。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遊樂場屬休憩用地,屬於園境建築的範疇。 此行業在1970年代才引入香港,當年的園境師多是歐美外籍人士或從海外學成歸來的香港人。 石籬探奇遊樂場 例如,於1988年啟用的沙田中央公園,結合中式城堡和進口設施,是一個有趣的在地化實驗;約於1985年落成的彩蒲苑,其假山組合遊樂設施「土炮味」甚濃,反映設計師在各種限制下,盡力創造經濟實惠又趣味十足的遊樂場。 自1950年代起,香港政府興建大量公共房屋,以應付急速膨脹的人口。
石籬探奇遊樂場: 公共交通
以粗體標註的樓宇設有供1-2人住戶入住的「劏房」,主要用作編配給受同邨、葵涌邨及梨木樹邨重建影響的居民。 此外,石籬(一)邨除石泰樓及石安樓外所有大廈均採用美式編層法(即不設1樓);石泰樓、石安樓及石籬(二)邨所有大廈則採用英式編層法(即設有1樓)。 自1950年代起,不少難民在今石籬邨一帶築寮屋農舍定居,該地原被稱為石梨。
啟用儀式由著名銀行家及政治人物 馮秉芬(Kenneth Fung)主持,他同時也是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的董事。 當時有盛大的慶祝活動,包括舞獅表演、滾軸溜冰表演……滾軸溜冰隊實際上是來自摩士公園。 石籬探奇遊樂場 這張照片可能是在綵排期間拍攝的,若是真正的表演,在雕塑四周必定有很多圍觀的觀眾。 這個遊樂場自其落成直至約1990年代末被拆卸為止,曾為石籬邨幾代居民服務,街坊暱稱它為「沙池」或「三層公園」。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
由於家居環境狹窄,它也成為很多居民取景拍家庭照的地方。 石籬探奇遊樂場 其中部分受訪者告訴我們,當他們長大後,仍會向區外的朋友推介這個遊樂場,彷彿是一個非凡的旅遊景點。 回顧香港,雖然從1960到1980年代期間,「Tunnel Bridge」隨處可見,但本地設計師的設計一般都相當務實。 而且,遊樂場的設計一直是由建築師或工程師負責,而非藝術家。
近年,一如許多亞洲和美國城市的居民,香港人開始驚覺四周的遊樂場變得一式一樣,毫無樂趣。 去年開幕的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以及城中眾多的空間實驗,反映香港開始反思遊戲空間的發展,並響應全球性的創新運動,探索更開放、更共融的遊戲環境。 你在片中除了可以看到石籬遊樂場的興建過程外,還可以一窺1960年代公共屋邨的兒童生活。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作為全球戰後建築風潮的一頁
石籬探奇遊樂場依山而建,面向青山公路,處於一塊面積多達3萬多平方呎的多層式空地上,因此當時又被街坊稱為「三層公園」。 火警發生期間,一度火光熊熊,並有濃煙升至半空,消防將火救熄後場內大部分設施被燒毀,其中滑梯嚴重焚毀。 由於同區附近的安捷街遊樂場在本月九日亦曾發生縱火,警方正調查兩宗案是否有關連,追緝緃火狂徒歸案。 2023年1月16日,隨著石籬中轉房屋於當天起永久封閉,第二至六型徙置大廈亦從此成為歷史,而屋邨歷時37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石籬邨位於上葵涌(又稱北葵涌)東面,位處金山西面山麓,鄰近金山郊野公園。
在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石籬南選區區議員,民主黨成員兼支聯會常委梁國華爭取連任,但最後敗於親建制派政黨新民黨成員吳家超,令泛民主派在石籬邨損失一席,不過該席已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成功奪回。 石籬商場天台設有籃球場,在2021年6月翻新完成後,地面由二萬對回收運動鞋製成的Nike Grind舖設而成,並由著名插畫家James Jarvis負責設計球場地面的動態圖案。 球場命名為「石籬Grind主場」,將在同年6月25日對外開放。 本版向香港設計中心查詢,並獲版權持有者授權獨家轉載珍貴片段,在觀賞「好玩日日」之前,可先預習舊時香港的記憶(短片在文末)。
石籬探奇遊樂場: 【展覽】遊走於 60 至 80 年代遊樂場的虛實之間
遊樂場由美國藝術家史靈卓(Paul Selinger)設計,並獲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特別捐款15萬港元興建,於1969年落成,以其特別的雕塑藝術設計聞名,其新穎設計在當時屬於亞洲獨有。 我們反而認為設計文化和遊樂場規劃的正式流程,自上世紀以來有了大幅度的發展,而現代設計須要把更多隱憂和計算納入考慮範圍。 Frost所說:「永遠都不會有一個最完美的遊樂場」,遊樂空間須不斷地發展,以滿足千變萬化的需求。
據我們猜測,這是設計師對傳統園林中風景如畫的廢墟的現代詮釋。 石籬探奇遊樂場 1975年,慈善團體半島青年商會舉辦了一個兒童新天地遊樂場設計比賽。 獲獎者是來自香港大學的建築系學生團隊及他們的朋友,一位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年輕設計師。 二十世紀初,香港因經濟蕭條,社會福利尚未完善,許多無人看管的孩童在街上嬉戲,容易淪為童黨,造成社會問題。 政府遂在1929年開始在市區興建首批遊樂場,讓兒童消磨時間和精力。 2006年5月8日康樂葵涌石排街公園啟用兒童樂園:剛啟用的葵涌石排街公園設有兒童遊樂設施,讓小朋友舒展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