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葉闊倒卵形,有圓弧形波浪葉緣,側脈9~15對,嫩葉兩面具柔毛,老葉平滑,頭鈍基略心形,無柄,螺旋狀互生。 石櫟 石櫟 天然生育地在台灣僅在台中一帶曾發現,且呈極零星分布。 本種植物果實可供食用,葉可採為食用香料,木材為高級用材。 「淋漓」之名的由來,是因為此樹被砍的時後,在枝幹傷口處會溢出汁液,有如泉湧淋漓。 葉上半部有鋸齒緣,下半部全緣,側脈為直行脈,延伸成鋸齒,葉背粉白。 杯狀殼斗外有三角形凸尖的鱗片,呈覆瓦狀排列。
當芽苗長到2~3cm時起苗,剪去主根長度1/3~2/3,植入營養袋,輕輕壓緊,使根與營養土充分接觸,及時澆水,遮上透光率30%的遮蔭網,保持土壤濕潤,60d後陰雨天期間揭開遮蔭網,不再遮蔭,以提高苗木的木質化程度,促進苗木的粗壯和根系生長。 九月中旬左右,苗木根系開始穿透營養袋,此時進行苗木分級和移袋,不同規格苗木分級管理,促苗木側根生長。 產秦嶺南坡以南各地,但北迴歸線以南極少見,海南和雲南南部不產,生於海拔約1500米以下坡地雜木林中,陽坡較常見,常因被砍伐,故生成灌木狀,日本南部也有。 雄穗狀花序多排成圓錐花序或單穗腋生,長達15釐米;雌花序常着生少數雄花,雌花每3朵、很少5朵~簇,花柱1~1.5毫米。
石櫟: 石櫟形態特徵
一直到今日,栗子是諸多佳餚中的材料。 石櫟幼齡林耐廕庇,可採用帶狀清山,利用原有植被作側方遮蔭。 石櫟苗主根生長強,裸根苗移植成活率低,我們採用營養袋苗造林以確保造林成功。 營養土採用黃心土50%+腐殖土30%+火燒土20%配置,營養袋裝好土後用竹籤在中間插一個深約2cm的小孔,用於芽苗移植。
樹木通常可供觀賞及建築之用,如板栗的木材堅硬,耐濕抗腐,可製作橋樑、枕木及傢俱。 木材灰褐色,紋理直,結構中等,質堅硬,是我省廣大丘陵區羣眾所喜愛的硬木,俗稱“空筒箭”。 可供建築、傢俱、農具、秤桿、車輛等用材,果實富含澱粉,可生食、炒食或釀酒,殼鬥含單寧,可提栲膠。 10~11月,石櫟孥果由青色變慄褐色時成熟,選擇生長健壯、結果率高、無病蟲害的優良單株作為採種母樹,在地下鋪塑料薄膜,用竹竿敲打落地後收集,採用水浮法除去空粒種子和混雜物.忌曬.稍晾乾,48h後用細潤沙在室內採用層積法貯藏.底層沙厚不少於5cm,種子均勻平鋪擺放。
石櫟: 石櫟屬
堅果卵形,初覆有細毛,漸漸消失而變得平滑。 石櫟 產於北部烏來、龜山海拔300~700公尺的地區,中部及恆春半島亦有分佈。 其木材可製農具、器具、枕木及柱桿等。 青剛櫟又稱鐵椆、白校欑,是臺灣常見的常綠喬木。
全世界有9屬約600種,廣泛分布於北半球之溫帶、亞熱帶、熱帶,臺灣產7屬51種(栗屬、栲屬、椆屬、水青岡屬、楒屬、櫟屬、柯屬)。 自低海拔至中海拔均可見到殼斗科植物的蹤影,植物園中則栽植有青剛櫟、栓皮櫟等十餘種。 有人稱讚栗樹是「一年種,多年收;一代種,多代享。」栗樹會受到這樣的愛戴,是因為栗子除了澱粉之外,還有蛋白質、脂肪、單寧、醣類和維他命B2等成分,具有滋補益氣、治脾補肝、厚實腸胃的功能。 通常栲屬中單寧含量少的果實可以直接食用;水青剛屬脂肪較多可供搾油,而其他各屬由於單寧較多,只可當飼料。 栓皮櫟的樹皮是做軟木的原料,而某些櫟樹樹葉可以飼養柞蠶。
石櫟: 石櫟林地選擇
葉互生,卵狀披針形,革質,下半部全緣,上半部呈芒狀鋸齒緣,葉背為灰綠色。 石櫟 石櫟 堅果果型變異大,先端突尖,在中間插入牙籤,即是鄉下小朋友的陀螺。 杯狀殼斗覆於果實上方,殼斗鱗片成同心圓環帶,所以其拉丁屬名為環狀+堅果,是青剛櫟屬植物重要的特徵。
「真的好特別!錐果的個頭超大,能吃又能拿來當工藝品。」該協會理事長李秀霞、資深解說員李秀玲說,后大埔石櫟的木質果實直徑可達5公分,呈半圓或寬陀螺形,殼斗則為倒圓錐狀,神似舊式煙斗頭,因此又稱煙斗石櫟,適合用來DIY作小工藝品。 4.殼斗球形,灰褐色,1~3個聚生,直徑2~2.5公分,總苞上之苞片盾形,互相癒合,堅果幾乎全被總苞片包覆,頂端截頭形,直徑約2公分。 2.單葉互生,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5~30公分,寬4~6公分,葉基鈍,葉端漸尖銳,革質,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灰白色,側脈13~15對,葉柄1.2~1.5公分。
石櫟: 石櫟營養袋苗
生態習性1.又稱苦扁桃葉石櫟,分布中國大陸及台灣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森林。 2.殼斗圓球形,堅果幾乎完全被總苞片所包覆,是野生動物的重要食物,也是中高海拔具有代表性的殼斗科植物。 杉林溪各步道都很容易看到它們高大的身軀屹立不搖地豎立在森林中。 石櫟 常綠小喬木,幹皮灰褐色,有縱向裂縫,小枝纖細,有明顯的白色皮孔。 葉革質油亮長橢圓形,葉前半部鋸齒狀,先端漸尖至尾狀,基部楔形至鈍,基部常有星狀毛,葉兩面近同色;葉柄長。
葉小具光澤,長菱形,尾漸尖,上半部具鈍鋸齒緣。 殼斗為淺碟狀,堅果扁平,是全台殼斗科樹種中果實最大(直徑2~5cm)而亮麗的一種,因堅硬光滑如石,故名「石櫟」,敲開果實可取出種子,是女孩子喜歡用來編成項練的材料。 殼斗科植物在臺灣共原產4個屬,約40餘種,分別為苦櫧屬、石櫟屬、水青岡屬、櫟屬,這些殼斗科與樟科植物是臺灣中低海拔常見闊葉樹林的主要樹種, 此種「樟櫟群叢」林相雖然是臺灣淺山地帶十分普遍的優勢森林,但在全世界森林中此類常綠闊葉林所佔的面積甚小,是我們身邊常見但卻是珍貴的森林資源。 殼斗是殼斗科植物的特殊構造,由開花時期的總苞發育而來,成熟後會木質化,形成托載堅果的杯狀物或是包覆堅果的保護殼,比如青剛櫟的殼斗則呈同心環狀托載堅果的底部,而糖炒栗子的殼斗則像是海膽狀的硬刺包被整個堅果。 常綠小至中喬木,樹型似圓柱體,多細分枝,小枝具毛。
石櫟: 石櫟
後大埔石櫟分佈於台灣中、南部海拔400米至1000米的山區中,其木頭材質呈淡黃白色,可以用作農具;果實直徑4.5至5公分,可以食用。 石櫟 每年這個時節,臺灣中低海拔的闊葉森林裡,以樟科和殼斗科植物為主要的組成份子的森林中已經出現黃白色的成串殼斗科植物小花(圖1),有些則是在枝頭上隱藏著發育中的為小果實。 隨著時序前進,花期早的植物受粉完成後孕育果實,但有植物會接續開花。 至於發育中的果實也逐漸邁向圓熟,為生命的延續作準備。 近年,臺灣興起蒐集殼斗科種子的風潮,各種原生的殼斗科植物備受種子收藏者的愛好,型態各異的種實,讓愛好者們趨之若鶩,在殼斗科結實的季節裡,常可看到愛好者專門上山尋找,成熟又飽滿的種實常被人收藏,或是製成項鍊、鑰匙圈等飾品;在殼斗科植物中,小西氏石櫟一直都是最熱門的蒐藏目標,果實碩大而且精美可愛。 喬木,高15米,胸徑40釐米,~年生枝、嫩葉葉柄、葉背及花序軸均密被灰黃色短絨毛,二年生枝的毛較疏且短,常變為污黑色。
- 葇荑花序抽自於枝條先端葉腋,叢生,長 5~8 公分,直立或近乎直立。
- 后大埔石櫟主要分布在嘉義縣中埔鄉至曾文水庫源頭的后大埔地區、屏東大樹林山、高雄六龜扇平,日月潭附近的蓮華池也有少量植株;蓮華池屬林試所管制樣區內,要取得果實育苗,管道上會有困難;後來透過友人,從霧峰買得10多棵小苗。
- 臺灣原生殼斗科植物中,小西氏石櫟是果實體型比較大的種類之一,果實直徑可以長到將近5公分,比新臺幣50元的硬幣還大,還真的不太容易找到可以與之匹敵的種類(圖2)。
- 由於青剛櫟能適應各種環境,所以其分佈從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之山區,皆為優勢物種之一,因樹形優美,可觀果、觀葉,亦為本土常用之綠化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