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 喇叭詳細資料

芭托唯美的嗓音,厚實圓融,音色乾淨漂亮,就像天使在呼喚著聖母瑪麗亞。 Result6 的中高頻延伸帶著舒服的光澤,音色不是特別明亮的類型,但是非常耐聽,是那種帶著甜潤滋味的舒服高頻,用它來聽凱薩琳. 電話詢問 PMC 代理商,瑩聲施先生笑笑地跟我說,原廠說不會,但他也不確定,因為喇叭才剛推出,很新,未來會如何無法預測,但 PMC 的售後服務很好,如果橡膠變質,更新就好了,而且,瑩聲代理 PMC 數十年,售後服務一直做得很好,零件老化誰都會遇到。 有好的代理商提供長期優質服務,比擔心零件會不會壞更重要。 去掉數位與無線,Result6 省下來的成本預算,可以全部專注在類比部分,包括單體、放大模組與喇叭箱體,這些地方 PMC 有許多全新的設計,而且這代表父與子的傳承,接班接得越順了。

答案當然是不一定,不過,PMC仍然持續在進步中,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聲音也越來越好,似乎也找不出不用它的理由喔(嘿嘿…不正面做回答就對了)。 這對PMC OB1i,其實我已經先買單了,甚至是連聽都沒先聽過喔,便決定付錢,讓我從2音路的PMC LB1 Signature書架型,升級至3音路落地喇叭。 原因是一方面對PMC的聲音太過熟悉(也是太有信心),除了OB1i,其餘型號幾乎都聽過,絲毫不擔心;二方面是我一直有一個小小心願,想要有頻域更寬的三音路落地喇叭;三方面是PMC推出升級的「i」系列,代理商掛保證說,高頻更好了。

pmc 喇叭: 英國PMC DB1 G 監聽級喇叭

高音單體是以絲質軟球振膜,磁液冷卻的設計可使此高音單體發揮平順且非常細緻的響應,且更能輕鬆地被操控。 2009年fact 8應該是PMC「最漂亮」的落地喇叭,完全針對家用市場設計,希望用更漂亮的外觀吸引「好看」與「好聲」並重的消費者。 因為業務推展順利,PMC在Welwyn Garden的廠房又不夠用了,2001年他們搬到Luton,離倫敦更遠,廠房也更大了,而這次租用的廠房算夠大了,所以一連十年PMC都沒再搬家,不過這次我們去原廠看,比起我2006年去的時候又擴大了些,但卻比五年前更顯得擁擠,如果PMC生意再好一些,恐怕Luton這間廠房又要不夠用了。

用 Result6 來聽現場音樂會錄音,豐富的細節呈現,還有中性略帶暖色調的音色,繽紛的音樂畫面讓人流連忘返。 既然是近場鑑聽,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正三角形擺放,聆聽位置與左右聲道喇叭距離相等,而喇叭左右間距比照辦理,我聽 Result6 的時候,設定大約是 1.5 公尺,在 U-Audio 的開放空間裡,Result6 漂亮地在喇叭中央形成凝聚的音場,而且定位相當清晰。 由於聆聽位置與喇叭夠近,所以猛烈操駕的時候,那種「彷彿是大喇叭」的感受更為強烈,而且,因為距離很近,即使小聲聆聽,音像會比例縮小,但低頻不會特別縮,而是線性等比例的把音像規模縮小。 2014 年我去 PMC 的時候,他們剛好在 Holme Court 開闢了新企業總部,當時研發部門已經搬過來,但是尚未全部完成,而在 Result6 研發期間,PMC 投資的雷射振動精密測量儀器已經到位,所以 Result6 是第一款拿來試刀的新喇叭。 Wafer不僅超薄,還可訂做面網,高興的話掛上自己的照片也可以。 這Wafer可不簡單,這麼精巧的尺寸,內中還是傳輸線式音箱,PMC果然厲害。

第一眼看到這對小喇叭的時候,我很難相信在它內部彎彎曲曲地容納著1.5m長的管道。 有了這個心理準備,在聽到它發出與它外型「不相稱」的好聲之時,我也不感到意外了。 IB2 SE 與同樣名列 SE 系列的兩位老大哥 BB5 SE 及 MB2 SE 最大不同之處,就是 IB2 SE 採用一顆 10 吋口徑平面式的低音單體,其振膜材質為碳纖維結合 Nomex 材料的複合式活塞振膜,能兼顧輕質量與高強度特性,是 IB2 長久以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標誌性特徵。

pmc 喇叭: 史上最超值 PMC – 試聽 PMC Result6 主動喇叭

PMC認為傳統的密閉式或低音反射式喇叭,低音會無可避免地受到箱體影響,聲波會在箱內多次反彈碰撞,這就形成了失真,也會影響到中頻的純淨度。 因此他們改以ATL的傳輸線設計,他們的作法是讓這個通道的源頭,就設在喇叭低音單體的背後,直接傳遞低音的背波。 沿傳輸線通道的壁面,部署了特殊的聲學海綿作為阻尼材料,用以吸收低頻上段以及更高的頻率,僅讓較低的低頻通過;意思就是,這個傳輸線是僅僅為真正的低頻服務的。 經過漫長通道的低頻,最後由喇叭下方的開口出來,而這個開口基本上可視之為喇叭的另一個低音單體。

Adrian比Peter還早離開BBC,但兩個人志趣相投,都喜歡設計音響,這項工作之餘的樂趣埋下了創立PMC的種子。 但凡瞭解過PMC喇叭的朋友都知道,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傳輸線式的設計了。 大多數的箱體都採用密閉式與低音反射式的結構,是不是傳輸線式的設計不好呢?

pmc 喇叭

我以NuPrime DAC-10H搭配ST-10來推Twenty5 23,先讓喇叭正面朝前,然後根據Ella Fitzgerald和Louis Armstrong的合唱曲來調整,座位與喇叭先從正三角形開始微調,最後我讓座位略略後移離開三角型頂點一些,並以大約5度的內傾角度聆聽。 此時單聲道錄音下Ella和Louis的歌聲在活生與形體的飽滿度上,達到讓我滿意的平衡。 至少跟一旁的Contour 60比起來,聲音就算勉力推出規模感,仍不及大喇叭的從容。

這顆狀似饅頭的75mm絲質凸半球中音單體,僅使用在IB、EB、MB及BB5等大型喇叭上,因此OB1i也能夠使用,表示它在PMC家族中的地位還不算低。 饅頭中音在裝入OB1i前,是先裝載在一個錐狀的密閉音室內,然後才放進音箱,因此它的中頻背波並不會進入傳輸通道,通道中只有一顆低音單體所發出的乾淨低頻。 PMC能夠比同級喇叭更全面,原因還是在於ATL「先進傳輸線式設計」。 傳輸線式設計其實就是低音反射式音箱的變形,它把音箱內部仔細規劃成冗長的傳輸通道,並在通道內填滿適當的阻尼物,讓聲波「有計畫地」在通道裡前進,效果就是低頻量感與延伸都增加了,效率也更好了,而且不同音量下仍能維持均衡與低失真。

pmc 喇叭: 虛擬角色動作擷取輕量化 Sony 發表擷取全身動作小裝置 mocopi

我把Twenty5 23搬回家裡,這才體會到這小落地喇叭在一般居家環境的好處。 雖然身材嬌小,僅有90公分高,2單體2音路設計,不過用上一只5.5吋的低音,卻能營造出龐大開闊的音場,深沈渾厚的低頻,聲音質地溫暖飽滿。 放起流行搖滾,能high翻你家屋頂;播起管弦樂,能把整個樂團具體而微地呈現你前;唱著爵士歌曲,又能活生地帶你遊一遭俱樂部現場。

  • Twenty5繼承了早些年的Twenty系列,都是PMC為了替自己慶祝週年的作品。
  • 雖然它的傳輸線在PMC中算是排前面的長,但它的低頻表現可不是一些人「想當然爾」的拖與糊喔!
  • 由於BBC率先採用PMC,許多英國知名錄音室也開始注意到PMC,1993年10月Metropolis錄音室第一間母帶處理錄音室(mastering studio)成立,安裝的就是BB5 XBD。
  • 2008年則是PMC家用產品變動最大的一年,幾乎全系列產品全部改款,改稱為「i」系列,內部設計變動很大,但外觀變化卻不大。
  • 它可以輕鬆展現龐大的氣勢規模,也演繹精緻幽微的細節變化;它不僅有清晰的定位與豐富音場層次,也能如實呈現系統原本的質地音色。
  • 在家用市場部份,2003年也有重量級產品發表:三音路的OB1,和FB1一樣是瘦高落地型設計,底面積不大,但有足夠的傳輸線長度,重現深沈且量感充沛的低頻。

不過第二項產品大家就很熟悉了,1991年BB5 XBD正式通過BBC審核,安裝在Maida Vale 4錄音室,成為BBC新一代主力鑑聽喇叭。 研發持續進行,接下來是BB2登場,時間已經到了1989年了,因為是業餘研究,連喇叭測試都在後院進行。 BB2一樣是大箱子,測試用的是Tannoy單體,不過還是不理想,所以BB2之後還有BB3、BB4,而1990年的BB5終於完成。 Peter說這項測試很簡單,但也很殘酷,要是錄音工程師不喜歡,那生意就免談了。

雖然小巧,外表也平實樸素,卻有著超越體積的低音量感以及低音延伸。 它的聲音聽起來沒有濃豔色彩,也沒有華麗加身,卻是一派和諧又務實,音樂中的器樂、人聲該有的面貌如何,它就表現得如何,而且非常有實體感,音場和空間形塑能力極佳,因此能夠輕易地造就出一個活生的舞台,讓歌手、樂手就像在面前表演一樣。 如果您覺得小喇叭就是沒有低頻,就是缺少氣勢,該聽聽PMC Twenty5 23,它會讓您改觀,就像我這些天的驚奇之旅一樣。 Result6 的音箱是複雜的 ATL(PMC 獨家「先進傳輸線音箱」), 但二音路設計倒是簡單,高音使用 27 mm 絲質軟半球高音,內置強力釹磁鐵,並灌注磁液強化冷卻效果,高音單體外圍還有金屬護罩,不光保護高音,也可提升高頻擴散性。

接著Peter在簡報中秀了Queens吉他手Brian May的照片,他說這張宣傳照片是「意外的驚喜」。 原來1998年Brain May錄製新專輯時,錄音室用的就是MB1,Brain May太喜歡了,所以在他家也裝了一對MB1,而這張Brian May與MB1的合照,就是那時候拍的,對Peter而言意外的是Brian May根本沒要求收代言費或廣告費,純粹是因為他喜歡PMC,所以很樂意為PMC做宣傳。 這項「活廣告」效果很好,也才讓做設計的Peter開始注意到廣告宣傳的重要性,此後Robbie Williams也買PMC,他們也沒忘記請他和PMC喇叭一起照相做宣傳。 Peter笑說:「我們當時很多事情還不懂,所以第一個原型喇叭很失敗。」不過稱為BB1的原型喇叭,還是有貢獻,至少把產品名稱定了下來,Peter說:「我們希望做出『大喇叭』,而Big Box第一代產品確實很大,但很明顯一看就知道不實用。」所以1986年這款BB1原形機很快地找到了它更好的用途:擺在後院裡當作孩子玩捉迷藏的玩具。 如果您喜歡透明中性、純淨無染的聲音,如果您追求無限接近真實還原的風格,那麼您不要錯過PMC新推出的I系列喇叭。

無他,因為 twenty5.22 就是 PMC 經過廿五年研究才面世的 New Generation 超級揚聲器。 弦樂綿綿密密地,特別是低音弦樂,更是有著渾厚強韌的表現;就此,音樂不僅有了良好的支撐,而且走起來也是信步直往,就算Argerich凌厲地不斷以超技姿態催逼著樂團,音樂還是維持著自信且豪邁的樣貌,聽起來一點沒有亂了陣腳。 特別是在第四樂章結尾時小號配合鋼琴以極快的速度,把音樂的情緒推往激昂的高點,這段演奏的活潑感和行進感,教人在音符乍休的曲末當下,不禁倒抽一口氣。

跟當時也正在進行測評的Logic Monitor 50書架喇叭比較,Monitor 50甜美而豔麗,饒富聆聽的刺激感。 OB1i則走寫實風格,在中性之中凸顯米爾斯坦的專注,讓人幾乎是屏氣凝神再聆聽。 OB1i的高頻仍具有不錯的厚度,線條感緊密,強弱起伏與陰暗對比是強項,因此無形中加深了旋律的張力與感染力。 播放Cassandre Mckinley的「Til Tomorrow」,歌聲的凝聚性與力度可圈可點,讓Mckinley收放自如的唱腔與技巧更顯得老練,尤其是高亢與低迴時的對比非常鮮明,極富聆聽的樂趣。

Oliver從小跟著父親做喇叭、聽喇叭,耳濡目染下,從老爸身上學到不少製作的眉眉角角。 回來之後,慢慢跟著父親一起做研發工作,在推出Twenty系列後,他自力率領團隊開發出Twenty 26和Fact系列,其成果讓Peter非常肯定,從此放心把研發工作交給兒子負責。 這次的Twenty5系列,正是由Oliver擔任設計首腦的產品。 為什麼講傳輸線開口的新設計,要扯到Oliver Thomas呢? Twenty5繼承了早些年的Twenty系列,都是PMC為了替自己慶祝週年的作品。 比起更高階的Fact和SE系列,Twenty5系列喇叭在售價上更為廉宜可親,但是,做工設計卻一點不馬虎。

pmc 喇叭

PMC用務實的態度走過二十年,從產品的發展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PMC的成長與轉變。 從錄音室市場起家,PMC不擅長花俏的宣傳,而是用紮實的技術來與市場溝通,而在家用市場部份,雖然移植自專業錄音室喇叭,但隨著PMC耕耘家用市場時間越久,他們越來越懂得製作「漂亮」的喇叭,但不管PMC變得多漂亮,傳輸線式音箱的設計精髓依然存在,用更漂亮的外觀包裝貨真價實的聲學設計,或可說是PMC最重要的品牌價值。 英國專業市場穩定成長,而Adrian隻身前往美國好萊塢開疆拓土,讓PMC的海外市場日益擴大,產能又不夠了。 1995年Peter另覓新工廠,搬到了Wekwyn Garden市,離倫敦又遠了一點,規模又更擴大了。 1996年PMC正式發佈自家生產的75mm軟半球中音單體,同一年也推出了Nomex碳纖維平面振膜低音單體。

全頻段重播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兩端延伸顯得極為輕鬆,低頻自然下潛,音場下盤隱隱延伸到地面,無形中讓聽感變得更為輕鬆自適,更大音量都不覺得是壓力。 而且MB2i動靜得宜,鉅細靡遺,舉重若輕,四平八穩,無論播放的是狂風驟雨,還是暮鼓晨鐘,MB2i總是認真地面對,如實地表態,輕鬆地呈現,讓我無視於器材的存在,盡情享受音樂的饗宴。 我唯一擔心的是鄰居會不會來敲門,因為爽的是我,苦的可能是他們。 這是i系列所使用的27mm SONOLEX軟半球高音,可以清楚看到振膜周圍有放射排列的i字樣。 就為了這樣的原因,身為PMC長期用家的我這次將參考喇叭從PB1i-S升級至MB2i,只為親身體驗高階PMC的聲音,即便我的NuForce R9V3後級「只」有300瓦/4Ω出頭的輸出功率,對於建議功率為250瓦至900瓦的MB2i而言只是剛過門檻而已。

這裡是MB2i傳輸線的開口,位在前障板上方,裝滿了海綿阻尼物。 開口設在正面是PMC因應錄音室需求的一貫做法,讓喇叭可以崁入牆壁,當然也適合家用場合擺放喇叭,以減少背牆對低頻的影響。 MB2i內部的傳輸線長度達到3米,頻率響應為20Hz至25kHz,可無礙再生全頻段音樂,不過阻抗4歐姆,建議擴大機為250瓦至900瓦,蠻考驗擴大機實力。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