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病人確診大腸直腸癌後,拿著滿滿英文的病理報告,心情多半慌亂。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和個管師與多專科團隊,提供病人從檢查、手術、放療、化療,以及副作用處理和追蹤等,平順走過癌症旅程。 直腸癌,因為已經遠端器官轉移了,還需要加上標靶化學治療藥物進行腫瘤毒殺。
抑制血管新生的藥物會影響胎兒發育,一般不適合孕婦或哺乳中的病人使用,對於大於65歲的老年人可能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建議近期6個月內有心肌梗塞、中風等病史的病人不要使用。 為避免範圍較大的手術,術後傷口癒合不良,建議手術前停用此藥約6周,手術後約6至8周才開始使用此類藥物。 其他副作用如高血壓可以根據血壓情形給予抗高血壓藥物治療;有持續,出血胃腸道穿孔等副作用,建議停用藥物,並給支持性療法。 主要特殊的副作用是手足症候群,其特徵包括麻木、感覺不良、感覺異常、刺痛、腫脹或紅斑、脫屑、水泡或嚴重的疼痛等,部分病人可以使用含Petroleum-lanolin的藥膏,或口服Vitamin B6藥物來緩和症狀。 其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腹瀉、高膽色素血症、下肢水腫、心絞痛、肌肉痛、疲倦等。
直腸癌處理: 大腸直腸癌Q&A
這段階段建議可以先跟營養師討論術後的飲食計畫,即時準備適當的飲食內容。 當然可以簡單一點,就是直接開刀接受大腸切除,最後在看病理分期治療囉。 但是這樣不符合微創手術的時代潮流趨勢,難道你想要開到完才發現根本不需要動這一刀嗎? 直腸癌,第0期及第1期,只要接受是當的內視鏡切除手術或外科手術切除,便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和5年存活率,手術後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 以上問題 各位只要花個5分鐘左右,了解大腸直腸癌期別和分期的話,就可以和醫師們做很有效率的溝通。
- 直腸惡性腫瘤,簡稱直腸癌,是當前常見的惡性疾病之一,常發生於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處,其發生與飲食,生活方式有較大相關性。
- 傳統經肛門腫瘤切除限制較多,只能切除距離肛門口5到6公分以內的腫瘤,大於2公分的腫瘤,也很難執行。
- 根據2007年美國聯合癌症委員會(AJCC)公布的第七版大腸直腸癌分期,將大腸直腸癌分成0期到4期,並以腫瘤侵犯深度(T分期)、局部淋巴轉移有無(N分期)、遠端器官轉移有無(M分期)來做期別判定。
- 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的腫塊為良性的,唯亦有小部份息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 其實放射治療對下消化道癌症的主要用處還是在直腸癌,它對乙狀結腸以上的結腸腫瘤並不是治療的首選。
- 電腦斷層結腸造影 ——電腦斷層結腸造影,又稱虛擬結腸鏡。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病人會感到腹部氣脹及輕度不適。 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出血、腹膜炎、心肺併發症、感染及急性腸閉塞等則很少會發生。 大腸鏡檢查不但能檢查大腸腔內的情況,發現致病原因,還可以通過輔助儀器取活組織樣本化驗,甚至進行治療,例如切除大腸息肉。 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食、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及避免飲酒及吸煙,可預防或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對於手術後復發性腫瘤、或原發腫瘤太大無法切除者,姑息性照射有助於腫瘤控制及症狀緩解。 直腸癌處理 若癌細胞轉移至骨頭、腦部,甚至肺部、肝臟等引起疼痛、癱瘓、咳血或腹脹等症狀,亦可經由局部照射而達到減輕症狀的效果。
直腸癌處理: 大腸癌手術後怎麼吃?一張表告訴你什麼可以吃!
主要標靶藥分為兩類,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單株抗體(anti-EGFR antibody)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anti-VEGF antibody),此治療策略沿用了近10年。 至近年有研究顯示,約5%的第四期腸癌病人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免疫治療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於此類病人更為有效。 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近年不斷推陳出新:中期大腸癌病人手術後可縮短輔助化療,從而減輕副作用;晚期病人可透過全面基因測試配對合適標靶藥,以及用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 傳統經肛門腫瘤切除限制較多,只能切除距離肛門口5到6公分以內的腫瘤,大於2公分的腫瘤,也很難執行。 TAMIS以特殊的器械,由肛門做顯微手術,切除範圍可以到達離肛門口10到12公分,腫瘤大小可達直徑4。 如果是第三期以上的直腸癌,就不適合用這種手術方式處理。
當痰液無法有效排出肺部時容易導致肺部感染,影響復原的情況。 所以為幫助肺部擴張並降低肺部感染機會建議您在手術前開始練習下列活動,並應於手術後立即開始執行。 腸胃道為體內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當您因健康因素需要接受腸道手術,對於術後傷口照護、飲食及活動等可能會感到擔心並且有許多疑問。 因此,藉此單張希望能在手術前後提供您循序漸進的術後照護知識,期望能減經您因對未知事項所產生的害怕及焦慮,更能幫助您術後良好的整體復原。
直腸癌處理: 大腸鏡
※ 本平台非長照服務機構,不包含長服法中定義之提供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相關之照顧服務。 如果有長照服務需求或是公費補助部分,請打1966詢問。 導尿管:導尿管可以避免您手術後下床排尿問題,一般會依醫師指示才會拔除導尿管。
除大腸癌外,其他的疾病,例如感染、痔瘡或腸易激綜合症,也可能會引起上述症狀。 如果您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及早求醫並接受適當的檢查。 患者食用的食物一定要烹煮過,避免沙拉、生魚片等生食,因為治療過程中患者抵抗力較差,食用生食可能有感染的風險。
直腸癌處理: 直腸癌術後便祕怎麼辦?
直腸癌術後服用中藥可以調節身體狀況,加快身體恢復,中醫中藥輔助治療,能有效促進康復,並預防疾病的復發及轉移。 臨牀實踐證實中藥人蔘提取物人蔘皁苷Rh2(護命素)可以通過使癌細胞逆轉成正常細胞的分化作用、調控腫瘤細胞的增殖週期、免疫調節作用和修復腫瘤患者放化療引起的損傷四大機制來達到抗腫瘤功效,並有效防止癌復發轉移。 同時中藥人蔘皁苷Rh2聯合放化療可以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
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這就是直腸出血的徵兆,民眾千萬別輕忽,請儘速就醫診治。 定期覆診及檢驗能夠偵測和及時發現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診治,並治理其他因治療而引起的併發症,加速康復,提高生存率。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亦屬免疫療法,此治療通常會保留給晚期或複雜型大腸癌使用。 大腸造口術(Colostomy)可以是暫時性的,待大腸和直腸康復後,再做解除,但如果將下半部的大腸完全移除,它就是永久性了。
直腸癌處理: 飲食
至於較低位靠近肛門的直腸癌,為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可以在術前先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讓腫瘤範圍縮小後再進行手術。 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則不適合開刀,建議直接採用化學治療。 63歲的黃女士是一位退休的公務員,最近半年來,常感到糞便摻雜許多黏液,有時候上完廁所仍會有明顯的便意感。
另外N1細分成N1a轉移1顆、N1b轉移2-3顆;N2細分N2a轉移4-6顆、N2b轉移7顆以上。 《大家健康雜誌》除了有實體雜誌外,亦有書籍出版。 多年來,出版不少與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等類別的好書,並著重在「知性」、「啟發」、「實用」的連結。 《大家健康雜誌》用心於每一期的雜誌,並製作每一本好書,讓讀者用「悅」讀,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數據,大腸癌新症個案達5556宗,死亡個案達2174宗;兩項數字於眾多癌症中俱位列第二,僅次於肺癌。
直腸癌處理: 症狀及診斷
她先前求診的醫院因無法使用微創手術,也無法替她保留下肛門,所以她改向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求診,陳自諒率領團隊用達文西微創手術後,她保住了肛門,現在也穩定回診追蹤中。 ※上列問題若有任何回答為「是」者,即代表您是增加或高危險群。 當腹腔壓力變的更大,患者還會因為血液回流不佳而出現痔瘡,以及下肢腫脹的問題,又或跑出肚臍或腹股溝的疝氣。 腹壓太大壓迫到胸腔影響呼吸時,則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 看過大腸癌的真面目後,你一定覺得惡性腫瘤的面貌極為猙獰,那我們該怎麼預防,該做什麼檢查呢?
以前認為這些瘜肉大多數屬於不會惡性變化的幼年型瘜肉,但目前報告指出有少數瘜肉是可能發生惡性變化。 直腸癌處理 藉由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應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食物經由咀嚼和吞嚥後進入食道和胃,它們會將食物搗碎並送到小腸,小腸會持續將食物處理得更細小且吸收大部份的營養。 小腸連結到大腸,大腸會吸收食糜的水份及礦物質,剩下的食糜會成為糞便,糞便將經由肛門排出。
直腸癌處理: 大腸癌擴散至肝臟 無法開刀下 長者仍能「與癌共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病人到醫學中心,使用的第一線藥物可能差不多,其中很重要的差別就在於品質管控。」北榮多專科團隊的運作方式,也獲得了相關國際單位認可、甚至實地到北榮參觀了解運作模式。 另外在國內投入相關學會運作、參與制定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治療準則與方針。
有時因腹腔內感染,或腸內壓力過大則須先進行腸造廔。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表示,以現在的醫療技術而言,治療效果最好的還是開刀,電療及化療都不及手術,不過,還是需視病患的情況來選擇。 大腸癌跟直腸癌在治療上有點不同,二者第一期都是以單純手術為主,大腸癌第二期患者如果是腫瘤侵犯到淋巴管或血管,或神經周邊有癌細胞侵犯等情況,都屬於高風險復發族群,除了手術之外,必需再接受化療。 低風險族群則要再檢測MSI(微衛星不穩定性),判別是否有基因上的問題,再評估要不要給予口服化療。 不同於其他癌症通常手術後才做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直腸癌通常是手術前先進行,目的是希望腫瘤可以縮小,便於手術切除,以利於肛門的保留,臨床上適用對象主要是直腸癌二至三期者。 至於手術後是否需要進行輔助性化療,目前沒有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有效,過去是基於大腸癌有效,所以直腸癌也比照處理,對術後病理報告偏向預後不佳的患者,建議做輔助性化療。
直腸癌處理: 結腸鏡檢查
阿嬤術後隔天就可下床,7天後順利出院,目前穩定期回診追蹤即可。 常見副作用為:手足症候群、高血壓、腹瀉、肝臟毒性、虛弱、疲勞、黏膜炎、聲音嘶啞等。 若手足症候群嚴重時,可以使用一些皮膚保養的藥物軟膏,以減緩症狀或作止痛及其他症狀治療;若有高血壓時可以根據血壓情形給予抗高血壓藥物治療。 第一期病人:為早期局部的大腸癌病人,在醫師評估過身體狀態及心肺功能等情況許可的情況下,以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使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對可疑的腫瘤檢體作病理組織切片和細胞型態的檢查,判斷是否為惡性細胞、癌細胞侵犯程度、癌細胞分化程度、是否有神經及淋巴血管侵犯等,用來確定診斷和作為復發高危險群與否的參考。
直腸癌處理: 化療出現副作用,該怎麼處理?
當肝臟狀況不好,許多細胞都因纖維化失去正常功能,肝臟硬化纖維化之後,會引起肝門靜脈的血液難以回流,門脈壓升高,導致一連串問題,最後血管內的液體就滲透到腹腔積存,也就是造成腹水。 直腸癌處理 另外,肝臟失能之際,體內白蛋白會變少,蛋白質濃度太低,同時也會讓血管內滲透壓低,引發腹水。 而引發肝硬化的原因就很多啦,脂肪肝、喝太多酒、B型肝炎、C型肝炎等都屬於常見的肝硬化原因。 ②自我形象紊亂與人工肛門的建立,排便方式改變有關。 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直腸癌處理: 大腸癌常見症狀:排便習慣改變
病人亦應提供現所服用藥物的詳情,特別是某些影響凝血的藥物及任何過敏反應資料。 門診病人不宜親自駕駛前往檢查;亦應避免在檢查前酗酒、抽煙或服用不當份量的鎮靜藥物。 此種模式是近年針對直腸、大腸癌治療的趨勢,有些研究結果報告會增加局部控制率與存活率。 但化學藥物的選擇與放射及手術使用的先後順序與劑量,仍未有定論,其副作用也在評估當中。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的榜首,很多人一聽到大腸癌就擔心要做人工肛門而害怕治療,其實腫瘤長在大腸或直腸,部位不同,治療方式和預後也不太一樣。
直腸癌處理: 大腸直腸癌不想化療、不要裝人工肛門,多專科團隊會幫病人想辦法
因此,不管是大腸癌或直腸癌,治療上首先要判斷是否為第四期的患者,如果是,當務之急是以藥物治療(化療或標靶)來改善肝、肺等重要器官的情況。 接駁腸道的接口位稱為吻合口(Anastomosis),如果癒合不好會出現滲漏(Anastomotic leakage),有可能導致腹膜炎而要再施行手術。 一般而言,結腸的吻合口出現滲漏的比率少於5%,但直腸吻合口滲漏率則高達30%。 滲漏的後果可大可小,除引起腹膜炎外,更可導致敗血症甚至生命危險,不但會延遲病人的康復進度,也會提高癌症復發率。 結腸內視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用一支柔軟內視鏡檢查下腔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疾病的最佳方法。 病人懷疑患有大腸疾病如癌症、出血或大便帶隱血、大便習慣改變、長期肚瀉或便秘、排便困難等情況均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直腸癌處理: 大腸直腸癌不要拖,專家解答治療疑惑
而如同緩慢的吞嚥,也會吞下許多氣體,睡覺時也會出現。 氣泡食物則如氣泡水、碳酸飲料、啤酒等,這些本就是氣體相當多的飲品。 雖然這個人工肛門只是暫時性,並非永久存在,但有些患者仍介意隨身有糞便蒐集袋,這時另個選擇是先放人工支架(目前健保不給付),讓腸子通暢,再做清腸工作、準備手術。 過量進食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或動物肝臟)和加工肉類(例如熱狗和午餐肉)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此外,肉類經極高溫烹調(油炸、烤焗或燒烤)會產生可致癌的化學物質,進食此類食物可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