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蛙科Hylidae 用鰓呼吸 兩棲動物的第二大科,有40餘屬超過700種。 雨蛙科主要是樹棲蛙類,趾端膨大成吸盤,是美洲和澳洲主要的樹棲蛙類,而在亞洲和非洲則被樹蛙和非洲樹蛙所取代。 作為一個大科,雨蛙科的成員也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典型的樹棲蛙類外,無論美洲還是大洋洲均有些地下生活的穴居成員和陸地生活的成員,但是沒有完全水棲的成員。
青蛙是雜食性動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只佔食譜的7%左右;動物性食物約佔食譜的93%。 從解剖的60只青蛙中發現,在動物性食物中,被吞食的動物涉及四門、四綱、十目、三十多個科。 在156只被食動物中,昆蟲綱動物佔80%,鱗翅目最多:稻卷葉蟲11只,稻螟10只,稻苞蟲7只,粘蟲10只,玉米螟2只,棉紅鈴蟲2只,萍灰螟2只,眉蚊夜蛾3只,稻眼蝶5只。 鞘翅目次之:稻負泥蟲5只,稻象鼻蟲6只,金龜子2只,瓢蟲4只。 其次是半翅目(白背飛蝨8只,灰背飛蝨7只,稻黑蝽象2只,褐背飛蝨6只)和雙翅目(稻潛葉蠅8只,萍搖蚊5只,果蠅2只,蚊3只)。 無尾目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用鰓呼吸: 兩棲動物分類
我們人類賴以呼吸的肺臟緊密包覆著一層臟層胸膜 ,會與包覆著胸腔壁內面的壁層胸膜 組成一個很狹小的空間,就是胸膜腔。 內部填充有液體潤滑,可避免臟器和胸壁摩擦損傷。 多指節蟾科Pseudidae 有2屬7種,分佈於南美洲北部和東部從哥倫比亞到阿根廷一帶的低地水域。 多指節蟾科最著名的種類當屬奇異多指節蟾Pseudis paradoxa,即不合理蛙,成蛙身長7釐米,但是蝌蚪卻長達25釐米。 多指節蟾為水生蛙類,而埋在泥穴中度過乾旱。 疣蛙科Allophrynidae 僅疣蛙Allophryne ruthveni一種,分佈於南美洲北部,是小型樹棲蛙類。
蠑螈亞目分佈廣泛,但主要集中分佈於北美洲。 真蚓科Caeciliidae 有23屬88種,分佈於熱帶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中的塞舌爾羣島,是蚓螈目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的一科。 真蚓科是進步的蚓螈,擁有很多進步的特徵,但是也有少數種類具有一些原始的特徵。
用鰓呼吸: 兩棲動物
姬蛙科在世界大多數温熱帶地區都能見到,其中在某些地區,如馬達加斯加和新幾內亞成為當地的主要蛙種,包括了當地將近半數的無尾目成員,但是在其它分佈區姬蛙科均不是主要的蛙類。 姬蛙科多是小型蛙類,最小的身長不到1.5釐米,但是也有少數身長科達到8~9釐米。 很多姬蛙生活在比較乾旱的地區,如非洲的短頭蛙,短頭蛙平時很難見到,只在短暫的降雨期開始活躍。 姬蛙在熱帶森林的落葉中生活,也有一些為樹棲成員,樹棲成員在馬達加斯加和新幾內亞尤為常見。 也有些很多姬蛙在植物上產卵,其中生活在澳洲和新幾內亞地區的全部一百餘種姬蛙都沒有蝌蚪階段而直接孵化出小蛙。 蠑螈科Salamandridae 是蠑螈亞目的進步成員,有14屬60餘種。
大多在夜間活動,以昆蟲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蝸牛、小蝦、小魚等。 有人估計,一隻青蛙一天可捕食70個蟲子,一年可消滅害蟲15000只。 因此,青蛙是一種對農業有益的動物,應提倡保護。 在秋末天氣變冷時,青蛙蟄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氣變暖時再回到水中繁殖。 繁殖期間,許多雄蛙常聚到一個共同的區域,高聲鳴叫,連續不斷,這就是所謂的“哈蟆吵坑”。 其實這是雄蛙的一種求偶行為,通過鳴叫來吸引異性,結成配偶。
用鰓呼吸: 這種史前怪獸太神秘,身體忽長忽短
在生殖過程中,蛙類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抱對。 可見抱對的生物學意義,主要是通過抱對,可以促使雌蛙排卵。 一般蛙類都在水中產卵、受精,卵孵化後變成蝌蚪,在水中生活,然後變成幼蛙登陸活動。 不過樹蛙的產卵方法與眾不同,斑腿樹蛙產出的卵好像一團白色的肥皂沫,又像一團奶油,粘附在水草上。 最有趣的是峨眉樹蛙,它把卵塊產在水邊的樹葉上,卵就在卵塊中發育,然後落到湖裏,繼續發育。 又如鳴聲悦耳的彈琴蛙,在產卵前還會先築一個泥窩,然後把卵產在裏面。
上頜背側前端有 1 對外鼻孔,外鼻孔外緣具鼻瓣。 眼大而突出,生於頭的左右兩側,具上、下眼瞼;下眼瞼內側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兩眼後各有一圓形鼓膜(蟾蜍的鼓膜較小。在眼和鼓膜的後上方有1對橢圓形隆起稱耳後腺,即毒腺)。 雄蛙口角內後方各有一淺褐色膜襞為聲囊,鳴叫時鼓成泡狀。
用鰓呼吸: 魚類海洋
但最令人驚訝的是,X 射線繞射結果顯示它的分子結構是無序的,沒有整齊的晶格結構。 它是一種理論上不該存在的「無序高分子」導體。 儘管有著導電塑膠的響亮名號,但是導電聚合物和金屬導體一樣,都有緊密整齊的晶格結構,讓特定能量的電子可以順暢地流通。 用鰓呼吸 事實上,現代的固態理論認定固態材料必須要有這些整齊排列的晶格,才能有效地傳導電力。 像是玻璃、黏土、橡膠這些結構無序的非晶體材料則肯定無法導電。 講到導體,首先會想到的是老字號的金屬家族。
蟾蜍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可以生活於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國最常見的兩棲動物大概也要屬蟾蜍了。 用鰓呼吸 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於同一個屬,即蟾蜍屬Bufo,這個屬的成員幾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佈區,而在北方則是本科唯一的代表。 蟾蜍屬的成員體型差別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長達到25釐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長只有其1/10。 蟾蜍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是相貌和習性均比較相似,都是些行動緩慢不擅跳躍的路棲動物,皮膚粗糙而高度角質化,使得蟾蜍有較強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製成蟾酥。 蟾蜍非常貪食,人們用其來消滅害蟲,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生態災害。 蟾蜍科的其它屬多隻有少數成員,有些外表和習性與蟾蜍屬有一定差距,比如東南亞的漿蟾Pedostibes是樹棲的蟾蜍,身體輕盈纖細,與地棲的粗壯笨拙的蟾蜍屬略有不同。
用鰓呼吸: 兩棲動物種類分佈
前葉的後方為間葉,間葉的後方為過渡葉。 器官魚類的感覺器官有嗅覺、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水生脊椎動物特有的側線器官。 某些魚類還能感覺到磁場,從而判定方向。 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故又名囊鰓類;腦發達,一般具10對腦神經;有成對的視覺器和聽覺器。 有心臟,血液紅色;表皮由多層細胞組成。 偶鰭發育不全,有的古生骨甲魚類具胸鰭。
並且前爪浸泡在水裡時觸覺會變得更為敏銳,所以就產生了浣熊什麼東西都要放入水中感覺一下的習性。 在日本奄美大島有一種白斑河豚,會花一周的時間,在海底打造直徑為自己身長20 倍的巨大圓形沙畫,像是海底的麥田圈! 但河豚這麼做的原因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吸引雌性。 用鰓呼吸 沙畫特殊的沙丘構造使得中央留下了細緻的沙,雌性便在此產卵。
用鰓呼吸: 分佈
有些分子非常小,有些則相當大,不過全都是揮發性分子,這表示分子在特定條件下會輕易蒸發。 揮發性物種通常很好辨識,因為會帶有強烈的氣味(像是汽油或去光水)。 2019 年,家樂福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倡議合作,制定「動物福利政策」,希望能讓民眾透過實際行動,帶動台灣產業轉型。 用鰓呼吸 大多數的雙殼綱,殼的頂部有縫可以流通海水,並且在吸排海水的過程中呼吸。 牡蠣並不像蛤蜊一樣自備出、入水管,牠們只有腮腔和腮上腔。 牡蠣的鰓分左右各一對的內外鰓,上與唇瓣 相連,下與外套膜 相接,構成一個腔室,水從鰓流入鰓腔及鰓上腔,在過程中進行氣體交換藉以呼吸、獲得氧氣。
- 在斐濟島有兩種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別為路棲和樹棲,其中樹棲扁手蛙看起來與樹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員非常相似,樹棲扁手蛙有多種色型,看起來好像不同的種。
- 短頭蟾生活於森林地面的落葉層中,在陸地上產卵,卵直接孵化成小蛙。
- 部分不同染色體數目的雜交的後代依然有生育能力。
- 在新聞報道和大咖演講中,總會出現它的身影。
- 又以蛋雞來說,傳統格子籠蛋農為了追求方便管理與高坪效,會將 2 至 4 隻蛋雞關進 A4 紙張大小的「格子籠」,使得他們無法展翅、無法洗砂浴,更沒有棲架可供休息。
在古生代結束後,大多數原始兩棲動物滅絕,只有少數延續了下來,而新型的兩棲動物則開始出現。 兩棲綱Amphibia是一類原始的、初登陸的、具五趾型的變温四足動物,皮膚裸露,分泌腺眾多,混合型血液循環。 其個體發育週期有一個變態過程,即以鰓(新生器官)呼吸生活於水中的幼體,在短期內完成變態,成為以肺呼吸能營陸地生活的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