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細胞瘤轉移10大伏位2024!(震驚真相)

腫瘤質脆而軟,灰白或灰黃色粘液樣,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及壞死灶。 生殖細胞瘤轉移 鏡下結構複雜,呈單個小細胞、質少,圓形或卵圓形,核仁不明顯;或為一些較大的細胞,具有明顯的胞核及核仁,像胚胎性癌或生殖細胞瘤成團排列,有絲分裂程度不一,具體又分為假乳頭型、微囊型、實體型和多囊卵黃型。 突出臨床表現是內分泌紊亂/8/,表現為上視障礙和性早熟,同時可伴有下丘腦功能障礙,如尿崩、煩渴、嗜睡及肥胖。

生殖細胞瘤轉移

盡管生殖細胞瘤的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的手術死亡率已降至5%~10%,但是鑒於生殖細胞瘤的性質和部位,即使全切後也難免復發和轉移,故預後不良。 有人長期追蹤直接手術的病例,最晚者術後4年復發。 4.轉移 由於生殖細胞瘤組織松散,很易脫落,故有種植性轉移傾向,常沿蛛網膜下腔向基底池、腦室系統和脊髓轉移。 個別病例可發生顱外遠處轉移,如頭皮下、肺部等。 兒童腦瘤病患的十年平均存活率約為70%,已較過去的治療成績提升不少,但部分病患會遺留因疾病或是相關治療所引起的併發症與後遺症,譬如認知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神經功能減損等,導致生活品質下降。

生殖細胞瘤轉移: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鏡下,無性細胞瘤的組織結構與睾丸精原細胞瘤相似,腫瘤由形態一致的相似於原始生殖細胞的瘤細胞組成,瘤細胞大多為大圓形、胞漿豐富、境界清楚,含較多糖原。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原始生殖細胞在胚胎第4 周已清晰可見,它們出現於卵黃囊壁上的內胚層細胞中,鄰近尿囊的發生處。 當胚胎開始折迭,原始生殖細胞在中線從卵黃囊壁通過後腸背側腸系膜遷移至生殖脊,並進入間葉組織下成為原始性索,再逐步發育為成熟的性腺。 生殖細胞腫瘤的治療會依據病理分類、腫瘤部位和擴散情況而有所不同,成熟的畸胎瘤和早期的生殖細胞腫瘤通常以手術切除即可,已轉移的生殖細胞腫瘤須加上化學治療以控制病情,少數對化療反應不理想的腫瘤則須結合放射治療。

生殖細胞瘤轉移

女性患者中,在北美地區生殖細胞瘤病例約占卵巢腫瘤的30%,但僅占有卵巢癌的1%至3%比例。 對年輕女性而言,生殖細胞瘤的病發比較常見;特別是21歲以下女性,她們患有的卵巢腫瘤中60%為生殖細胞瘤,而且1/3以上是惡性腫瘤。 在男性患者中,睪丸生殖細胞瘤通常發生於青春期後,而且絕大多數為惡性腫瘤(睪丸癌)。 在新生兒、嬰兒和小於4歲的兒童中,占絕大多數的生殖細胞瘤病例為骶尾部畸胎瘤。 此外,患有克蘭費爾特症候群的男性有50倍於常人的危險去患有生殖細胞瘤。 有報道10歲以下女性多見,20歲以上男性多見,10~20歲之間無性別差異。

生殖細胞瘤轉移: 治療

成熟的畸胎瘤通常以手術切除即可,不成熟畸胎瘤如果無法完全手術切除,有些可能需加上化學治療,極少數的畸胎瘤可能於日後發生惡性轉化,而變成惡性生殖細胞瘤或是其它的惡性腫瘤,所以仍然建議必須定期追蹤。 經額部側腦室入路:可行冠狀切口,右額骨瓣成型開顱。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入路均應注意保護好大腦深靜脈,腫瘤應分塊切除,術中應避免損傷瘤周的腦組織。 目前生殖細胞瘤的手術原則是盡可能地徹底切除,術後放射治療,或先行分流手術,然後再行腫瘤部分切除(一概要求完全切除,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是否適於全切除,首先取決於腫瘤的組織學結構,其次是腫瘤擴展部位。

生殖細胞瘤轉移

精原細胞瘤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和種族、遺傳、隱睾、化學致癌物質、損傷、內分泌等有關。 其中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細胞浸潤,有時可有淋巴濾泡形成。 處理一新發生的癌症病人,一般來說在影像學發現腫瘤後,必須先進行切片,以確定癌症的診斷,並進一步知道癌細胞的分類,才能確立治療的方向與預後的評估。 術後輔以放療,病人可生存5~20年,有的病例放療後1.5~2個月轉移的生殖細胞瘤也全消失。 但放療後1年有20%的腫瘤復發,即使CT掃描顯示腫瘤已完全消失者,也可迅速復發,因此,所有病例應定期復查CT。 生殖細胞瘤轉移 常用的化療藥物有亞硝脲類、長春新堿、環己亞胺、放線菌素、甲氨蝶呤(氨甲喋呤)、博萊黴素、順氯胺鉑等。

生殖細胞瘤轉移: (兒童癌症) 生殖細胞腫瘤

根據畸胎瘤的大小、位置和狀況,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腹腔鏡手術和剖腹手術。 一般而言,化學治療並不會影響生育功能,但每個人的腫瘤部位及治療輕重不同,對生育功能的影響程度也不同。 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細胞腫瘤:大部份位於腦部之松果體(pineal body),有時也會長於脊柱,可能會引起神經相關的症狀,如尿崩症、噁心、嘔吐、嗜睡、頭痛等。 骶尾椎(sacrum-coccyx)生殖細胞腫瘤:常見於嬰幼兒,出生就可見腫瘤長於後臀區,女生多於男生,多屬良性畸胎瘤。

生殖細胞瘤轉移

如果對發育成熟的動物睾丸進入加温處理,或施行實驗性隱睾術,則可觀察到生精細胞退化萎縮。 睾丸精原細胞瘤瘤體小於三釐米,沒有轉移,可以手術切除,但是由於破壞了癌的包圍圈,而容易激惹轉移;切除之後,不做放療化療。 精原細胞下降不全:此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生殖細胞瘤轉移: 生殖細胞腫瘤

期間嘉嶠的成長周期並無受影響,包括如期出牙、首次站立及講說話。 高發年齡良性或惡性組織學腫瘤標記物混合15–30惡性取決於組成特徵取決於組成特徵混合型生殖細胞瘤會以不同形式產生。 一些研究員認為疾病是在胚胎形成期的一些不正常生殖細胞在轉移中發生的錯誤分布而產生;其他假設則認為是正常胚胎期的生殖細胞在分布中,運輸了一些基因信息或在體細胞位置構建一些結構。 突出臨床表現是內分泌紊亂,表現為上視障礙和性早熟,同時可伴有下丘腦功能障礙,如尿崩、煩渴、嗜睡及肥胖。

  • 按發病部位依次為:骶尾部、性腺(卵巢和睾丸),腹膜後和縱膈;良性囊性畸胎瘤也稱成熟畸胎瘤,是卵巢最常見的腫瘤之一。
  • 不成熟畸胎瘤,大部分發生於25歲以下年輕婦女、兒童和青少年。
  • 一般常認為頭痛是腦瘤的典型症狀,但是在腦瘤較小時可能不會有明顯頭痛,到腫瘤較大時才可能引發頭痛症狀;而頭痛的病患很多為偏頭痛、壓力型頭痛,真正係腦瘤導致顱內壓升高而頭痛的患者僅佔小部分。
  • 另外,手術過程結合神經導航定位系統,無論是腫瘤切除或是切片手術,都能提升準確率,以幾近零誤差來確實切除或取樣腫瘤組織。
  • 即來源於松果體實質細胞,包括松果體細胞瘤和松果體母細胞瘤,前者多為邊界清楚的圓形病變,很少通過腦脊液播散;松果體母細胞瘤為惡性,局部浸潤,通常體積較大,質地不均勻。
  • 2.局部定位征: 最常見的定位症狀有Parinaud 綜合征,這是Parinaud 於1883 年首先指出松果體區腫瘤可出現上視不能、瞳孔光反應和調節反應障礙等。

放射線治療方面,配合新的定位技術,能夠更準確照射腫瘤並降低對於周遭腦部組織的傷害。 放射線手術、以及最新的質子與重粒子放射治療,則能將正常腦部受到的照射範圍與劑量降為更低。 藥物治療方面,許多腫瘤對於化學治療反應良好,尤其在3歲以下腦部尚未發育完善、不適合接受放射治療的病童,高劑量化學治療為手術後輔助治療的首選。 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方興未艾,許多新治療方式正在全球各國進行臨床試驗,部分藥物也已開始應用於兒童腫瘤的治療。 在子宮內膜癌中,30%屬於較罕見的非子宮內膜樣(non-endometrioid)癌症;這包括漿液性癌(serous)、亮細胞癌(clear cell)與肉瘤癌(carcinosarcoma)。 它們一般惡性程度高(high grade),確診時通常已在後期(第3、4期),有淋巴轉移的風險較高,細胞特性屬於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陰性的類別。

生殖細胞瘤轉移: 診斷

睾丸女性綜合症:據世界衞生組織(WHO)1977年對精原細胞瘤分類比較分析,睾丸女性綜合病症也易發生精原細胞瘤。 免疫療法則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抵抗癌症。 生殖細胞瘤轉移 這些治療方法已證明可有效治療黑色素瘤腦轉移,針對其他腫瘤的腦轉移的研究成果也將陸續揭曉。 7.蛛網膜囊腫 生殖細胞瘤轉移 有時囊腫可較大,囊內密度或信號在CT及MRI為相似於腦脊液,囊壁薄,註藥後可輕度強化。 4.腦膜瘤 松果體區腦膜瘤少見,多為成人(常發生於40~60歲),常起源於小腦幕切跡遊離緣,故常不在正中。

生殖細胞瘤轉移

答: 1.性腺癌應是指「生殖細胞癌」,一般分成「精細胞瘤」與「非精細胞癌(包括畸胎瘤、卵黃囊瘤、胚胎瘤、絨毛膜細胞癌)」,發生於生殖線或生殖腺外(指胚胎發育時期有關的部位)的不正常細胞增生。 2.松果體細胞瘤 即來源於松果體實質細胞,包括松果體細胞瘤和松果體母細胞瘤,前者多為邊界清楚的圓形病變,很少通過腦脊液播散;松果體母細胞瘤為惡性,局部浸潤,通常體積較大,質地不均勻。 松果體細胞瘤周邊可有鈣化,註藥後可有均勻或不均勻增強,有時神經影像上不易與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區別,但松果體實質細胞腫瘤無性別傾向,平均年齡較生殖細胞瘤者大(多在20歲以上)。 平掃CT可見與腦灰質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鈣化的幾率較鞍區生殖細胞瘤高得多。 當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生長過程中有時將鈣化的松果體(呈彈丸狀)包繞在其中,故鈣化的“彈丸”可能在瘤內,也可在腫瘤的周邊,常在側方或後方,偶可被推擠至前方。

生殖細胞瘤轉移: 畸胎瘤

隱睾症的男童發生惡性睾丸腫瘤的機率為一般男童的10-50倍,所以應及時治療,以免轉變為睾丸腫瘤。 儘管生殖細胞瘤的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的手術死亡率已降至5%~10%,但是鑒於生殖細胞瘤的性質和部位,即使全切後也難免復發和轉移,故預後不良。 有人長期追蹤直接手術的病例,最晚者術後4 年復發。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