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地師論2024詳細資料!(震驚真相)

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道理,雖未發心、未修菩薩所行加行,若有種性,當知望彼而得名持。 [論]如是已說獨覺地。 嗢柁南曰:初持、次相、分,增上意樂、住,生、攝受、地、行,建立最為後。 有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何等為十? 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瑜珈地師論

1936年印度羅睺羅於西藏薩迦寺發現此論,錄寫歸印。 經校訂,於1957年由加爾各答大學部分刊行。 一切煩惱畢竟離繫,於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為三菩提樂。 [披尋記]謂若居家,攝受妻子、眷屬、財穀、珍寶,名種種苦。

瑜珈地師論: T30n1579 瑜伽師地論

二、業雜染:廣明十不善業。 三、生雜染:敍述三界有情及出世聖者種種受生差別,招感生死的原因,有情界中的種種痛苦,並指出做好國王的道理,和上中下士的不同。 相施設建立:由尋伺體性、行相、等起、差別、抉擇、流轉七相組成。 如理作意施設建立:由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事、求、受用、正行、聲聞乘資糧方便、獨覺乘資糧方便、波羅蜜多引發方便八相組成。 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廣辨十六種外道的思想差別,是研究古代印度哲學的重要資料。

瑜珈地師論

其中「本地分」先完成,「攝抉擇分」以下四分是後來逐漸增入。 《瑜伽師地論》引用了《解深密經》除序品外的全部,《解深密經》有菩提留支和玄奘的全譯本,以及求那跋陀羅和真諦的節譯本。 2.行攝六地,聞、思、修三地是通行,三乘皆修三慧行故。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51~80卷

如發心時,起增上意,發誓願言:…。 由是宣說此據世俗言說道理。 此約勝義,說諸三界有情皆有生死可得,是名有苦,為諸行苦所隨逐故。 [論]又諸菩薩初發心已,即名趣入無上菩提,預在大乘諸菩薩數。 此據世俗言說道理,是故發心趣入所攝。

  • 初明説法應知的五分,次明解經的六義;④攝異門分(83~84卷)。
  • 何等名為五識身耶。
  • 然而還有更重要的深層次的方法論即辯證法,卻是近代學者未能意識到的。
  • [玅境講記]無見、無對色;意識所緣的色法,是定自在所生色,大威德三摩地所變現的一切色法。
  • 又此菩薩轉受餘生,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
  • 换句话说,密宗、显教、净土无一法而不通,那个定境就是三摩地可以自在。
  • 《摄抉择分》,51 ~ 80卷。

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 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最殊勝、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印度註疏

白品(善法)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师等八门,第二偈有智等十五门,第三偈有如来等十门,第四偈有欲等九门;黑品(不善法)用一偈说明:有生老死等十一门。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注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至二十二年(六四八)间,在东都弘福寺翻译的。 在玄奘以前翻译此论的共有三家:1、北京昙无忏,于公无四一四年到四二一年间,译出《菩萨地持经》十卷,《菩萨戒本》一卷。

弥勒菩萨的这本《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写的。 是弥勒菩萨亲口讲的。 不过,一般做学术的人不会相信。 无著菩萨晚上……根据佛的制度,初夜分,晚上的功课完了,入定,离开身体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白天记录出来,就是这本《瑜伽师地论》。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佛,我们的教主,弘扬释迦牟尼佛的所谓法相唯识部分。 那么,后世的一般学者不会相信这些了,“哎,这是假的了……哎,这书就是无著菩萨写的了……哎,因为怕人不相信,故意这样说。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100卷講記 電子筆錄

四、胜义道理俱有差别,八识的俱不俱起。 瑜珈地師論 瑜珈地師論 五、胜义道理建立染净差别,阿赖耶识、末那识在三性中的性质,与烦恼相应不相应,诸烦恼种的对治。 假如离开阿赖耶识,这八方面都无法成立。

瑜珈地師論

福报不够,福德不足。 为什么福德不足? 一点善行都没有,起心动念处处犯过。 所以你们要听经啊,弥勒菩萨骂你的,不是我骂啊,你不要把帐记在我头上。 光说老师会骂人,我从来也没有骂过人啊,不是人我才骂,我哪里骂过人啊? 你现在看,弥勒菩萨在骂你。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印度注疏

這是筆者最近從新文豐出版之『菩薩戒本記等七種合刊』所發現的。 關於此,擬留待後日深入研究後公諸教界。 高崎直道:《講座‧大乘佛教8唯識思想》春秋社、一九八二年、八頁。 此外,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三九八頁亦論及。 民國以來,最先由歐陽漸居士提出「法相」是明平等義而「唯識」是明特勝義等十種差別(參見「瑜伽師地論敘」)。

”那是吹给人家听的。 同样的道理,小乘道、人道都没有修好,何以能够学佛? 所以,《瑜伽师地论》严重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瑜珈地師論 玄奘法师最大的功力翻译了这部书,唯识学里称这部书为“大论”。 瑜珈地師論 要想真学佛,不了解《瑜伽师地论》,就都是在那里瞎闹,瞎子摸象乱搞的,不行,尤其的后世学佛的。 所以《瑜伽师地论》包括了一切修证,怎么样做人,人道上升到天道,天道上升到声闻道,声闻道上升到缘觉道,声闻、缘觉是小乘,以及菩萨道,五乘道都包括在内。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 | 发表时间:2014-02-18 | 作者:济群法师

五門:地施設建立門、心亂不亂建立門、心生不生建立門、分位建立門、第一義建立門。 並明諸地有心無心的區別及其分位等。 7.非三摩呬多地:述自性不定、闕輕安、不發趣、極散亂、太略聚、未證得、未圓滿、雜染汙、不自在、不清淨、有起、有退等十二相為非定地。 「地」,生成住持義。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從〈五識身相應地〉開始,乃至到〈無餘依地〉,凡聖因果統無不備。

瑜珈地師論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瑜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与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 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著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 即于瑜遮那讲堂,普施法雨。 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 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 一百卷,玄奘译。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

文化圓融的方式、途徑、模型未可一概而論,然而在哲學上理智(或理性)與非理智(或非理性,但非反理性)的結合型已被眾多學者所共識同趣。 瑜珈地師論 於是人們在紛紛從佛藏中尋求借監的同時,不能不對熊十力的超前意識驚嘆不已。 然而還有更重要的深層次的方法論即辯證法,卻是近代學者未能意識到的。

前、後諸心或為同分、或為異分,非一類起、非有間起、非俱時起,依此安立等無間名。 二、等無間依,謂意。 此即眼識無間滅者,名之為意;即過去識之異名。 由前剎那眼識滅已,後自類識無間得生,是故名為等無間依。 [論,卷第65]復次,由五種相,建立有見諸法差別。 謂顯色故、形色故、表色故、眼境界故、眼識所緣故。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簡介

若謝滅已,無所了別,應不名識,唯可假說名過去識。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内容介绍

謂於無上正等菩提所應得義,我有堪任定當能得具多勝解。 [論,卷第42]云何名為一切事苦? 當知此苦略有八種: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 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 [論]若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當知是名種性具足。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注疏

另有部份譯品,如北涼曇無讖的《菩薩地持經》十卷、劉宋求那跋摩的《菩薩善戒經》九卷,相當於「菩薩地」、陳代真諦的《決定藏論》三卷相當於「決擇分」。 此外,另有藏譯本。 27.建立品:說佛陀百四十不共法為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 本品旨在了知諸法的真實性。 然而欲徹底證此離言自性,必須先修四尋思,即對假說自性作名、事、自性假立、差別假立四個方面的分析,而後修四如實智,才能漸漸圓滿。

審慮未來非現見境相應之慧,名為智故。 此最初起,故名前行。 審慮無間,起決定思。 樂所作欲俱有轉故,是名欲生。 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披尋記]於先所受義所起分別。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論,卷第91]當知此中能引無義思惟分別所發語言,名為戲論。 於如是事,勤加行時,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損不善法,是故說彼名為戲論。 摩怛理迦(论)事要义择摄(卷一百下):用二偈说明:第一偈指出迁论释名的方法。 先略序事:叙述流转杂染二十二事,还灭清净十九事;后广辩:以异门等四门广辩其相。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83~84卷

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 性不頑鈍、性不微昧、性不愚癡。

瑜珈地師論: KR6n0008 瑜伽師地論略纂-唐-窺基 (master)

由是故說眼是色,餘非色。 為顯有色、無色法類差別,是故略說二種所依。 近代,随着对唯识学研究的兴起,《瑜伽师地论》的研习也得到重视。

總說相應義,若以智慧貫攝通達三乘的教、理、行、果,則能緣心在一切境界上活動時有方便善巧,其所對境即皆成為清淨無染的佛法,是名相應。 (一)境瑜伽:心所緣慮的一切染淨境界,都具有不顛倒的第一義諦真理。 佛應機而宣說的教法,能恰如其分地說明諸法實相,與真理不相違背;依之修行,能順向第一義諦,能到達涅槃彼岸。

瑜珈地師論: 課程簡介

此中七日,隨應當知,從初七日乃至最後七七日住,皆此所顯。 以彼中有經七日住勢力便盡,不復能住。 依此道理,總說七日。 由於先時所習彼彼境界,非不生起我所戲論分別及諸愛樂,即隨自業所當生處,如其種類形貌而生。 是即天眼所行境界,非餘。 又造惡業者,眼視下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

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间,在东都弘福寺所翻译者,共一百卷。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