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2025詳盡懶人包!(持續更新)

大韓民國國璽第一個版本的印文為漢字篆書,一直使用到20世紀60年代初。 第五版印章於2011年9月設計,2011年10月正式啟用。 不同於東亞傳統印璽為由右至左直書,現行韓國國璽為由左至右橫書。 現行韓國國璽為第5版本,材質為合金。 國璽璽紐為鳳凰,鳳凰背上有一朵象徵大韓民國的國花木槿花。 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成立后,即著手筹划和研制国印等工作。

玉璽

並黃金為之,方一寸二分,螭獸鈕。 又有傳國璽,白玉為之,方四寸,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隱起鳥篆書。 玉璽 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凡八字。

玉璽: 玉璽とは ~【皇帝の証とされる超レアアイテム】

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 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 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術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 後來袁術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傳國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 明孝宗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當時就認為是假的;清初時,宮內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璽,其中一方被認為是秦制傳國璽,公元1746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仿刻贗品。 秦子嬰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 玉璽 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

玉璽: 字體格式與應用

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此传国玺奉上。 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一说用蓝田玉[10-11],一说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玉璽

宋哲宗時,曾有人宣稱發現了傳國璽,送至朝廷,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禍,徽宗、欽宗被俘虜,金兵攻破大梁,“傳國璽”也被金兵掠走,從此銷聲匿跡。 日本天皇亦有使用璽作為署名蓋印,稱為「天皇御璽」。 玉璽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另命篆刻家小曾根乾堂雕刻國璽,命名為「大日本國璽」。 1934年3月滿洲國改稱滿洲帝國後,「執政」溥儀改稱「皇帝」,年號改為「康德」,製作了「滿洲帝國之寶」字樣的滿洲國國璽和「康德御印」字樣的滿洲國皇帝溥儀用璽。 明、清兩朝因未獲得傳國玉璽,遂即大量製作玉璽以減輕傳國玉璽的重要性。 明初洪武、永乐两朝制玺十七方,嘉靖年间再制七玺,称二十四御宝,由尚宝司官掌管。

玉璽: 民眾放鞭炮驚嚇候鳥!金門警加強取締

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宝,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宝日常使用外,还供奉着“盛京十宝”。 又:“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

玉璽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 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玉璽: 《師父》遊戲全流程收集圖文攻略 遊戲怎麽通關? (第11頁:貧民窟車間)

不過,有關發現傳國璽的記載卻不絕於書。 如北宋紹聖三年,咸陽段義在河南鄉挖地基蓋房時,竟挖出一玉印。 經十多名翰林學士鑑定,為秦制傳國璽。

  • 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取蓝田玉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 每璽鈐用的範圍均有規定,譬如賞賜諸侯王時用「皇帝行璽」;發兵、召大臣時用「皇帝信璽」;向外國發送文書時用「天子行璽」。
  • 楚威王時,昭陽滅亡越國,為楚國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賞賜。
  • 這樣看來還是“藍田玉之說”更為可靠。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将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确定后,国印印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也随之确定。 10月27日,政府印铸问题最后讨论稿上交,经毛泽东和周恩来审批后,国印交付刊铸,31日镌刻完成并上交使用。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後,此印上缴国务院。 玉璽 1959年5月,国务院秘书厅将国玺拨交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 该印边长9厘米、厚2.7厘米、柄长10.9厘米,方形圆柄,铜胎镌字,字体为宋体、繁体字、右起直写,印文为“中华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玉璽: 字體版權須知

傳國璽,魏、晉至今不廢;斬白蛇劍,晉惠帝武庫火燒之,今亡。 晉懷帝沒胡,傳國璽沒于劉聰,後又屬石勒。 及石勒弟石虎死,胡亂,晉穆帝代,乃還天府。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 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 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 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玉璽: 《師父》遊戲全流程收集圖文攻略 遊戲怎麽通關? (第17頁:夜店Boss肖恩)

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鑑自立,復奪玉璽。 後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 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 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不同時代,對璽、印、章的使用範圍不一。 根據《通典》所載:“又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所好也。

  • 公元228年,秦滅趙後,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了秦國之手,據傳之後秦王下令將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
  • 現行韓國國璽為第5版本,材質為合金。
  • 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仍无下文。
  •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實取藍田玉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
  •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

《魏書》卷四下、《北史》魏本紀第二:夏四月甲申,車駕至自長安。 戊子,毀鄴城五層佛圖,於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玉璽 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宋書》卷十八: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與斬白蛇劍俱為乘輿所寶。

玉璽: 玉璽字體產生器介紹

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 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這次的抽籤也引起不少民眾熱議,有民眾就說,已經連3「摃龜」,且全家都沒人中過獎,不知道這個抽獎機制公平嗎,不然怎麼中獎的,永遠是別人。

“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赝品。 可是,這枚被當時人稱為傳國璽的玉璽卻遭到乾隆皇帝的冷落。 皇帝都認為是假的,看來這枚所謂的傳國玉璽也是偽造出來的。 奇怪的是,和氏璧誕生後,圍繞在它身上的傳奇接二連三地發生了。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