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是肝炎的一種,當肝臟受到病毒、細菌或寄生蟲之感染,或因酒精中毒、藥物或化學物質等之傷害,使肝組織內發生肝細胞變質、壞死、白血球浸潤等炎症反應,稱為肝炎,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炎叫「B型肝炎」。 台中豐原區衛生所表示,注射B肝疫苗第一劑的注射率最高,但有的家長以為一劑就夠了,就沒完成基礎劑;也有家長太迷糊,忘記帶孩子完成接種,所以國小才會再補接種,目前疫苗充足,隨時可補接種,到醫療院所注射,除掛號費外,一劑約400到500元。 中華民國醫檢協會前理事長楊宗華說,如果還是不放心,可以找醫檢所抽血檢查,看補打後抗體是否上升到標準值,就知道疫苗打進你的體內是否有效。 黃美娜說,通常會有效,但還是建議在三歲前完成所疫苗接種,如果在高一前身體還是沒有抗體,還是會要求補接種。 乍看之下,這似乎沒什麼好談的;B型肝炎病毒侵入肝臟,病毒直接殺死肝細胞,如此而已。
不誇張,高雄苓雅區有家八寶韭菜盒,強調餡料飽滿不油膩,早就是公家機關的口袋美食名單,隨著媳婦拓展網路行銷,更是供不應求,乾炕式韭菜盒,到底有多搶手,一塊來看看。 LDH分有五組,就是LDH-1、LDH-2、LDH-3、LDH-4、LDH-5。 阿德福韋(Adefovir):最新用於治療B肝的藥物,副作用小、更有效。 生活中心/周希雯報導最近全台天氣逐漸寒冷,許多人都喜愛吃熱騰騰的火鍋取暖,不管要吃肉、吃菜都隨意挑選;有的人會選擇去餐廳內用,也有人會購買食材後回家自煮。 近日有網友好奇問,自煮火鍋雖然能吃得健康,但他光買食材就快800元,還得備料、收拾等,好奇問「CP值484真的不高?」貼文一出引發話題,有內行網友點出,只要做到「1關鍵」就能海鮮、肉類隨意吃。 11月10日在台南學甲,發生狂徒開88槍的事件震驚全台,台南市警局今(1日)突然發布「要案(緊急)查緝專刊」,上面刊出的男子洪政軍,正巧就是網傳推測開槍的狂徒身分,綽號「紅龜」的他目前持續被警方追緝中,到案後會釐清是否就是開槍的嫌犯。
一名網友日前健檢發現B肝抗體呈陰性,想補打疫苗卻被告知缺貨,急得在網上發文求救。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B肝疫苗接種後30年,即使抗體消失,對病毒感染的保護力仍高達88%,若非B肝帶原、免疫不全等高風險族群,則不需要再行補打。 羅一鈞說,B型肝炎主要藉由體液、血液傳染,像是親密接觸、輸血、注射都可能為感染途徑。 包含血液透析病人、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的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的醫療衛生等工作者,可自費追加1劑疫苗。
b肝 補打: 「B肝攜帶者」與「慢性B肝患者」有何區別?
研究指出,國內兒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已經下降至1%以下,確實可以有效降低B型肝炎的帶原比率。 她也強調,由於B肝帶原者抽血篩檢不一定能及早發現肝癌,建議應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而一般民眾也應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以預防肝臟病變,例如肝臟有無膽管結石、慢性病變、肝硬化、肝囊腫(俗稱肝水泡)、肝膿瘍及肝結節或腫瘤等。 不過張瑩雯提到,沒有抗體不代表免疫系統沒有記憶,只要補打疫苗後、抗體量增高,就代表有成功喚起免疫記憶;有研究指出,淋巴球記憶在,也可能測不到抗體。 她認為現在成為B肝帶原者的風險越來越小,建議高風險族群(例如醫護人員)才需要補打。 臺大醫院針對台北市學子的研究發現,新生兒在0、1、6個月完成3劑B肝疫苗接種,然而產生的B肝抗體其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消失。
肝硬化及肝癌都很難治療,所以早期發現很重要。 可是這非常困難,因為肝臟的供應有限,而且手術前需要做多種試驗確定配對。 慢性肝炎:大部分慢性肝炎者沒有症狀,部分人會感到疲倦或食慾不振。 如果慢性肝炎引致肝硬化,病人可能有體重減輕、腹部或腿部積水腫脹和腹痛等症狀。 就是血中B型肝炎病毒的濃度太低,用一般的檢驗方法偵測不出表面抗原,但用比較靈敏的實驗室方法,卻仍可以偵測到表面抗原,所以稱之為「低效價」的帶原者。 當B型肝炎病毒進入到人體時,病毒即會在人體內進行複製、繁殖,這時B型肝炎病毒會分泌一種蛋白質,稱為e抗原,而人體內產生對抗e抗原的抗體,就是e抗體(Anti-HBe)。
b肝 補打: 肝炎/B肝疫苗缺一劑 補打有效嗎?
入冬後,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都是大威脅。 在德國,嬰幼兒感染RSV的重症比例,近來就急遽增加,但偏偏小兒加護病床,剩不到百床,護… 中國反封控、爭取自由的「白紙革命」蔓延多個省市,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現在全世界堅持清零的國家只有中國,連北韓都沒有,… 肝膽腸胃科醫師指出,鹽分吃太多恐使胃癌風險大增。 一名80歲阿嬤吃素已維持65年,女兒發現她近半年來暴瘦6公斤、每天喊肚子痛而就醫,照胃鏡確診罹患胃癌第三期,追問「她的茹素菜單」推測是長期攝取高鹽分醃漬物所致,雖然手術成功但最終仍不幸離世。
- B型肝炎(又稱B肝、乙肝)聽上去並非什麼大病,但卻可成為肝癌的禍根。
- 表面抗原陽性者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可能是不活動型帶原者或者是已進展到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這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才知道。
- 林惠珍提醒,如果有皮膚和眼睛發黃(黃疸)、極度疲勞、上腹部不適或腹脹及食慾不振等症狀,應盡速到醫院檢查;如果檢查出罹患B型肝炎,目前已有藥物可治癒。
- 近日有網友好奇問,自煮火鍋雖然能吃得健康,但他光買食材就快800元,還得備料、收拾等,好奇問「CP值484真的不高?」貼文一出引發話題,有內行網友點出,只要做到「1關鍵」就能海鮮、肉類隨意吃。
球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負責身體的免疫系統(抗體)和體內物質的運送(如:鈣、膽紅素、氧氣、類固醇、維他命)。 B型肝炎(又稱B肝、乙肝)聽上去並非什麼大病,但卻可成為肝癌的禍根。 全球約三億人攜帶B型肝炎病毒,約有20%的中國人是攜帶者,可大部分人都不知自己體內有病毒。 「B型肝炎攜帶者」與「慢性B型肝炎患者」有何區別?
不過有這種需求的人很少,所以台灣目前並沒有引進高劑量的B肝疫苗和第三代B肝疫苗。 根據統計,全台有三百至四百萬名B肝帶原者。 邱展賢表示,慢性B肝帶原有造成肝硬化、肝癌和急性肝炎的風險,百分之一的機率會因熬夜、喝酒或過度服藥誘發猛爆性肝炎,病毒透過體液、血液或母體垂直感染。 臨床顯示,新生兒疫苗接種疫苗後,大約15至18年,保護力就會消失。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近做出正式建議,提供醫師及家長參考,但是否要補打,就由個人來決定。 「借刀殺人」的B肝病毒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有一種細胞毒性T細胞,當體內的正常細胞遭受到病菌感染時,它就會去將這已受感染的細胞殺死,其目的是為了要除去這入侵的病菌。
林惠珍提醒,如果有皮膚和眼睛發黃(黃疸)、極度疲勞、上腹部不適或腹脹及食慾不振等症狀,應盡速到醫院檢查;如果檢查出罹患B型肝炎,目前已有藥物可治癒。 台灣為B型肝炎(Hepatitis B)高感染地區,近171萬B型肝炎帶原者中,有4成患者需要進行治療,而需治療的患者中,卻有高達27萬人不知自己為B肝帶原者。 一、過去沒有完整接種3劑B肝疫苗者:必須接種3劑疫苗(間隔0、1、6個月),接種完畢後1個月檢驗表面抗體。
為阻絕垂直傳染,我國自75年7月起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除全面為幼兒常規接種B肝疫苗,同時提供母親為高傳染性B肝帶原(s抗原及e抗原陽性)之新生兒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注射1劑HBIG。 實施至今,為再提升阻絕B型肝炎垂直傳染成效,108年7月1日起,HBIG實施對象擴及108年7月1日(含)以後出生且母親為B肝表面抗原(s抗原)陽性之新生兒。 林惠珍補充說,由於B肝帶原者抽血篩檢不一定能及早發現肝癌,建議應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一般民眾也應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以預防肝臟病變。 林捷忠強調,在完全接種疫苗之後,沒有產生任何反應的寶寶,才是預防重點。
根據統計,有1~3%的人,打了B肝疫苗卻沒有產生抗體。 這主要是因為少數人先天對某些抗原反應就比較差。 除此之外,許多人在20歲左右,就已經測不到B肝抗體也很正常。 許多民眾都會好奇「為何明明小時候有打B肝疫苗,怎麼到了20歲就驗不到抗體了?」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表示,除了少數人因體質關係,即使打疫苗也無法產生抗體外,如果已經年滿20歲,測不到B肝抗體也很正常。
表面上似乎是沒有肝炎,但你寶貴的肝卻更充滿了病毒。 抗原,就是指外來或內在的會引起生物體產生抗體的病原體或物質,而抗體就是指因抗原的入侵,人體所製造出用來對付抗原的東西,這是一種免疫球蛋白. 舉例來說,抗原就是敵軍而抗體就是我方守軍。
過去沒有完整接種3劑B肝疫苗者:必須接種3劑疫苗(間隔0、1、6個月),接種完畢後1個月檢驗表面抗體。 所以沒有B肝抗體不代表沒有免疫記憶,但是目前沒有方法去測量記憶,必須靠補打1劑疫苗來刺激,若抗體量馬上高起來,代表成功喚起免疫記憶。 這就好比背書的內容會隨著時間而忘記,不過這個記憶可能還存在,有些人補打1劑後就能全部記起來,但有些人則完全忘光光,必須重新打3劑、讓免疫系統重背這個抗原。 疾管署呼籲,預防B型肝炎感染除了接種疫苗外,落實相關防護措施也十分重要,民眾應養成不與他人共用刮鬍刀、牙刷、針頭、毛巾、指甲剪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避免多重性伴侶及採取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等安全性行為,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然而,對於常有機會暴露於血液或體液的高危險族群,如血液透析病人、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可能接觸之醫療工作者,則仍建議追加施打1劑,確認並維持疫苗效力。
她說,即使三劑全打了,因每一劑疫苗都有期程,還是會有失效的風險,不過這種狀況很少見,打過的還是會留下痕跡,幫身體對抗B肝。 所以,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對於B型肝炎可說是一種「安慰劑」。 若您吃這一類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在服藥期間,GOT、GPT會下降,但停藥後,免疫系統反彈,結果GOT、GPT又上升,若再吃此類藥,GOT、GPT又會下降,這會使人誤以為此類藥物具有療效,其實不然。 2、免疫系統被壓制了,人體就更容易遭受各種病菌的入侵,原本不會致病的微生物,在免疫系統功能不佳的病人,反而變成了致病原。 紅血球平均壽命大約是120天,老舊的紅血球功成身退時,在脾臟中被破壞而釋出膽紅素。
每年約有2%的慢性B型肝炎會演變成肝硬化,這些肝硬化患者當中每年又有約5%會長出肝癌。 超音波檢查正常,肝發炎指數(GPT或ALT、GOT或AST)持續正常超過六個月以上,B型肝炎病毒濃度不高,就可稱之為「不活動型B型肝炎帶原者」。 至於是不是一定要補打這一劑疫苗,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許金川醫師指出,表示這是見仁見智,並沒有標準答案。 他認為,對成年人來說,定期檢查反而是更重要的事情。 若懷孕期間才發現體內已無B肝抗體及免疫記憶,可以等生完小孩,再補打疫苗。 綜合各項研究可歸納出,打完B肝疫苗前10年,沒有人免疫記憶消失,所以10歲以前無需擔心。
羅一鈞說,這種情況不必太過憂心,也不用急著補打疫苗,美國最新研究發現,B肝疫苗施打後30年,即使血液檢測抗體是陰性,基於細胞性免疫力,仍有88%的人,對於病毒有保護力。 因此國內外都建議,只要不是高風險族群,就無需再追加接種B型肝炎疫苗。 雖然20歲後B肝抗體多數消失是事實,但近年來國人的B肝帶原率或急性肝炎發生率,並沒有顯著上升,因此國家防疫政策沒有做改變。 除了核心抗原之外,其餘的抗原及抗體都可在血液中出現,也是醫師們用以檢驗B型肝炎感染常用的方法. 表面抗原陽性者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可能是不活動型帶原者或者是已進展到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這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才知道。
然而這種比較敏感的方法做起來也較為複雜,所以無法應用到大規模的檢體測試。 胎兒蛋白是母親懷孕時,胎兒所製造的一種蛋白質,但出生後就消失。 會造成胎兒蛋白升高的腫瘤除了肝癌以外,卵巢或睪丸的生殖細胞腫瘤也有可能。 另外,肝發炎後,因肝細胞再生也會有胎兒蛋白上升的情況,但會隨著發炎消退而降低。 正常人的胎兒蛋白多半在20ng/ml以下,如果沒有懷孕卻發現胎兒蛋白上升,一定要進一步檢查是否得了肝癌。 GOT主要存在於肝臟、心肌、肌肉,紅血球之內也有,GPT則主要存在於肝細胞內。
對肝臟而言,肝細胞受到藥物、酒精、病毒、缺氧等傷害而破壞時,即可經由抽血檢驗,看此數值上升程度而了解其破壞狀況。 B型肝炎病毒在進入肝細胞後,會進入細胞核中複製新病毒。 但是,目前並沒有單一藥物可以除去這種病毒。 目前經過美國FDA核准的藥物–口服抑制病毒複製的藥物,包括在台灣已經上市的干安能、干適能、喜必福和貝樂克,及經由免疫反應治療的干擾素。
目前台灣B肝、C肝帶原者至少200萬人,肝臟長年受B、C肝病毒影響,難免會發生慢性發炎,因而產生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進一步發生肝癌,唯有定期追蹤,超音波及抽血雙管齊下,才能完整守護肝臟健康。 台灣從1986年開始,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 然而,施打過B肝疫苗不代表永久免疫,根據統計,大約有1%~3%施打者不會產生抗體,即使產生了抗體,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 醫師認為可由個人決定,關鍵是定期檢查,避免肝病上身。 B型肝炎主要藉由體液或血液,經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台灣1986年7月以後出生者多已依規定時程完成B型肝炎疫苗接種,雖然可能在數年後因抗體降低導致血清抗體檢測為陰性,但多數檢測陰性者的細胞性免疫力並未消失。
目前B型肝炎已可藥物治療,但並非所有的B型肝炎帶原者都需要治療,大多數B型肝炎帶原者都是不活動型帶原者,因此這類病人不需要治療,只要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及胎兒蛋白,並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追蹤即可。 不過,B肝疫苗全面開打至今,醫界對於接種B肝疫苗後保護力能維持多久也很關注,進行了多次追蹤調查。 也因此,目前國家政策不打算全面補打疫苗,因為如果每個人打了疫苗後,還要再檢驗是否產生抗體,這樣的做法太不符合經濟效益。
台中市衛生局建議,抽血檢查抗體夠不夠,就知道「有效嘸」。 孩子國中時,最好再驗一次血,看看體內是否還有抗體。 隔一個月,再抽血檢驗一次,如果有抗體,就不用再補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