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上邨平面圖2024懶人包!(持續更新)

彩盈邨於2008年中落成入伙,共有五幢樓宇,提供約4,000個公屋單位,並設有一個小型商場「彩盈坊」,以及一個停車場。 鄰近的屋邨有彩德邨、彩雲邨、彩霞邨、啟業邨、彩福邨等。 1980年,政府把位於龍翔道以北,原屬黃大仙下邨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該大廈所有單位均設獨立廚廁,是3座非改建第一型徙置大廈的其中一座(另兩座為佐敦谷邨第4座及第5座)。 為免與原有的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分別用對出龍翔道名字中「翔」字的諧音「長」來命名,「翔」與「長」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均為「Cheung」;原為下邨第8座的徙廈命名為「長欣樓」。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位於紅磡利工街的第三個「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項目,於今日(一月十二日)舉行落成典禮,項目正式命名為「豐頤居」。

此外,為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傢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及房屋署總建築師(3)聯手設計,而第一期及第二、三期分別由中國建築和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觀塘牛頭角下邨平面圖 | 貴輝樓10室 (室內設計)使用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其後重建成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為「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伙,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2011年3月28日是彩雲道的公共房屋發展項目最後一期建築工程在當日完成,包括彩盈邨、彩福邨及彩德邨三個屋邨。 香港房屋委員會成功把荒廢的石礦場改變為13,000個居所,成為能容納超過35,000人居住的社區。 經過規劃設計後,屋邨居民可以在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中,經過四通八達的行人通道,享用各式各樣的設施和綠化空間。 重建前為政府廉租屋邨,原稱龍翔道政府廉租屋邨,落成時改稱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於1958年起動工興建,原址為荒地及零散木屋區。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為區別原黃大仙徙置區,更名為黃大仙上邨。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牛頭角下邨第9座2樓140室灶底藏屍案

屋邨內設有觸覺引路帶,分別引向觸覺點字和凸字地圖前、暢通易達洗手間前、升降機前、上落樓梯前和屋邨的主要出入口處。 升降機大堂內并列設有兩部升降機,編號是3號和4號,均是無障礙升降機,門邊貼有國際暢通易達標誌,吊廂內寬闊,按鈕設有觸覺點字、觸覺記號、有星形標誌、有緊急警號按鈕。 升降機大堂內并列設有兩部升降機,編號是1號和2號,均是無障礙升降機,門邊貼有國際暢通易達標誌,吊廂內寬闊,按鈕設有點字、觸覺記號、有星形標誌、緊急警號按鈕。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彩盈邨所在用地原擬興建一個由9幢1999年版本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後因孫九招而改為興建公屋。 原屬黃大仙下邨(即重建前)的第8座最初名為BB座,俗稱業主樓。 而黃大仙下邨最早期的座名以雙英文字母定名,如ZZ座、YY座、XX座等。 屋邨內則設有健身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及兒童遊樂場;社區設施包括一間幼稚園、老人中心、托兒所、青年中心及中途宿舍,供附近居民及此邨住客使用。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重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翠竹花園,黃大仙下邨(一區),竹園北邨,天馬苑,東頭(二)邨。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9,250,年齡中位數為 46.1歲。 此邨重建後樓宇命名有別於其他屋邨以邨名的其中一個字來命名,此邨採用了邨名「仙」字的諧音「善」字來命名,因為「善」的廣東話的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與「仙」一樣為「Sin」。 西部共有為數14座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第1-15座,沒有第13座),於1963年7月至翌年10月落成;而東部則有5座設有電梯設施的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名稱分別為東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於1965年8月至11月落成。

提供樓盤平面圖、API連結銀行即時估價,各區住宅、工商舖、車位叫價及物業成交搜尋,業主免費刊登放盤廣告。 至於下邨,廣場中央通道設置了文化廊,於兩側的櫥窗擺放了從前一些店舖的生財工具,亦有仿製的通花牆作裝飾。 廣場上連接上邨的天橋亦有放置舊英文課本、明星照片、相機等舊式日常用品,同場亦有2間玻璃屋,分別模擬居民互助委員會辦事處和清拆前的公屋單位。 2個場景都佈置得十分精細,可惜居民只能隔着玻璃窗參觀,不能入內。 房屋署發言人表示,玻璃屋不開放,是為了保持屋邨寧靜。 牛头角上邨重建第二、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和谐式过渡至非标准型的公屋。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參考文獻與備註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觀塘區平山,由房屋署總建築師(3)設計,於2008年落成入伙,目前由卓安物業顧問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物業管理。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加上原訂興建康和型大廈(由10座康和一型第一款,以及1座康和二型第二款大廈組成)的計劃受孫九招影響而腰斬,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工程。

  • 出入口內是非常寬闊的廣場,與屋邨及屋邨商場相連,廣場與出入口處設有兩級梯級阻礙,旁邊有一條斜道輔助。
  • 她說她喜歡懷舊,經過看見這些擺設,也會勾起她兒時的記憶。
  • 此邨重建後樓宇命名有別於其他屋邨以邨名的其中一個字來命名,此邨採用了邨名「仙」字的諧音「善」字來命名,因為「善」的廣東話的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與「仙」一樣為「Sin」。
  • 另外,為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
  • 提供樓盤平面圖、API連結銀行即時估價,各區住宅、工商舖、車位叫價及物業成交搜尋,業主免費刊登放盤廣告。
  • 其後,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牛頭角下邨跨區社區文化中心的工程計劃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已經完成,有關部門將會繼續按照既定程序推展有關的工程項目,暫時未有時間表。
  • 已退休的胡女士在黃大仙的屋邨長大,婚後於粉嶺住了幾十年,近年搬進牛頭角下邨。

自199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起,全條黃大仙上邨以及黃大仙下(二)邨部份樓宇(龍泰樓、龍昌樓、龍福樓、龍和樓、龍滿樓及龍禧樓)及竹園鄉獲劃為黃大仙區議會轄下的龍上選區。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今日(二月四日)舉行第十八屆「房協獎助學金計劃」頒獎禮,本年度共有一百零三名高等教育院校的學生得獎,獲頒獎助學金,總額超過一百萬港元。 【專案組報道】牛頭角上邨和下邨,因樓齡高及衞生問題,早年先後被清拆。 原地重建後,兩邨設計上都加入了懷舊元素,當中包括於上邨平台開放的懷舊閣,以及廣場中放置了清拆前從居民收集回來的舊式物品。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牛頭角徙置區是牛頭角下邨的前名,前身為1953年起中築建的填海地,廠商自行於淘化大同工廠和船廠填土地之間的海灣填海,1955年已完成逾一百萬平方呎。 1960年代中,填海工業地被政府收回以興建牛頭角徙置區。 徙置大廈於1967年至1969年興建,當中第8至12座繼福來邨永隆樓後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公共房屋;但由於成效不彰,此技術未有再應用至其他公共屋邨大廈,直至1980年代中末興建大埔太和邨2至3期(包括寶雅苑)為止。 在落成時,適逢政府決定收回油麻地76座舊式住宅樓宇,以興建包括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此邨的第7座遂成為該批受影響居民的接收屋邨。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改名為牛頭角上邨;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名為現在的牛頭角下邨,分為「一區」及「二區」。

在2013年3月,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會員暨房委會委員蔡涯棉建議,香港房屋需求殷切,加上西九文化區即將落成,有關部門應該重新審視第二期土地的發展,包括用以興建私人樓宇或者公營房屋,善用土地資源。 其後,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牛頭角下邨跨區社區文化中心的工程計劃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已經完成,有關部門將會繼續按照既定程序推展有關的工程項目,暫時未有時間表。 2014年12月12日,民政事務局聯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建築署向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提交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建議,預計於2015年年初向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建議及撥款申請,預算為39億9千8百萬港元。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佐敦谷的公共屋邨,為香港市區最後一個開展重建的徙置區、項目編號為KL49RR。 第二期重建計劃原定於2003/04財政年度展開,但由於居民堅持「原區安置」,最後延至2010年10月20日展開,於2011年11月完成拆卸工程;此工程由中國建築承建,是唯一一次清拆採用預製組件的徙置大廈。 二區(第8座至第14座)清拆後餘下的3.5公頃土地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僅餘下東南面一小塊土地興建第二期。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牛頭角上邨

與屋邨廣場相連,近商場,一條長走廊盡頭是男女洗手間和暢通易達洗手間。 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屋邨正門出入口一路引至暢通易達洗手間前。 位於天橋下面,通道是梯級與斜道并列而設,共有兩條梯級,兩邊設有扶手;斜道位於梯級旁邊,只有一段,兩邊設有扶手。 在斜道及梯級的頂部,均設有觸覺引路帶,引至屋邨內及通往天橋橋面的上落樓梯前。 白板上貼滿觀塘,牛頭角一帶的舊照片,由50年代到2009年都有,一班年輕人上周六在牛頭角上邨擺檔收集舊照片,還設計遊戲給大朋友,小朋友一起玩,用舊照片估地方。 他們鼓勵街坊拍下這些老地方的新面貌,實行今昔拼拼圖。

此外,第一期大廈各座大廈名稱之第二字、拼合後可組成「亮月顯新輝」一句,其後興建的部分屋邨如水泉澳邨亦採用同樣組句方式為大廈命名。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P1和P2層升降機對出位置均設有一個彩色地圖,標有中英文及觸覺點字和凸字資料,離地高度適中,有發聲裝置,有觸覺引路帶引至地圖前。 開放式出入口,行人路與出入口之間設有五支金屬短柱,柱之間空隙闊1.05米以上。 出入口內是非常寬闊的廣場,與屋邨及屋邨商場相連,廣場與出入口處設有兩級梯級阻礙,旁邊有一條斜道輔助。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參考

政府原計劃將黃大仙祠清拆,後因東華三院向政府陳情反對清拆黃大仙祠,才改在黃大仙祠東西兩旁興建屋邨。 此期共提供4238個住宅單位,於2009年7月10日開工建造,並於2012年10月24日獲發入伙紙,造價總值12億4181.9萬港元。 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由建榮工程作打樁工程,有利建築承建。 牛頭角上邨商場為單層式建築、座落於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地下、牛頭角道與安德道交界,已於2009年7月底落成,同年9月正式啟用。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警方正了解他不開心的原因,事發時少年的母親一直在單位內,她事後傷心激動,由親友陪同送院檢查。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商場內合共只有5間商舖,包括百佳超級市場、OK便利店、一間診所及銀龍茶餐廳,另一間商舖則用作商場管理處。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另外,屋邨設有四層多層停車場,停車場天台也設有休憩設施。 牛頭角上邨第二及第三期在興建時,曾和隔壁聖公會基顯小學,共同借用作拍攝電視劇《廉政行動2007》單元二「沙丘城堡」短樁居屋建築地盤部分。 梯級分為多段,每段有12級踏板,踏板闊300毫米,豎板高130毫米,兩邊裝有扶手,頂底兩端和平台設有觸覺警告帶。 通道寬闊,開放式出入口,出入口處設有一段紅色的消防欄桿,欄桿與兩邊圍墻或花圃之間空隙闊1.05米以上,輪椅可通過。 車輛通道兩邊設有行人通道,行人路與汽車路之間設有下斜路緣,無觸覺引路帶。 開放式出入口,出入口處設有三條金屬短柱,柱之間空隙闊1.05米以上,出入口前行人路與汽車路之間設有下斜路緣,連行人過路處。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設計資訊

此站鄰近牛頭角上邨商場、牛頭角上邨中央廣場(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牛頭角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常富樓、常泰樓、常康樓、常榮樓,以及牛頭角市政大廈、牛頭角政府合署、牛頭角下邨貴輝樓等。 由於「孫九招」限制開展部份「非必要」公屋重建項目,此邨延至2008年才展開一連串土地平整及地基工程,用以興建公屋大廈,於2012年8月入伙;第二期於2015年12月入伙。 而二區於2011年完成拆卸後,於2016年開始動工興建東九文化中心。 关于已消失的牛頭角第一街至第五街,请见「牛頭角下邨周邊街道」。 关于以重建前的牛頭角下邨為設計概念的商場牛下新城,请见「得寶花園」。 房屋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台,改為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