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像B肝病毒攜帶者的家庭接觸者、從事食品服務行業者及保育工作人員等群體特別需要進行免疫。 B肝患者則沒有必要打B肝疫苗,B肝疫苗對B肝患者及B肝病毒攜帶者都無預防效果,無論打多少支B肝疫苗,都不會產生相應的保護性抗體———B肝病毒表面抗體。 另外,有血清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蕁麻疹及對青黴素、磺胺等一些藥物過敏者不能接種B肝疫苗;低體重、早產、剖腹產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兒,暫時不宜接種B肝疫苗。
在人體免疫耐受時期中,病毒於血清中e抗原會呈現陽性反應,且會 以極高的速度進行複製,但B肝病毒的核心抗體則會隱藏在受感染的細胞之細胞核中,表現於細胞質與細胞膜的量則非常的少,因此並不會刺激很強烈的免疫反應, 藉此使免疫系統忽略病毒存在。 另一種途徑是藉由病毒抗原存在著多樣性,B肝病毒與C肝病毒都是以準種的方式存在,亦即是由許 多有突變或差異的病毒群所組成,而突變的位置若發生在可被T淋巴球受體辨識的抗原決定位上時,則病毒就可以輕鬆逃過毒殺T細胞的偵查。 例如突變若發生在核前基因或核基因上時,則會複製出不同組成的B肝病毒。 如果家庭或伴侶中有人患有B肝,應對其家人或伴侶等常接觸者接種疫苗。
B型肝炎主要通過與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體液的接觸傳染。 通過血液、精液和陰道分泌液可以傳染B型肝炎,但幾乎都是血液感染。 危險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靜脈注射毒品(與其他人共用針頭)、在衛生機關工作日常接觸大量B型肝炎患者、獲得沒有檢驗B型肝炎病毒的血製品、牙醫和其它醫學手術、美容手術(刺青、穿孔)。 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傷口的物件比如刮鬍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傳染B型肝炎,但感染的機率非常低,並非主要的傳染途徑。 攜帶病毒的母親在生育時感染給新生兒是最常見的傳染途徑之一。 起病緩慢,新生兒出生時多無症状.常在1~6個月間有慢性抗原血症及轉氨酶的持續性、輕度增高。
- 九成患上肝癌及三分之二患肝硬化的人士都是與B型肝炎帶原者有關。
- 這裡我們將為你整理出應用類的所有入圍與得獎名單。
- 還好,對於這些病毒量高的母親,目前有藥物可以在懷孕最幾後個月口服B肝抗病毒藥物,大幅降低母親體內的B肝病毒,因此,新生兒感染到B肝的機會就接近於零了,這就是另一種「清零」觀念。
- 免疫記憶至少可存在10年,因為過去研究發現,10歲時補打1劑、免疫記憶全部都可喚起,但在台北市研究發現如果在國中時才補打1劑,發現那40%沒有抗體者中,半數免疫記憶也喚不起了;至於沒有抗體的大學生去補打1劑,有接近80%的大學生連免疫記憶也沒有了。
S抗原陽性、e抗原陰性的母親,因新生兒垂直傳染率不到1成,影響層面較低,多年來未被納入補助範圍,但研究顯示,e抗原陰性母親子女若染病毒,其急性與猛爆性肝炎發生率高於一般嬰兒。 干擾素:目前多採用IFN-α100萬U皮下注射,連用1周後改為隔天1次,療程3~6個月,抑制HBV的複製較肯定。 HBeAg及HBV DNA轉陰率可達30%~60%。 干擾素(IFN-β)和IFN-γ抗HBV療效不如干擾素α(IFN-α)。
b肝 新生兒: 新生兒B型肝炎的診斷
在最佳情況下病人體內只有表面抗原而且沒有徵狀,這說明病人健康,但是帶病毒。 假如病人體內有e抗原的話他的感染力非常高,不過即使只有表面抗原病人依然可以感染其他人。 在低 (非) 複製期,部分患者又可再活動,出現B肝e抗原陽轉;或發生前C或C區啟動子變異,HBV再度活動,但e抗原陰性.兩者均表現為活動性慢性B型肝炎。
黃疸前期末尿膽原及尿膽紅素開始呈現陽性反應,是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 新生兒感染HBV主要有母嬰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引起。 主要由病毒引起,如B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及腸道病毒等。 弓形體原蟲、李司忒菌、梅毒等,亦是本病的病因之一。 在臺灣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從1972年以14年時間終於證明施打B型肝炎疫苗可使兒童將來發生肝癌機率降低75%後,1986年,衛生署決定臺灣展開全面施打B肝疫苗的計劃。
b肝 新生兒: 慢性感染
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時,根據統計發現到四十歲時,已約有90%曾受到B型肝炎病毒之感染,而三十九歲以下的人中更有18至20%,四十歲以上的人中有12%處於『慢性B型肝炎帶原的狀態』。 因此當時B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者初步估計約三百萬人。 肝炎多半沒有症狀,症狀的輕重也不能藉以判斷病情嚴不嚴重,那麼究竟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得了B型肝炎呢? 最重要的還是要藉助一些醫學的檢查,其中最主要的是抽血檢查。 超音波檢查正常,肝發炎指數(GPT或ALT、GOT或AST)持續正常超過六個月以上,B型肝炎病毒濃度不高,就可稱之為「不活動型B型肝炎帶原者」。
嬰兒經由母親垂直感染B型肝炎後,有90%的機率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而5歲後才感染B型肝炎者,長大後只有不到1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 雖然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沒有症狀,但卻有機會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亦為慢性肝炎患者死因的15%至25%。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 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據統計,全世界無癥狀B肝病毒攜帶者(HBsAg攜帶者)超過2.8億,我國約佔1.3億。 B肝的特點為起病較緩,以亞臨床型及慢性型較常見。 B肝疫苗的應用是預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b肝 新生兒: 健康雲
B型肝炎病毒感染之後有一部分人會慢慢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但也有少部分人不經由肝硬化,直接從肝炎變成肝癌。 根據衛生署歷年的統計,在全國十大死亡原因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年年榜上有名,其中絕大多數是因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其中又以B型肝炎為主要因素。 接種時間:新生兒第一針必須在出生後24小時以內接種,越早越好。
受染的嬰兒是否成為B肝病毒攜帶者,Rosendaht認為,這取決於嬰兒種族而不同,可能是不同種族免疫力有差異。 A曾接種B肝疫苗者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抗體及免疫記憶,要花至少補打一劑疫苗以及檢測B肝表面抗體的費用,B肝疫苗1劑約台幣500元並不昂貴,檢測抗體只需要抽血。 但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去測有沒有抗體,還是要評估自己的風險,比如從事醫護工作,性伴侶或日常密切生活者有B肝患者,因為較可能暴露在B肝病毒環境下,建議去檢測與補打。 高雄長庚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教授盧勝男接受《好心肝》雜誌訪問時也指出,B肝疫苗是否需要補打,曾經引起一番討論,高雄長庚醫院曾經在雲林縣台西鄉進行研究,連續10年針對12至15歲的國中生,檢測是否有B肝抗體,結果發現接近一半抗體已經消失。 後來進一步做介入研究,替他們接種1劑B肝疫苗,1個月後進行檢測,8成的人抗體都跑出來了。
若肝功能一直都正常,超音波亦正常,而且病毒濃度不高,就是「不活動型帶原者」若肝功能異常,可能是B型肝炎病毒出現前核心自然突變,自然突變種B型肝炎病毒的肝炎患者血中e抗原雖然是呈陰性,但病毒複製力仍強,病毒濃度高,GPT值也可能會上升。 因此也建議定期追蹤檢查,追蹤的頻率也由肝膽科醫師依病情來決定。 B型肝炎e抗原陰性帶原母親之嬰兒→B型肝炎帶原的母親,會在生產前後將B型肝炎病毒傳染給其新生兒。 新生兒時期因母嬰傳染而得到B型肝炎者,比水平傳染者更容易在日後變成慢性肝病或肝癌。
自100年5月起(各醫療院所收到函日),如出生寶寶經評估,無不適合接種的情形,請院所安排寶寶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而母親為HBsAg(+)之新生兒,亦應同時接種HBIG(分開不同部位)。 過去沒有完整接種3劑B肝疫苗者:必須接種3劑疫苗(間隔0、1、6個月),接種完畢後1個月檢驗表面抗體。 免疫記憶至少可存在10年,因為過去研究發現,10歲時補打1劑、免疫記憶全部都可喚起,但在台北市研究發現如果在國中時才補打1劑,發現那40%沒有抗體者中,半數免疫記憶也喚不起了;至於沒有抗體的大學生去補打1劑,有接近80%的大學生連免疫記憶也沒有了。 所以沒有B肝抗體不代表沒有免疫記憶,但是目前沒有方法去測量記憶,必須靠補打1劑疫苗來刺激,若抗體量馬上高起來,代表成功喚起免疫記憶。
耕莘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文萬欣表示,過去政府提供的公費HBIG只給予高傳染性的s抗原、e抗原雙陽性B肝帶原母親的新生兒,實施多年來,也成功讓新生兒的帶原率從9成降為1成。 除血清酶及膽紅素增高外,應進行抗原及抗體的測定。 目前以放射免疫法及酶聯免疫法最為敏感,其次為反向被動血凝及免疫黏附血凝法。 免疫擴散與對流電泳雖不甚敏感、但仍為我國廣泛採用,3種抗原、抗體系統中,以檢測HBsAg最為有用。
▶孕婦若為e抗原陽性之B型肝炎帶原者,新生兒務必於出生24小時內,先注射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之後再按時接受三劑B型肝炎疫苗注射。 這類型孕婦分娩出的新生兒,若未能在出生24小時內即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則表面抗原陽性率將飆升至19%;而產婦為e抗原陽性者,則新生兒的表面抗原陽性率更高達29%。 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王豊裕表示,經過長達10年8900人參與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在全面性嬰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下,親生母親為B型肝炎e抗原陽性或表面抗原高濃度,其子女之表面抗原陽性率達15%,是一般陽性率的12.5倍。 打過B肝疫苗,卻測不到抗體,這是蠻多民眾的疑問,不過,抗體消失不代表就沒有保護力,那麼到底需不需要補打B肝疫苗?
有關於對 干安能有抗藥性病株的資訊及其在孩童臨床的表現之相關知識目前仍相當有限。 曾有實驗室對166位使用干安能治療的小孩進行的研究,其中31位病童 (19%)在結束52周的療程後發現存在有YMDD的突變株,而這些有突變株的病童其ALT中位數較無突變株者高出1.5倍,且病毒DNA量也較沒有突變 株的病童高19倍。 於亞洲成年人進行的調查發現,YMDD變異株的比率隨著有上升的狀況,治療一年後出現突變約有14%,兩年後有38%,三年後有 49%,四年後有66%,五年後則有69%。 B肝疫苗的接種除了可以降低B肝病毒的垂直或水平感染,同時可以降低轉為慢性肝炎的機會。 因此台灣在1984年,領先全球全面施打B肝疫苗,表二代表了在 施打後15年內血清中表面抗原的陽性率,15歲以下的孩童,B肝帶原率由先前的10%顯著的降到1%以下。
成年人感染B型肝炎導致的B肝攜帶者增加量相當於每年增加1/10萬。 1至4歲人群B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率為0.96%;5至14歲人群為2.42%;15~59歲人群B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率達8.57%。 一般說來,只有嚴重的肝炎發作才會感到疲倦﹔疲倦的程度跟肝臟發炎指數(GOT、GPT)的數值並沒有一定的相關。
報導中指出,約有九成五的死亡病例是60歲以上,其中男性占了五成七,較女性略多。 運動要不要限制等等….再者,您必須與所信賴的肝膽專科醫師密切合作。 中成藥苦參素、雲芝肝泰(類似藥有肝必復)聯合肌苷片、肝泰樂,有降低病毒DNA含量,保護肝臟的作用。 在未治癒的情況下停藥6個月或者不按照正常使用量的情況下,有反彈。 B肝e抗原陰性慢性B型肝炎:與e抗原陽性慢性B型肝炎區別只在於e抗原持續陰性,抗-HBe陽性或陰性。 另外蚊子不能傳播B肝、C肝,因為蚊子叮人吐出自己的唾液,而不是血液。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昨天(12月1日)下午4點多,基隆海巡隊人員,執行例行巡邏勤務時,發現一艘未值勤的巡防艇冒出濃煙,隨即通報滅火,花了約1小時20分將火勢撲滅,沒人傷亡。 中國COVID-19疫情升溫、確診個案持續攀升,然而中國各地因長期且嚴苛的防疫措施爆發「白紙革命」,中國高層疑平息民怨連連釋出Omicron病毒致病性減弱,將優化防疫措施。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發文,透露已有1個月內被感染的心理準備,病毒傳播擋不住了。 民視新聞/陳子凡、陳冠達 台北報導藝人許瑋甯和邱澤,去年12月才拋出閃婚震撼彈,最近主演的校園愛情劇即將上檔,也曝光籌備婚禮進度。 許瑋甯坦言,兩人工作已經排到明年,因此想在明年舉辦、恐怕很困難,目前還是以工作為重,做人進度同樣先緩緩。 美國肝病學會的《慢性B肝的臨床實踐指南》把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作為慢性B肝初始評估的常規檢查之一,對肝病的診斷和鑑別、分級分期、預後判斷等有極高的價值。
B型肝炎核心抗體(anti-HBc)呈陽性,則表示他曾經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目前可能是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他的HBsAg呈陽性反應),或者是已經痊癒(若anti-HBs為陽性的話)。 只接受過疫苗注射者,不會產生B型肝炎核心抗體。 百分之七十的肝炎沒有症狀;一般身體的發炎,都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的病變,但是肝臟本身沒有神經,所以就算肝炎發作,也不容易出現疼痛的感覺﹔加上肝臟細胞有再生的能力,所以被破壞的肝臟細胞可以很快被新生的細胞遞補。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