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實驗中,那些施打疫苗一開始即有適當抗體數量的個體,疫苗保護力至少維持25年。 英國的指導方針建議對於需要持續保護力的人群,例如醫藥衛生工作者,至少每五年施打一劑疫苗。 對疫苗反應不佳的人通常是因為以下因素:超過40歲、肥胖、抽菸或酗酒,尤其是有嚴重肝病患者。 免疫抑制的病人或接受腎臟透析的病人也可能對疫苗反應較差或需要更大劑量、頻率的疫苗注射。 至少已有一個研究指出,B型肝炎的疫苗在HIV患者體內較難生效。
在歐美國家,用α干擾素來治療慢性B型肝炎可以達到約30~40%的成功率,甚至有少部份的病人,其血中表面抗原會消失。 然而,在台灣情況卻稍有不同,只有約25%的成功率,同時血中表面抗原也不會消失,如果有消失的話,也只是極少數的例外。 至於個人治療的效果如何,需要評估治療結束時,是否血中GPT值已回復正常,e抗原陰轉為e抗體,HBV DNA消失,且停藥後繼續追蹤六個月,上述指標仍能維持。 換言之,開始治療後一年左右,才能確認α干擾素治療是否有效。
- 表面上似乎是沒有肝炎,但你寶貴的肝卻更充滿了病毒。
- B型肝炎核心抗體(anti-HBc)呈陽性,則表示他曾經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目前可能是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他的HBsAg呈陽性反應),或者是已經痊癒(若anti-HBs為陽性的話)。
- 這包括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例如患有愛滋病的人,或是早產兒。
- 以往為人詬病的抗藥性副作用,在一些新藥已可減至10%或以下。
- 據統計,連續服用干安能一年,大約15~20%患者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會對之產生抗藥性,連續服用2年出現抗藥性之機率增至40%左右,連續3年則高達66%左右。
- 王先生在四十多歲時罹患淋巴癌,剛開始他非常沮喪,但是在接受化學治療後成效良好,達到完全緩解。
- 現在有兩種疫苗(DNA重組酵母B肝疫苗與中國倉鼠卵母細胞 B型肝炎疫苗),其安全、有效的程度一樣。
成重組疫苗的作法是將產生表面蛋白的基因放進釀酒酵母中,因此酵母只會產生不具感染性的表面蛋白,疫苗中不會有真正病菌的DNA。 1986年7月,希勒曼等人研發的重組疫苗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且目前仍在使用。 由於B肝可引發肝癌,該疫苗也被視為首款人體的抗癌疫苗,獲得廣泛使用。 對於先前不曾使用過干安能或干適能治療的B型肝炎患者,使用劑量為每天0.5毫克;如果是曾經使用干安能且已經產生抗藥性的患者,則建議每天服用1毫克。 一般建議於用餐後2小時服用,藥物在體內維持有效濃度的時間約15小時。 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有一種細胞毒性T細胞,當體內的正常細胞遭受到病菌感染時,細胞毒性T細胞會去將這已受感染的細胞殺死,其目的是為了要除去這入侵的病菌。
b型肝炎 疫苗哪裡打: 中國大陸
但若是對干安能或貝樂克已經產生抗藥性,便不建議使用喜必福。 另外,貝樂克與干適能相同,也能抑制已對干安能產生抗藥性的B肝病毒,且很少產生抗藥性,所以對於先前已使用干安能但產生抗藥性,貝樂克是可以考慮採用的另一選擇。 但已對干安能產生抗藥性的患者,改用貝樂克後再度產生抗藥性的機會,還是會比未曾用過干安能者略高。 目前干安能和干適能都是B肝治療的第一線藥物,但是干適能的藥價較高,若有經濟需求考量,可以考慮先用干安能,待出現抗藥性或副作用,再改用干適能。 雖然藥價較高,但這兩種藥健保已開始有條件地給付,病友可向醫師詢問。 若兩者都不適用,目前已有更新的口服藥–『貝樂克』及『喜必福』可選擇,或是也可考慮干擾素治療。
- 在滿12個月大時,應進行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等檢測,以瞭解其預防接種成效與感染狀況,及早採取後續補接種與追蹤措施。
- 肝炎是一種因肝臟細胞發炎,導致肝細胞損傷的肝臟疾病。
- 干擾素分α、β、γ三大類,現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是α干擾素。
- 對於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近十年來已有相當大的突破。
- 值得注意的是,B型肝炎並非經由飲食傳染,是經由血液、體液的接觸而感染的,所以應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刺青、穿耳洞等行為,如果無法避免,也要注意器械的消毒,或使用拋棄式的器械。
中國大陸成功生產出第一批「基因工程」B肝疫苗,此後兩家工廠年總產量為4000萬劑,可滿足中國大陸所有新生兒的接種需要。 1970、80年代,中國大陸出現B肝疫情大爆發,全國約有1.2億名B肝病毒(HBV)攜帶者,占當時全球HBV攜帶者的三分之一,是全球B肝疾病負擔最嚴重的國家。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全球B肝流行程度的劃分標準,當時的中國大陸被列為「B肝高流行地區」(人群HBsAg流行率≥8%)。 用血液製成B肝疫苗進行的首次大規模臨床試驗,是以男同性戀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對應他們所處在的高風險狀態的。 但之後希勒曼的疫苗卻被誤認為引燃愛滋病散播的元兇,因此受到抨擊。 雖然純化血液所取得的疫苗看起來十分可疑,但它卻的確絕對不含愛滋病毒,疫苗純化的過程已經消滅了所有的病毒——包含愛滋病毒在內,此疫苗也在1981年合法上市。
b型肝炎 疫苗哪裡打: 疾病介紹
相較之下非B肝盛行區,此疾病的傳染途經則主要為共用靜脈藥物注射針頭,消毒不完全的牙科醫療、刺青、紋眉、穿耳洞等。 其它B肝感染風險因子包括:醫護人員、輸血、腎臟透析治療,以及照護機構常住者。 刺青和針灸曾經在1980年代造成許多B型肝炎感染的案例,而隨著消毒技術的進步此情況已經少見。 B型肝炎病毒幾乎完全不會藉由握手、共用餐具、接吻、擁抱、咳嗽、噴嚏或哺乳等方式傳染,暴露感染風險後約30至60天可確診,包括檢驗血液中B肝病毒抗原以及人體產生B肝病毒的抗體。 B型肝炎病毒是目前已知五種肝炎病毒的一種:A型、B型、C型、D型以及E型肝炎病毒。
美國肝病學會的《慢性B肝的臨床實踐指南》把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作為慢性B肝初始評估的常規檢查之一,對肝病的診斷和鑑別、分級分期、預後判斷等有極高的價值。 B肝e抗原陰性慢性B型肝炎:與e抗原陽性慢性B型肝炎區別只在於e抗原持續陰性,抗-HBe陽性或陰性。 成人(這裡指≥6周歲)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90%以上的病例將自動清除病毒康復,僅約5%至10%的人發展為慢性或成為帶原者。
E 抗原會在病毒複製過程中產生,當 e 抗原陽性代表患者體內的 B 型肝炎病毒仍在大量複製,會使血液中的病毒量增加,傳染性較強。 一般在追蹤 B 型肝炎時,我們會去評估病毒的狀態,包括檢測血液中的 B 型肝炎病毒量、e 抗原(HBeAg)、e 抗體(anti-HBeAb)。 1984 年,計畫先向高風險孕婦的新生兒接種,在 1986 年,新生兒全面施打;1990 年起,國小一年級以前的兒童,都可以免費施打 B 型肝炎疫苗 。 台灣兒童們逐年、計畫地接種 B 肝疫苗,冀望此世代的孩子們長大、成年後,肝癌不再威脅他們。
許多民眾都會好奇「為何明明小時候有打B肝疫苗,怎麼到了20歲就驗不到抗體了?」臺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表示,除了少數人因體質關係,即使打疫苗也無法產生抗體外,如果已經年滿20歲,測不到B肝抗體也很正常。 台灣為B型肝炎(Hepatitis B)高感染地區,近171萬B型肝炎帶原者中,有4成患者需要進行治療,而需治療的患者中,卻有高達27萬人不知自己為B肝帶原者。 B型肝炎是肝炎的一種,當肝臟受到病毒、細菌或寄生蟲之感染,或因酒精中毒、藥物或化學物質等之傷害,使肝組織內發生肝細胞變質、壞死、白血球浸潤等炎症反應,稱為肝炎,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炎叫「B型肝炎」。 B肝疫苗是注射型的不活化疫苗,目前使用的疫苗為基因工程所製造,安全性高,在施打 3 劑後的保護力至少 15 年,目前在我國新生兒屬於常規必須接種之疫苗。 B 肝疫苗是注射型的不活化疫苗,目前使用的疫苗為基因工程所製造,安全性高,在施打 3 劑後的保護力至少 15 年,目前在我國新生兒屬於常規必須接種之疫苗。
),中國大陸、新加坡譯作乙型肝炎,常簡稱B肝,是由B型肝炎病毒感染後,引起的肝臟急性或慢性發炎之疾病。 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潛伏期,可從30天至180天不等,平均約75天。 大多數人初次感染時沒有明顯症狀,而少數人會有急性症狀如噁心嘔吐、黃疸、疲倦、茶色尿以及腹痛等。 初次感染造成的急性症狀,通常持續數週之後即會消退,極少數會造成死亡或嚴重併發症。
此藥品已在許多國家上市,在國內尚未被許可上市。 Α胸腺素是屬於免疫調節的藥品,其臨床效果有些爭議,不如干安能和α干擾素之療效明確。 一般來說,每週注射一次,完成六個月的療程之後有三分之一的成功率。 在副作用方面,貝樂克曾被報告可能引起頭痛、疲倦、腹瀉、消化不良等,但機率不高,且這些症狀在停止服藥後大多可以緩解。 另外,根據臨床經驗,停止服用干安能之後可能會發生肝炎復發的情形,尤其在停藥2~4個月時發生的機率最高。
B型肝炎表面抗體數值介在10 到 100 mIU/ml 之間視為對疫苗反應不佳,這些人需要在檢驗出來後再額外注射一劑疫苗,但不需要隔一段時間後再抽血評估。 表面抗原陰性者,可能未曾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或者是已產生表面抗體且已痊癒。 事實上,只要有四分之一的正常肝臟,就可以維持一般身體的生理運作,不會出現異狀,所以百分之六、七十的肝炎是不會有症狀的。 但是當感染急性B型肝炎,或是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時,可能就會有以下的症狀出現,但是這些症狀並非只有肝炎發作時才會出現,其他的疾病也可能會有相同的症狀,所以必須要多加留意。 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反應者,通稱為「B型肝炎帶原者」; 但帶原者不就等於肝炎 患者,若肝功能檢查正常、肝組織也正常,就叫做「健康的帶原者」。
政策推動的二十多年後,成人族群也逐漸看到成效。 肝癌發生率在近年開始看到下降的趨勢,而慢性肝炎、肝硬化,也漸漸地退出國人十大死因 (註:各項數據下降之因,包含新療法、健康意識提升等,無法完全歸因於單一策略)。 上世紀的八零年代,臺灣的政治家和科學家合作,讓小孩子們遠離了癌症,B 型肝炎疫苗的開發,不僅是疫苗科學的重大里程碑,更挽救了世世代代台灣人的健康。 當年一群台灣科學家、政治家的堅持,讓 1986 年後出生的台灣囝仔,遠離肝癌。 脫氧核糖核酸:過去化驗B型肝炎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主要是在不明確的情況下確定病情,以及用來確定病人的感染力。 血液中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數量少說明病情不加劇,數量多說明病情惡化。
血中e抗原陰性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較難治療,目前醫界認為口服抗病毒藥物至少要使用1年半。 B肝疫苗接種數年後,抗體濃度會慢慢下降甚至陰性。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