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2024全攻略!(震驚真相)

當細菌量過多或毒素釋放,會引發淋巴球大量聚集,導致淋巴結腫大,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 但別太擔心,這是免疫系統運作的正常反應,在感冒痊癒時,淋巴結腫大的現象也會跟著好轉。 但有另一種因素也會引起淋巴結腫大,那就是「腫瘤」。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感染造成的淋巴結腫大:通常會有明顯的觸痛感、腫大速度較快,但感染康復後,腫塊也會隨之消失,此外,腫塊的質地較軟,觸診時容易在皮下滑動。 免疫性疾病:當體內免疫系統被過度活化,會刺激淋巴結腫大,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結締組織疾病皆有可能會造成淋巴結腫大。 正常的淋巴結摸起來約像米粒般的大小,即便感冒發炎腫起來,也不會超過2公分,所以如果摸起來直徑超過3公分就要當心。 邱正宏補充,像是腋下的淋巴結,如果女性在這個位置有淋巴結腫大或是硬塊,就要小心可能是乳癌。 另外還有一個位置就是鼠蹊部,男性若在鼠蹊部、腹股溝等部位有淋巴腫大,可能是泌尿道疾病,若是女性鼠蹊部淋巴腫大,則可能是子宮頸癌,必須盡快找相關醫科確診。 手術有後遺症,電療亦會對頸部肌肉造成傷害,「腫瘤切除手術後,病人須接受電療以徹底清除腫瘤細胞;電療會引發炎症,令頸部皮膚纖維化,病人會感到繃緊、麻痹或針刺,頸部活動能力受限,影響日常生活,或需配合物理治療。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就醫前準備

勞逸結合:過大的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體內代謝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導致人體體內酸性物質的過多沉積,因此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 要以良好的心態應對工作壓力,平時在工作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例如工作40分鐘,休息10分鐘。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不要過度疲勞,這樣對於預防頸部淋巴結腫大有很好的作用。 區域性治療:少數較大的淋巴結,可以通過手術切除。

種種的經驗告訴我,通常預後很好的都是早期發現的,透過照鏡子或洗澡時的自我檢查,一發現就馬上就醫,平日可養成習慣,觀察自己是否有上述提到的危險症狀,很多時候一時的警覺就成了一生的轉捩點。 因此如果自覺有異,建議尋找住家附近專業的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完整詳細的檢查與建議,相信可以得到妥善的處理。 最大的淋巴結位於頸部靠近上方的位置(稱做 jugulodigastric lymph node),正常情況下,可以達到 1.5 公分。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頸部淋巴結腫大嚴重嗎

頸部異常,其實可能是淋巴、甲狀腺或腮腺受感染而引起腫脹,當腫脹持續1至2星期沒有消退,甚至變大變硬,就未必是熱氣或缺碘,要盡快求醫。 耳鼻喉科醫師可執行纖維內視鏡檢查鼻咽腔及喉、下咽部,尋找可能之原發惡性腫瘤。 假如為了確定治療方向而需要組織學上的資料時,則可以做細針抽吸切片法(fine-needleaspirationbiopsy)。 B.轉移性:原發部位可能包括鼻咽癌、口腔癌、喉癌、下咽癌、副鼻竇癌等,頭頸部癌症(佔85﹪);從頸部以下轉移過來的(約10﹪),包括肺、支氣管、胃腸道、乳房,甚至泌尿道等;其餘5﹪是找不到原發部位的。 其實,絕大多數摸到的頸部腫塊都是頸部淋巴結腫大。 我們的頸部天生就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淋巴結,裡面聚集著專門對抗病毒與細菌的淋巴球,可以過濾並消滅這些外來物的侵略,所以淋巴結本來就存在,只是變大被你摸到而已。

耳鼻喉科醫師會根據您的回答來評估腫塊的可能診斷,所以在醫師問診時請一定要仔細回答,以下是醫師在評估頸部腫塊時所需要的幾個資訊。 頸部有腫塊,很多人認為是「熱氣」,只要多飲水、多休息,甚至飲杯涼茶,腫塊就會消失。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鄧志豪提醒,頸部腫瘤延誤治療,隨時影響吞嚥、說話及上肢活動能力。 有些情况是完成檢查,也無法判斷原發位置在哪裏,醫生可能會為整個上呼吸道及頸部作電療及化療,消滅這個連影像分析也無法捕捉的敵人。 除了問診及理學檢查後,臨床醫師可藉著使用一些技術,求得正確的診斷。 非侵犯性的檢查,如電腦斷層和超音波,可決定硬塊的大小以及與附近構造的關係。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淋巴結腫大的原因

頸內靜脈中及下區較低分化的鱗狀細胞轉移,可考慮為舌根或梨狀窩隱匿癌,行包括該區的根治性放療,孤立的高分化鱗狀細胞癌轉移,宜行頸淋巴結清除術,必要時,合併前述治療,孤立的轉移性腺癌或惡性黑色素瘤,均可考慮頸淋巴結清除術合併化療。 第五區大多從周邊來的,特別是身體左半部的第五區需特別注意,為什麼呢? 因淋巴是從人體下方的腸胃道回流上來之後,經過第五區跑到心臟,所以第五區若有腫脹情形,需注意是否為腸胃道問題的癌症。 免疫疾病 當患上免疫系統染病,如結締組織疾病、紅斑狼瘡等,身體的免疫機制便會過度激活淋巴結內的細胞,導致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在淋巴系統中充當過濾器的角色,與身體的防禦機制息息相關。 淋巴結內的淋巴細胞會識別並過濾細菌、病毒或癌細胞,配合巨噬細胞將其破壞並殺死。

韋醫生舉例,如正電子掃描發現鼻咽位置有異常,會安排內窺鏡抽鼻咽組織;如果是喉嚨有異常,就用內窺鏡檢查喉嚨、下咽,並取組織化驗;如果扁桃腺有異常的話,就抽取扁桃腺組織化驗。 六個月後,左頸已經腫了一大塊,聽太太說話見醫生,抽頸淋巴組織化驗,結果發現有癌細胞,要見專科醫生跟進……」霍先生說。 2.學會緩解壓力:壓力過大,會導致精神緊張,進而引起身心疲憊,還容易造成代謝紊亂及免疫功能低下等。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因此,學會緩解和釋放壓力,避免過度疲勞,是預防淋巴瘤最重要的一個方法。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淋巴瘤年增3000人確診 醫師提醒注意6大症狀

外科醫師江坤俊也補充,雖說淋巴腫大並非一種好現象,但也意味著身體在保護我們,不管細菌還是癌細胞經過淋巴時,會被淋巴結擋住不能再散出,才會因此腫起來。 一般而言,耳鼻喉頭頸大夫可根據淋巴結的大小、位置、多寡、移動與否、軟硬度、發炎疼痛與否,加上上呼吸消化系統的徹底鏡檢而作一綜合判斷。 局部:頸部、腋下、鼠蹊部在正常健康狀況下即可摸到小的淋巴結。 若大小大於1公分以上則可能為不正常﹕若大於3公分,則要懷疑與癌症有關。 而腫塊發現多久、有無越來越大、硬,甚至有沒有做過牙齒手術、咳嗽等都能提供醫生去判斷頸部腫塊是良性還惡性的依據。

  • 是淋巴管向心行程中不斷經過的淋巴器官,為大小不等的灰紅色的扁圓形或橢圓形小體,直徑約2~25mm,質軟色灰紅。
  • 1、有的人由於皮下脂肪較少,很瘦,淺表部位正常大小的淋巴結也會暴露出來,從而可以摸到甚至看到。
  • 淋巴結的一側隆凸,連接數條輸入淋巴管,另一側凹陷,稱為「門」,有輸出淋巴管和神經、血管出進。
  • 下側頸部及後頸部–以肺、食道、腸胃轉移癌居多。
  • 只是頭頸部的區域有些部位還是會阻擋超音波,像是顏面骨、喉部軟骨與氣管等,但大部分需要觀察的部位都可利用超音波加以檢查。
  • 這類造成的多半是淋巴結的腫大,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群。
  • 頸部腫塊是許多患者到耳鼻喉科來諮詢的原因,這些腫塊中,有很多是患者在無意中發現的,頸部腫塊的診斷需要循序漸進的由問診、理學檢查、內視鏡檢查、影像檢查、甚至是組織採樣檢查來做診斷,他們的治療也都各有不同。

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灶,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 陳世璽分享臨床上一起案例,一名56歲男子左側頸部出現 1-2 公分的腫塊,且隨時間變大,咽喉處還有異物感,進一步安排頭頸部超音波配合細針抽吸檢查後,才發現頸部的腫塊原來是癌症轉移的淋巴結。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一般來說,耳鼻喉頭頸外科的醫師會根據淋巴結的大小、位置、數量多寡、移動與否、軟硬度、疼痛與否,加上徹底檢查上呼吸消化系統,綜合判斷。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必要時加做淋巴結的超音波檢查及細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甚至淋巴結的外科病理切片檢查。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惡性腫塊

1傷口出血:應判斷為一般出血還是大血管有破口,手術後24h內有傷口出血應立即返回手術室止血,如為頸總動脈出血應及時縫合。 Ⅱ區:頸內靜脈淋巴結上區,即二腹肌下,相當於顱底至舌骨水平,前界為胸骨舌骨肌側緣,後界為胸鎖乳突肌後緣。 去年九合一選舉,張善政以超過52%得票率當選桃園市長,一舉將桃園綠地變藍天。 張善政上任後不僅大砍桃捷3副總,也陸續兌現社福、教育政見,其中推動代理教師全年聘期,更讓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狂讚。

這些B細胞受濾泡樹突細胞表面聚集的抗原的選擇作用,只有其膜抗體與表面抗原有高度親和性的細胞能保留繼續分裂和分化,其餘的則均被淘汰,由明區內的易染體巨噬細胞(tingible-body macrophage)吞噬清除(圖9-12)。 繼續分裂分化的B細胞在明區近帽處形成兩類小淋巴細胞:①漿細胞前身,它們隨即遷移到髓質,或在其它淋巴器官、淋巴組織或慢性炎症灶處,轉變為漿細胞;②B記憶細胞,它們也可遷出淋巴結,並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 (1)過淋巴液:病原體侵入皮下或粘膜後,很容易進入毛細淋巴管迴流入淋巴結。 當淋巴緩慢地流經淋巴竇時,巨噬細胞可清除其中的異物,如對細菌的清除率可達99%,但對病毒及癌細胞的清除率常很低。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清除率常與抗原的性質、毒力、數量以及機體的免疫狀態等密切相關。 通常頸部腫塊原因包羅萬象,可簡單分為:「先天性腫塊」、「感染發炎性腫塊」、「增生性腫塊」。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頸部淋巴炎症或感染

例如有些女性後頸部淋巴結出現一長串腫塊,伴隨發燒、疼痛等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常會讓人誤以為是淋巴癌,它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良性發炎性淋巴結腫大,醫學上稱為Kikuchi disease(菊地氏病)。 所以平常觸摸頸部若發現有不明淋巴結腫大時,先不要慌張,因為若是有合併紅腫熱痛以及併有類似感冒或牙痛等不適症狀時,常常只是淋巴腺發炎而已,可以暫時觀察。 但若腫塊逐漸變大或是有以上所述疑似惡性病變時,就應儘快要找耳鼻喉醫師進行專業的判斷及檢查,切勿胡亂用偏方甚至不與理會,更不可隨便接受頸部的切片檢查,以免增加日後治療上的困難。 假如診斷為惡性腫瘤也不用害怕,甲狀腺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相比其他癌症,其存活率非常高。

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健康2.0》提到,淋巴結可說是身體的防禦哨,在偵測到某些感染時,會出現腫大情況,因此三不五時就會發生。 假設摸到腫塊時,先別慌張,它可能是正常反應,醫師提供4大鑑別方式,讓大家能自我分辨,而不會在第一時間就焦急衝去醫院。 身體若有部位突然出現腫塊,總讓人擔憂不已,怕是惡性腫瘤想趕快前往醫院確認。 但身上許多地方都有淋巴結的聚集,三不五時會因為體內的防禦機制而腫大,因此醫師提供4個鑑別方法,可自己在第一時間先判定是偏惡性或良性的淋巴結,假設構成惡性的條件都符合,最好還是趕快前往醫院檢查較為保險。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有的父母會在孩子的頸部摸到一顆腫起來的「東西」,怕是惡性腫瘤,而將小朋友帶到醫院進行檢查;對此,有醫師表示,這類情況通常是腫大的淋巴結,99%的情況都是良性的,請爸媽無需太過擔心。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治療原則

淋巴結遍佈全身,但比較容易在身體的7個部位摸到,平時可以從淋巴結的大小、形狀、疼痛感等來觀察有無異狀。 臨床上曾遇過因為腫塊不疼痛,讓患者降低戒心,有患者腫到直徑6~8公分,看起來「一個頭兩個大」,才慌忙來就醫,診斷發現是鼻咽癌。 年輕人頸部出現腫塊,有蠻大可能是發炎感染引起,但臨床經驗顯示,若是40歲以上民眾出現頸部腫塊,要特別小心是頭頸部癌症如鼻咽癌、口腔癌或是咽喉癌轉移而來。 34歲的朱先生,去年底摸到左頸有腫塊,原以為只是感冒引起,但感冒痊癒後,腫塊卻持續變大,趕緊赴醫求診,經切片檢查,確診為「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第3期,嚇得他六神無主。

淋巴結後頸部腫塊圖

以小孩居多,亦有可能於成人時出現,包括鰓裂囊腫(約佔小兒頸部種塊的20﹪)、甲狀舌骨囊腫、真皮囊腫、血管異常(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 再就是, 用手指捏著推動它, 它的活動性好的話, 並且這個淋巴結與周圍的皮膚、肌肉不相粘連的話, 也是淋巴結炎。 不是淋巴結核, 更不是所擔心的癌啊瘤啊那種大的疾病, 也不必做這樣那樣的儀器檢查。 透過抽血檢查感染和癌症指數,或是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正子攝影(PET)等進階的高級檢查,幫助我們鑑別診斷病灶,並決定處理的方式。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