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9月,生物物理化学系从天津师范学院和河北大学接收了学校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即5名越南来华留学生;因“文革”不能正常学习,经教育部安排,这批留学生11月离校回国。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 孙中山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他指示:“今后要按月给上大拨办学经费。 上海大学从不张挂当时的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迥异于沪上诸校,所用的是由国民党党徽和蓝底白字组成的上海大学校旗,强调反对北京政府的反动统治。 龔方震:曾任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學研究室主任,中外關係史學會常務理事。 位於上海市嘉定區城中路20號,郵政編碼:201800。
2月,學校遷至租界西摩路29號和附近時應裏(今陝西北路恆隆廣場所在地)等處民房繼續辦學,又添設英數高等補習科;學生從160人增加到400人。 4月10日,校長於右任赴廣州,由邵力子代理校長。 4月15日,上海大學附設平民學校開學,280多名工人學生參加開學典禮。 1924年下半年,中共以上大師生為骨幹,在上海各工人集中地區開辦工人夜校,宣傳革命,發動羣眾,組織工會,培養了一批工人骨幹。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則為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之畢業校友。
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辦學條件
1923年,在李大釗推薦下,共產黨人鄧中夏任總務長(後改稱校務長),瞿秋白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校務工作主要由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所主持。 上海大學初設文學(分國文、英文兩組)、美術(分圖音、圖工兩組)兩科,並設普通科;經過改制,設有社會科學院(含社會學系)、文藝院(含中國文學系、英國文學系)和美術科,另外還附設中學部和俄文班。 社會學系逐漸成為學校最大的系,該系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主。
主要為雪梨工商學院(SILC)與微電子學院的學生使用。 目前嘉定校區僅有塔城路(北門)和城中路(東門)兩個校門開放使用。 教材中心 位於校醫院西側、學校北面圍牆處,一面門朝校內開放,用於發放教材等,另一面朝校外開放,為上海大學出版社營業部。 2019年6月1日,成旦紅任中共上海大學委員會書記,劉昌勝任中共上海大學委員會副書記、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不再擔任中共上海大學委員會書記、上海大學校長。 《應用科學學報》,1983年創刊,2008年由綜合性期刊轉變為專業性期刊,內容範圍收縮到與信息科學和工程有關的領域,雙月刊。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12月創刊,綜合性人文類社科類學術期刊,四校合併後改為1994年創刊,2012年更正卷數、總期數恢復為1984年創刊,雙月刊。
不久之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覆校事宜停止。 1927年3月24日,上海大學行政委員會主席陳望道、中學部主任侯紹裘聯合署名發佈公告,定於四月一日起在江灣新校舍正式上課。 4月1日,新校舍在江灣奎照路落成,佔地19畝,可容納學生400餘人。 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上大學生參加閘北青雲路廣場集會和遊行示威,要求交還工人糾察隊槍械。 4月13日,上大師生參加上海總工會召開的10萬羣眾大會,控訴反動派屠殺汪壽華等革命者的罪行;會後反動派開槍屠殺羣眾,上大學生也有傷亡。 4月18日,學校在江灣新校舍召開行政委員會會議,改選陳望道為臨時主席。
上海大學: 上海大学前身四校
1950年12月,聖約翰大學正式宣佈與美國聖公會脫離關係。 1983年5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增设海南大学等五所高等学校和筹建计量测试专科学校的通知》,其中包括批准上海市设立“上海大学”。 5月28日,上海市教卫办党委决定成立上海大学筹备组;翌月,上海大学筹备组正式开始工作。
1923年期間,孫中山、李大釗、廖仲愷、汪精衞、劉仁靜、胡漢民、戴季陶等曾來校演講。 孫中山希望上大辦成“以貫徹吾黨之主張,而盡言論之職責”的革命學校,他指示:“今後要按月給上大撥辦學經費。 上海大學從不張掛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迥異於滬上諸校,所用的是由國民黨黨徽和藍底白字組成的上海大學校旗,強調反對北京政府的反動統治。 1923年8月8日,學校召開全體教職員會議,議決組織上海大學評議會,決策全校重大事務。
新中国成立后,任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等职。 杨尚昆(1907—1998),四川潼南(今属重庆)人。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後,因戰事造成聖約翰大學至少五座建築受損,蘇州河東岸校園被日軍佔領用作兵營。 聖約翰大學遷往南京路的公共租界,與滬江大學、東吳大學、之江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五校組成上海聯合基督教大學,後又於1939年遷回原校址。 1936年開始招收女生,後來發展成為一所擁有5個學院(原來的4個加上後來的農學院)16個系的綜合性教會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入讀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後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擁有很濃厚的教會背景。 1879年4月14日(復活節的次日),舉行了學校的奠基儀式;同年9月,聖約翰書院開學,有十名老師(美籍華籍各半),及62名學生,用國語和上海方言授課,學習神學、西學、國學,書院修業為六年期。
1927年5月,學校被國民黨政府強行解散。 學校被封后一個多月,國民黨當局把上海大學原江灣校舍改成了國立勞動大學農學院院址。 為方便有意報讀內地高等院校的香港青年更容易查閱有用資料,「港生內地升學網」整合了由國家教育部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出版的「內地部份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指南」的內容,製作成「收生成績大數據」。 「收生成績大數據」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一切資料以「內地部份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指南」為準。 上海大學一貫重視黨的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
坐落于原江湾复旦大学校址、成立于1939年由日伪维新政府梁鸿志政权所办的“维新学院”农科予以保留,单独设置为上海大学农学院。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一千银元。 2月,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29号和附近时应里(今陕西北路恒隆广场所在地)等处民房继续办学,又添设英数高等补习科;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
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认为请国民党出面办学较为有利,学生自治会接受了中共的意见。 经学生代表两次恳请和邵力子、柏烈武、柳亚子、杨杏佛、叶楚伧等国民党要人的劝说,于右任同意接受邀请,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英译为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并亲自题写了校牌。 吳明紅:俄羅斯工程院、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交誼樓(Social Hall)1929年12月14日落成禮堂為紀念校長卜舫濟故夫人黃素娥女士而建立的,由校友范文照負責設計,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的圖樣,建築面積1768平方米,是鋼筋水泥及磚木混合結構。
- 依據目前華東師範大學現況有4個書院:孟憲承書院、經管書院、大夏書院、光華書院,申江書院籌建未果。
- 學校的創辦者是校長王理堂、校務長陳績武、會計湯石菴,他們以提倡新文化為號召,設立了國文、英文、美術三科及附中,招收了以皖籍為主的160餘名學生。
- 此后,国内外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数据录入等方面中使用,受到广泛好评。
- 在校內的學生宿舍,主要為高年級學生與研究生,留學生居住。
-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50所“2009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之一。
- 目前嘉定校區僅有塔城路(北門)和城中路(東門)兩個校門開放使用。
- 1930年后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和第三军团政治委员兼前敌委员会书记等职。
学校的创办者是校长王理堂、校务长陈绩武、会计汤石菴,他们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设立了国文、英文、美术三科及附中,招收了以皖籍为主的160余名学生。 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 此时,正值东南高师因王理堂、汤石庵、陈绩武等借学敛财、携款私逃而引发学潮。 学生成立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欲请陈独秀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校长。
上大校舍被占后,师生推选施存统、侯绍裘、韩觉民、秦治安、贺威圣、朱义权、韩步先组成临时委员会;教职员自动减薪,维持学校,学生留沪不散,参加各项斗争并向各界宣传。 6月8日,上大租赁西门方斜路新东安里十八号为临时校舍。 6月14日,校学生会全体会议决议募捐建筑新校舍,拟“先建筑五十亩两层中式房,并建筑能容千人的大礼堂”。
坐落於原江灣復旦大學校址、成立於1939年由日偽維新政府梁鴻志政權所辦的“維新學院”農科予以保留,單獨設置為上海大學農學院。 沈雁冰(1896—1981),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 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94-2010年,錢偉長任校長,首次在中國引進”三學期制”。 ),簡稱上大,是上海市屬、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教育部與上海市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教育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新的上海大學,並舉行成立大會,首任校長是錢偉長。 四校合併時,江澤民為新上海大學題寫校名。 新上海大學成立後,原上海工大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延長校區;原上海科大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校區;原上海科專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東校區;原上海大學7個校區歷經變遷,保留新閘路教學點。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50所“2009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之一。 6月,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名單。 1978年11月,上海師範大學儀表電子分校(1980年改稱華東師範大學儀表電子分校)、上海科技大學分校、上海外國語學院分院建立。 12月,上海機械學院輕工分院、復旦大學分校建立。 1988年,上海科技大學被國家教委列為用英語教學招收外國來華留學博士生的首批試點單位;翌年2月,受國家教委委託,招收巴基斯坦來華博士生7名。
據悉,中國境內陸續放寬防疫措施,目前已知有廣州、鄭州、天津、上海等多個地區。 1.第一批本科:漢語言文學、曆史學、社會工作、法學專業文理科各招1名,檔案學理科招2名,共計10名。 聖約翰大學的入學考試長達6天,每天上午9點到12點,下午1點到4點,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其餘都使用英文。 每年錄取人數不定,超過及格線都錄取,不及格則都不錄取,沒有既定名額。 聖約翰大學一年級不分專業,都上基礎課,二年級分文理科。 1948年,為紀念五卅慘案,聖約翰校園裏又掀起一場風波。
7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政府教卫办关于筹建上海大学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9月1日,上海大学在凯旋路30号的校部正式挂牌(校部后迁至新闸路1220号);同月,各学院也正式挂牌。 学校重大事情由校部决定;学院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对外。 上海大學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初步形成了層次更為清晰、結構更趨合理、具有國際化程度、適應學校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並已在多數學科領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響、有潛力的學科團隊。 現有專任教師3419人,其中教授774人、副教授106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562人。 現有全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雙聘院士13人,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海外院士19人;國家級中青年領軍人才89人,國家級青年人才42人,藝術類人才10人,省部級中青年領軍人才221人,省部級青年人才120人。
現任院長為著名導演陳凱歌,執行院長為何小青教授。 截至2020年5月31日,學校已與51個國家和地區的210所大學或機構簽署校際合作協議。 在校就讀的外國留學生4532人,其中學歷生1872人。
1981年11月26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首個博士點學科為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李硕勋(1903—1931),四川庆符(今高县)人。 先后任第七届全国学生联合总会会长兼党团书记、第八届全国学联总会会长。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