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萬國影業開始興建璇宮戲院,那一年歐德禮五十五歲,居港剛滿三十年。 2016年12月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信納皇都戲院的獨有價值,經投票後決定推翻古蹟辦的建議,把皇都戲院的建議評級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 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2月8日開業,其後在19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到19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直接締造了港產片於1970和1980年代的黃金歲月, 上皇都戲院看電影是很多北角街坊及香港戲迷的集體回憶。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日佔時期,東尼又與一眾落難的國際樂手留港演奏交響樂等,可謂經歷了香港音樂轉型的幾個階段。 而我還未詳列歐德禮在璇宮戲院主辦的爵士樂 (如Benny Goodman)、話劇 (如莎劇巨匠 Lewis Casson 與 Sybile Thorndike 伉儷) 及舞蹈 (如 Katherine Dunham Company) 的演出呢,璇宮戲院根本就是「民間大會堂」! 就算1957年出售璇宮戲院後歐德禮多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音樂會,他仍有租用皇都戲院,例如1959年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香港首演。 1921年,才二十五歲的歐德禮移居香港,改姓氏為 Odell,同年與來自珠寶世家的 Sophie Weill 結婚。 1941年,身為義勇軍成員的歐德禮參與香港保衛戰,戰鬥期間受傷被日軍俘虜。 香港重光後歐德禮成立了萬國影業公司 (International 歐德禮 Films Ltd.),從事電影發行。
歐德禮: 活化北角皇都戲院 學者望保留其劇院式的特色
近年的《十大樂聞》反映了不少各界對疫情的關注,例如康文署的演藝場館曾三度關閉,大量演藝節目要延期及取消,反映了香港人於疫情期間的音樂生活,已然陷於低谷之中,而演藝行業的傳統運作模式也默默隨著疫情的蔓延而發生潛在的變化,紛紛從舞台轉移到線上,變成網上教學、線上比賽、線上考試、虛擬演出、網上直播音樂會等。 且不論與疫情有沒有直接的關係,令人傷感的,莫過於在疫情期間,我們見證著不少停運、結束的消息,例如有二十年歷史的香港童聲合唱團已於2020年停運,已經出版超過三十個年頭的香港電台《美樂集》在2021年停刊,以及陪伴香港音樂人超過一個世紀的曾福琴行也於2021年宣佈結業。 2020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全部業權,同時宣佈,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啟動保育計劃,復修、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 【皇都戲院/一級歷史建築/保育/新世界發展】有68年歷史北角皇都戲院,早前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去年由新世界發展投得所有業權,並啟動保育計劃,近日在復修動工前,特別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歷史體驗活動,讓公眾更了解皇都的前世今生,認識其珍貴的價值,以下為導賞團的7個精選驚喜位。 這位縱橫亞非歐美四大洲的遊子,最終選擇了在香港落地生根。
始終如一地報導真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大紀元》的使命。 說他是「跨界奇人」一點也不誇張,他跨越的不只是不同業界,更是不同國界。 1896年3月18日生於開羅,原名 Harry Obadofsky,父母為俄羅斯猶太人。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閑情偶拾」 – 玄珠篇
1870年,他到了香港,成為中國研究總監(Director of Chinese Studies)。 1878年,他更成為了高等法院的傳譯和翻譯主任,並出版了多本粵語字典。 歐德禮的「中國通」特長,使他的著作《歐西與中土》格外受到後來研究者的重視,也是研究早期香港史的重要著作。
- 英國於1899年正式佔領新界前,派遣輔政司駱克 勘查新界地區,駱克向英國政府提交《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將華人居民根據方言也劃分為3個種族:「本地」、「客家」與「蜑家」(即水上人),並且仔細統計和記錄了各村落的人口組成。
- 強拍之大廈位於北角英皇道271至291號,由住宅、商用及皇都戲院部分組成,地盤面積約36200平方呎:作住宅重建的地積比達10倍,可建樓面面積約36.2萬方呎;若作商廈發展,地積比則高見15倍,可建樓面面積達52.5萬方呎,新世界發展已併購項目逾九成業權。
- 假如鄭公子能保留皇都戲院,把這座文化、社會及建築價值極高的瑰寶活化成一個能貼近大眾及時代需要的多用途空間,承傳歷史,將會是彰顯文化品味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例證。
- 近年的《十大樂聞》反映了不少各界對疫情的關注,例如康文署的演藝場館曾三度關閉,大量演藝節目要延期及取消,反映了香港人於疫情期間的音樂生活,已然陷於低谷之中,而演藝行業的傳統運作模式也默默隨著疫情的蔓延而發生潛在的變化,紛紛從舞台轉移到線上,變成網上教學、線上比賽、線上考試、虛擬演出、網上直播音樂會等。
- 50年代的香港正值戰後復甦時期,當時的人在毫無規範下,各師各法發展。
活現香港曾邀請就讀建築系的已故演員曾江,考慮其從上海而來並在少時經常流連北角的背景,為保育皇都戲院拍攝短片。 2020年8月24日,土地審裁署最新資料顯示,新世界發展以底價達47.76億港元申請強制拍賣,金額創下香港歷來最大金額強制拍賣紀錄。 強拍之大廈位於北角英皇道271至291號,由住宅、商用及皇都戲院部分組成,地盤面積約36200平方呎:作住宅重建的地積比達10倍,可建樓面面積約36.2萬方呎;若作商廈發展,地積比則高見15倍,可建樓面面積達52.5萬方呎,新世界發展已併購項目逾九成業權。 同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將戲院天台的「飛拱」的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歐德禮: 保育
自中學起筆耕多年,樂評影評文化評論時裝鐘錶人物專訪一概寫過,作品散見於港台兩地媒體。 1879年,加入港英政府,是香港歷史上第一位入英屬香港籍的外國人。 歐德禮 他是殖民地年代香港政府中文秘書的華人事務專家、「中國通」,編有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愛好中國風水,曾任洋務參贊,香港最高法院傳譯員,對保良局的成立有貢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於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6年4月正式生效。 粵港澳三地政府透過中央政府共同申報的粵劇,也於2009年9月正式獲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粵劇的保育及拓展,掀開了重要的一頁。 1952年12月11日璇宮戲院的開張,帶動區內不少商住發展,連香港首個有蓋電車站也在璇宮對出位置豎立。 用資深藝術行政人員陳達文的話來說:璇宮之前的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連一所演奏廳都沒有,外國演奏家只能在皇仁書院、香港大學禮堂等演出。 10年後,這朵花由香港大會堂接力,香港文化藝術發展歷程從此不一樣。 有見皇都戲院大廈開始被地產商收購,文化企業活現香港撰寫了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確立這建築獨有的歷史、建築及社會價值。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
自從知道皇都戲院的故事,我一直有個夢想:讓皇都戲院修復成一流音樂廳,重現六十年前古典音樂大師輪流登台的盛況,再續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dell)一個單純的音樂夢。 2019年6月,新世界發展以7.37億元向陸海通家族收購皇都戲院大廈戲院及地下26、27及80號鋪位及地下部分地鋪連閣樓、1樓及2樓前座,相當於全數約11.8%業權,陸海通家族1958年以約150萬元購入發展,是次轉手帳面賺約7.35億元,持有約61年,升值約490倍。 2017年4月13日,新世界發展及有關人士以3.035億元向投資者蘇子鈞及有關人士購入皇都戲院大廈閣樓及1樓1至5號室,面積合共約2.1萬方呎,面向渣華道,佔大廈整體業權約一成半。
生於開羅,畢業於上海聖芳濟書院,帶住一個向古典音樂許下嘅期盼熱忱,成就香港一個鮮為人知嘅古典藝術舞台。 呢個人,名叫Harry Odell,俄裔猶太商人歐德禮。 ),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英皇道279-291號,所屬地段由三部分組成:皇都戲院、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畢業後一直飄泊於各式文化事業:從唱片公司數據庫主任到電台客席主持到男性雜誌編輯到中學教師不等。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同時擔任多家學校之敲擊導師及樂隊指揮。
歐德禮: 歷史
同年12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 歐德禮 歐德禮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其他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可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1838年2月13日-1908年10月8日),德國人,生於德國的符騰堡,原是符騰堡福音教會的牧師,曾至中國廣東傳播福音,是港英政府時期的「中國通」專家。 歐德禮 愛好中國風水,編著有多本語言學著作,如: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粵語詞典等。 1971年6月,歐德禮娛樂公司被一家英資公司收購過半股權而遭吞併,七十五歲的歐德禮終於退下火線。 1975年12月18日,歐德禮在銅鑼灣一家酒店內跌倒,送往嘉諾撒醫院後搶救無效,延至19日不治,享年七十九歲。
歐德禮: 歐德禮的音樂夢
為了先應付評級官僚,有關皇都戲院的討論一直集中火力在「為何保育」,儘管在一眾名人Facebook可以見到岑偉宗的「劇場說」、黃耀明的「live house說」及許多人提出「新電影資料館說」,「如何保育」這議題終較少正式的公開討論。 對我而言,「如何保育」的答案非常簡單:將這個一度傲視全港的表演場地變成真正的音樂廳,就是最能彰顯其歷史價值,也最能回應社會需要的保育方案。 為此,我在不同平台已先後發表了包括一封給鄭志剛的公開信共四篇文章,希望喚起關注。 2017年3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
- 提到早年政府的「積極不干預」,周教授笑言:政府卻是「積極參與」,那時的港督夫人或幕僚都積極參與表演,甚至讓出港督府來做表演場地,可見政府無錢「干預」,卻有興「參與」的鑑賞力和文化素養。
- 同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強拍個案。
- 1878年,他更成為了高等法院的傳譯和翻譯主任,並出版了多本粵語字典。
- 為此,我在不同平台已先後發表了包括一封給鄭志剛的公開信共四篇文章,希望喚起關注。
- 生於開羅,畢業於上海聖芳濟書院,帶住一個向古典音樂許下嘅期盼熱忱,成就香港一個鮮為人知嘅古典藝術舞台。
- 儘管在1957年璇宮戲院易手至Hong Kong Enterprise Ltd.旗下,這無阻他繼續追夢。
而到了「新界南區」和「香港島及九龍」,客家人數比例相對較少。 他在香港成為校監,後是港英政府第8任總督軒尼詩的中文秘書。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1896年3月18日生於開羅,原名Harry Obadofsky,父母為俄羅斯猶太人。 1937年出世的盧景文12歲(1949年)入男拔萃書院時,一個英文字都不會,降兩個班才入到學,而且英文差到甚至被老師摑一巴。 6年後(1954年)他居然可以在中英樂團吹圓號,一個19、20歲的男仔,既是校隊最Top的守門員,還是跳水運動員,負責戲劇佈景,而且從1956年開始寫報紙專欄,並在《南華早報》開了一個四格的卡通專欄,將自己喜愛足球和音樂的樣子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