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透過手術及化療可以移除腫瘤並消滅未被手術去除的癌細胞,但一些隱藏的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抗藥性並存活,所以手術及化療後接受免疫治療可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可助攻擊殘留的癌細胞。 在過去20年,早期肺癌以手術切除為主導,再採用化療作術後輔助治療,卻只能提高患者五年存活率約4-5%。 手術只是治理的一部份,早期肺癌手術後復發的機會相當高,病人由於沒有定期檢查,到確診復發時往往已是第4期,根本無法根治。 台灣一年有超過1.3萬人罹患肺癌,而肺癌裡面有很多相對應的基因突變,現在治療方針會對特定致病基因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常見的變異基因種類包含:EGFR、ALK、ROS1、BRAF,特別是EGFR在肺癌中相當常見,超過5成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 而第一線治療如先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雖為18.9個月,但當出現抗藥性,約有一成五的病患檢測具有MET基因突變,因後續藥費昂貴難以銜接,多數還是步入化療,整體存活期約3年。
而日本、台灣、香港、大陸、以及韓國的研究一致發現,亞洲人的肺腺癌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率比歐美人高出甚多(45-60%),因此用Iressa的反應率也高出甚多。 最近,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團隊與長庚醫院的研究發表,針對65名非小細胞肺癌病人進行投藥研究,結果顯示Iressa對肺腺癌患者的治療有高達五成的高反應率。 因此,Iressa仍是台灣及很多亞洲國家醫師建議病人的治療選項之一。 癌症的標靶藥物治療在近幾十年來迅速的蓬勃發展,因此在抗腫瘤醫學領域上又是另一項新的治療趨勢。 不過,上述這些副作用發生的部位與機率會因所使用的化療藥物不同而有所差異。 標靶治療藥物在副作用方面雖然是比傳統的化療來得少,但是吾人仍然不可以輕忽。
標靶藥物抗藥性: 基因線上 GeneOnline|亞洲最具影響力的生技媒體
另外如白血球低引起細菌感染的問題,亦可注射升白血球針減低風險。 此外,以往長者做化療,傳統為每三星期進行一次,現時可每星期做一次較低劑量的化療,療效相若,但副作用相對較低,較易接受。 可是,癌細胞好狡猾,不斷進化令藥物失效,又需要新一代標靶藥來解救,這場仗似乎無止境。 隨標靶藥物、標靶藥物治療等推陳出新,肺癌已經成為慢性病? 第二代標靶藥物像個濾網,能在第一線就過濾、純化癌細胞的複雜環境,讓癌細胞微環境在最後剩下以T790M基因突變為主的抗藥基因,於第二線治療就能順勢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用藥。
陳丘泓董事長表示,朗齊生物醫學公司會運用獨有的篩選技術投入新藥研發,在二類新藥及全新藥都有突破性進展,並積極在癌症標靶小分子及大分子專利布局;此案之候選藥物在腫瘤研究中的療效、控制耐受性和抗藥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預期可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標靶藥物抗藥性 標靶治療又可分為化學小分子藥物或蛋白質藥物治療,其中最接近蛋白質藥物治療觀念的就是所謂的單株抗體治療。 目前醫學界已證實,以傳統的化學治療搭配MabThera,可大幅提升對於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率。
標靶藥物抗藥性: 肺腺癌注意腦轉移 醫師提醒:不抽菸仍可能罹癌
除了出現T790M基因突變外,抗藥性出現原因有很多種,例如腫瘤細胞發生新的基因變化,如MET基因增幅突變,有些肺腺癌也會轉成小細胞肺癌,或是出現更特殊變化,例如肉瘤。 但國內藥物的使用幾乎與國際同步,第三代TKI標靶藥物的臨床試驗成果亮眼,讓已產生抗藥性的患者,多了一項新選擇。 標靶藥物的問世,讓肺腺癌治療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張晟瑜醫師解釋,我們可以對肺腺癌細胞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的基因。 在亞洲,以EGFR基因突變最多,大約佔60%(約每5人就有3人是EGFR突變),其他還有ALK、ROS1、BRAF等突變。
IgG1單株抗體欣銳擇(VEGFR-2抗體)併用剋癌易(Docetaxel),適用於治療正接受或接受過含有藥物Platinum的化學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 國人所罹患的肺癌,以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肺腺癌居多,很多人發現時已屬晚期,無法開刀,所幸現在有多種化療及標靶藥物可用於治療晚期肺癌。 「非小細胞肺癌」常會產生過量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促使癌症的快速生長、轉移與抗藥性,導致病人的病況迅速惡化。
標靶藥物抗藥性: 肺癌居癌症死亡率之首 醫師:不菸者要防肺腺癌
至於不少女性病人最擔心的掉髮問題,也有一些像口服化療藥物,發生掉髮的機率比以前大幅降低。 患者Alice在2017年確診2A期非小細胞肺癌,當時她進行手術和化療作為治療方法,但不幸在2019年癌症復發,復發後,患者對需要再一次面對治療而感到恐懼,情緒低落,幸能使用標靶藥控制病情,現時情況相當理相,病情沒有惡化。 隨著醫療日益進步,癌症可以說是由不治之症演變成慢性疾病。 肺癌不僅發生率高居國人癌症第2位,死亡率更是不分男女的頭號殺手,儘管臨床統計8成人發現時已晚,所幸國人罹患肺腺癌占最大宗,其中多具基因突變,可藉檢測找出對的標靶藥物順利延命,但只「篩」一次可能不夠! 國內肺癌權威、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提醒,半數病人恐在1年內出現抗藥性,一旦發生,一定要做次世代定序(NGS)技術再「篩」一次,才能決定是否適用新一代標靶藥物繼續保命。 現時針對不同癌症的標靶藥物已經有超過100種,其中一些只可以單獨使用(例如肺癌)。
他說,標靶藥物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疲倦,另外有約3%至5%人出現嚴重副作用,如腸炎、肺炎、肝炎、腎炎等。 免疫治療於肺癌的效果要視乎PD-L1的多寡,反而用於黑色素瘤病人,效果較佳,其次是用於腎癌。 而隨著晚期肺癌治療的拼圖,在早期的化療後,又再加入標靶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療法等,各項藥物的角色在拼圖上逐漸明確,比起單一用藥,擬定治療組合更能延續生命。 臨床腫瘤科專科梁廣泉醫生提醒,所有藥物均有不同的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自己的藥物。 很多藥物,在冶療初期能有效用,但隨著治療時間愈久,藥物開始失效,醫學上稱此現象為抗藥性。 例如抗生素殺菌的效果越來越低,甚至失效,原因是未被殺死的細菌,在繁殖過程中不斷變異來適應藥物以求生存。
標靶藥物抗藥性: 免疫治療 VS 標靶治療
總結,從1997年第一個標靶單株抗體藥物MabThera上市,至今方才邁入標靶藥物治療的第一個十年。 隨著Avastin、Erbitux 、Iressa、Sutent和Nexavar近年來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標靶藥物不但提供癌症醫師在臨床上的新選擇,甚至有一些過去認為棘手的癌症,如末期肺癌、肝癌和腎癌,都因為新型標靶藥物的問世,病人存活率有顯著提昇。 不可諱言,標靶藥物已成為癌症藥物研究上最熱門的項目之一,將與癌症幹細胞和癌症疫苗成為21世紀人類對抗癌症之重要課題之一,本院生技藥研組,癌症研究所與分子基因組目前也已針對不同分子標靶共同投入研究,著手進行藥物篩選與設計。 曾醫生稱,抗藥性的出現可能是推動基因出現一些新的突變,研究顯示轉用新一代標靶藥仍能帶來不錯的控制效果,並因為藥物可以穿透血腦屏障,對付腦內癌細胞。 因此能夠處理常見於ALK肺癌的腦轉移,控制率可達五成,近兩成人可毋須電療便令腦腫瘤消失。 臨床顯示,晚期EGFR突變肺腺癌患者於第一線選擇第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第二線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又出現抗藥性再接受化療,能拉長治療戰線,而又以亞洲肺癌病友反應更佳,整體平均存活期達45.7個月,是一大突破。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癌友、家屬、醫師間都必須充分溝通,達到醫病共享決策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張晟瑜醫師說,除了讓癌友了解為何要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的結果適合哪些治療,同時也能知道癌友的需求與期待。 第 3 類:針對癌細胞表面抗原:針對癌細胞攻擊,例如乳癌的 Herceptin、治療大腸癌的 Erbitux 和 Vectibix 等。
標靶藥物抗藥性: 肺癌——肺癌的診斷
「靶點」一般可以是基因變異的細胞受體,例如細胞表面標誌物、融合蛋白,以及由基因擴增而產生的標誌物等等。 如果癌細胞含有PD-L1配體,免疫治療對約40%至50%的病人有效。 只要利用PD-L1蛋白測試,找出患者的癌細胞有沒有PD-L1配體,便可以減低治療無效的機會,協助患者篩選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案。 標靶藥物抗藥性 標靶藥物抗藥性 然而,科學界發現了某些免疫治療的藥物,能夠有效地抑壓癌細胞針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促進身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 為了決定後續的治療,病人可以考慮再度接受基因檢測,張晟瑜醫師解釋,透過組織切片取得肺癌檢體,或者使用液態切片,也就是透過抽血來檢驗血液中所殘留的腫瘤細胞DNA。
- 根據外國的研究以及政府所列出的已註冊標靶藥物,下表列出本地較常見癌症的平均每月標靶藥物費用﹐僅供參考。
- 但王金洲也坦言,雖然第三代標靶藥物使用於第一線的副作用較小,可是一旦產生抗藥性,進入二線僅能仰賴化學治療必須成天待在醫院;第三代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給付後,未來受惠於接力治療的案例還會有更多。
- 過去民眾認為化療一定會帶來嚴重噁心、嘔吐、掉髮、白血球下降等影響,楊宗穎醫師說明,每一種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各不相同,且發生機率並非人人一致,再加上現在有許多藥物可幫助減少副作用。
- 然而,科學界發現了某些免疫治療的藥物,能夠有效地抑壓癌細胞針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促進身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
- 而且,在這精準醫學的時代,源自病人培養的類器官 可能會為病人特有的藥物抗藥性帶來新的解釋或思路,將改善現有的治療方法。
另外,某些藥物如培美曲塞+卡鉑混合化療,在4至6個周期之後,可以選擇單一藥物培美曲塞用作長期維持性化療(maintenance chemotherapy),有助阻止病情惡化。 現在較常用的免疫療法是阻斷PD1/PDL1信號,使癌細胞無法欺騙身體的淋巴細胞,激活淋巴細胞從而直接攻擊腫瘤。 免疫療法的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大部分病人只會感到輕微疲倦。 標靶藥物抗藥性 但由於免疫系統得到激活,有些時候病人會遭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常見有輕微皮疹,或甲狀腺等內分泌器官功能失常,另外約5%至10%病人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器官,造成嚴重的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肺炎、肝炎、腎炎等。 因此,醫生用藥後需密切監察,若發現早期副作用出現,要馬上採取應對措施,確保免疫療法安全。
標靶藥物抗藥性: 目前新方案:
專業的醫療服務能為我們解決健康問題,但昂貴的醫療費用並非人人有能力負擔。 有見及此,信諾誠意為您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計劃,減輕您的醫療支出負擔,讓您專心接受治療,早日回復健康。 如果病人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難、體重增加、頭暈、昏厥或腿部腫脹等症狀,有可能是心臟出現問題,應盡快求醫。 在治療期間,病人應該定期檢查自己的血壓水平,有需要的話,醫生或會處方降血壓藥,以控制病人的血壓在安全範圍。 當腫瘤生長至某個大小時,就會生長出血管,以提供氧氣及養分給癌細胞,而血管新生抑制劑則透過阻止腫瘤生長出新血管,令腫瘤無法透過血管輸送養分至癌細胞,從而令癌細胞死亡 。
呼籲肺癌患者不可抱持迷思,及早與主治醫師溝通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因此適當的預防、合適的治療以及正確的藥物選擇,仍是使用標靶藥物的病友想要避免皮膚副作用的重要課題。 要提醒的是,皮膚問題請盡量尋求專業皮膚專科醫師協助,找出正確原因才能精確投藥,更快復原。
標靶藥物抗藥性: 台灣熱話
過去有些癌友因健保沒給付昂貴的藥價,因此會購買較便宜的孟加拉製學名藥,考量用藥風險等問題,健保署和藥廠議價,將第三代標靶納入健保。 蔡淑鈴也表示,新藥給付條件有2大類,一是針對既有標靶治療失敗、具EGFR突變的病人開放2線使用;一是局部開放具EGFR突變且沒有腦轉移者的1線使用。 標靶藥物抗藥性 現時用於治療ALK肺癌的標靶藥更已發展至第三代,若病人使用第二代標靶藥失效或出現抗藥性,便可轉用最新的第三代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