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近年節東西更多樣化,有不少商品是因應年節才推出的,到南門市場不彷前去逛逛。 1947年,原本就是上海糕點師傅的任仁昌,於國共內戰期間坐船來台。 由於卸下軍職後必須自謀生計,於是他開始在南門市場的臨時攤位販售上海的傳統中式點心,另外也賣排骨菜飯等,合興的歷史就此展開。 在討論產品時,鄭匡佑與任佳倫決定以「鬆糕」作為明星商品,然而合興的鬆糕,無論形狀或大小,都與以往有著明顯的差異。 當初提出想回來幫忙經營時,老人家第一個想法很簡單:「喔,那你們甚麼時候來市場報到?」長輩認為上一代怎麼教他們,他們就怎麼教下一代。 但年輕人想用自己的方法來做,於是開始研發新的模子與口味,讓老人家不以為然:「以前都是這樣做起來,你們就好好繼續做,為甚麼還要去搞一堆其他的東西?」這是他們面臨的挑戰之一。
合興糕糰店為南門市場名店,傳承三代經營七十多年老店,提供各式麵食點心,以傳統手藝,以客為尊為您服務。 開始於民國三十六年爺爺輩到現在第三代並加入創新元素,重新包裝出發,卻又保留傳統風味感覺。 合興的東西味道都不突出,沒有過多的調味或添加,就是吃食物的原味,淡淡的簡單樸實。
上海合興糕糰店: 台北観光サイト
原本他們並不打算繼承家業,卻在這場異國體驗中改變了想法。 任仁昌有三名兒女,分別是任佳倫的大伯、父親任台興與姑姑。 鄭匡佑笑說:「就像連續劇的情節,當爸爸會做甚麼的時候,他就會教小孩每個人都學一樣。」因此老大學賣麵、排骨菜飯、餛飩湯,老二則學包子、壽桃、饅頭、鬆糕,老么學的是湖州粽。 所以早期在南門市場裡,合興有三間小店,分別販售不同的品項;爾後因其中兩間後繼無人,遂逐漸合為一家店。
1971年,第二代任台興接手經營合興糕糰店,延續了經典美味。 訪談中,身為女婿的鄭匡佑,喚任台興為「老丈人」,這久未聽聞的稱呼充滿古風,對長輩的敬意更是溢於言表。 鄭匡佑解釋道:「糕糰與糕餅不同,糰的意思是用發的,而傳統的餅是用壓的,差別在此。」 來到第三代,鄭匡佑與太太任佳倫原本都學設計,而鄭匡佑在工作八年後打算出國進修,於是夫妻倆便一同前往英國留學。
上海合興糕糰店: 上海合興糕糰店
合興糕糰自70多年前墊下的根基,延續對料理的品質始終保持不變。 您只要來嚐過我們的特色料理,就會瞭解上海合興三十年來在業界如此成功的秘訣。 新店不同的只是裝修上的元素,例如店裡所有的布,都是來自永樂市場的布行,色系與搭配也是延續原本建築的外牆顏色,希望「裡」和「外」能夠毫無違和地銜接,互相呼應。 台北市12月起「禁用一次塑膠杯」,統整21間「手搖杯紙杯、環保杯拍照攻略」拍IG一定要先收藏。 7間隱藏版「中壢甜點店」回訪率爆高,抹茶控必吃「抹茶珍珠糖司康」、吃過就難忘「老宅草莓千層」,快揪閨密來場悠閒下午茶。
合興的客群以25到40歲左右的年輕人為主,其中70%是台灣人,30%才是外國觀光客,而光是日本人就占了20%,香港人也很多,歐美人的比例較低,因為他們對有水氣的點心接受度不高。 唯二的例外,則是飲食文化與我們較接近的義大利與西班牙人,這又是另一個讓人訝異之處了。 例如去年過年,他們做了一張插畫,表現出「市場裡大人在忙,小孩在旁邊玩」的意象,由於任佳倫從小在市場長大,這樣的畫面深深烙印在她的腦海中,於是把這個印象變成商品。 而對消費者來說,不只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可以把喜歡的東西送人,就像上市場的婆婆媽媽也會順便幫親戚朋友多買一份。 「市場人情味」可以轉化到新的店鋪,同時他們也做了很多送禮文化的研究與觀察,並適度放進銷售要訣裡,讓鬆糕成為「伴手禮」,鄭匡佑認為這是未來推廣時很重要的一點。 西式點心重視所謂的「擺盤」,其實中式點心也未嘗不可,使用的器皿與擺法不同,在視覺上與食用的感受就會不同。
上海合興糕糰店: 台北で遊ぶ
充滿活力且妙趣橫生的「市場」,是個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感體驗豐沛的獨特場域。 談及整間店的空間設計時,鄭匡佑希望能延續市場裡感受到的氣氛:敲的聲音、蒸的熱氣,看得到怎麼做、做出來吃得到。 在合興,客人還是可以看到鬆糕現敲、現做、現賣的場景,也可以坐下來吃,與市場做緊密的結合。 鄭匡佑回憶道,以前一走進市場,只要聽到「叩、叩、叩」這個聲音,他就知道合興還在忙,經常是從白天敲到晚上,甚至過年趕貨時,還得從晚上敲到半夜。 對他而言,這不單單只是一個商品,而是一個特別的聲音記憶,因此他想要把這個動作保留下來。 雖然敲鬆糕相當費工費力,鄭匡佑自己光是學「敲」,就花了一年多,而一名師傅從頭到尾學會製作鬆糕,則需時兩年以上。
但由於迪化街前段都是南北貨、藥材行等老店,新店較難擠身其中,而適逢後段開始出現招租訊息,並遇上一間剛整理好的老屋,於是他們決定落腳此處。 於是,「合興壹玖肆柒」於2015年開始籌備,2016年9月正式開店。 在不斷磨合的過程裡,任台興終於妥協放手,然而諸如拍桌負氣離開、女兒做的媽媽看不順眼、媽媽做的女兒覺得太老舊等兩代之間的衝突狀況,可說是家常便飯。 每一口都能吃得到淡淡的芋泥香氣,一圈圈的芋泥越看越療癒,不管是當早餐還是下午茶都超適合,絕對是芋泥控的首選啦~有機會一定要試試。
市場的特點是空間狹窄,所以每天現做現賣,商品堆得很高,希望客人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感覺。 鄭匡佑想要延續傳統市場的架構,因此每天依照客人上門的時間進行現做,只是材料、陳列方式稍微改變,例如將商品放進櫥窗、打燈,營造精品的氛圍,或許就能引起年輕人對中式點心的興趣。 上海合興糕糰店於民國36年,西元1947年由第一代創辦人任仁昌先生開始在南海路上的市場做起賣傳統糕糰的小舖,幾年後移進了在羅斯福路上的一間小店面。 第二代任台興在退伍後回家開始接手自家上海合興糕糰店的生意,任太太從一個完全不懂做生意的媳婦一點一滴的跟婆婆學著做糕點、打理店裡大小事務開始。 鬆糕的原料是米、水與糖,製作步驟是把米磨成粉,再把粉還原成沙子的大小,在填模子的過程中加入餡料,最後再「敲」出來——「敲鬆糕」是合興最大的特色。 雖然很多店家都有賣鬆糕,但大都是用蒸的,鄭匡佑表示,老丈人任台興曾笑說:「現在全台北大概只剩我們還在敲鬆糕。」而這是第一代傳授給他的獨門絕活。
- 鄭匡佑笑說:「就像連續劇的情節,當爸爸會做甚麼的時候,他就會教小孩每個人都學一樣。」因此老大學賣麵、排骨菜飯、餛飩湯,老二則學包子、壽桃、饅頭、鬆糕,老么學的是湖州粽。
- 鬆糕的原料是米、水與糖,製作步驟是把米磨成粉,再把粉還原成沙子的大小,在填模子的過程中加入餡料,最後再「敲」出來——「敲鬆糕」是合興最大的特色。
- 所以早期在南門市場裡,合興有三間小店,分別販售不同的品項;爾後因其中兩間後繼無人,遂逐漸合為一家店。
- 合興糕糰自70多年前墊下的根基,延續對料理的品質始終保持不變。
- 西式點心重視所謂的「擺盤」,其實中式點心也未嘗不可,使用的器皿與擺法不同,在視覺上與食用的感受就會不同。
- 但年輕人想用自己的方法來做,於是開始研發新的模子與口味,讓老人家不以為然:「以前都是這樣做起來,你們就好好繼續做,為甚麼還要去搞一堆其他的東西?」這是他們面臨的挑戰之一。
鄭匡佑在品牌公司從事設計工作時,曾接觸許多國外的案子,例如日本老店拼轉型、英國老品牌意圖打入亞洲市場等,這些經驗都成了日後合興轉型的基礎。 由於南門市場的客群較年長,因此他們考慮主動前往年輕人匯聚的地方。 四年前,他們先後研究了東區、永康街等地,而當時大稻埕尚未再次翻紅,他們認為可以從這裡出發。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