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10大伏位2025!(小編推薦)

所以古人說,書到今生讀已遲。 書到今生讀已遲,他為什麼能夠背那麼多呢? 你說這個人是偶然的,世界上的事不是偶然的。 那麼為什麼他的第六意識,他的心識能夠發動這麼大的功能,我們就不能有這樣的念力? 這表示一定要有前生,有前生的串習才有今生各人各人的善根。 這個根識的分別是很重要的。

八識規矩頌

頂,這個頂就是尋伺位極。 尋伺這個階位到了極點了。 這是頂,尋思位極,名之為頂。 賺到了錢,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 你追求五欲也不是很快樂,你要追求五欲,別人也在追求五欲,要競爭的,壓力很大。 諸欲求時苦,追求的時候很苦。

八識規矩頌: 佛教網站連結

三境中,第七識是帶質境──夾帶了第八識的本質,形成自己的所緣境,然後執其為「我」。 此外,三性中,第七識屬無記性,但因為和四大根本煩惱相應,為其所覆蓋,所以是「有覆無記」。 總體而言,因為執八為我,及與四大根本煩惱相應,使得第七識隨順每個因緣,就在其中,執著一切都是「我的」,所以成為八個識中,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關鍵。

他以強迫的命令送給羅什大師十個宮女,要他一定要接受。 你說不接受,不可以,不能不接受。 這個時候羅什大師已經收了很多徒弟,他翻譯很多經典,但是他收了這個宮女以後,議論紛紛,很多人就譏嫌他,甚至對於他所翻譯的經典不信任。 這個時候羅什大師被迫在大眾當中吞針,就把那個針搗碎了以後吞下去,他說:一個人能夠像我這樣吞針,你就能夠向我學習,接受這些宮女。 理體三寶的佛是什麼身呢? 那個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1集

二祖非常器重他,就與他剃度,是為三祖,並賜名僧璨。 三祖在覓罪了不可得的當下,二祖就順著三祖的心意說,為你懺好罪了。 在此,我們必須注意一點,一切罪業,一切因果雖然如幻,但在幻化過程當中,使我們有真實的感受,既然有真實的感受,我們怎麼可以不怕呢?! 如果在證到罪性「空」的時候,應該要乘悟並銷,所謂「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八識規矩頌 如果只是在意識上認為罪性是「空無」的,而隨隨便便,馬馬虎虎,認為就是「禪」,一切不在乎,認為就是「解脫」,這絕對不是「禪」的道理。 依佛法來講,身體上的病,是由「業力」所生。

八識規矩頌

當然,有些人比較厚道,厚道一點的人他的名言,他安立的名言比較不會去傷人,比較圓融。 有些人比較刻薄,他安立的名言會比較尖銳一點。 八識規矩頌 但是以佛法說都是名言。 這些名言,不必要的把這個境界安立的名言統統要去掉,保持本來面目。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觀成法師

地菩薩見道的時候,稱為歡喜地。 這個時候意識上的「念」,已經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托空。 所以第七識的轉智,與第六意識相關,意識斷分別我法二執時,第七識才轉為初步的平等性智。 無漏,就是不被外境所滲漏,時時刻刻都在定慧之中。 遠行地的後面是不動地,一個人不管學佛學禪多少年,也不管你有多虔誠多精進,沒有達到菩薩道的第八地不動地,隨時隨地還有退轉的可能。 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

  • 這兩種我執,都是由第六意識的分別所生起的,這個是很粗的,是容易斷除的,是在一個菩薩見道位的時候,這個時候依止禅定的力量,觀一切法生空真如。
  • 在能變現的第八識未轉成無漏以前,其所變現的五根相分,當然不可能先變為無漏。
  • 指的是六識、七識、八識。
  • 淵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也。
  • 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只有三十四個,包括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個善心所、二個中隨煩惱、八大隨煩惱,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瞋、痴。
  • 雖然說前五識在證佛果之時,轉為成所作智。

其次,既現行後,由於「思」心所的作用故,更熏習成第八識的種子,就比較沒有那麼顯眼,而稱之為「隱」。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修學佛法,唯有透過因緣觀,才能夠對治我們的愚癡。 也就是說,所謂緣起法,都是在啟發我們的智慧,我們愈能放下,才愈有智慧。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3集

然人死了,這口氣就不在了嗎? 八識規矩頌 非在,非不在,它只是逸出去了。 故往生的時候,也是這口氣去往生的。 當然不只是純粹的氣,去往生而已;這氣乃與過去生的種子識,共同結成中陰身。

就是會把前面的不如意的境界那個影像在心中懷念,一次一次地去懷念當時所發生的過程。 這懷念的過程當中,念念念念就結下一個怨,結下這個怨就是恨,這個恨就比忿更加地堅固了。 這個小隨煩惱,就是說它的一個活動范圍,它不能夠普遍一切的不善心所,就是說有的地方是有,有的地方沒有,他有一定的活動的限制,活動的范圍比較小,叫做小隨煩惱。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5集

學禪目的在「明心見性」,而對「心」分析最清楚最徹底的是唯識。 所以,學禪一定要懂得唯識。 現在無論東西方所流行的禪,往往只拿禪宗裡面一些公案的風光,例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或搞文學境界,如「天地一沙鷗」等,以為就是「禪」,未免太偏。 現在我們要講禪,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文化本身的基礎上,去探討禪的究竟。 全部佛學所討論的,就是一個「心」。

─凡夫位時,有漏有為之第八識虛妄相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聖賢位時,入唯識實性之第八識頌第二節八識規矩頌釋名十二首頌文,如上所錄,茲先解釋頌名如下:一、八識:識者,心之別名,是眾生精神作用之主體。 在唯識相上,將識分為下列八個:(一)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是分別依五種色根而起。 (二)意識:亦名第六識,是依意根(第七識)而起,乃有為法分別、計度、執著(分別我、法執)之要角。 第六識為分別所依:第六識依意根(第七識)而起之,既又計,前五識受其影響而與之成五俱意識,作種種分別。 八識規矩頌 若由意識觀「人我空、法我空」,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暫時存在之現象而已!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講義-目錄與自序

故這「識」,既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包括眾生的生命現象。 很多人都把外境當作客觀存在的,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有客觀的存在。 因為外境,既需透過我們的感官,去觀察觸受;又得透過我們的知識. 因此所認知的外境,都已夾雜了業識的成份。 因此一朵花,甲看到的和乙看到的,乃不一樣。 首先講唯識的主題:境非實有。

八識規矩頌

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性境是這樣,真實作用的五根——這個是講正報的色身,以及六塵——依報的六塵,這種根塵四大都是有真實作用的。 那麼第八識是五心所,唯獨與遍行五心所相應。 所有的心王,第八識是最單純的,它也不造善也不造惡,它就是保持無覆無記,就是跟這個作意、觸、受、想、思相應,其他的善念惡念一概不起。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