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价住院服务“推向”私人医疗机构,让公立医院保留低价住院服务,进一步推动公、私两面的分工。 借助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补贴政策以及价格控制,使公立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内占据主导地位,有效地抑制了私立医院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可能降低医疗服务质量,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1990年新加坡推出了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该计划本质上是一种针对个人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险,旨在补贴患者的长期住院费用和重大疾病的巨额治疗费用。 会员可以使用现金帮助亲人补充公积金账户,也可以将自己公积金账户中超过基本存款的部分转给配偶、父母或者祖父母,帮助其满足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的资金门槛,从而获得稳定的退休收入来源。 在新加坡,公共住房和私人住房采取“双轨制”,开发和定价机制完全不同。
“3Ms”计划是新加坡医疗体系改革的核心,下面我们逐个讨论“3Ms”的三个方面。 以上正是新加坡医保体系的三个关键所在: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以及医疗救助基金。 健保双全计划 所以,宏观上来看,新加坡医保体系是否“划算”,还很难说。
健保双全计划: 管理学小故事案例
因此在确定医疗保险的范围时,应该明确各部门或各制度的职责分工,充分考虑不同制度之间的协调运作与配合,既要给被保险人提供最大的保障,又要使资金不被浪费,这一点对于社会医疗保险来说尤其重要。 建立中央公积金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公积金这种强制储蓄制度, 预先筹集个人养老资金以解决职工的养老问题, 为雇员退休后或不能继续工作时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此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加坡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不断调整放宽对公积金用途的限制, 陆续推出了医疗保健、住房、教育、家庭保障、增进资产等一系列计划。 国外慢性病门诊保障结算方式各异,主要是按照费用风险进行保障,可分为两大类。 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国外大多强调“公平和普惠”,将所有公民获得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平等权利置于首位。
卫生部指出,每个年龄层预先支付的保费,应该是为将来自己的所需做准备,不应该用来津贴现有年长者较昂贵的保费。 自付部分将减少,终身健保双全(Medishield Life)这个全民终身受保计划推出后,国人承担的医药费会较少。 目前住加护病房,健保双全每天最多只给900元,终身健保每天可得到1200元。 受保人必须支付索赔额,也称共同承担保险(Co-insurance)。 健康促进局向参与者发放手环,通过APP记录步数,走得越多就获得越多的奖励,以此激励民众增加运动量。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连续参加三季挑战的人,日均步数从9279增长到9968,原本不爱活动的人参加步行挑战后,运动量明显增加。
健保双全计划: 费用与津貼
这个制度可以执行,与以下几个方面密不可分:1)新加坡医生的养成制度;2)政府对私人医生和私人医院的管控;3)高度强调个人医疗责任;4)政府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医疗保险体系。 首先,虽然政府承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局限。 保健储蓄计划不覆盖产妇第三台以上产科病房及相关费用,不覆盖长期护理。
而19年4月1日后购买的所有IP rider最多只能赔付95%,投保人需要自己Co-pay共同支付剩余的5%。 都知道新加坡医疗费用高昂,5%的账单也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健保双全计划 这里,不少商业保险公司也出台了在合作平台诊所或者医院,投保人自付额最多$3000的保障。
健保双全计划: 终身健保双全推出后国人自付医药费将减少
自1984年保健储蓄计划出台以来,新加坡每年的医疗保健支出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上涨,比此前的11%提高了2个百分点。 新加坡的医疗体系主要有三大问题,分别是:覆盖面不足、成本较高、以及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负担偏重。 在保健储蓄体制下,病人有充分自由,可以随意选择任意一家医疗机构就诊,同时必须支付费用。
尽管如此,对中国下一步的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为了给贫苦患者提供“保护网”,新加坡于1993年4月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medifund),旨在为他们在医疗费用上提供财政支持。 此后每年,如果政府实现财政盈余,会再拿出1亿新币,补强医疗救助基金,直至总额达到20亿新币为止。 届时,为病人提供援助的钱都来自这20亿的利息,而本金不动。 保健储蓄禁止多个账户的合并,只是允许个人使用账户为直系亲属(配偶、子女、父母)支付住院诊费和少数昂贵的门诊费用。 新加坡最初承袭了英国的医疗模式,一度受困于“大锅饭”心态,遭遇了不少问题,包括:公共医院成本不断增加,卫生体系受困道德风险,医院人山人海,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
健保双全计划: 保险补助
其中,新加坡的医疗分诊制度,在保证医疗资源的高效分配和使用、不挤兑医疗资源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政府提供给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是通过公立医疗机构对就诊市民实行高福利、低收费去实现的。 公立医疗机构92%以上的经费由政府以财政预算拨款方式提供。 社会保险模式强调公平与福利,通过国家强制实现高覆盖率,从而得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统筹,实现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即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企业向家庭、企业主向雇员转移,青年向老年转移,健康者向多病者转移,地发病区向高发病区转移等。 被称作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是“全民医保”的模式之一。
二是从特定税收中抽取部分资金用于慢性病防治,如澳大利亚,从烟税中抽取资金成立第三方组织,配合卫生服务部门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三是按年龄段收取不同保费,如新加坡“健保双全计划”,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收取不同保费,年龄越大缴费越高。 在该计划下, 公积金会员每月须把部分公积金存进保健储蓄账户, 缴费比例因投保年龄不同而不同。 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会员每月拨至保健储蓄账户的公积金是其月薪的6%;35~44岁的会员按其月薪的7%缴纳, 45岁及以上会员按8%缴纳。 公积金会员可以动用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 为本人或是任何一个直系亲属如配偶、子女、父母和祖父母支付在当地的医疗费用, 主要支付公立医院和获准私人医院的住院费和某些门诊费。 1992年7月, 公积金局还推出自雇人士保健储蓄计划, 以保障自雇人士在急需时有能力支付其医疗费用。
健保双全计划: 管理者的8项核心技能
而且各地在门诊大病的具体范围、筹资途径、结算办法、待遇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地区之间公平性较差。 这一价值理念在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和体现。 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实施“3M”计划, 不论公务员或私人企业雇员, 不论富有者还是贫困者都有能力负担自己和家庭的医疗保健费用, 从而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保证了社会公平。 同时, 划入个人医疗保健储蓄账户的资金是以会员的工资为基数, 使得医疗保健储蓄与个人工作收入紧密相联。
为了控制肥胖、糖尿病的发生,新加坡健康促进局从饮食、运动方面推出多项措施和计划。 2014年推出健康饮食计划,符合健康食品标准的食物,被打上“低卡路里”标签或“较健康选择”标签,以此让民众在外就餐或购买食品时,能选择更为健康的食物。 目前,已有1140家餐饮业主的8700个摊位加入健康饮食计划。 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用卫生费用来表示,比如用家庭年卫生支出、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病种费用等来表示。 今年2月14日一则新加坡保险公司不再承保全额医药费的消息在新加坡当地引起热议,为什么新加坡保险公司不再承担全额医疗保险费用呢?
健保双全计划: 政策图解
以前的附加险,可以选择购买全额附加险,住院或者手术室能全额报销,无需承担任何费用。 下图11年-15年的5个商业保险从业者医保赔付数据,蓝色线是递增的索赔率,红色线则是保险公司越来越少的利润到负利润。 不仅是IP和Rider的价格增加,连政府部分的Medishield Life都是水涨船高。 以一个31岁较高收入人群来算,2015年的保费是$146,而4年后的19年保费已经增加到$310,翻倍不止。 上面说清楚了政府医保和商业医保的概念与合作,那这里要重点说说2018年的医保重大变化,取消了全额报销医保附加险,采取5%的共同承担Copay。
- 患者可以通过现金卡,信用卡(信用卡,万事达卡,中国银联) ,和NETS来支付他们的治疗以及相关的费用。
- 为满足更高程度护理保障需求,2007年推出乐龄健保补充计划 ,保费可由本人或家人的Medisave账户支付,每人每年限额为600新元。
- “统筹层次提升后,此前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就医选择范围从县域扩展到地市甚至省域范围,变‘异地’为‘一地’,农村居民享受的医疗待遇更高了。
- 例如,2003年,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的健康保险覆盖了60.4%的总人口。
一是在法制的框架内将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权交给非政府机构,统一和强化了整个公立医院体系的管理、提高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最高决策机构是医管局大会(董事局),主席及成员由政府任命,包括企业家、立法议员、专业人士、社区代表和职员代表;其下设置了医院管治委员会和社区咨询委员会,真正形成了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决策、监督的机制。 三是杜绝和斩断了医院、医生利用医疗服务的专业性谋取非正当经济利益的动机和途径。 健保双全计划 健保双全计划是一项重病医疗保险计划,1990年7月实施,它允许会员以公积金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投保,确保会员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疗和长期住院的费用。 除会员不参与此项医疗保险,每年将从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中自动扣除作为保费支出,大约有87%的公积金会员参加投保。 这样,会员可以索取每年高达2万新元而终身不超过8万新元的医疗费。
健保双全计划: 工作中如何与上级、平级、下级有效沟通
为了医保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商业保险公司减缓保费涨价的压力,医疗系统不再的过度使用,把它留给真正有需求的病人,便有了如下两大措施。 过度使用医保和非必要的治疗,导致了更多的索赔,商业保险公司的医保利润兑减,因此保费也逐年增高。 2015年至2016年私人IP部分保费涨了80%,部分附加险保费飙涨225%。
比如,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中,承保的医疗服务包括门诊治疗、牙科治疗(含颌面整形治疗、提供义齿)、提供药物、绷带以及辅助治疗品、家庭医学护理和家务帮助、住院治疗、人工置换材料、心理和功能康复以及工作能力康复。 又如,新加坡健保双全计划规定病人从该计划获得的医疗费用补偿总金额不超过7万新元;保健储蓄计划规定保健储蓄可以支付的每日住院费为300新元,医师查房费50新元,如果有超支的情况,应该让患者用现款支付。 保健储蓄计划是提供给全体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的强制性个人储蓄,可用于支付住院费用与购买个人医保。
健保双全计划: 商业模式类型分析
建立这个体系的目的就是,让遍布全岛的社区全科诊所能在新加坡卫生部的统一指挥和指导下,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诊断、上报、转诊和隔离,快速准确地进行疑似病例的发现,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尽可能避免恐慌性公共卫生资源挤兑。 健保双全计划 PHPC体系内实现了医疗信息共享,也为传染病亲密接触者的追踪提供了便利。 经过多年发展,新加坡现已形成由医院、社区医院、社区诊所组成的三级医疗分诊系统,通过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分工,以提升医疗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医疗资源的集中和挤兑。 目前新加坡有10家公立医院,9家国家专科中心;8家私立医院,1家非盈利(Not-for-profit)医院;公立社区医院5家,非盈利社区医院4家,公立社区诊所20家,私立全科门诊2304家。 约80%的初级诊疗(Primary care)是在社区诊所完成的。
健保双全计划: 个人提升必备的40种思维模型
在新加坡,中央公积金账户被划分为:普通账户(OA)、特殊账户(SA)、医疗账户(MA)和退休账户(RA)这样四个账户,分别用于住房、保险、投资、教育、养老医疗等支出需要。 保证书是保险公司代表患者就保险负担的住院费部分向医院提供的付款保证。 身为投保人,如果医院可从您的保险公司获得保证书,您就可以降低您应支付给医院的首期款金额。
健保双全计划: 企业战略分析与管理工具
雇员年满60岁且在个人退休账户须保留一笔法定最低存款的前提下,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保健储蓄(Medisave):公积金的一部分,国人及其雇主按一定的薪水比例,按月存入这个医疗储蓄户头,让国人在看病或住院时动用。 健保双全计划 贫困的新加坡人如果在动用了保健储蓄和健保双全计划后,还是没有能力支付医药费时,可以向保健基金寻求援助。
为了留住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公立医院不得不提高补贴,并且由此面临着越来越重的财政压力。 现如今,首席外科医师的年薪在公立医院接近40万美元,但在私立医院至少有80万美元。 通过支付医生一定的报酬,使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所有病人的医疗需求,实行医疗保障计划的北欧国家主要采用这种方式。 医生在这种支付方式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医疗服务提供的效率不高。 目前,一些国家采用了变通的方法,如澳大利亚的服务激励项目鼓励全科医生对哮喘、糖尿病和心理病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如果被指定实施连续的服务计划,全科医生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性收入。
健保双全计划: 计划引领新加坡医保制度(实用应用文)
这样既能将医疗费用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又能激励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诱导需求,满足需方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减少道德风险,促使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健康协调发展。 这些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可能由同一机构管理运行,也可能由不同的机构管理运行。 此外,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除了医疗保险制度之外,还存在其他的保险制度,比如养老保险制度、残疾保障金、疾病补贴费、孕产妇津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职业康复等,这些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国家都由不同的组织机构管理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