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王廟9大分析2024!(小編推薦)

侯王死後,當地人不忍他的屍體遭元兵侮辱,便靜靜草葬,以一茅屋作廟,直到八十九年後,明朝興起,鄉民才為他立廟祭祀。 據說現在九龍城聯合道的侯王廟,即為最初的侯王墓。 侯王到底是何方神聖,其實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只是現在一般都認為他是南宋忠臣楊亮節。 據九龍城侯王廟中於一九一七年寫成的一篇「侯王廟聖史碑記」記載,侯王名楊亮節,是南宋帝(宋端宗)的國舅,他生前已封「侯」,死後因為忠義被封為「王」,故稱為「侯王」。 或許大家對九龍城的「侯王道」不會陌生,在侯王道附近更有一座規模不小的侯王廟。 侯王廟很有歷史,早在1730年就建成,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侯王廟

其後,隨著香港迅速的工業發展,多個工場和山寨廠都出現在該地。 現時在31號石屋門外可見的「藍恩記」招牌,正正是「藍恩記山墳墓碑工程公司」存在的證明。 時至今日,有不少到石屋參觀的遊客仍會到招牌前拍照留念。 室內裝潢均充滿懷舊味道,地下保留了20至70年代流行的原裝水泥花階磚;設有兩層室內座位、露天雅座及冷氣包廂,提供早午餐及下午茶餐,最適合遊覽過後於此歇歇腳、品嘗美食。

侯王廟: 香港廟宇1. 黃大仙 (求籤準、有求必應)

侯王宮前有一大片空曠草地,附近有經翻新的乾淨廁所和遊樂場、足球場,前方有面向東涌灣的無敵海景,適合親子野餐和嬉戲。 原來,相傳楊侯古廟之設立,有助化解獅虎爭珠之象,有助大澳長久安穩,到底內裡玄機為何? 讓我們的導賞員為你詳細講解楊侯古廟的歷史文化故事。

  • 沙田災情尤重,於是請出車公以為防疫鎮毒的神靈。
  • 周樹佳估計,由於文革時中共政權大力打擊宗教信仰,一批曾經在故鄉管理廟宇的「異能人士」,成為頭號打擊對象,所以紛紛避走香港。
  • 兩個神靈同時對學業及事業有助,吸引了不少人到此參拜。
  • 據當地居民所述,昔年馬灣涌橋曾經塌毀,地塘仔的僧人曾於炮台的圍牆取石修橋。
  •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 查楊亮節生前已是「侯爵」,死後,又追封為「王」,時人追念楊氏忠貞,就在其身葬處搭建茅屋為廟,後到元亡明世,茅屋才改為土磚結構,這就是今日仍在九龍城聯合道左的「侯王廟」了。
  • 1979年,東涌炮台被列為法定古蹟,當局在1988年為炮台進行全面復修以恢復舊貌,並設立展覽館。

更有另一個傳說稱,其實楊亮節並沒有戰死,反而是在傷癒後隱姓埋名,在沙田瀝源等地行醫。 死後居民為他立廟供奉,所以沙田大圍及大嶼山都有侯王廟。 香港有多間侯王廟或楊侯廟,大嶼山的大澳和東涌各有一間,屬兩進式建築。

侯王廟: 香港廟宇3. 坪洲金花廟 (平安產子)

活化後的「石屋家園」不只是留住上一代的某段歷史,更不斷將新鮮感帶到這座建築之中,令上世紀的石屋連接現在與未來的一代,讓昔日文化及歷史價值得以傳承,體會我城家園在歲月之下的種種變遷。 31號石屋曾是「藍恩記」山墳墓碑廠,門口保留昔日白底紅字的招牌。 不過遊人可別以為這裡還接墓碑訂單,因為舊址已變成「旅遊資訊中心」作為訪客諮詢服務。 南宋末年,元軍追殺宋帝,名臣楊亮節一直跟隨,即使身患重病仍指揮大軍,護主期間曾路經現在的大嶼山。

人生有如此解脫的心境,那麼對自己一輩子的因緣遭遇便能處理得非常美滿了。 相較於灣仔鬧市裡的洪聖古廟,鴨脷洲的這座古廟則像是小社區裡的廟宇,而且至今仍然處於沿海的位置。 走進這個香港島南面的小島參訪古廟,時間彷彿變慢了,令人不自覺的把心也沉靜下來。 聽說大仙「有求必應」,籤文靈驗,所以終年香火鼎盛,前來求籤問卜的善信和旅客絡繹不絕。 文昌帝掌管功名官祿,武帝則代表財富和忠義,所以想祈求學業及事業順利的善信,可以到這裡上香參拜。 志蓮淨苑是一座佛寺,以仿照唐代的木結構建築為特色,採用天然建材,用榫接方式結合,完全不用釘子,整體高雅古樸。

侯王廟: 建築格局

在官富(就是今天的九龍城)之東,有磐石方平數丈,昔帝昺駐蹕於此。 由上述的記載,可知當年楊亮節也在九龍城附近追隨二王,因此在宋王台西北,距一箭之遙,有侯王廟,據清末陳伯陶先生所考,侯王廟所祀者,就是楊侯亮節。 查楊亮節生前已是「侯爵」,死後,又追封為「王」,時人追念楊氏忠貞,就在其身葬處搭建茅屋為廟,後到元亡明世,茅屋才改為土磚結構,這就是今日仍在九龍城聯合道左的「侯王廟」了。 目前在聯合道的侯王古廟,落成於清雍正八年(1730 年),屬法定古跡。 侯王廟 楊亮節這位國舅爺,追隨着宋末兩位帝主和姊姊楊淑妃,這個君臣的家庭組結,因國難之故,而南走愴惶。 查史書所載,端宗、帝昺在九龍最少逗留了半年,真想不到南宋最末的幾頁歷史,有一頁竟揭在香港這南方蕞爾之地。

戲棚兩旁還搭了十多個小棚,給花炮會成員休息。 第四天下午一時,各個組織齊集於小棚內參與「投炮」,東涌鄉事委員會成員先從侯王宮請出侯王的分身像,「監察」整個過程。 競投的花炮共有二十二個,價高者得,以「正第一炮」和「副第一炮」最受歡迎。 這種重新分配花炮的方式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搶炮」或「抽炮」活動,全港只此一家。 投得某個花炮(即神像)的團體,可保留一年,至明年還炮,然後再次競投。

侯王廟: 香港區廟宇

提到東涌侯王廟的附近地方,不期然使筆者回想起,一則由藝人謝雪心所提供的靈異個案。 眾所周知心姐早年演出粵劇為主,她要跟隨戲班周圍到香港各處表演,而她曾連續五年到過那間侯王廟,對開空地所搭建的戲棚做神功戲,而這事的主角便是劇團裡的敲擊手。 據心姐所述,當年東涌仍是很荒蕪,和現今的發展絕對是兩碼子的事,而他們從所住的宿舍走到表演場地,要經過一段田基路,但那裡入夜後人跡稀疏燈光昏暗,每次走過也會膽戰心驚。 有次那個敲擊手經過時,他遇到了一個年輕女子獨自走路,他便多口向她說:「怎麼那麼夜一個女子還不回家呢?」。 那女子便轉頭一看他,豈料他竟看到那女子木無表情,面色異常蒼白,更以凌厲眼神盯著他,他被嚇至拔足狂奔。

侯王廟

對於古蹟被圍封,向來不以為然(可參閱《風火山林月刊》第34期專欄〈封不掉的執念〉)。 隔著欄網,莫說拍照留念,就連觀賞的興味也大減。 侯王廟 無奈之下,只好從圍網底下覓一缺口拍攝作記錄。 東涌小炮台只餘殘垣,據說曾有僧人在此取石修補塌毀的馬灣涌橋。

侯王廟: 委員會直轄廟宇歷史建築物評級(古物諮詢委員會)

西南係九龍寨城,南係衙前塱同馬頭圍,西面係九龍仔,東北係打鼓嶺,東北稍東係衙前圍。 侯王廟 姻緣石位於半山上,由寶雲道上要行百多級樓梯上到頂;而在樓梯中段是一個依石而建的「廟」,有廟祝售賣香燭元寶,供誠心信眾向石公石婆參拜。 位於筲箕灣的城隍廟原本只細小的地盤神壇,後來1974年廟中加入了城隍像,才變成了今日的城隍廟,據說城隍負責管理城中所有大小事務,當中不少人說這裏求籤超準,因此香火不停,很多善信特地到此求籤問卜。 據說金花娘娘成仙前每次在孕婦的家庭出現,該婦人一定會平安產子。 侯王廟 每年的年初三車公廟便人頭湧湧,不同市民上香拜拜後,會轉壇前的銅風車祈求新的一年轉出好運。 車公誕在年初二但卻因不宜賀年,所以不少善信改為了初三拜車公。

侯王廟

本廟建造年份已不可考,根據廟內的古鐘推斷侯王廟約於雍正八年(1730年)或之前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雖然古廟建造年份已不可考,但據廟內刻有「雍正八年」的古鐘推算,廟宇大概建於1730年或更早,即已有近300年歷史。 於石砌高牆上的古廟用以供奉「楊侯大王」及其他神祇,除了以花崗岩石柱及木樑架支撐的屋頂值得留意之外,廟宇內所收藏大量與九龍寨城有直接關係的歷史文物亦不可錯過。 侯王廟 雖然由40年代淪陷時期至今,只佔歷史洪流中短短數十載,但石屋卻見證着時代與社區的騰飛發展與蛻變。 大澳的楊侯古廟很受水陸居民尊崇,每年侯王誕,值理會都搭建戲棚演出神功戲。

侯王廟: 九龍城侯王古廟

自小活躍於九龍城、啟德一帶,矢志記錄社區歷史,更自行繪製多幅有關衙前圍、九龍城的地圖和鳥瞰圖,記錄地區發展的前後變化,希望補正史不足。 侯王廟曾經是區內最重要的廟宇,九龍城附近一帶多條村落的居民,甚至遠至鯉魚門均有居民前來侯王廟。 按吳佛全的記憶,三、四十年代至和平後,侯王廟仍非常熱鬧。

兩組石刻均以「一筆過」的形式寫成,盡現中國書法之美,故有「一筆鵝」與「一筆鶴」之稱。 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是侯王寶誕,廟內香火鼎盛,不妨於當日來參觀一下。 古廟分別於1759年(乾隆廿四年)、1822年(道光二年)、1859年(咸豐九年)、1879年(光緒五年)1917年、1988年、2005年以及2014年經歷重修。 本名楊亮節,南宋國舅,宋益王(帝昰)母楊淑妃之弟。 南宋末年蒙古人來犯,楊亮節保護帝昰及衛王(日後的宋帝昺)南逃,輾轉抵達今日的東九龍。

侯王廟: 香港廟宇9. 九龍城侯王廟 (求身體安康)

全港共有24間委員會直轄廟宇,委員會一般會以投標方式外判廟宇的日常管理運作,獲得廟宇管理權的人士可於廟宇內售賣參神物品及提供祈福及功德法事等服務,但必須遵守與委員會所簽訂的廟宇管理合約。 家下侯王廟一帶,東有有美東邨,華人基督敎永遠墳場。 於荷李活道的文武廟處於梯街,廟內最特色的是抬頭一看整個天花都是燃點著的塔香,非常可觀。 廟內供奉了文昌帝君及關帝,文昌帝代表功名及官運吏祿,拜後可幫助官運,而關帝則代表財富、忠誠及義氣,拜了可改善際關係,助你出門遇貴人。 兩個神靈同時對學業及事業有助,吸引了不少人到此參拜。 一則是說,楊亮節是與元兵交戰,死於海上,那就是東涌的海面,所以東涌也有一所侯王宮,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 年)。

侯王廟

「之後,我們見到他時已變得神不守舍自言自語,甚至在演出時也打亂了拍子,後來我們才知道他撞了鬼」。 侯王廟 由於年代久遠,廟內有多件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包括鑄於1699年的古鐘、鑄於1860年的純錫香案,還有刻於1877年的碑文等。 1898年,在清政府將新界租借予英國後,東涌炮台曾用作警署,其後亦先後用作華英中學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及東涌公立學校校址。 1979年,東涌炮台被列為法定古蹟,當局在1988年為炮台進行全面復修以恢復舊貌,並設立展覽館。 據當地居民所述,昔年馬灣涌橋曾經塌毀,地塘仔的僧人曾於炮台的圍牆取石修橋。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