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滿樓比例2024必看介紹!(震驚真相)

幸好,經過一個短暫的調整之後重拾升軌,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香港樓價在高位基礎上再次上漲了13%。 第四週期(2003年尾至現在):從2003年尾開始,樓市再重新起步,其間就算是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及政府推行辣招震懾炒家及外來投資者,樓價都只是大漲小回,勢頭不但從未逆轉,而且承接力強勁。 第一週期(1960年代中至1980年代初):香港從二次大戰結束走出陰霾,人口急劇膨脹,至1965年樓價達到頂峰。 翌年內地爆發文化大革命,香港無可避免受到波及,局勢動盪,繼有1967年暴動等,樓價一路下調至1960年代末。

供滿樓比例

在解釋這變數前,首先大家要了解「Mortgage Count」的概念。 如果是首置買樓,沒有其他按揭在身,TU中顯示的Mortgage Count是零。 如果是首置買樓,但有其他按揭在身,例如車位按揭、工商鋪按揭、或擔保了其他人做按揭,那麼TU中的Mortgage Count便不是零,就算是首次置業。 如果以上兩點通過,貸款申請人便通過了壓力測試,如果入息證明和其他申請的文件齊備和沒有問題,銀行一般都批按揭。 兩者較大的差異,是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的家庭,尚餘按揭還款年期上升,而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家庭的尚餘還款年期卻見明顯下跌。

供滿樓比例: 文章導覽

惟將工業/商業物業自用作營商用途而沒有在營業損益表/財務報告中開列租金支出,則無須計算物業收入。 問 11.住戶在填報受僱收入時,是否只須填報申報月份(4月份/10月份)的入息? 答 11.就受僱收入,住戶需填報的時期與過去的「富戶政策」相同。 因為反映最新按揭市場承按水平、由金管局每月公布的「住宅按揭統計調查報告」就指出,現時本港家庭「按揭比率」為45.7%,平均供款年期為26年7個月。 若我們用同一樓價702萬元,並套用實質承按水平去推算,月供只是13,573元,再對照39,700元的入息,實質「供樓負擔比率」為34%才正確。 OMDSR只有12%,可能較一般人的直覺估計為低,畢竟坊間經年埋怨樓價高企,但數字卻反映要供樓家庭的供款負擔在過去10年大致持平。

供滿樓比例

另一方面,利息成本只是2厘左右,較不少穩健投資的回報為低;情況會促使部分業主寧可拖長供樓(按息可視為資金成本),將資金轉作投資用途。 如果同上世界80、90年代入市買樓的業主傾偈,會發現他們大多數有「按揭愈早供完愈好」的傾向。 原因除了華人文化不鼓勵欠債的傳統外,相信與當時利率偏高,加快償還樓按可以節省高額度利息有關。 以80年代初為例,通脹率最高是10厘水平,但按揭利率一度高逾20厘。 此種環境下,借款人大都傾向於盡快還款,減少利息支出,據說當時一般以20年期批出的按揭,業主往往在10年之內償還全部借款,30歲買樓的話,可能40歲就供完樓了。

供滿樓比例: 地產代理公司資料

達至該入息水平的公屋住戶,其家庭入息水平在全港同類家庭入息分布中為最高的百分之四以內註3。 以財務自由的定義,我們擁有的資產,必須要能產生收入,才能讓我們達至財務自由。 例如除了自住物業之外,你還有1,000萬資產,每年回報5%,即是每年的非工資收入有50萬,每個月就有4萬多,息率較高的股票、基金、債券、保單等都做到。 供滿樓比例 筆者想作一個初步的結論和歸納:香港樓市的結構沒有改變,「龍市樓論」的四大結構,即高資金、低供應、低借貸及財富效應依然保持。 除非他們加按手上已供完的物業,套出首期予子女再買多一層樓,因此近年不乏年輕人靠父幹、母幹、爺幹、嫲嫲幹的慈愛上車故事。

供滿樓比例

另需留意,如用直系親屬的住址證明,需要提供與親屬的關係證明,如出世紙。 於海外工作人士申請按保,HKMC會考慮其工作地點是否鄰近香港。 如果距離很遠, HKMC會質疑買入住宅自住的可信性。 若申請人說明買入住宅目的,是給予家人居住,HKMC亦會質疑為何業主不是家人。 各類型物業,如首置或非首置自住物業、出租或工商物業車位,可申請的按揭成數均有所不同,而且不同入息種類(如非固定收入、非本地收入)於計算壓測時,亦面臨不同限制,本文將逐一詳細解釋。

供滿樓比例: 相關文章

看近五年數據,香港平均每年的一手供應量只是上世紀90年代平均水平的六成左右,但人口較1990年多了約170萬人,每年首次新婚約4萬個登記和持單程證移居香港的人士也約5萬個左右,但全港平均每年只得1.6萬伙一手成交。 由2006/07年度到2015/16年度十年間,政府從地價、印花稅、差餉、物業稅等項目賺取的收入達1.38萬億元,佔期內政府整體收入35.2%。 不少人相信政府過分依賴地產相關收入和推行高地價政策,令政府根本無決心打擊樓價,是香港出現高樓價的主因。

  • 其實,賺收入中位數嘅家庭,並非置業家庭;置業家庭好可能係收入最髙嘅20%,以此計,供樓可能只佔家庭收入嘅30%.
  • 若我們以其折減30%後的平均售價(即每平方米實用面積53,200元)計算,一個實用面積40平方米單位的平均售價約為213萬元。
  • 其實原因很簡單:樓價高企,但在壓力測試之下,有資格借取銀行按揭的家庭,批出按揭時的供款負擔只有3成多。
  • 政府隨後不斷推行民生政策,漫長的牛市隨之展開至1981年,一些著名的香港發展商就是在這段時間發展起來。
  • 這兩項措施加起來,今天置業人士很難透過「借上借」去買樓投資、甚至炒樓。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所指,全港置業自用的家庭中,約66%沒有按揭供款;其餘仍在供樓的家庭,金管局的最新數字顯示他們實際的供款額只佔月入的35%。 因此可以推斷,以整體存量(stock)來說,家庭供樓的負擔比例並不算高。 筆者建議有意置業人士固然可參考坊間數字,但最重要是入市前做好風險評估,了解個人的負擔能力,量力而為。

供滿樓比例: 地產博客

查閱環聯信貸資料時,若有其他按揭(樓按、車位按、擔保按等),環聯內的mortgage 供滿樓比例 count便會顯示目前的按揭數目。 若mortgage count不是零,申請按揭時,供款與入息比率的要求將會調整,詳情請參考下表。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 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 假設當中只有5%,在5年後需要置業,即有2萬個需求在明年開始出現。
  • 問 12.住戶所作出的強積金供款是否須要計算於個人的收入?
  • 雪上加霜的是,日前政府公布8個「簡約公屋」興建選址,目標5年提供3萬個單位,其中啟德世運道項目為大戶,提供約1.07萬個單位,區內業主喊得一句句,難怪近日有傳啟德各業委會將組織起來相討行動。
  • 問 21.住戶已購買資助出售單位,惟有關物業尚未落成,是否仍須遷離公屋?
  • 參考「綠置居」項目景泰苑的平均售價註5,並採用上述方法計算,得出的資產限額為公屋入息限額的約91倍。
  • 津貼計算入息與否,須視乎僱傭合約上的條款,如寫明須租樓才有津貼,該津貼收入將不能計入壓測之內。
  • OMDSR只有12%,可能較一般人的直覺估計為低,畢竟坊間經年埋怨樓價高企,但數字卻反映要供樓家庭的供款負擔在過去10年大致持平。

供款與入息比率(下稱供入比)指置業按揭與家庭入息之間的比例,它可理解成在既定樓價及利率水平下,家庭每月(或季)須用作買樓供款的收入部分。 因此,此數字受樓價、工資水平、借貸利率及按揭年期等因素影響。 不過,一般來說,30至35%的供入比為受國際認同的可負擔置業供款比例,即一般家庭理想應只須預留三成左右月入作供樓還款之用。 他指出,樓價是買家和業主的博弈結果,香港的業主板塊由1997年前的“窮爸爸”變為“富爸爸”。 從上表可見,來自3間機構的比率相距甚遠,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計算時的假設有分別。 首先,在沒有購買按揭保險的情況下,現時金管局規定銀行批出的按揭成數最高只有6成,但政府及金管局在計算時用7成作標準,未能反映現實之餘,亦令供款增加而拉高比率。

供滿樓比例: 壓力測試實例解釋

若住戶並不屬於可豁免類別,但部份成員正在領取傷殘津貼的住戶,即使其家庭入息或資產淨值超逾相關限額,仍可繼續居於公屋單位;但須按入息繳交相應的額外租金。 不過,若住戶在香港擁有住宅物業,則即使有成員正在領取傷殘津貼,仍須遷離公屋單位。 若住戶並不屬於上述可豁免類別,但部份成員正在領取傷殘津貼的住戶,即使其家庭入息或資產淨值超逾相關限額,仍可繼續居於公屋;但須按入息繳交相應的額外租金。 問 12.住戶所作出的強積金供款是否須要計算於個人的收入?

問 19.如只有個別家庭成員擁有住宅物業,是否仍須整個家庭遷離公屋? 換而言之,日後如戶籍內任何家庭成員在香港擁有住宅物業,整個家庭亦須遷離該公屋單位。 問 20.如住戶在申報前已把住宅物業轉名/出售,是否仍會被視為擁有住宅物業,而須遷離公屋?

供滿樓比例: 數據公佈

住戶亦需同時申報其家庭入息及資產淨值水平,以評估是否符合相關水平。 問 22.住戶如只擁有住宅物業的部分業權,或其擁有的住宅物業面積可能較其現居公屋單位還要小,可否獲豁免於「無擁有住宅物業」的規定? 答 22.有關「住宅物業」的定義沿用公屋申請者及以白表資格購買居屋單位的相關定義,單位是否全權擁有和單位面積大小並非考慮因素。 供滿樓比例 供滿樓比例 不過,必須要留意,金管局數字僅統計現時供樓人士的供款壓力,與政府統計社會整體的數字含意不同。

供滿樓比例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