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中西醫結合基金創立贊助人,醫學博物館董事會主席。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客席教授。 早年師承英國名師賀智深教授,於瑪麗醫院習西醫,亦師從範兆津老中醫,研習中醫,榮獲香港大學醫學院敏氏精神科金獎。 香港專科學院及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及榮授院士,工商管理碩士,裘槎基金會研究員。
- 另一邊廂,政府也從善如流,開始在三方合作中醫診所推出免費中醫內科門診復康服務,有業界人士形容此舉為本地中醫在抗疫工作中的「零的突破」。
- 儘管回歸以來政府對推動中醫發展投入不少資源,但大部分政策的推進都停留於2003年以前的狀態,中醫全面納入公營體系仍然遙遙無期。
- 利用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從藥理學角度研究中藥成份與西藥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已証明中草藥中有些成份能減低耐藥癌細胞之耐藥性,提高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 政府更關鍵的應對措施應該是把中醫服務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之中,透過加強公營體系內中西醫的緊密合作,解決現在因公營體系裏中西分家,無法回應民間自行使用中西醫藥雙軌治療的需求問題。
現階段在785個蒐集到的回應中,51.3%的中醫師認同中醫和西醫同樣擅長治療急性病,反映他們有信心以中醫手法應對急症。 余秋良醫生 面對市民對中西並用治療的需求,高達65%的中醫師希望與西醫有機會進一步合作。 在實際合作經驗的層面上,中醫師曾接收由西醫轉介病人,和轉介病人給西醫的比例,均接近全部受訪者的一半,各佔49.3%及47.9%。 這兩組數字不單展示中醫與西醫的互動,更反映兩者之間對彼此療效漸見肯定及互信。
余秋良醫生: 中醫師病系資料庫
不少人認為中醫依靠「望聞問切」,有別於西醫的科學判斷,事實上現代中醫和西醫同樣重視科學性和嚴謹性。 浸淫在陰陽寒熱、脈法正隅的世界裏,他讀中醫至第四年,任教他的陳炳忠教授指他成績佳且對研究有興趣,建議他再修讀西醫。 「第一個想法是好瘋狂,還讀多個西醫!身邊的人都鼓勵我,讀埋西醫發展會更好,始終沒甚麼人是兼具中西醫資格。而且我心繫科研,如同時修讀西醫,路向會更廣闊。」他指近幾十年,國內的卓越名中醫及專家,不少都是中西醫,有西醫底子,甚少是純中醫。 蘇醫生一直認爲醫學無分中西,只要能幫助病人的就是好醫學;並相信中西醫結合,可以更好地治療各種病症,幫助更多病人。 在多年行醫中,常常見到有病人因中醫西醫間不溝通而承受的病苦。
另一個嚮大興同個女西醫開左診所叫王x明的醫生就唔好(希望無記錯名), 都唔識醫小朋友, 小小事就話要打針, 當年我就係唔識野又無醫生睇, 無謂咁要囡囡挨左一針. 他舉例說,有一個早期發育的五歲女孩,骨齡達九歲,而且定時有經期,西醫診斷她患有纖維性骨失養症(McCune Albright syndrome),無藥根治。 余秋良嘗試開一些調理的藥物,當中有中藥也有西藥,數個月後,女孩竟然沒再來月經,骨齡亦沒有退化,即已經痊癒。 「最好笑是當她回醫院覆診時,西醫因為她沒有了經期,竟然對她說:『唔好意思,斷錯症。』其實他沒有錯,只是病已經治好了。」他笑說。 但關於老子的歷史真實身份說法並不統一,司馬遷的《史記》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記載,只是大約給出了一個可能,但是老子在道家學派的身份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余秋良醫生: 註冊專科醫生/分類
中醫藥為晚期患者 (不適合手術化療者、西醫治療後復發不良者) 的直接選擇。 不單能減輕癌症不適的症狀;更且,與大腸癌同時有的多種中醫証候,濕熱蘊阻、大腸瘀滯、瘀毒內阻也藉此機會治理。 同時治好身體腸道改善症狀或體能,也為幫助病者存活身心改進一步。
香港醫學博物館推出一個結合中醫與科技的「3D針灸銅人」展覽,場內會展示香港首個以3D打印的六尺高銅人,參觀者可透過回答簡單問題,並以擴增實景技術與銅人展開互動,尋找人體穴位及經脈 ; 輔以展板資訊,深入淺出學習針灸理論及體驗中醫文化,實踐「中醫為體,西學為用」的精神。 那兩年他大量涉獵中醫典籍,覺得內裏博大精深又神奇,中六如願拔尖進入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有見於此,有需要研究中西醫協作政策及各方的看法。 這兩年接觸醫療界各方人士,希望得出一些結果可以用於臨牀醫療上,作為規劃中西醫協作的藍圖;另一方面,在專訪面談及一系列學術活動間,建立及深化人際網絡,促進中西醫協作交流團結力。
余秋良醫生: 香港醫生搜尋
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醫學院院長霍文遜透過線上參與本次研討會,向醫學界同儕分享科學創新對抗新冠的驕人成績。 在本港,中西醫結合治療並非新鮮事,不少患者會為求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而自發性、分別地向中、西醫求診。 然而,就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上,本港尚未有一套被驗證為有效的方式可循,兩方醫護人員也未發展一套成熟、正式的溝通渠道,醫護人員及病人只好摸石過河,未必能充份發揮中、西醫的優勢。 有見市民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需求日增,中大醫學院在兩年多前開始構思籌建一所集科研、臨床服務及教育於一身的研究學院,積極推動中西醫結合常規化。 蘇子謙專科選了臨床腫瘤科,中醫較少分專科,視乎跟隨哪位中醫老師。 習中醫途上,他有幸遇上3位恩師,一位教他針灸的老師,一位本身也是中西醫的余秋良醫生,一位是上文提及的陳炳忠教授。
中醫、西醫,由病理基礎至治療方向,似是南轅北轍,兩者走在不同道路上。 蘇子謙醫生,由註冊中醫師至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擁有雙重身份,在香港確是少數。 這次疫情也帶來一個重要啟示:為了應變大型疫症的變化速度,政府應支持中西醫合作在醫院層面治療傳染病的準備工作。
余秋良醫生: 註冊專科分類
余醫生更是本港少數同時擁有中西醫執業資格的醫學專家,他藉此機會為參加者闡釋中西醫在治療疾病與剖析人體方面的不同見解,以及兩者如何相輔相承。 活動以鍾博士的演說作結,她在會上詳述有關針灸臨床研究的當前和未來發展。 余秋良醫生 余秋良醫生 在香港同時具備註冊中、西醫執業資格的醫生屈指可數,兒科專科醫生兼註冊中醫余秋良是其中一人。 余醫生197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他也醉心中醫學,「唔係讀完西醫就算,醫學知識仲唔完整,無理由有盲點就當唔存在」,他於是兼修中醫、西醫兒科專科資格,並赴英國深造,在1982年完成課程後,回港教學及執業,至1989年離開大學及政府醫院。
衞炳江深信,中西醫絕對需要結合,因為有病時不會分中西,只要醫得好,就是好醫生,中西結合,互補長短,治好病人,是醫者的共同目標。 「中西醫並非簡單理解為中醫加西醫」,余醫生說現時香港是中、西醫並存而未打通,很多患者睇西醫又同時睇中醫,但中醫師、醫生各自診斷,沒有互相交流。 余指出現時有提供中醫服務的地區健康中心,亦是中醫、西醫各有各做,沒有為病徵結合治療。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中西醫結合學會委員。 中西醫學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發展,於哲理、學術理解、技術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現,各自發展出獨特的一套醫療體系規範。
余秋良醫生: 中西醫合奏——中西醫角度,全方位治療
老子主張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無為而治,讓一切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 治療大腸癌,若然還是局限在腸壁的,手術治癒是最上選的方法。 加用中藥或有考慮,當防止漏診病理切片檢查看不見癌細胞走散而作清除,只於有些病患診斷的環境設施不足時考慮。 利用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從藥理學角度研究中藥成份與西藥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已証明中草藥中有些成份能減低耐藥癌細胞之耐藥性,提高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有多種中醫証候,濕熱蘊阻、大腸瘀滯、瘀毒內阻,和其他的脾胃虛弱證。
曹魏時代留下的磚畫、造型別緻的陶俑重現了當時農耕工作的情景、人物的生活百態;五胡十六國至南北朝數百年亂局中,胡、漢文化相互.. 本人允許Chill Health及有關的社交媒體轉發個人資料, 直接轉送到醫生聯絡戶口, 同時明白Chill Health平台可能會保存資料。 如發現本網站載列的資料並非最新的資料,請聯絡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
余秋良醫生: 中西合璧治病屢見成效 醫者:中醫應納公營醫療
因此,本港中醫和西醫處於不協調的狀態下,許多病人未能及時得到最妥善的處理。 關於上海,我知道—— Ø 外灘名字的由來 Ø 黃埔江底有甚麼 Ø 有哪些知名小吃 Ø 最高的大廈是哪一幢 Ø 舉辦了哪一項著名國國際盛事 《這就是中國》系列是專門.. 第一輯:試遣愚衷 香港文學無愛紀* 最近兩年我在嶺南大學中文系開的課中,有一門是一九一九︱︱一九四九的中國現代文學。 除本科生外,也有外系同學和「兼讀生」選修,上學期兩班學生人數合加起來近二百人。
為了實踐科研、臨床服務及教育這三項目標,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設有負責研究及教學的「中西醫結合醫學教研中心」,及負責提供診療服務的「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科研中心將與中大中醫學院、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本地及至海外學府積極合作,進行更多有關結合醫學的研究,交流培訓心得,當中包括有廿多年發展結合醫學經驗的美國馬利蘭大學;而醫務中心則設有一站式的中西醫結合醫學門診,為本港市民提供優質的中西醫及中醫診療服務。 其實在「沙士」爆發期間,醫管局曾進行過一系列中西醫合作的臨牀治療和相關的研究工作,發現中西醫合作在預防、治療及康復過程的效果顯著,包括:服用過中藥的醫護裏沒有感染個案,同時服用中西醫藥的病人的情况比只服西藥更有明顯改善。 余秋良醫生 這次疫情更為嚴重,但中醫參與的空間卻比當年還不如。 面對有中西醫聯合爭取中醫介入疫情,政府必須回應的是:當內地中醫藥在抗疫過程裏取得成績時,為何香港中醫納入公營體系應對急性傳染病的進程依然緩慢?
余秋良醫生: 余秋良醫生 Dr. YU CHAU LEUNG, EDWIN
燒烤煎炸的紅肉,更會釋放致癌物,例如多環芳香烴,壤成癌腫塊。 大腸癌以中老年人患者為多,近年來開始有年輕化趨勢,大概與西化飲食模式有關。 《黃帝內經》早已提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科學研究證明大腸癌的形成和腸道細菌有關。 中醫於文獻中以「腸積」、“腸覃”、「癥瘕」、「鎖肛痔」等,當為大腸癌之類。 「有句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候當我們跳出來看,當病那麼難醫時,是要用盡方法去醫。做科研讓我知道,不是事事那麼Standard,一定要數據齊備才做,到一些難醫的病,是需要推敲出來。」蘇子謙說。 最好電話掛號先, 好多人睇佢, 好多時要等一個鐘以上, 余秋良醫生 不過佢講d野好詳細, 對大人同小朋友都好好, 佢係兒科專科之外, 都有普通門診, 我自己都係睇佢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