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張力寶寶8大分析2024!(小編推薦)

對於肌肉張力偏低的孩子,越小介入治療幫助越大。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復健科主任廖淑芬表示,為了預防病理性的低肌張,如果寶寶滿4個月以後頭部控制依然不好,脖子也還是很軟,絕對不能拖著不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廖淑芬主任表示,為了預防病理性的低肌張,如果寶寶滿4個月以後頭部控制依然不好,脖子也還是很軟,絕對不能拖著不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如果寶寶的動作一直沒什麼變化,要小心神經發育異常。

在這個遊戲中可以提供大量的奔跑機會,讓孩子得到足夠的前庭覺刺激,因此建議選擇體育用場地較為合適。 而球的跳躍是忽高忽低的,孩子的身體姿勢也會隨著高低上下,因此腿部關節得到本體覺訊息的機會也大增。 翻正反射也與視知覺的發展有關,頭部動作與視覺的整合很重要。

低張力寶寶: 物理治療。乳你所願

會造成肌肉張力低的原因有多種可能,並非單一因素,但是常見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中樞神經因素(如腦性麻痺)、基因遺傳因素(如唐氏症、肌失養症)、發展異常因素(不明原因的發展遲緩,有可能是營養不良或是內分泌問題)。 低張力的小朋友在嬰幼兒時期就會有一些徵兆,例如:身體過度柔軟,抱起來像軟趴趴的棉花糖、學習獨立走、坐、爬的速度比較慢、膝蓋過度伸直,用骨頭卡住的方式站立。 學齡時期的小朋友則可能在體育活動表現較差、寫字容易手痠,過度用力握筆、常常彎腰駝背或是呈現W型坐姿。 低張力寶寶 原則上2歲大的小朋友,走個20~30分鐘是絕對是可以辦得到的!

結合[醫學、健康、教育]的最佳幼兒專業機構:由知名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主持;天才領袖首創融合兒童發展、感覺統合、幼兒神經科學、體適能、音樂律動、語言溝通建構亞洲陣容最完善的嬰幼兒專家團隊! 臉部表情的部分,寶寶滿月以後開始會笑,有時是因為做了好夢,有時則是單純表示開心。 兩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會出現「社交性微笑」,不但會主動向人示好,還會發出「嗚嗚」的聲音試圖與人溝通。

低張力寶寶: 引用:Quote:原帖由 Locar 於 14-04-07 發表有冇

在這段時間,如果發現孩子有功能性扁平足、腳弓發育不佳,可以在2歲之後開始評估,量身訂做矯正鞋墊,同時透過適當的運動指導,來刺激腳弓發育。 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平衡控制不佳,導致下肢運動傷害等問題。 如果是嬰幼兒還小的時候有這些徵兆,可以先去醫院找小兒專長的醫生、門診做檢查,假如診斷後確定是低肌肉張力的問題,通常在醫院或一些復健科診所都可以找到專門的醫生與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

低張力寶寶

由於上半身肌肉共縮的能力不好,在站立或走路時,寶寶全身的重量都壓在踝關節,導致踝關節變形、脊柱側彎等姿勢不對稱的情形增加。 因此,身體的下肢髖關節脫臼是最容易發生的,還有足底肌群及韌帶鬆弛、勉強站立卻難以形成足弓的扁平足產生。 一般來說,幼兒本身會有很大的欲望,希望能主動移動自己的身體,而活動除了可以帶來歡樂的感覺,還有助於寶寶的統合和組織大腦發育,所以寶寶的一舉一動,都是促成發展的關鍵。

低張力寶寶: 嬰兒醫護

因此,溫柔地抱著寶寶轉一圈、上上下下都是可行的,搖籃對孩子也很有幫助,不要因為坊間的不正確資訊而使寶寶缺乏這類刺激。 等孩子大一點以後,盪鞦韆、跳床…等也能提供類似效果。 一般來說,早產(懷孕第 37 低張力寶寶 週前)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發育不全,導致肌肉張力低下,繼而產生肌力不足的問題。

小朋友總是活潑好動,喜歡爬高爬低、探險新鮮事物,家長雖然須耗費不少心思教養,但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歷程,而看似再自然不過的表現,對於低肌肉張力的小孩而言,卻可能困難重重。 從1歲6個月起就可以開始觀察,寶寶走路或跑步時是否發出很大的腳步聲,2歲以後更不可以有拖著鞋子走路的感覺。 王宏哲老師認為,大約孩子2歲半~3歲起,就要逐漸減少坐推車的習慣,才不會影響他們日後的動作發展,即便要讓寶寶坐推車,也要先鼓勵他們多走一些路,等到真的很累了才坐,不要孩子一吵就讓他使用推車。 造成寶寶低張力的原因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早產之外,其他包括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異常、神經肌肉病變、代謝性疾病、內分泌問題、營養問題、染色體異常等疾病都有可能會造成寶寶低張力。 因此,若發現寶寶張力異常,最重要的是帶寶寶至醫療院所檢查,找出可能的致病原因進而接受治療。

低張力寶寶: 關節活動度過大

舉例來說,正常情況下,若是輕輕推動肩膀,身體會產生阻力穩定平衡,這便是肌肉張力表現。 然而,對於肌肉張力不足的孩子來說,許多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像是要求坐姿挺直、挺胸站立,可能都須要特別用力才能完成。 1、有速度的活動:例如,騎腳踏車、玩溜滑梯這類有速度的活動,能夠刺激內耳的感官受器,傳到大腦裡,再影響肌肉,其他像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裡玩咖啡杯、旋轉木馬…等,都能提供前庭平衡覺的刺激。 當寶寶剛出生時,神經系統是還未成熟的,在不同的情境下,肌肉張力會增加或減少。 透過移動,玩耍,寶寶逐漸建立控制自己身體動作的能力,嬰兒時期的反射會逐漸消失。 反之,若是反射未完全消失,小朋友在運用自己肌肉對抗重力上就會有困難。

低張力寶寶

但是,也不能簡單的因為寶寶偶爾出現某一個癥狀,就判定寶寶肌肉張力高。 在檢查的時候,寶寶不配合,就可能會錯判為肌張力高的表現。 如家長懷疑寶寶肌張力高,最好去醫院兒科或康復科做全面檢查。 通常在寶寶3個月的體檢時就能發現,4個月以內的早期干預,一般治療效果都比較好。 項目肌張力肌力定義肌肉在放鬆狀態下的張力,也可以理解成是「不出力時,肌肉仍保有的彈性」,但不會主動產生外力。

低張力寶寶: 肌肉張力(Muscle Tone)是什麼?

此時寶寶會短暫凝視物體,眼睛也會隨著物體移動,最多可以轉180度。 剛出生的足月寶寶頭圍約33~35公分,身長50公分左右,體重在3,000~3,300公克之間,一餐奶量大約是10~30cc,除了喝奶幾乎一整天都在睡覺。 雙手大多數時間都在握拳,偶爾才會張開,雙腳則像青蛙一樣彎曲。 低張力寶寶 在這個階段,寶寶只能看到距離30公分以內的事物,眼睛只能分辨黑白兩色,但已經可以對聲音做出反應,聽到較大的聲響會嚇一跳,聽到媽媽的聲音則會感到開心,也比較容易被媽媽的聲音安撫。 因為臉部肌肉的張力無法伸展完全,使得臉部表情不多並缺少早期非口語的溝通方式,有時會讓人誤認沒反應或是認知功能較差。 低肌肉張力的幼兒必須花很多心力去抵抗重力吸引,這樣費力的程度遠大於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與內在動機,變成同儕眼中總是沒有跟上腳步的旁觀者。

有些寶寶在這個階段就會翻身,這是因為張力性頸部反射消失,並不是異常現象。 寶寶有問題的表現包括「俯臥時頭部無法抬高90度以上」、「眼睛無法隨著物體移動90度以上」、「對巨大聲響沒有反應」、「握拳時拇指握在掌心」,如果寶寶出現上述現象並持續一段時間,表示發育有問題,甚至有可能是發展遲緩。 低張力寶寶 王宏哲老師認為,很多家長在寶寶嬰幼兒時期擔心所謂的「搖晃症候群」,所有遊戲都強調不搖、不晃、不要忽上忽下,以為這麼做對寶寶最好。

低張力寶寶: 肌肉張力是什麼?

有神經損傷診斷的兒童,像是腦性麻痺的孩童通常都有張力過高過低的問題,唐氏症的兒童會有張力過低的問題,但是有一些兒童,他沒有這些診斷,他的動作發展可能只有一點延遲或是正常發展,但是他卻還是有肌肉張力低的問題。 正常的腳弓很重要,它是足部的「發動機」,提供孩子好的站立穩定、平衡控制。 如果孩子肌張力太低,踝關節穩定度不足,站立時腳骨過度往下塌陷,會使得腳弓發育不全。 一、 追趕彈力球:準備俱有彈性的小球以及安全空間,讓孩子自己將彈力球以任意方向丟往地面,然後追趕小球,將球接住。 媽媽可以在旁邊維護孩子的安全,並且協助計時,看看孩子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接住小球。

  • 導讀:新生兒反應低下是許多家長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反應低下包含意識障礙、肌張力減退、肢體活動量少、哭聲微弱以及吸吮無力。
  • 兒童健康手冊最後一頁寶寶每個月該有的發展里程碑,分成粗動作、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性四個項目,小皮寶的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性三個類別都有跟上發展進度或是超前進度,唯一就是粗動作比進度落後,而且隨著越長越大、落後的時程也越來越多。
  • 的一種機制,就是所謂的肌肉張力,舉例來說,當我們站著的時候,不需特別用力就可以維持站姿,靠的就是肌肉張力。
  • 水療:專作物理治療的水療池,池水溫度合適,低張力而動作少的嬰兒可以在水中留30至40分鐘而不會著涼,而且加速血液循環,使肌肉較容易發力,由治療師手法帶引下運動,借用水的浮力,減少負重,提高嬰兒活動的興趣。
  • 無論孩子的張力好不好,父母都應該增加其運動量,運動能提升肌肉的耐力,讓孩子的身體發展得更好。
  • 再來,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例如:腦性麻痺、腦部或脊髓損傷、腦膜炎等)以及周邊神經系統受損(例如:肌失養症、重症肌無力、杜斯氏症等),也會影響孩子在肌肉張力上的表現,使他們在運動和協調能力上產生障礙。
  • 慢慢跟翔翔相處的時間變多了,我進一步觀察到,翔翔常常是用拖行的方式在走路,且有一點內八,在家赤腳跑步也會發出很大聲,「啪」「啪」「啪」踩地的聲音,但我並不以為意。

而肌肉張力不足,可能造成孩子從事活動和學習意願低落,進而影響人際互動關係。 假如孩子有肌肉張力不足的疑慮,應盡早尋求協助及治療,以改善肌肉張力問題。 肌肉張力過高會讓骨骼被不同方向的肌肉力量拉扯,無法往正常方向生長,進而影響骨骼發育,最常見的影響是髖關節、踝關節異常。 低張力寶寶 肌張力過高同時也會讓身體姿勢無法正常調節,孩子無法維持穩定的坐姿或站姿,甚至造成動作發展落後。 骨頭和骨頭之間是靠韌帶關節和肌肉維持姿勢,當肌肉沒有足夠的力氣讓骨頭固定位置,骨頭就容易在外力推擠時移位、受傷。

低張力寶寶: 「肌肉張力」是什麼?

如果之後還是持續內八的原因,有7成以上都跟髖關節過度內轉有關。 最常見的就是低張力的孩子,尤其是習慣W坐姿,讓髖關節經常處在內轉的位置。 可能比較擅長體操、瑜珈等運動,但是關節穩定度可能較差較容易受傷,要注意。 但是如果是肌肉張力較低的人,因為需要更大的能量讓肌肉開始動作,很有可能會不小心使用過大的力量,使咖啡晃動甚至撒出來。 即使到了醫療進步的21世紀,我們對於孩子的高矮胖瘦原因仍有許多未知。

  • 有些先天性遺傳疾病、神經疾病或肌肉病變會影響肌肉功能的正常發展,進而造成動作發展異常,這種情況較常出現在肌肉張力過低或過高的孩子身上。
  • 核心肌群是動作發展的基礎,當手腳關節力氣不夠,動作時就會晃動、不穩,無法達到手眼協調,並影響細動作的發展,0~1歲可能比較不明顯,但越大越看得出來,特別是在進行球類運動的時候。
  • 你們常常讓孩子在家時坐在學步車、幫寶椅當中 ,而出門就換到兒童推車或兒童座椅嗎?
  • 有些「肌張力」較好的嬰兒,可能會較快便適應過來,發出較大的力量去抗衡,活動能力不會被拖低下去,但那些肌張力較低,又或者是屬於低肌張力的嬰兒,這個影響則較為明顯了。
  • 因此,身體的下肢髖關節脫臼是最容易發生的,還有足底肌群及韌帶鬆弛、勉強站立卻難以形成足弓的扁平足產生。
  • 並且這些都是需要兒科醫生去實際面診寶寶做檢查,才能診斷的,一旦確診是需要及時干預康復治療的。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