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也關心,放射線治療所產生的皮膚問題是否能夠復原? 賴姿妤醫師說明,放射線造成的皮膚發炎反應都是暫時性的,在整個療程之後,讓皮膚休息 2 至 乳癌放療皮膚 乳癌放療皮膚 4 週後皮膚發炎反應就會逐漸恢復。 根據國健署資料,女性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而放射線治療是重要療程,在癌症放射治療的過程後,日常的皮膚照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如果皮膚反應比較嚴重,一般疼痛、痕癢的情況,醫生會決定是否處方藥物以緩和不適情況,如果有脫皮及損傷,醫生會視乎情況而可能處方抗生素給病人服用。 雖說如此,只依靠電療方式和劑量的改變去減少皮膚反應的話,對病人本身的幫助並不大,因此醫護人員仍然建議病人在電療前、電療期間和電療完成後,仔細護理及留意皮膚狀況。
萬一不幸患上乳癌,很多女性都會怕接受治療後會影響乳房外觀,但什麼情況下病人才可以考慮保留乳房或者需要進行局部切除手術? 周醫生指,雖然乳房並不是「重要」器官,但如果女性失去乳房,都會對生活或心理造成較大影響,故對於一些比較年輕或有社交需要的女性,在可行及安全的情況下,其實都可以考慮採用保留乳房治療法。 乳癌腫瘤部分切除手術 + 放療:可達到乳房保留的目的,且和乳房全切除手術有相同的治療效果,並降低復發風險。
乳癌放療皮膚: 乳癌放療經驗分享
1.在每次接受放射治療前,應避免於塗抹任何皮膚保養、修護的成分,以確保治療的效果,減少皮膚炎發生的機率。 治療結束後的皮膚標記可用清水慢慢清洗,但避免過度施力清洗,以防脫皮。 定位後:請不要自行移除治療範圍所標示的劃線記號,若記號模糊時,必須由醫療人員重新描繪以確保照射位置之正確性,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 當然實際情況仍要根據病人個別情況而定,醫護人員治療前都會跟病人解釋詳情,以及電療後要注意的事項。
- 至於蘆薈啫喱同樣不太適合,曾經有位乳癌病人在電療時使用蘆薈啫喱,希望為皮膚保濕,結果乳頭位置爆發濕疹,影響之後的療程。
- 原因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少數是器官破壞或神經阻斷,東方人較少人會提出此障礙。
- 另外病人亦最好戒煙,以及為電療照射的皮膚部位做好防曬功夫。
- 避免過高劑量或使用避開海馬回(hippocampus)之照射方法,可以減少發生率。
生病很辛苦,期望這兒能宣導正向理念,讓有興趣了解癌症新知,或正在接受治療的你/妳,能更清楚可能會碰到的未知事物。 經常過量飲酒的女性,其患乳癌的機會亦較一般女性為高。 肥胖女性罹患乳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特別是停經後變胖的女性,因女性的經期是由體內的雌性荷爾蒙及黃體酮互相協調,停經後卵巢會停止分泌這兩種物質,但脂肪卻會繼續製造雌性荷爾蒙。
乳癌放療皮膚: 放射治療之副作用及其護理:
可以水弄濕毛巾裝入塑膠袋內交替使用,冷敷時隔著塑膠袋。 避免冷敷範圍的皮膚潮濕、不超過30分鐘以免感冒或凍傷。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開始治療後,身上就會畫線跟貼布,基本上一開始不習慣會覺得癢癢的,但習慣後就還好,麥克筆的地方掉了,治療師會補,不能自己亂畫,膠帶也不要撕掉,因為那是很重要的記號,大概整個胸部就被畫得密密麻麻,好像是人體地圖的概念,酷又炫。 接著會像曬傷一樣,皮膚呈現乾燥/脫皮的現象。。
由於自由基產生,皮膚被破壞及產生發炎反應,可能在照射後24小時內即出現皮膚暫時性的紅腫。 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頭頸部腫瘤的患者,有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達到治癒、改善症狀或提升生活品質的目標。 兒科血液及腫瘤學家Francisco Barriga表示,確診乳癌的患者大多介乎50至60歲,7歲女童患上乳癌較為少見。
乳癌放療皮膚: 放射線治療更會殺長得快的腫瘤
同時,在進行電療前,醫護人員會教導病人有什麼預防措施和護理方法,延遲出現皮膚反應,甚至可以減低嚴重程度。 肺發炎、小部份肺臟纖維化、上肢淋巴水腫、照射部位皮膚纖維化、照射部位皮膚血管擴張等較常見。 許多病人關心是否會因接受放射治療導致輻射致癌,研究結果尚分歧,下舉兩個大型研究,以供參考。
A:泡澡若水溫不太燙,原則上不禁止,但應縮短時間,或採泡下半身的方式。 若水溫超過38度C以上,由於照射過後的皮膚調節溫度能力減弱,不適合過熱的環境,應盡量減少時間。 A:如同前面的示意圖所示,這是因為 X 光照射角度的關係,為了保護肺部及心臟,醫療團隊會選擇以「切線角度」照射乳房,來讓肺部和心臟接受到的輻射劑量降至最低。 減少摩擦:在家時儘量不著內衣,穿著寬鬆、棉質透氣的衣物,出門時,穿著支撐力好的無鋼圈胸罩,以減少胸部晃動時乳房下緣與腹壁的摩擦。
乳癌放療皮膚: 化療的指甲變化:指甲變色、甲溝炎、凹陷橫紋、甲下出血化膿、脫甲症及甲床剝離
白冰清醫師表示,患者在治療期間,若遇到相關症狀不用害怕,應盡早與醫師討論如何緩解、改善,才能減少因放射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遠離肌膚不適感。 乳癌放療皮膚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放射治療可以控制癌症、減輕罹癌的不適以及改善生活品質,是癌症患者的一種治療選擇,但所有治療方式都有優缺點,副作用也因人而異。 放射線治療皮膚炎是癌症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尤其常見於乳癌的放射治療,受照射範圍內的皮膚通常會依劑量與時間有不同的反應以及副作用,因此讓許多乳癌患者極為困擾。 其實,市面上有許多天然修護霜,具有保濕鎮靜的成分,可以減少患者在治療當下最嚴重的急性反應、舒緩不適感。 白冰清醫師指出,一般建議患者在療程初期即可開始使用,當作保養品塗抹在治療部位,既不會影響治療,也能降低對皮膚的傷害,更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只需注意在每日接受放療前約2-3小時避免使用即可。
例如「荷爾蒙型」潛伏機會及復發機會都較少,因此事後需要接受化療的機會亦比較低;但對於復發機會較高的「三陰性」、「HER2型」乳癌,病人本在接受化療後卻可明顯降低復發率。 因此乳癌治療必需為每位病人度身訂做,完成切除手術後還需要接受化療、口服藥、電療等,亦不代表切除手術進行得不夠徹底。 放射治療可能會引起女性病患沒有性趣,男性病患則可能因為心理因素或是器官破壞、神經阻斷而造成勃起障礙,而當女性病患陰道劑量大於40西弗(Sievert),會出現急性腫痛症狀。 為了讓癌症病患易於接受掉髮的過程,他通常會建議留長髮的病人在接受化療前先剪成短髮,如果是短髮的患者,可以先理成小平頭或3分頭,等到開始化療過一段時間出現掉髮症狀時,就會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的外在樣貌,必要時可配戴合適的假髮、頭套或帽子。
乳癌放療皮膚: 乳癌風險因素7.輻射
但當 X 光以斜角入射皮膚時,皮膚接受到的劑量,會比垂直入射時來得高,因此腋下的皮膚反應反而會比乳房的皮膚看起來嚴重一點。 所以,使用藥膏或保護產品時,注意以下二個重點:「照射前 3-4 小時不要擦」,以及「避免過度的反覆搓揉」。 避免搔抓:照射過後的肌膚會變得較為乾燥,也會有輕微搔癢的感覺,加上皮膚的結構變得比較脆弱,如果用手去抓癢,易因搔抓破皮;您可以先把指甲修短並磨圓滑,避免不自覺搔抓時造成皮膚損傷。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化療產生的甲溝炎主要是因為藥物影響到指甲生長點快速分裂的細胞,臨床上常見急性近端甲溝炎合併脫甲症(onychomadesis),甚至整個指甲下蓄膿,這時便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有時需拔指甲治療。 其實醫學界一直在進行不同研究,希望從電療劑量、方式、護理方法等,透過不斷改進,既幫助各位電療病人將副作用減到最低,又可以達到最高的治療效果。 各位病人需要留意,即使電療完成後六個星期已經出現所有皮膚反應,並妥善處理,並不代表之後不會再有任何電療的副作用。 有些後期的電療副作用,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會出現,例如皮膚纖維化、淋巴水腫、皮膚健康受損導致皮膚發炎、皮膚變薄令微絲血管湧現等。 至於蘆薈啫喱同樣不太適合,曾經有位乳癌病人在電療時使用蘆薈啫喱,希望為皮膚保濕,結果乳頭位置爆發濕疹,影響之後的療程。 如果在皮膚上使用蘆薈,其實會非常快乾,實在不宜單獨用來作保濕之用。
乳癌放療皮膚: 放射線治療的10大副作用,教你如何面對迎戰
建議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應穿著寬鬆的衣物,避免摩擦及潮濕。 避免待在溫度過低或過高的環境(如:三溫暖、蒸氣室及烤箱等)。 研究指出,容易出現放射線治療相關皮膚變化的因素有: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大於24以上)的患者、容易潮濕及摩擦的部位(如:腋下、後頸部或胯下),以及接受放射線治療的部位在臉部、頸部、上背部及胸部等。 放射線治療對皮膚的急性影響,一般在治療90天內出現。
不過,30至40歲的確診數字也有上升趨勢,顯示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跡象;亦可能是因為乳癌意識提高,令更多婦女提早發現症狀,及早求醫確診。 癌症治療中,最常聽到的除了開刀之外,大概就是放療跟化療。 比起開刀的「一次解決」,化療跟放療都是一個比較長時間的療程,常常會讓初次接受治療的患者,擔心療程會不會跟不上腫瘤生長的速度。 3.利用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減低皮膚表面放射線劑量(93-95%),治療結束後需要注意治療完延遲性皮膚反應2周。 另外,乳癌還可根據「細胞品種」細分,最常見的就是「導管癌」,但亦有其他如「小葉癌」或類似肌肉瘤之類。
乳癌放療皮膚: 健康網》7旬婦打針吃藥仍血糖飆 「清淡」早餐竟是元凶
第二癌症的發生:發生在十多年至三十年後比正常人較多發生機率。 與個人體質有關且目前無法預估,可以做的是減少不必要的治療部位體積及劑量(放射治療計劃之製定)。 針對放療後副作用所產生的皮膚問題,舒放療水凝膠產品有助於幫助保濕、降低受損程度,幫助患者順利完成療程。 在真的很癢的時候,可利用輕拍皮膚的方式減緩不適。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副院長温義煇表示,乳癌近年來高居國人十大好發癌症之首,所幸國內乳癌篩檢普及,早期診斷率及治療成功率相當高,因此早期乳癌的治療副作用,對病人日後恢復正常生活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重視。
除此之外,電療後皮膚反應也是很多病人關注的問題,大部分病人覺得電療一定會令皮膚發炎、變黑、潰爛,甚至滲出血水,未開始電療已經被自己的想像所嚇怕。 事實上,過往大多數電療引致的嚴重皮膚反應都集中在頭頸部,並非所有接受電療的病人都會經歷皮膚反應,加上多年來電療技術進步,電療對皮膚的副作用已經大大減少。 乳癌放療皮膚 本文就為大家講解電療後皮膚有可能出現的反應,以及各種電療皮膚護理方法,望大家不再受因電療引起的皮膚反應而困擾。 關節、肌肉僵硬:放射治療部位之發炎反應,如乳癌、頸部癌症,與是否有手術、劑量、放射線能量有關,會腫脹,儘早的復健及適當運動可改善症狀。 接受放射治療患者,常會出現搔癢、紅腫、紅斑、脫屑等放射性皮膚炎等症狀發生,嚴重甚至會影響外觀,造成患者對治療卻步,使病情因而惡化。
乳癌放療皮膚: 照射到一半皮膚破皮:放射性皮膚炎怎麼辦?
建議治療期間不穿胸罩或太緊的內衣,治療時穿脫方便如前扣式襯衫,在家穿寬鬆透氣、棉質勿太粗糙衣物,以減少摩擦對皮膚造成更多的傷害。 長期副作用的意思是,治療過後,因為X光影響到不對的區域,使得病人的外表和內部器官功能發生改變。 首先要跟大家說拍謝,其實放療已經結束好幾個月,整個療程一結束,心就飛出去,完全沒有辦法靜下來好好寫,但粉絲與病友的問題如雪片般飛來,所以我決定在過年前要好好把這些記錄補齊,才不愧你們對我的愛。 因為時間有點久,所以我打開google,幫助回憶,順便幫大家前情提要,我的放療總共是25次,次數多寡由醫生決定,多數人好像都在20~30次左右。 臂神經叢病變可能發生在照射範圍涵蓋鎖骨上淋巴結與腋下淋巴結的病患,約 14% 發生暫時性的臂神經叢病變,大多數的病患症狀輕微且通常在一年內會緩解,僅有小於 1% 會發生永久性臂神經叢病變。 治療期間若有任何疑問或不適,可以找放射腫瘤科醫師討論。
乳癌放療皮膚: 乳癌放療恐致皮膚炎? 保濕修護霜提升醫療品質
當正常細胞無法恢復,副作用就會在治療範圍內的組織發生。 會影響副作用發生的因素包括治療的部位曝露組織的體積、放射線,劑量、及正常細胞修復的能力。 淋巴水腫:有些女性若腋下曾動手術,在該區域接受放射治療後,手臂可能會腫脹。 而且,若淋巴結有癌細胞,可能會增加淋巴水腫的風險。 但事實上,根據國外的大型研究結果 (參考資料3, 4),對於減輕放射治療造成的搔癢及不適,以及皮膚反應的預防,弱效的類固醇藥膏是很好的選擇。
乳癌放療皮膚: 乳房放射治療後應注意「皮膚照護」!放射腫瘤科醫師解析注意事項、照護重點
因放射線治療會刺激術後傷口,因此造成傷口疼痛。 若疼痛指數達到四分以上,可以尋求主治醫師開立處方箋,降低疼痛。 我在開始&結束時的照片只看到照射區域還發紅與乾燥,但沒有破皮。 我認為只要自身的日常照顧能力很好,本身不太會流汗,都可以延長貼上貼上去的時間。 近幾個月因緣際會接觸到一個在歐洲已經使用十多年的產品,Mepitel Film。 它是種很薄的皮膚隔離保護膜,成分是聚氨酯&矽。
由於傅小姐左乳腫瘤約0.6公分,為早期乳癌病患,經評估術中將腫瘤切除後,若再搭配術中放射治療,可望達到最佳療效。 另外,對於患者該如何面對癌症治療,熊佩韋醫師提出以下3個要點,若患者能遵循下列提醒,將有助於患者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並減少後續副作用發生的機會。 若發生乾性脫屑時,每次照射後,於醫師指示下使用處方藥膏,均勻塗抹薄薄一層,請避免搔抓或按摩有脫屑的部位。 乾性脫屑:約在放射線治療三週後發生,治療區域的皮脂腺被破壞,造成皮膚乾燥敏感、有紅斑,似鱗片狀的脫屑、搔癢及燒灼感等症狀,但仍可繼續放射線治療。 乳癌放療皮膚 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張東杰解釋,質子具「布拉格尖峰」特性,不像傳統X光會影響腫瘤範圍外的區域,換句話說,也就是質子射束能精準在癌細胞位置釋出能量,腫瘤之後的區域完全無輻射量,大幅降低心肺傷害。
在他的「身心靈整體健康成長團體」、「美麗人生癌症病患成長團體」裡,的確有現代醫學未知的的理論基礎及治療技巧,治癒的效果斐然可觀,而這些你可以在這套有聲書裡找到。 女性病患可以在治療中於陰道放入擴大器以避免縮小,治療後有固定行房亦可避免陰道緊縮,而男性則可以向專科醫師求助進行診治,改善性功能障礙。 乳癌放療皮膚 治療的皮膚不宜進行除毛或薬用香皂清潔、避免日曬及用SPF 15以上的防曬乳液、建議穿著較寛鬆、天然纖維的衣服,如須除毛則用電動除毛機等來保養皮膚。 常常發生在放射線治療第2到3周後,治療範圍內皮膚會發紅、刺痛,嚴重時還會如像被太陽曬傷般,一般在停止治療後數周內會恢復。
再加上櫃檯報到、姿勢擺設等時間,總療程大約半小時左右。 腋下淋巴切除之病人,可能有上肢水腫情況,休息時,應以軟墊乘托上肢;此外,並應按照物理治療師之指示,作適當運動以防水腫,如爬牆運動、拉繩運動等。 初經來得早(12歲以前)或較遲停經(55歲以後)的女性行經時間較長,代表身體受雌性荷爾蒙影響的時間亦較長,患上乳癌的風險比其他女性為高。 A.放療第7次起,照射皮膚預防性擦類固醇藥膏,擦薄薄,擦過去不要來回,治療前2小時不擦,最好時機是放療完擦。
在開始照射約 5 周後,少數的病患可能在皮膚上脫皮嚴重處會產生一些小水泡,或有一些分泌物產生,但通常範圍並不大,一般在 2-3 周內會自行痊癒。 面對癌症治療的漫漫長路,患者除了要學習如何調適自我的心態、積極面對外,如何預防、減少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更是癌症病友需處理的問題。 特別是,接受放射治療患者,常會出現搔癢、紅腫、紅斑、脫屑等放射性皮膚炎等症狀發生,嚴重甚至會影響外觀,造成患者對治療卻步,使病情因而惡化。 醫師建議,患者在治療後,可搭配塗抹有含鋰元素或蘆薈成分的日常照護用品,來修護、舒緩皮膚的乾燥不適。 放射治療可以控制癌症、減輕罹癌的不適以及改善生活品質,是癌症患者的一種治療選擇,但所有治療方式都有優缺點,副作用也因人而異。 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過程中,發生急、慢性皮膚反應為最常見的副作用。
乳癌放療皮膚: 最新健保給付癌症藥物排行 乳癌「賀癌平」第一
由於腸胃道上皮對放射線的反應非常敏感,在腹腔放療後常會發生腸胃道發炎,進而造成腸道過度蠕動或括約肌失去功能,通常出現於治療2到3周後。 ,而且出現的時間長短也會不同,這與治療的部位曝露在幅射的體積、放射線劑量、及正常細胞的修復能力都有密切的關係。 但任何一種治療方式都會有其優點,自然也會有缺點,像是放射線療法可以消滅癌細胞,也同時也會消滅正常細胞,一個療程通常包含20至40多次放射線治療,目的是在有效劑量的輻射治療下,讓鄰近的正常細胞能夠修護癌細胞造成的破壞。 「小美小美,我的第四次化療快打完了,林醫師跟我說化療結束之後,還要做放射治療…」戴著淺藍色碎花頭巾的筱萍,臉上看起來有幾分擔憂的神色。
乳癌放療皮膚: 乳癌7大風險因素
除了可以直接提供皮膚利於修復的濕潤環境,且立即降低皮膚溫度,舒緩表皮灼熱不適感,減少皮膚發炎反應。 目前已經完成早期臨床試驗,該結果將發表於今年美國放射腫瘤年會ASTRO上。 葉慧玲表示,放療方式選擇依病人的年齡、疾病分期和對治療方式的了解度、認同度等資料來決定,最大的差異在於治療療程的長短、治療時和治療後的副作用大小,和是否需額外自費以及額外自費的差額等。 病人在接受治療前可先自行上網查詢,或親至各大醫院的放射腫瘤科門診查詢相關的問題。 若是在發紅時就擦拭藥物,或開始放射療程就預防使用皮膚保護產品,在療程結束時,就算發炎也多維持在1 -2級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