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寨潘靈卓2024詳細資料!內含九龍城寨潘靈卓絕密資料

「當時若耶穌來(香港),祂一定會來九龍城寨。」潘靈卓指耶穌愛城寨裡的人,而她當時靠著耶穌,在城寨幫助過無數吸毒者信主及以福音戒毒,後來亦將宣教的經過寫成《追龍》一書。 九龍城寨潘靈卓 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50年前隻身來到香港,沒有買回程船票,沒有計劃回去英國。 過去多年在九龍城寨服事吸毒者、妓女、黑社會和貧窮人。 藉著聖靈的大能,她見證黑社會的吸毒者,靠著方言的恩賜立即脫離毒癮。

九龍城寨潘靈卓

據說Facebook每天有30億個「讚好」,以Facebook登記戶口5億個計算,即每人每天起碼有6次「讚好」。 如果扣除那些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等情況,平均「讚好」數字將會更高。 社交媒體專家Niall Harbison認為我們喜歡「讚好」的原因非常簡單:透過「讚好」,我們可以輕易給予對方肯定,同時亦可豐富我們的社交生活。 前陣子我有家人因病半夜入院,凌晨時分我在醫院透過Facebook發出代禱呼籲,轉眼間就有多位朋友留言回應,表達支持,當中不乏平日絕少在Facebook現身的友好。 到家人康復出院,我在Facebook留言報喜,又有多位朋友「讚好」(Like),令我得到莫大的支持。 除了「左鄰右里」外,廣東話口語亦有云「隔籬鄰舍」(註:隔籬即旁邊的意思),但世界上有很多另類的「隔離鄰舍」。

九龍城寨潘靈卓: 九龍寨城公園(三):潘靈卓――令人驚訝的八十後

140字的嚴格限制,令用戶必須以最精煉的文字表達所思所想,於是其他用戶只花很短的時間就能掌握資訊,亦能快捷地把不感興趣的資訊過濾。 我常常強調,能令你感興趣的資訊,寥寥數字就能吸引你的注意力(例如豐澤門口這個4字!);不能令你感興趣的資訊,寫得再長,你也不會留心(例如銀行信用卡或八達通的用戶條款!)。 所以Twitter這個返璞歸真的通訊模式,令溝通更簡潔,更有效率。

  • 我有時候很不長進,沒有靈修讀經,他分享的經文往往成為我的一點亮光與提醒。
  • 林保賢的照片帶領我們穿梭於縱橫交錯的窄巷和梯間,用相機捕捉其昏暗、潮濕及破落。
  • 結果求救訊息在瞬間廣泛傳播,20分鐘後真有人拿厠紙相救,雖然沒法核實訊息內容的真偽,但Twitter傳訊的驚人速度可見一斑。
  • 菲律賓旅遊車人質事件發生後不到半天,Facebook上已出現多個專頁悼念遇難者。
  • 1842年,英屬香港就頒布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
  • 內容說謝公夫人問謝公,為何沒有看見他教導孩子,謝公回答說自己常常以身作則,教導孩子。

遊行集會往往是同時同地進行,在數點人數上都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困難,而社交網絡上的連繫與溝通在很多情況下都屬於非同步,因此要數算人數,比遊行集會的情況更困難。 九龍城寨潘靈卓 文章中提到數算參加人數的重要性:「人數顯示了事件的重要性、市民的關注程度及主辦者的政治能量。」同樣,對於教會及機構而言,在社交網絡上的參與究竟得到多少關注與回應,是衡量成效及調整社交網絡策略的重要指標。 社交網絡令我們每個人都能輕易掌握方便快捷的傳訊工具,讓訊息快傳及廣傳。 在社交媒體上,我也跟大家一樣,會轉載不同訊息,與其他人分享。

九龍城寨潘靈卓: 潘靈卓被稱為「香港德蘭修女」?

於漆黑的毒窟中,伸手不見五指,吸毒者一手拿覑蠟燭,一手拿覑 載覑白粉的錫紙在「追龍」。 雖然相同場面見過無數次,每見一次仍令潘靈卓痛心不已。 「我看過一名少年追龍,他軟軟的躺在一個14、15歲,看似他朋友的少 女懷中,少女環抱覑少年,支持覑他繼續『追』下去,我心想︰這少女必須出賣肉體,才能支付那少年的花費呀!」悲劇就是如此不斷擴散、延續。

  • 呢排都同史友們講唔少新界六日戰果陣發生嘅戰事同慘劇,新界鄉勇固然係死傷慘重,但估唔到嘅係,就連九龍寨城都受到呢場戰爭影響!
  • 我首次進入九龍城寨是由已故掌故家魯金引路的,當日艷陽高照,城內卻不見天日,街巷異常幽暗,並經常要躲避從高處滴下來的水。
  • 城寨歷史大概可分兩個階段:1847年清廷建造的九龍寨城,及20世紀三不管年代的九龍城寨。
  • 城寨內自成一個小天地,有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成人玩意。
  • 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Facebook帳戶,即使我們把當中的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非個人帳戶等情況扣除,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 」此外,她在1988年獲英女皇頒授M.B.E.勳銜,1991年獲香港大學頒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 咁除咗岳飛之外,中國歷史上到底仲有冇能文能武嘅將領?
  • 1994年九龍城寨清拆時,許多人包括中英雙方都高興這塊龍蛇混雜的三不管地方終於消失,香港的污名亦得以洗去。

另說則是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演變成洪仁玕、李文茂、羅大綱、陳開等人组成的“反清復漢”组织,聚眾建立太平天國,實行揭竿起義,互稱洪門子弟,進行現稱「廣東洪兵起義」的革命事跡。 早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香港的殖民政府就應清朝要求,封鎖三合會的活動。 1842年,英屬香港就頒布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 清朝亡後到二次大戰後,三合會已經演變成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 近半世紀以來,三合會的各幫派行为包括收取保護費、贩卖毒品、洗黑錢、非法赌博、經營性產業等所謂黃賭毒的偏門行業。 個別成員亦會進行偷竊、诈騙、綁票及恐嚇勒索等犯罪行為。

九龍城寨潘靈卓: 香港大學

偶然機會下,宣教士董師母 (Mrs. Donnithome) 邀請潘小姐協助她在城寨開辦小學和在教會作司琴,自此,便成為她下半生在香港的事奉工作,不住服侍城寨的貧窮人,年青人和吸毒者。 事實上,社交網絡為人類溝通經驗帶來了革命性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它革新了人類溝通的經驗、速度與效率。 正是因為這種鉅大的轉變,令我們的舒適區域(Comfort Zone)受到重大挑戰。 面對這場革命,我們需要的正是像路易士的謙卑心態,以免被過往經驗捆綁了思維空間。 九龍城寨潘靈卓 社交網絡帶來的溝通模式革命無疑令我們面對不少新挑戰,也帶來不同層面的負面影響。 然而,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社交網絡同時也為基督徒、教會和機構提供非常有效的工具,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我們可以鞏固、深化與延伸弟兄姊妹間的關係,亦可以成為輔助傳福音和牧養的工具。

九龍城寨潘靈卓

1994年九龍城寨清拆時,許多人包括中英雙方都高興這塊龍蛇混雜的三不管地方終於消失,香港的污名亦得以洗去。 若干年後,有日本和西方人士出版城寨書籍,輯錄了大量相片和地圖,將城寨的奇特景象變成代表香港某個特定時空的文化符號,港人才醒覺沒有在城寨清拆之前入內走走,用相片和文字將城寨生活記錄下來。 九龍城寨潘靈卓 九龍城寨潘靈卓 她自1966年於九龍城寨一帶傳教並協助數以千計的藥物成癮者脫離毒癮,被某些人冠以“香港德蘭修女”的稱號。 自1966年,潘小姐始終如一地服侍吸毒者,她發自內心以主耶穌基督的愛去接納、服侍和挽回他們。

九龍城寨潘靈卓: 香港回歸儀式當中,中國升旗手朱濤响…

另外還有幫助城寨吸毒者戒毒的韋麟趾(Dr Rick 九龍城寨潘靈卓 Willans)和韋真示東(Dr Jean Stone Willans)夫婦。 九龍城寨潘靈卓 城寨因為三不管,教會才有較多機會入內填補社福服務,為城寨居民作出貢獻。 1981年,潘靈卓創辦了名為“聖士提芬會”的慈善機構,為藥物成癮康復者、妓女和三合會成員提供福音戒毒以及其他服務。

九龍城寨潘靈卓

青少年中心簡單的服務,根本不可以解決城寨根深柢固的問題,青少年中心的存在,只能勢孤力弱與城寨黑社會文化抗衡。 青少年中心曾經被人破壞,甚至將糞便塗滿整個中心。 這些打擊她都能承受,最令潘小姐難過的事,她致力將青少年人帶到教會,可惜教會其他的會友都抗拒他們,甚至拒絕為一些有心接受信仰的年青人受冼。

九龍城寨潘靈卓: 資料庫

我相信正是因為時間的零和特性,所以在不同場合中,都聽到弟兄姊妹覺得參與社交網絡很浪費時間。 然而,我同時亦聽到有弟兄姊妹分享社交網絡令他們能善用時間跟不同的朋友保持連繫。 社交網絡帶來的衝擊,無論在速度、深度、廣度各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 對於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社交網絡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對於未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隨著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參與社交網絡,參與的意欲與壓力都與日俱增。 我絕不是說所有人都會參與社交網絡,但參與的人為數不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Facebook帳戶,即使我們把當中的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非個人帳戶等情況扣除,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九龍城寨潘靈卓

電郵: 聖士提芬會早前於十一月底一連三天於九龍寨城公園舉行「城寨禧年」五十小時不間斷敬拜聚會,慶祝創辦人潘靈卓宣教士來港五十週年。 清朝官員除了在九龍寨城設置政府機關外,亦在城內興辦義學,並以地租稅收填補開支。 九龍城寨潘靈卓 我首次進入九龍城寨是由已故掌故家魯金引路的,當日艷陽高照,城內卻不見天日,街巷異常幽暗,並經常要躲避從高處滴下來的水。 樓宇互相緊貼一起,山寨廠和店舖櫛次鱗比,容易迷途。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