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年樓價高漲的時代,售價實際上遠低於市值,被視為港英政府向中國伸出欖橄枝。 中銀建築 中銀大廈建成後,在旁興建的花旗銀行大廈則採取了呈書本開頁形狀的設計,其開口正好與中銀大廈的尖角相對應,據說亦是為了阻擋殺氣。 另一個跟中銀大廈風水有關的是其對面的滙豐總行大廈,因為正好也對到中銀大廈的「刀鋒」,滙豐的業績受到影響,於是滙豐便在其大樓樓頂加裝兩座對著中銀大廈的砲台裝飾(實為起重機吊車,加後下方反向共四座),反擊中銀大廈的殺氣,於是滙豐的業績才又好轉。 亦有一說指於1999年落成的長江集團中心的外表也是受中銀的殺氣影響過。
剛落成時,每間膠囊房的售價約為380萬至480萬日圓不等,若考慮到通貨膨脹,換算為現今的價值則是1,090萬至1,380萬日圓(折台幣約252萬至320萬元)。 而原本所募得的資金則作為修復堪用的膠囊模塊,並將其捐贈給美術館或是博物館,並與合作單位另尋地點,重組部分的膠囊模塊提供住宿體驗,讓中銀膠囊塔的精神能夠繼續流傳。 尚有更多其他適用之住宅項目,詳情請向中銀香港職員查詢或於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網站 中銀建築 () 中查閱。
中銀建築: 東京地裁「2紙以上掲載の事件は記録を特別保存」対外表明でも実際の適用例はゼロ
即便膠囊塔的住戶們與眾多的粉絲,一直期盼能夠復興這棟曾經的代表作, 2014年展開的「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畫」,讓這棟建築再次地浮現於人們的眼前,整個計畫透過導覽與場地出租等,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棟建築的歷史。 其中2018年無印良品更與中銀膠囊塔大樓合作,推出為期兩年半的月租行動,這期間有近200名租客入住中銀膠囊塔,其中不乏作家、音樂人、DJ、畫家等知名人士,此舉也獲得廣泛的認識。 為了實踐「代謝派」的理念,根據原始的設計,所有的膠囊模塊使用25年後都可以個別取出,然後再更新放置新的模塊,如此便得以不斷的循環,生生不息的讓整棟建築永續使用。
- 中銀膠囊塔曾經在2018年和無印良品合作,推出了月租膠囊套房,一個月的租金(含水電費)為12萬日圓(折台幣約2萬7,830元)。
- 即使眾人努力讓膠囊塔保存下來,但膠囊塔還是無法避免被拆除的命運,讓許多人不禁感慨萬分。
- 其中,3樓為營業廳,17樓作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普通職員飯堂則於19樓,而在43樓空中大堂有一個曾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區,但需登記個人資料才可到達,到2014年10月關閉。
- 擁有膠囊塔的房地產業者和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畫、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展開合作,決定將膠囊塔的部分膠囊捐贈給博物館及美術館,以及作為住宿設施再度利用。
- 中銀膠囊塔大樓佔地430平方公尺,分別由11層樓與13層樓兩棟所組成,除了1、2樓是共用空間之外,3樓以上是由特殊的膠囊模塊所組成,總共有140個建築模塊,每個模塊都採模組化設計,成為整棟大樓最為核心的組成。
- 令人驚訝的是,每一個建築模塊的內部面積僅有10平方公尺,以在東京上班族的需求為核心,內部配備床鋪、空調、冰箱、電視、有線電話機、立體聲音響,以及收納空間和淋浴等整合式設備,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推出時的確是超越當代的想像。
中銀膠囊塔大樓佔地430平方公尺,分別由11層樓與13層樓兩棟所組成,除了1、2樓是共用空間之外,3樓以上是由特殊的膠囊模塊所組成,總共有140個建築模塊,每個模塊都採模組化設計,成為整棟大樓最為核心的組成。 享負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法國巴黎羅浮宮設計了金字塔入口,在香港亦留下中國銀行大廈這建築界鉅作。 中銀大廈外形為稜柱狀,仿照竹不斷向上生長,喻意「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 大廈揉合中國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科技,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建成;結構上也講求實用,大廈的重力集中在外牆,加強受風能耐及防震力。 香港中環的天際線(skyline)上,有一棟用簡單幾何線條勾勒、但卻獨特矚目的摩天大樓——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中銀建築: 建築界カレンダー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中銀膠囊塔曾經在2018年和無印良品合作,推出了月租膠囊套房,一個月的租金(含水電費)為12萬日圓(折台幣約2萬7,830元)。
所有權歸屬中銀香港後,其母公司中國銀行租回了幾層樓面用於自己在香港的業務。 早在2007年,中銀膠囊塔的多數屋主就投票決定拆除該建築,因為這棟建築不但老舊、管線年久失修,建築過程還使用了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石綿。 北正門入口為大堂,大堂以中國式雙拱型通道設計,讓人聯想到中國的象徵——長城的拱門。 如從南正門進入,則有自動電梯送客直上三樓的營業大廳,頂部有大藻井,並過渡到一個15層高的天井,該天井直通到第17層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頂,巧妙地使營業大廳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 中銀大廈分南北兩個主入口,南正門兩側設置紅色的中國銀行行徽,北正門側矗立兩根中國古典宮廷建築的華表——實質是燈柱。 整座中銀大廈可簡化地看成是由四個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構成,層層疊起,節節高聳。
中銀建築: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のNFT
中銀大廈的外表線條簡單明瞭,平滑的淺墨色及略呈銀白色反光玻璃牆幕,配以銀白色平滑寬闊金屬片,鑲嵌建築物四邊角位,各個面的中間並打上一個斜斜的銀白色大十字,其反傳統、反華麗、反繁瑣,具有現代感,成為了香港的新標誌。 中銀大廈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鋭意進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國銀行(香港)未來繼續蓬勃發展。 70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衞生間,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上方是高斜的玻璃屋頂。 通常建築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69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玻璃廳,引進陽光和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 巧合地,滙豐銀行業績同期倒退,股價一度大跌,又被指與風水扯上關係。 中銀建築 有傳滙豐在總行大廈樓頂加裝兩座對着中銀大廈的砲台裝飾(實為起重機吊車),與中銀大廈的刀刃對峙。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中銀建築 中銀大廈也在很多電影中出現,甚至影響電影編劇對角色的行為的設定,例如變形金剛4,大黃蜂撞到中銀大廈,然後就在上面滑行,並在落地後成功殺敵。
中銀建築: 中銀大廈
這些例子很現實地告訴我們,現在早已是令和年代了,即便是狀態維持極佳的商務大樓,都面臨再開發的命運,外觀斑駁不堪的中銀膠囊塔大樓,最終還是不敵時代的殘酷,走入歷史的洪流。 中銀膠囊塔大樓拆除,代表著那個美好年代的結束,也是東京這座巨大城市並不會停下腳步的明證——即便肺炎疫情已延續兩年多,但東京仍不斷地向前進,絲毫不受到任何阻礙,雖然進步是好事,但過往的回憶卻逐漸消失,難免讓人感到悵然若失。 令人驚訝的是,每一個建築模塊的內部面積僅有10平方公尺,以在東京上班族的需求為核心,內部配備床鋪、空調、冰箱、電視、有線電話機、立體聲音響,以及收納空間和淋浴等整合式設備,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推出時的確是超越當代的想像。 中銀建築 擁有膠囊塔的房地產業者和中銀膠囊塔保存・再生計畫、黑川紀章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展開合作,決定將膠囊塔的部分膠囊捐贈給博物館及美術館,以及作為住宿設施再度利用。 曾經風光一時的中銀膠囊塔到了今日,除了建築結構本身相當老舊之外,運作機能也在近年來逐漸停擺,例如在中央熱水器停用之後,剩下的居民只好自行安裝熱水器、去地下室使用臨時的淋浴設備,或者去公共澡堂。
- 除此之外,位於神保町的三省堂書店本社大樓,也將在5月結束營業後拆除改建——或許是宿命吧!
- 如從南正門進入,則有自動電梯送客直上三樓的營業大廳,頂部有大藻井,並過渡到一個15層高的天井,該天井直通到第17層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頂,巧妙地使營業大廳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
- 頂樓4層及底座的19層目前均為中銀香港的辦公樓,其他的樓層為出租樓層(租戶以大型律師行為主)。
- 曾經風光一時的中銀膠囊塔到了今日,除了建築結構本身相當老舊之外,運作機能也在近年來逐漸停擺,例如在中央熱水器停用之後,剩下的居民只好自行安裝熱水器、去地下室使用臨時的淋浴設備,或者去公共澡堂。
-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他們收到了來自日本國內外約80間美術館和企業的詢問,當中包含了法國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日本國內的埼玉縣立近代美術館也已經收藏了其中一個膠囊。 中銀建築 即使眾人努力讓膠囊塔保存下來,但膠囊塔還是無法避免被拆除的命運,讓許多人不禁感慨萬分。 但膠囊塔的生命並沒有到此結束,它將會以另外一個形式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前田曾經要求當地政府對拆除的決定進行干預,甚至考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保護建築的申請,也試圖尋找願意買下整棟大樓的買家,但這些方法到最後都宣告失敗。 中銀膠囊塔在1972年完工,這棟有著兩個主幹的建築總共有多達144個膠囊。 一間膠囊房間約有10平方公尺大,並配置了具有太空艙風格的家具和一個不能打開的舷窗造型窗戶。
中銀建築: 解体予定の「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カプセルを美術館に。クラウドファンディングが実施
它出自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手筆,雖然失落全港最高建築物之名,但憑著辨識度極高的的外形,至今仍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大廈落成時超越新加坡華聯銀行大廈,成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現時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全球排名則位居第56位(截至2020年4月)。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創立者之一,加上當時香港迴歸的背景,中銀大廈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中銀大廈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更是中國銀行在世界銀行界顯著地位的象徵,它不僅要讓老殖民地的其他標誌性建築相形見絀,而且還要象徵香港美好的未來前景。 中銀大廈的設計,也如竹子一樣外剛內柔,大廈的重力集結在外牆,受風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時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