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當時尚未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但中國已明確表示1997年收回香港,隨着香港回歸,新大樓的使命不言而喻,貝聿銘意識到,中銀大廈一定不能與象徵殖民統治的滙豐總行比下去。 他是當時中國銀行新任總經理,越洋拜訪,是為了見上中銀香港創辧人之一貝祖貽一面。 嚴格上,這位總經理來並不是找他,而是請他答應讓兒子貝聿銘回香港,設計中銀香港新總部大樓。 特殊的歷史意義,讓時年65歲的貝聿銘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給他的建築作品添加一幢與眾不同的摩天大樓的機會,也是來自於一個國家的重託。 他所設計的新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樓必然要象徵香港美好的未來前景,從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國政府的領導下香港會繼續繁榮昌盛。 中銀大廈的設計,也如竹子一樣外剛內柔,大廈的重力集結在外牆,受風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時得到加強。
兩座高度不同的塔樓,由低矮裙樓統一起來,晶瑩的雙層幕牆覆蓋起其中較小塔樓的外立面。 當夜幕降臨時,將會變身為城市中一座發亮的水晶立方體,從建築底部到頂部的整個立面形式協調統一,強調出建築物纖細的垂直感。 2017年,貝禮中先生受邀完成了對香港中銀大廈旁歷史建築的修繕工程——有67年曆史的香港舊中國銀行大廈,該建築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中國銀行大樓: 建築設計獎項
由於香港的主權將交還中國,社會相當關注中國接管這個殖民地的安排。 中銀大廈在談判如火如荼期間宣佈興建,為這座大廈增添更多象徵意義;同時緊張的氣氛令這項委託的性質隨之變得敏感,也使我們在這個項目所下的每個決定都動見觀瞻。 整幢大廈樓高一百六十多公尺,共三十八層,另地庫三層,建築面積總計達五十萬平方呎。 當時滙豐銀行總部正在重建,並將以世界上最先進、最昂貴的姿態落成。
- Les Robertson甫看到設計模型,已感覺這是一個可行的結構,可達致一定高度並抵抗強風。
- 中國銀行大廈原址是舊香港大會堂的一部分,於1947年的官地拍賣,以277.8萬元作為拍賣底價,最後由時任中國銀行總經理鄭鐵如以374.5萬元投得,並刷新當時官地拍賣價的最高紀錄。
-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 在金鐘的中銀大廈建成之前,老大樓才是中國銀行的主樓,現在成為中銀的私人銀行業務使用,建築外觀看上去有歷史感。
- 據稱港督府急急請人化解,在朝向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擋住殺氣。
- 大廈落成時超越新加坡華聯銀行大廈,成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現時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全球排名則位居第56位(截至2020年4月)。
據稱港督府急急請人化解,在朝向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擋住殺氣。 正在建設中的中銀海口江東國際金融大廈,由貝氏建築事務所同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完成,建築位於海口江東新區,建築面積92903平方米。 設計選擇以故宮為中心,分層次由內向外控制建築高度,內外分別不得高於45米和55米。 兩個L型的巨型獨立單體建築相連構成建築物主體,上方利用三維框架結構受力大的特點,由16個金字塔結構組成巨大的玻璃穹頂,使大廈在擁有獨立封閉空間的同時,又擁有了一個極具視覺通透感的大堂——四季大廳。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勘定成功
園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佈局經營,古樸典雅,頗具中國山水畫的韻味,更使整座建築透發出濃厚的中華文明氣息。 從外觀上看,敦厚方正的體態擁有顯著的莊重感,身處周圍90年代的其他建築之中(比如西單圖書大廈)並不顯得突兀,其風格與香港中銀大廈俊秀挺拔迥然不同,可以說兩座建築都十分應和各自城市的氣質。 但從建築的東南立面又能找到和香港中銀同樣風格的玻璃幕牆。
空間網架位於建築物中部,弦腹杆均為焊接件,節點採用特殊鋼板焊接空心節點。 東側、南側兩個主入口處採用大空間託空鋼桁架,高6.9m,長55.2m,上部託有8層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 首層地下室中部為大跨度空問,柱距39m,採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 中國銀行大廈擁有 70 個樓層,樓高 315 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 367.4 米。
中國銀行大樓: 香港樓宇目錄
中銀大廈於 1989 年落成,1990 年正式啟用,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廈,現時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ICC)、國際金融中心(IFC)及中環廣場,全球則排第 39 位。 中銀大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頂樓 4 層及底座 19 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他樓層為出租樓層,租戶以大型律師行為主。 其 43 樓的空中大堂設有小型觀景台,開放予公眾參觀,但須先登記個人資料;頂層 70 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中國銀行大樓 Tower)巴士站,位於港島中西區中環金鐘道西行中銀大廈外,介乎紅棉路與花園道交界處之間,乃一路邊中途站。 北正門入口為大堂,大堂以中國式雙拱型通道設計,讓人聯想到中國的象徵——長城的拱門。 整個新廈內設置的大大小小升降機,共有45部,分區使用。 如從南正門進入,則有自動電梯送客直上三樓的營業大廳,頂部有大藻井,並過渡到一個15層高的天井,該天井直通到第17層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頂,巧妙地使營業大廳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
中國銀行大樓: 分行服務通知
中銀大廈由 1982 年籌備興建,原址為美利樓,當時港英政府以 11 億元港幣,將這塊中環商業核心的 6,700 平方米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在當年樓價高漲的時代,售價實際上遠低於市值,被視為港英政府向中國伸出欖橄枝。 建築立面延續了貝氏事務所在中國銀行系列專案中的標誌性的X斜撐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做了重要的創新。 透過採用框架、巨型支撐及核心筒結構體系,利用建築和幕牆的立面斜撐造型,在使結構成為巨型支撐體系的同時,實現了建築、結構、幕牆的一體化設計。 高區懸挑錐體平臺的特殊節點連線,使單塔結構變成了雙塔連體結構,有效加大了結構弱軸抗側剛度,在保證建築造型協調統一的同時,滿足了經濟性的需求。 09公頃,總建築面積約28萬平米,集辦公、商業、酒店為一體。
- 中國銀行購後,改建成銀行營業樓,1936年建新樓,次年建成。
- 高牆不但緩衝了喧鬧的交通,亦成為停車場的排氣裝置及出口。
- 中銀大廈於一九九○年五月落成,高三百十五米,連同屋頂的桿達三百六十七點四米,是當時美國以外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 不過,中銀大廈破格的外形,卻一度讓它捲入風水漩渦,指它有如尖刀刺天的外觀會影響風水;而大樓正面交疊的「X」型加固結構,亦被指不吉利,會招至厄運。
- 其 43 樓的空中大堂設有小型觀景台,開放予公眾參觀,但須先登記個人資料;頂層 70 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 因建築功能要求,本工程四個區段間沒有設縫,全部整體連接,整個結構為板柱框架—剪力牆體系。
整座中銀大廈可簡化地看成是由四個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構成,層層疊起,節節高聳。 最下面的1~17層,大致是由四個三角柱體組成的立方體;從平面圖上看來, 即為正方形,每條周邊長52米,由兩條對角錢分割成四個三角形。 再往上,則仿如分段切掉了一些三角柱:首先是在第17層,對角線北面的那個三角形被截去了,再往上是西面和東面兩個三角柱切掉了,從而造成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參差不齊的形狀。 到第52層,就只截剩南面那個三角柱體,一直達到頂部第70層,其尖角即為大廈最高點。 從不同側面看去,中銀大廈猶如一支巨大的新篁,下大上小,節節升高。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捲風水漩渦 貝聿銘巧妙化解
貝聿銘也坦承:「我必須說,我感到驕傲,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很難用語言形容貝聿銘在香港中銀大廈中傾注了多少感情與心血,這不僅是貝聿銘所有建築作品中最高的一座,也象徵著貝聿銘事業的巔峰。 在人們的記憶與印象里留存下來的,就是這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築。 如同故宮之於北京,艾菲爾鐵塔之於巴黎,對於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就是這樣的城市地標。 中銀大廈建成後,在旁興建的花旗銀行大廈則採取了呈書本開頁形狀的設計,其開口正好與中銀大廈的尖角相對應,據說亦是為了阻擋殺氣。 亦有一說指於1999年落成的長江集團中心的外表也是受中銀的殺氣影響過。 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於聽過風水師的意見後,也決定將新總部建得較「正正方方」,沒有什麼非常突出的外表。
中國銀行大廈由著名的香港巴馬丹拿建築結構工程設計公司設計,大廈矗立於澳門南灣區金融及商業中心地帶,雄偉巍峨。 中國銀行大廈底部為裙樓四層,以上為塔樓,縱觀如火箭,橫觀呈扇形。 外牆砌粉紅色花崗石,並配以銀色反光玻璃幕牆,外觀十分宏偉。 在二○○八年三月,中國銀行大廈樓頂安裝了本行標誌,大廈外牆也完成了燈飾改造工程。 中銀大廈地下最近舉行「中國銀行在港服務百周年展覽」,當中提到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如何取得設計中銀大廈的靈感。 有一天他隨手將四根三角木條摞在一起,依次滑動,直到頂端只剩下一根,結果成就了一座享譽國際的摩天大廈。
中國銀行大樓: 設計
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不少香港發行郵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發行。 另外,其結構設計亦被應用至同樣由理雅工程顧問擔任結構工程師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及深圳華僑城大廈。 中國銀行大樓 一九一七年,中國銀行在香港文咸東街四十七號開設分號,兩年後升格為分行。 總管理處委派江蘇人貝祖貽出任分行經理,他就是貝聿銘的父親。 一九二八年,廣東潮陽人鄭鐵如(又名鄭壽仁)接替貝祖貽出任港中行經理。 戰後他向總管理處提出自籌資金興建新廈,獲批後投得中環滙豐銀行總行毗鄰的土地興建中國銀行大廈,由巴馬丹拿建築師樓聯同留英華人建築師陸謙受設計。
中國銀行臺北分行設立于臺北金融中心區——信義計劃區,位於松仁路105號1、2、3、4樓。 臺北分行作為中國銀行開展兩岸金融業務的橋樑與樞紐,將有效降低企業交易成本,為兩岸經濟合作、貿易往來和民間交流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也為將來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打下良好基礎。 我想,多得中銀,這座大廈至今仍備受珍視,人們亦對家父的設計引以為傲。 雖然後來有其他更高、更突出的建築物,我認為中銀大廈至今仍是香港數一數二具代表性的建築。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價值意義
大廈內部為當時少見的鋼支架結構,外部材料為米白色大理石。 中國銀行大樓 建築雖位於優越的地段,但彷彿被遮蔽在陰影之中,從街道上看,缺少對於行人的吸引力。 大堂天花曾被改動,原有的美麗的馬賽克天花板被深深遮蔽起來。 得益於貝聿銘先生在專案起步階段對於原場地的充分理解與正確諫言,業主果斷與政府交換了一部分土地,並在地勢偏高的一側新修建了一條馬路,改善了場地的基礎條件。 建成後塔樓臨街的一層向內縮排,向公眾開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們遠離城市的喧鬧。 建築底層由寬闊的散步道包圍,兩側是涼爽的水景花園,遮蔽了周圍的交通活動和由此而產生的噪聲。
1934年,中國銀行董事會決定在洋行林立的上海外灘興建一座足以“象徵中國銀行之近代化,信孚中外”的新式大樓。 建造工作由時任上海分行經理、貝聿銘先生的父親貝祖貽主持。 中國銀行前身是大清戶部銀行,成立於1905年,是中國首家國家銀行。 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1912年民國成立後改組為中國銀行,總行設於上海,後因香港地利和交通之便,1917年開設中國銀行香港分號(簡稱「港中行」)。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前往方法
設計以裝飾藝術派與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集西方裝飾藝術派風格與中國傳統元素於一身,屋頂採用暗綠色琉璃瓦鋪面,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平緩的四方形攢尖頂,並在簷下飾以巨形石質斗拱。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大廈曾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所在,並曾於1952至1979年間成為華潤集團總部。 中國銀行大樓 在1990年位於金鐘道和花園道交界的新中銀大廈啟用後,此大廈曾為新華銀行所使用,並易名為新華銀行大廈。 在2001年底,中銀香港重組香港的中資銀行業務,合併新華銀行後,再更改為原本名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對德宣戰,總會被沒收。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
蘇州中銀大廈自2010年開始設計,2015年建成,總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 設計充分利用基地東北兩側河流兩岸美麗的景觀及寬廣的視野,採用簡潔的建築體型和外表來呈現中國銀行雄厚的實力,以簡化形式和立面為這家標誌性的中國銀行提供強大的形象信念。 故宮近在咫尺,中行總部大樓無法像香港中銀大廈那樣向天空生長。 設計所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如何在市區建築高度控制下,在北京的心臟地帶設計出1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大型建築,並且避免笨拙與單調。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總部大樓,可以稱為長安街上最引人注目的銀行建築。 從1996年10月破土動工,到2001年5月最後落成,歷時近五年之久。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海底種草」建綠洲?修復海草床 拯救「海洋之肺…
中銀在香港發行的各個版本的港幣上,都採用了中銀大廈的標誌。 不少香港發行的郵票、明信片,也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而後再上就是幾層高的雙柱形的裝飾、通訊、避雷多重作用的長杆形建築。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底部之二層墩座,鋪以不同深淺的花崗石,並鑲以大型玻璃,不僅與上部的幕牆互為協調,而且有深沉穩重的感覺,這是中銀集團事業“根基穩固”的隱喻。
同一時間,貝聿銘應法國總統之邀設計羅浮宮中央廣場入口。 中銀大廈的造型如節節上升的竹子,羅浮宮入口像金字塔,共同點是使用玻璃和三角形,引進大量光線,擴大使用空間。 大樓地上70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 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 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以平面為例,大樓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節節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對於銀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 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作為中國銀行的地區總部,這幢高246米,共50層的塔樓容納了近8,000名員工。 建築依據場地條件設計,圓角三角形塔樓沿縱向漸升扭轉,與周遭的城市、山巒和大海這三種背景元素融為一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總會被中國政府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