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鄭經2025全攻略!(震驚真相)

滿人初入關時,陸上與海上兩方面的挑戰襲捲而來,陸上是西北的李自成、張獻忠與東南的明朝勢力,清廷的征討策略對其頗有成效,但海上的鄭氏政權,則始終讓其感到芒刺在背。 三藩之亂鄭經 在無法以武力徹底解決問題的狀況下,清廷調整方針,以和談作為主要的策略。 三藩之亂爆發後,清廷對陸上的吳三桂等人,依然維持強硬的態度,以武力來應付此一挑戰,但對海外的鄭經,仍舊維持著和談的方針。 發生在中國的一個動亂,在三藩之亂爆發時,台灣延平郡王鄭經也率兵到三藩之亂的地點參戰,但是後來於1678年失敗後反回台灣。 後來在康熙皇帝的平定下,平定了三藩之亂。

1656年擴編戎旗鎮為左右二鎮,1658年則改名為左右武衛。 三藩之亂鄭經 同年,又增設仿日本武士的親軍部隊-左右虎衛。 1662年,鄭經為國主,升左虎衛黃安為勇衛,其位於武衛與虎衛之上;黃安歿,諮議參軍陳永華繼之。 又設置侍衛,由馮錫範統領,位於勇衛與武衛之後。

三藩之亂鄭經: 鄭成功孫子

康熙帝考慮到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之利;又以為吳三桂之子,耿精忠諸弟都宿衞京師,諒吳、耿二人不能發動變亂。 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 三藩之亂鄭經 經戶、兵兩部和議政王貝勒大臣集議,認為如果尚之信擁兵留鎮廣東,跋扈難制,康熙帝遂詔令盡撤全藩。 經戶、兵二部確議,吳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領官兵家口應俱遷移。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五月,鄭成功父子遷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於七世祖鄭樂齋墳墓內。 也有説法稱,為免台灣人起抗清之心,鄭氏諸祖在台諸墳悉遭朝廷下令遷葬中國大陸。 1624年(天啓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 1661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廈門出發,渡海收復台灣。

三藩之亂鄭經: 鄭成功歷史評價

平埔族在荷蘭時代曾因不滿荷蘭人的統治,發生過數次反抗事件。 鄭成功攻打台灣時,有些平埔族對鄭氏寄予厚望,還發生過殺荷蘭人以迎鄭軍的情事。 可是鄭氏政權進入台灣後,統治平埔族,卻比荷人更加酷烈。

三藩之亂鄭經

鄭經便利用停戰的機會,於十一月初一(12月11日)進攻台灣,戰鬥中黃昭被流箭射死,其餘將領皆投降。 三藩之亂鄭經 鄭經勝利後進入安平城,處死蕭拱辰等人,並把鄭襲軟禁於廈門,結束了這場內鬥。 鄭經是鄭成功的長子,生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初二(公曆10月25日),生母董氏。 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率師取台灣,命鄭經鎮守思明州(今福建廈門),調度沿海各島。 當時鄭經十九歲,娶原兵部尚書唐顯悦的孫女,雖端莊靜正,但是與鄭經關係並不和睦。 故與四弟鄭睿之乳母陳氏(昭娘)私通,生下一子,取名鄭克臧。

三藩之亂鄭經: 三藩之亂時台灣鄭氏在幹什麼

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不僅在經濟上是滿清政府沉重的負擔,而且威脅到清政權。 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至此三藩之亂平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 施琅指揮的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台灣水師獲得大勝,從而迫使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三縣:台灣府治設在如今的台南,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

但馬寶、胡國柱等叛軍仍困獸猶鬥,節節頑抗;滿洲將帥仍多遷延,以致時逾兩年,清軍才進逼雲南,康熙二十年底,圍攻省城昆明。 吳世璠勢窮自殺,餘眾出降,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三藩之亂及其覆滅吳三桂、耿精忠疏請移藩,實迫於形勢,並非本意。 滿清初年的“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漢族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實力不足和中國地域的廣大,所以扶植了三藩軍隊,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即“以漢制漢”。 三藩之亂鄭經 三藩之亂鄭經 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

三藩之亂鄭經: 台北補選黑道成攻防話題,王鴻薇嗆吳怡農:敢要民進黨開除黃承國?

這時漳州守將黃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聯繫,鄭經懷疑他的忠誠,要他出城和自己見面、或者是派兵一同進攻,這兩項命令黃芳度都不服從,並於六月舉兵反抗。 鄭經親自包圍漳州,於十月初六(11月22日)將漳州攻陷,迫使黃芳度投井自殺。 為了報復黃梧破壞鄭家祖墳,鄭經車裂黃梧、黃芳度的屍體,黃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處死。 6)康熙平定三藩之亂,鄭經逝世,臺灣内鬥加上經濟衰敗,形勢逆轉,臺灣的鄭克塽放低姿態,甚至可以考慮接受剃髮,只要求能繼續“治理臺灣,承祀祖先”。

第二階段由1674至1680年,此值滿清內部發生三藩之亂。 這是由於清帝國入主北京後,冊封有戰功的明朝降將吳三桂等三人為王,稱為「三藩」。 在1680至1683年間,清帝國國勢日盛而明鄭內部隨著鄭經逝世而發生政變,終在清廷的武力攻擊下投降。

三藩之亂鄭經: 三藩之亂背景

現居臺灣的施姓人口頗多,應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福建施琅施氏族人的後裔。 鄭克塽知道大勢已去,派人到施琅軍前,希望清廷能同意鄭氏家族“居臺灣,承祀祖先,照管物業”,康熙不予同意。 鄭經認爲,臺灣遠在海外,地理位置優越。 東連日本,南銜呂宋,物阜民豐,商貿繁榮。 滿清能給他的,對他來説,都談不上什麽吸引力。 由順治與鄭成功之爭,翻頁爲康熙與鄭經的對峙。

三藩之亂鄭經

鄭經命陳永華留守東寧,自率侍衛馮錫範、兵官陳繩武、吏官洪磊等西渡,進駐廈門。 耿精忠接報:鄭軍“兵不滿二千,船不過百隻”,又下令照前禁海,斷絕與鄭經往來。 三藩之亂鄭經 鄭經怒,立遣馮錫範率師攻同安,接著又連續攻取泉州、漳州和廣東的潮州。 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見鄭經已據有三府之地,“兵馬強盛”,又遣使修好。 雙方約定,以楓亭為界,“有事相援,無得侵伐”。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平南王尚之信降于吳三桂,吳三桂檄之信,讓惠州以與鄭經修好。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