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上士道消文8大分析

此複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諸苦無論于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 又有一類如下所說,由修善行始得發起,若不修善則不發生。 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此等暫時無能遮止,起已必須安然忍受。

廣論上士道消文

若唯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耳。 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染者,於言甚美,於行甚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 今則息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 如有時事或法有要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複語,此亦生慧正根,事訖則止,實莫多思,多思則以知害恬,為子傷本,雖聘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 若聞毀譽之名、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 若心受之,即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

請翻到《廣論》一百七十頁,我們再複習一下。 前面講到生死輪迴主要的因是集諦,就是惑跟業兩樣,而最主要的是惑,也就是煩惱。 接著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 對煩惱的過患要好好地去觀察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才會策發我們要去斷除。 至於煩惱的行相以及生起的次第,再重新跟大家說一下。 說到這裡,特別再提醒大家一下,我一再說念佛是最好的法門,的確是末法時代要解決問題的唯一法門。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

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舍,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 廣論上士道消文 如《入行論》云:「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由見勝利過患為先,應以多門勤修堪忍。 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除瞋而外余尚眾多,謂誹謗因果所有邪見,及謗正法,並于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1931年,法尊法師在拉薩跟從安東格西學菩提道次第廣論,1934年法尊法師在拉薩、仰光及重慶漢藏教理院逐漸翻譯此書,於1935年冬整理初版發行,全書共二 … 論》中上士道的內涵,包含利他心及大悲心等菩提心的要素,第18 章「自他交 … 在文本方面,就《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參考的文本則以釋法尊所翻譯的《菩. 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版)》依據藏文典籍,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翻譯而成,由淺入 …

我們平常的狀態是什麼心相﹖第一個貪,粗顯的我們容易感受得到,但是貪的細微相,我們就不大容易感受到了。 實際上我們一切時處都是這樣,譬如說累了,就想去躺一下,舒服一下,這個就有貪相在裡頭。 發心真正圓滿的德相是這樣的:引發的因可能是利他或自利中的一個,可是單單靠這一個是不圓滿的。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無一例外。 譬如唸書,絕對不是先知道了所要唸的內容才去學,都知道了你還唸什麼書?

廣論上士道消文: 了解了原來這是共道以後,對整個的輪廓有所了解,那時候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不正是要了解不知道的,學會你不會的東西嗎? 結果來了以後,告訴了你,你又不想學,叫你去做,你又不想做,那你來幹什麼? 我特別針對這毛病指出來,雖然不一定馬上能改過來,可是必定要先曉得病的行相,曉得了病你才肯找醫生,照他的話吃藥。 有些實際上我遇見過的例子可以告訴大家。

廣論上士道消文

安忍是能息滅害心野火的大雨,一切今生來世的損害都能由安忍來遣除。 大丈夫只要身披安忍的鎧甲,惡人粗語的利箭非但不能穿透,反而變成一朵朵讚歎的妙花,美名不斷被傳揚,令人們極為歡喜。 又說:安忍能成就人天妙好色身,也是究竟成就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善巧之處。 次於大地所發精進修為願境,于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 若不學著,不能增長種性堪能,恒為眾多惡行染著,于餘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第7集

若無「方便」而泥著三有(注:欲有、色有、無色有的三界之異名。)流轉,便是菩薩的束縛。 若有「方便」而趣向三有,便是解脫。 廣論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若無「智慧」而泥著三有流轉,便是菩薩的束縛。 若有「智慧」而趣向三有,便是解脫。 沒有「方便」攝持的「智慧」就是束縛。

「復告女人」去,是第一義正他,文為二:初以三悉即是惡子不付寶藏、後第一義名為善子即付寶藏。 不付聲聞,故不以真諦為第一義。 又取聲聞為生善者,既非獨大乘,此乃小大通共以為四悉。 當知是家則為有佛者,佛是常義又是覺義,覺即解義。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輪)

無有因緣者,無復佛法因緣,亦是撥無因緣。 我們不要因為現在少許的相似功德或少分真實功德而感到滿足,要不斷地上進。 可是當我們在上進時,看到諸佛的圓滿功德,我們又很容易怯弱,或是會隨著自己少有的功德而感到自信甚至於傲慢。 真正懂得如實修法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啊,宗喀巴大師這麼感嘆地說。 這是間接地在暗示我們弟子眾,只要我們老實地做,一直往上希求,絕對能夠圓滿功德。

若我們不這樣做,並認定自己不懂及不能實行,還告訴別人不必修學這些事情,這樣不但自他俱害,還會成為聖教衰亡的因緣,所以千萬不要這樣做。 (阿闍黎龍樹在)《諸經集要》說:觀察「無為」但卻厭棄「有為善」便是魔業。 明瞭「菩提道」卻不尋求「波羅密多道」,便是魔業。 問為四:一領旨、二正難、三結問、四請答。 次難者,耶輸此言名聞,羅睺此言宮生(云云)。

黃糧未熟,南柯未寤,一生之榮辱富貴,百歲之悲憂悅樂,備嘗於一夢之間,使其去而不還,游而不遠,則生死路隔,幽明之途絕矣。 廣論上士道消文 由是觀之,人不能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居其谷而不死,人安得而死乎? 然穀神所以不死者,由玄牝也,元者,陽也,天也。 然則玄牝二氣,各有深旨,非遇至人授以口訣,不可得而知也。 諸方北極出地度數不同,太陽出入時刻因以各別。 大統曆自永樂後,造自燕都,乃猶從江南起算。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相關搜尋相關結果都幫你找好了

菩薩說:「一切佛、辟支佛、聲聞想要解脫,一定要依解空的智慧。」這句話是讚歎般若空慧的殊勝。 無論小乘或是大乘,想要證果,就一定要證得空性的智慧,所以它是大小乘二子的母親。 既然是共因,就不能用來判斷大乘小乘的差別。 若是想分辨二者的差別,就要依菩提心和廣大行這不共因來判別。 能發起誓願成佛的菩提心(喻金剛寶石),縱使還未修習六度萬行(喻破碎的金剛寶石),已經超過了一切聲聞獨覺的一切功德(喻黃金飾品),既不失去菩薩的名稱,也能出離一切的生死。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雖然還沒有學習殊勝的菩薩行,只要有菩提心就能稱為菩薩。

別人不歡喜我,是他人去造作惡業,對我來說,不會因為別人不歡喜而損失了福報,或是後世將墮落於三惡趣。 廣論上士道消文 反之,他人的讚歎,也不會讓我增長功德,投生於善趣。 菩提道次第廣論 在藏傳佛教體系中,是總攝显教教义的重要論典,以供出家不久的修行人修習,強調圓成佛道必須按照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樣的次第步驟,由低 … 共中士道希求解脫由此發起菩提心,求受菩薩戒,學習六度,修學四攝,就是上士道。 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樣使這個因究竟圓滿呢? 中也曾宣說:所謂圓滿的自利,就是成就佛的法身。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忍辱波羅蜜

今此教典善為破除,謂於發生難行想時不須即舍,如與菜等極易舍時,方可舍故。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對佛的功德、大乘的殊勝功德,連思惟都未曾思惟過,所以不入成佛之道。 可是,這裡是針對求解脫者而說,尤其是對大乘者而說,所以另外的情況就不列為我們現在所要討論的內容。

  • (一)對生起的次第,發起絕對的勝解。
  • 能忍受有情和無情所造成的痛苦,便能勇猛熱切修習任何善行毫無厭倦,修習「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
  • 觀師云:不須分別因之與果,直是問此解脫行德,行德是行。
  • 如云:「一一罪生時,應當自訶責,必不令更生,恆思如是行。」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
  • 故應自念我極愚癡而自羞恥,勵防莫瞋。
  • 此中論義牒前燈滅,譬滅已永不復生,何得無方楞嚴示現?

能度眾生,生不肯度,如人不從債主求物,主當與誰? 又佛初發心誓令眾生厭棄諸有,是名不負世法。 誓令修習出世之法荷負此事,如地持物始終不捨,故言雖負出世之法。

廣論上士道消文: 市售飲料有百分之11.6屬於肝毒性..一定要看喔!

佛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要在內心當中產生真實不可動搖的力量,確定說:「對!這個才是我要的。」要不然始終會被眼前的小名小利等莫不相干的世間染污所束縛。 所以真正的密教的確是密傳密行的,外面的人根本看不見。 現在普傳的只是在末法的時候讓大家種一點種子。

廣論上士道消文

一開始持戒就想持清淨是不大容易的,究竟來說,大乘要到二地菩薩才能夠持戒清淨,那是何等不容易啊! 所以對於圓滿因的確我們心裡面只有一心一意追求,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這個因要正確不誤。 不要說:「唉!要到二地菩薩才可以啦!當然我現在一定做不到!」那你的因已經錯了。 基於這個理由我們現在要一心恭敬去學,可是學的時候,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要把握得住,這是個重要的概念。 第二個叫邊執見,邊執見就是平常說的常見、斷見。 常見、斷見是由於計著「我」而自然引生的兩種概念。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