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分析被歸類為「良性信號」的耳鳴,自然的成為我們背景噪聲的一部分。 對於這一部分病人,耳鳴就慢慢的康復了,不再有影響。 這樣大小的聲音,就算按最嚴格的噪聲標準,都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噪聲小很多,在下圖中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的場所,噪聲都有50-60dB。
實際上周圍環境中並無相應的聲音,也就是說耳鳴只是一種主觀感覺。 那麼,耳朵、大腦、自律神經之間到底有什麼關連呢? 自律神經的作用,和大腦新皮質(又稱大腦新質皮系)、大腦舊皮質(又稱大腦邊緣系)、下視丘這三個組織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聯。 大腦新皮質較理性,主要負責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合理的判斷與反應;大腦舊皮質較感性,主要負責與本能有關的事項;下視丘是體內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的連結樞紐。 大腦新皮質支配大腦舊皮質,下視丘接受大腦舊皮質的指令,而自律神經則接受下視丘的指揮。 疾病,伴有暈眩症狀)、頭部發生外傷或腫瘤或服用藥物所引發;最常發生的為水楊酸類藥物(如阿斯匹靈)、非固醇類消炎藥、利尿劑、抗生素以及癌症化學治療藥劑等。
常常耳鳴: 大腦體操
聽神經瘤通常會在單側耳朵,很少雙側都有,患者多會感受到嚴重地單邊耳鳴或是聽力障礙,有些人也會眩暈。 一般來說,如果發生單側耳鳴或是聽力問題,都要非常注意,最好盡快找醫生就診。 當耳鳴伴隨著暈眩出現,患者可能流連於心臟內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等。 在心臟內科多半接受心臟超音波,以排除瓣膜或冠狀動脈等血流問題;在神經內科則接受腦血管攝影以排除腦部病變;耳鼻喉科多透過聽力測驗、耳鏡檢查、平衡機能檢查等,以排除前庭神經炎、耳石脫位、梅尼爾氏症、內耳不平衡。
我曾經手過一個病例:一位五十歲的女性反應自己持續耳鳴了三個月、左側聽力也變差。 聽力檢測的結果顯示她右耳的聽力正常,但左耳的聽力非常差,在做了核磁共振檢查之後發現一個長約1公分的聽神經瘤。 突發性的聽力障礙會使患者在突然之間聽力喪失,不管是打手機或者看電視都完全聽不到,或是有如隔著一層東西,耳朵會有悶塞的感覺,並且有時會有耳鳴。 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血管扭結或畸形等影響血管的疾病,會導致血液以更大的力流過靜脈和動脈,血流變化會導致耳鳴或使耳鳴更加明顯。 其他慢性病包括糖尿病、甲狀腺問題、偏頭痛、貧血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都與耳鳴有關。
常常耳鳴: 關於耳鳴原因及可行的耳鳴治療方法 – 常見問題:
「耳鳴需要的是放鬆,不是促進血液循環,」他解釋大腦聽覺中樞附近的大腦皮質過度興奮或刺激,都會放大耳鳴,像運動、通血路藥物如銀杏、維他命B群等會使中樞神經興奮,讓耳朵嗡嗡叫得更大聲,不宜隨便嘗試。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耳鳴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生理現象,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可能是藥物副作用,或是身體健康亮紅燈的結果。 30多歲、活潑開朗的電腦工程師Allan出現耳鳴已經8個月,他到處尋醫找不著原因,吃藥、打針效果不大,有時反而耳鳴得更大聲。 他試過放鬆去旅行,果真耳鳴狀況好轉許多,但回來工作後又故態復萌。
此外,在反覆急性眩暈發作過後,有些患者會進入慢性期,出現長期頭暈不平衡的狀況,而且受影響的耳朵聽力會逐漸下降,讓患者感到困擾。 常常耳鳴 當各種原因引起的耳鳴聲傳遞到大腦的聽覺中樞,中樞發現,這是以前沒有的聲音,在大腦裡不斷搜尋,也不知道這個聲音有沒有危險,於是進一步提高警惕,引起大腦異常的電活動。 常常耳鳴 在台灣,約有一成五的人口,耳內總是嗡嗡作響,而且年紀越長,耳鳴的情況更嚴重,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約三○%左右有耳鳴。 引發耳鳴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確,不過多與聽力損失、耳朵疾病,如與外耳、中耳、內耳的疾病有關。
常常耳鳴: 自律神經失調
也許有些人不認識這個疾病,但應該知道著名的台語歌后江蕙,據說她即是受此病所困。 因為常有突如其來的眩暈而影響演出,不得不忍痛退出歌壇,讓喜歡她的廣大歌迷們感到相當可惜。 接下來,大腦會下達指令,告訴聽覺傳統通路的各個環節的「小兵」,這種無害無用的資訊以後不用上傳給我處理了。 於是下面的「小兵」們開始過濾篩選,慢慢的把這些無害、無用的資訊融入到我們日常的背景噪聲中。 當我們感受到耳鳴,耳鳴一直存在,經過各種途徑的分析,我們發現這個耳鳴並沒有攜帶「危險信號」,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一直存在的良性的、無害並且無用的信號。
- 「耳鳴很難治」多數人聽到耳鳴問題,直覺反應皆是如此,甚至曾聽聞醫師斬釘截鐵地回覆病患「耳鳴一輩子都治不好」,並教導患者要學會與耳鳴和平共處。
- 過去的幾十年,耳聲發射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評估嬰幼兒和兒童耳蝸外毛細胞功能的臨床測試方法。
- 如果有過多的耳垢屯積,請與您的全科醫生或耳鼻喉科醫生處理,避免成為耳鳴原因。
- 內耳的疾患:因為噪音傷害、藥物中毒或頭部外傷、血管病變等造成內耳神經接受器病變而形成內耳性耳鳴。
- 也有學者專家認為是中樞處理聽覺信號出現異常所致。
「儘量不要吃藥,」賴仁淙認為大部分的藥都有耳毒性,尤其是抗生素,能不吃最好。 有時他會設法讓患者減藥,通常藥一停用耳鳴就好了。 受耳鳴困擾的人不少,根據英國官方統計,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有耳鳴困擾。 如同耳鳴(tinnitus)拉丁文原意鈴響,想像耳邊突然出現不停歇的鈴響聲,音量時大時小令人困擾,且迄今尚無有效方法解決,多年來被視為無解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您耳朵中連接中耳和咽喉的管子一直處於擴張或封閉的狀態,這會使您的耳朵感覺悶脹、回音或像是飛機起降時產生耳壓耳悶痛的感覺。
【早安健康/賴盈達(賴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耳鳴產生? 通常耳鳴不被定義為疾病,而僅是我們大腦裡聽覺系統產生的一種症狀。 造成耳鳴的原因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是聽神經的問題,例如噪音傷害、或是病毒感染、中耳炎,甚至可能是因為吃了太多對耳朵有毒性的藥物(例如抗生素Gentamycin),使神經受到損害,耳朵就會開始產生耳鳴。 耳鳴的原因相當多,以下我們列出一些常見且須注意的原因。
常常耳鳴: 耳鳴是救命的警鈴!可能是這「5大病因」 找出原因九成能治好
揮之不去的耳鳴讓他頻頻發脾氣、睡不好、焦慮,工作生活全被打亂,醫生告訴他耳鳴不會好,他想到這輩子都要受耳鳴困擾,難過到無心上班。 當您的耳朵接收到聲波時,您的內耳有微小而精緻的耳毛細胞會移動,進而引起聽覺神經觸發電流信號,您的大腦會將這些信號解釋為聲音。 耳鳴,是一種耳內的響聲,患者會間歇性或持續性聽到嗡嗡聲、鈴鈴響、隆隆聲、嘶嘶聲,有時會聽到較為複雜的響聲。 滋擾的聲音令患者心情煩躁、睡不安寧、疼痛、無法集中精神、疲勞、溝通困難或抑鬱。 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嚴鋒表示耳鳴,通常需要擔心腦部的血管性構造異常,像是動靜脈畸形,或者是動靜脈廔管,關鍵在於為靜脈的血流,不正常從動脈注入,因此會產生血流流速增加,與擾動的現象。
像是會鼻子過敏的人因為鼻涕倒流,這些分泌物流到耳咽管的開口時,就容易影響耳咽管的功能。 另外,某些體重過重、患有睡眠呼吸障礙的病人或是孕婦,因為耳咽管附近的脂肪過多,耳咽管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進而產生耳鳴。 耳鳴的簡單定義是:當外界沒有聲源或沒有聲音時,卻有聽到聲音的狀況。
彭子安藥師提醒,務必在就診時向您的主治醫師詳細敘述自身症狀,如耳鳴聲音聽起來像什麼? 發生耳鳴時有無伴隨其他症狀,如頭暈感、疼痛感等、生活習慣,如長期飲酒的習慣、工作壓力沉重或日夜作息不規律、或失眠等、服用藥物以及曾患有的疾病或頭部外傷;便於醫師安排相關的檢查,以利找出原因對症治療,改善耳鳴的症狀。 洪暐傑醫師建議,若是在檢查之後沒有特殊原因,可試著從放鬆心情、調整情緒、適度紓壓的方向著手,與耳鳴和平共處,避免太糾結於此事反而讓神經更加緊繃,反而可能讓耳鳴的情況加劇。
治療可比照突發性耳聾於發病後兩週內使用類固醇治療,超過兩週後類固醇效果不佳,宜改成細胞損傷修復的方式為佳。 ,若遲遲不治療,中耳腔長期處於負壓的狀態,可能會使耳膜塌陷,造成聽力損傷更加嚴重。 若耳內的膿液或積水日久,演變為慢性中耳炎耳咽管沾黏,嚴重者甚至可能內耳會長出膽脂瘤。
常常耳鳴: Tags: 耳鳴 耳聾 耳膜鈣化症 耳鼻喉科 李宏信醫師
慢性耳鳴,好發在60歲後,這類型患者可能有被醫生告知過「耳鳴不會好」的經驗,原因在於慢性耳鳴發生時間長,可能關聯的致病因素多,加上病患對於治療的耐心較不夠,僅能加以控制,不見得能完全治癒。 為了避免慢性耳鳴的發生,從現在就應該要開始注意。 因為「大腦聽覺皮質」過度活躍,造成病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 而自律神經系統和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都會影響聽覺皮質。
1、理髮後,碎頭髮掉到耳道,由於一端可以觸到耳膜,用手碰耳後會聽到類似敲鼓的聲音,取出頭髮後,耳鳴消失。 如果有一側的耳朵耳鳴、耳聾,那一側耳後乳突處的肌肉會明顯僵硬緊繃。 常常耳鳴 常常耳鳴 去年我為大家準備的五種主題性的書單,如果沒有讀過的人建議可以走這個連結。 最後提醒,耳鳴和身體的疼痛一樣,事出必有因,不能只想著止痛或是消滅耳鳴,而忽略了追查背後的真相。
梅尼爾氏症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最早於1861年提出這個疾病的法國醫師Prosper Meniere。 它是一種常見的內耳疾病,會立即造成眩暈的狀況,有點類似快速轉幾圈後,突然停下來,感覺房間還在轉、然後失去平衡的經驗。 除了天旋地轉,還會伴隨耳鳴、時而聽不到,有時候還會覺得耳內充滿壓力、有悶塞感。 但如果在睡眠充足、精神狀態比較好的情況下,出現了長時間、持續性耳鳴,需要引起注意了,很可能是由於其他疾病引起的,請立刻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 大腦聽覺中樞的異常放電,也會刺激掌管情緒、睡眠的邊緣系統,並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引發一連串生理及情緒的負面反應,包括疲倦、壓力、焦慮、易怒、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變差、憂鬱、恐懼及失眠等,都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耳鳴在治療上,通常以鎮定劑,用來改善耳鳴所造成的焦慮及失眠;另外加上促進其內耳、聽神經及腦部循環功能的神經活化劑或血液循環促進劑;當然也可以加上理論上可以促進神經修復的維他命B群等。 我們的耳朵不僅僅是聲音的感受器,在很多情況下,也是聲音的發生器。 即從耳蝸中產生,逆向通過聽骨鏈及耳膜,最終擴散到外耳道,可以被儀器監測到。 耳聲發射既可以是在外界信號的刺激下產生,也可以是自發性的。 常常耳鳴 其來源是耳蝸外毛細胞的主動運動,至於其根本是否是如高贊答案所說是神經元主動放電,我並不能夠確定。
前文中提過自律神經參與一部分聽覺神經傳導,最主要是內耳作用段。 而內耳主要的兩組神經一組調控聽力、一組調控平衡,內耳除了負責將聲音轉換為神經衝動傳到大腦之外,同時也收集感受平衡的改變。 當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耳內血管不正常收縮、血流不足等時,這兩組神經有可能同時受到影響,如此一來,耳鳴和暈眩就會偕同出現了。 常常耳鳴 耳鳴多半是一種症狀且成因很複雜,例如壓力、聽覺神經退化、環境噪音、藥物、感冒、神經瘤等都可能是致因。 倘若檢查報告顯示沒問題,但耳鳴依舊巴著你不放,那麼起因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偏高。
最常被告知耳石脫落、判定梅尼爾氏症、內耳不平衡,甚至有些人會因為無法確診,而建議轉診身心科。 一般耳鳴的時候,大家第一時間會確認耳朵構造是否健康正常、聽力有否損害,卻常忽略自律神經參與著聽覺傳導路徑中的一部分,當其功能失調時是有可能引發耳內液循環不良,導致耳鳴的發生。 這情形讓黃小姐感到不耐又焦慮,她最後因陸續出現失眠、暈眩、心悸等不適,懷疑自己自律神經失調而找尋求專業治療時,聽到醫生這麼說:「你的耳鳴應該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黃小姐,不可置信地張大了眼睛。 答:一些生理性病因也可造成耳鳴,例如:雌激素濃度改變、偏頭痛、睡眠呼吸中止症、耳咽管功能不良等。 鼻過敏、鼻腔鼻竇病變、胃食道逆流因為會影響耳咽管的功能,也會間接造成耳鳴。 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會造成內耳耳蝸支配血管循環障礙,也會引起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