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板臉》(2006-)開發好明(日本)為該地區常見的魚板型屋頂的倉庫畫上各種表情,使造訪者會心一笑。 《妻有之家》(2006)Leandro Erlich(阿根廷)彷彿在地上睡覺般的設計,再用鏡子反射出豎立的房舍影像。 來參觀的人自由在地上翻滾,鏡中則展現出另一種有趣的影像。 《風之屏風》(2006)杉浦康益(日本)作者把超過2000個陶磚沿著梯田山溝,堆成約90公尺長的牆。 東吳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地域研究所,現任格林文化副總編輯。 她是一個童心未泯的圖畫書編輯與作家,雖然年紀不小,但是內心的小孩充滿了好奇與衝勁。
由於範圍十分大,建議自駕遊或是參與官方的巴士遊去遊覽。 當地也有特別為藝術祭而設的住宿及餐廳,從吃喝、睡覺都是一場全新的體驗。 在越後妻有地區,2004年新潟大地震以及連年豪雪襲擊,又遇上2011年憾動全日本的東日本大地震,讓當地飽受天災困擾,在2012年春天,越後妻有地區當中受到震災襲擊最嚴重的津南町,町內的上鄉中學校便因為建築耐震問題宣佈閉校,在3月5日舉行了「最後的畢業典禮」。 大地藝術祭 有鑒於新潟連年的天然災害,大地藝術祭實行委員會成立的災害復興基金,特別啟動包括藝術祭作品重修與改建、越後妻有地域受災戶救濟、東日本大地震災戶至新潟避難者、東日本大地震受災地活動…等支援活動,成為受災戶與藝術祭維持的重要支援。 從世界各地而來的藝術家、評論家、旅行團與自由行旅客,經過參訪之後回到各個地方上,透過他們的分享,成為大地藝術祭最好的國際宣傳與行銷,同時藉由影像的力量讓原本可說是與世獨立的越後妻有,逐漸成為世人盛傳的藝術大地。 在活動之前即透過讀書會(藝術作品鑑賞、藝術家介紹、地域風土講析、現地調查)、討論會、工作會議等方式,讓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身分、不同想法的義工隊成員聚集在一起激盪出火花,並從做中學,瞭解藝術祭與土地的關係,養成藝術鑑賞能力,進而發展到實際協助藝術祭執行的層次。
大地藝術祭: 大地藝術祭 #人類就在自然中「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講完那麼多,接下比著要用比較偏向輕遊記來解說這次的行程了。 對我來說旅行是觀光的一部分,但是卻不是全部,而「大地藝術祭」與其說是觀光行程,不如說是一種不期而遇的旅行。 這個作品是橫掃IG的必訪絕妙景點之一,在半圓形的隧道洞口,放置一池如鏡面的水,加上半圓牆面鋪上了一層不鏽鋼,水面的倒影與鏡面的反射,讓整個環境夢幻起來,遠方是清津峽的自然美景,室內卻又饒富超現實感,人們甚至能光腳走進水池中,實際與作品互動,是人氣非常高的作品。 除了新潟十日町每年冬季都會在夜空中綻放燦爛的煙火「越後妻有雪花火」,最讓人期待的,就是由藝術家髙橋匡太創作的「Gift for Frozen Village」!
從東京站搭乘JR上越新幹線到越後湯澤站,需1小時20分鐘。 之後轉搭本地線電車「北北線」前往十日町站,車程40分鐘。 大地藝術祭 大地藝術祭 三年一度舉行的「大地藝術祭」和越後妻有每天的活動,得自於眾多人士的支持與合作而成立。
擔任大地藝術祭(2000∼)、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0∼)等地方藝術祭的藝術總監。 彼時人們對於「策展」的想像,多半仍侷限於美術館、博物館等固定場域內,且少見與土地的連結。 直到1996年冬天,北川富朗受到新潟縣政府邀請,第一次造訪十日町市,才有了日後大地藝術祭的萌芽。 在相距甚遠的作品與作品之間移動,我認為體驗這個過程非常重要。
大地藝術祭: 分享這篇文章
近五十年來,由美國興起的地景藝術席捲全球,也可以說是大地藝術,而最初的地景藝術理念則源自於藝術家藉由當地自然生態為題的材料來進行創作,材料來源包括:木頭、岩石、泥土…等等。 創作的過程強調與民眾與自然共生共榮的互動,且以不破壞自然環境為主。 越後妻有地區因高齡化與人口外移問題,出現許多空屋廢校,位於十日町的真田小學就是如此,學校的最後三位小學生不得不與朋友分離。 繪本作家田島征三知道了真田小學的故事後,便以這三位小學生為題材,創作了繪本作品《學校絕不成為空殼》,並且以繪本的故事為主題打造了這座「繪本與樹果的美術館」。
- 以里山為背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創作了超過兩百件作品,點綴在田間、農舍、廢校之間(為背景)。
- 比如,當我們說「藝術祭」的時候,它和一直沿用的「藝術節」有甚麼分別呢?
- 清楚的發展軌跡呈現在一種經過時間的,因應氣候條件所產生的建築形態與作法,門口或是窗戶的部分均加上木條作為阻擋積雪所造成的壓力。
- 故鄉納稅制度是一套農村解決地方與環境景觀保全問題的回饋機制,有助於增加地方認同感,地方梯田景觀獲得資金得以照顧,藝術品得以留在當地,藝術祭活動進而永續發展。
附註:除自由行外,華友旅行社目前有推出完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還能體驗釀酒、溫泉、搭小木盆舟,體驗當地生活特色的行程。 「光之館」是美國藝術大師James Turrell的作品,不只作為藝術品,它更提供了完美的住宿體驗! 大地藝術祭 許多巧妙設計令人驚喜,例如:客房的屋頂是可打開的,躺著就可欣賞滿天星斗或蔚藍晴空;或是浴室裝有光纖彩燈,一邊泡澡一邊水與光的萬千變化,夢幻無比。 俄羅斯藝術家Kabakov夫婦攜手創作的《棚田》(即梯田),便是整個藝術祭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這個地區必看的是「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 KINARE」和「繪本與樹木果實美術館」。 在KINARE美術館,透過豐富的現代藝術品,可以體驗越後妻有的世界。
大地藝術祭: 藝術節頻道
四周伸手幾乎不見五指,只有老舊的電扇嘎嘎吹著,微弱的光線讓人不敢大步移動,但經過幾分鐘,視覺適應了黑暗,身體自然的調節,眼前的景象居然會慢慢浮現立體起來。 從大門到講台的中間,擺放著當地居民提供的長凳和電扇,讓靜止的空間中,保留空氣的流動。 由法國藝術家Jean 大地藝術祭 Kalman和波爾坦斯基共同打造的「最後的教室」,將當地已經沒有在使用的東川小學,打造成奇幻場景。 作品發想源於當時兩位藝術家看見壟罩在大雪中的校園,在一片安靜中,彷彿流動著時間與回憶的痕跡,兩人腦筋一動,利用校園的不同空間,配合光影、聲音及多媒材的佈置,讓每一位入場參觀的旅人,彷彿走入另一個時空。 從遠方驅車前往,遠遠就能看見矗立在小山丘上的一扇白色的窗,這是藝術家內海昭子的作品。 窗框上擺著飛舞的窗簾,沒有明顯的裡外劃分,不管從哪一邊看出去,都能看見翠綠的大地與藍天白雲。
大人票價為18000日圓,可在連續5天內不限次數搭乘指定區間內的JR東日本集團列車及巴士,包括了新幹線、特急列車等。 秀華老師擅長以淺顯易懂的口吻,訴說各大藝術家、設計師、藝術祭的起源、故事與核心精神,讓設計不再只是博物館的展示收藏,而是你我生活的靈感來源、滋養我們心靈的朋友。 越後妻有境內雖然有10個車站,不過2012年該計畫只在下條站和越後田澤站兩個車站實 施,以各站周邊的特色為主題,發展、設計。
以往這類把公園與藝術結合的公共計畫,幾乎都是得標的當地業者設置一座設計上沒什麼大問題但也沒什麼特色的公園,或者在遊戲設施的一旁,放置與周圍一點都不協調的雕刻。 不過,在這裡不論是道路或公園建設,藝術家從一開始就能參與計畫,因此,既能保有做為「公園」的最基本要素,又能在公共預算額度內完成一個具有整體性的藝術作品,而非一般的公園。 從後設的角度來看,一刀一刀的刻痕取代了生活使用,佔據了「空屋」。
大地藝術祭: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舉辦時間與票價
越後是戰國時代的越後國,位於日本的東北方,除了有名的滑雪聖地「越後湯澤」外,位於深山深處的「越後妻有」更是日本豪雪地區之一。 自古以來便是一個交通,人文不發達的區塊,據說戰國時代的敗逃武將,在無路可逃後最後也只能選擇越後妻有了。 在先天地理與交通的影響下,加上近代人口高齡化少子化,以及人口外移等現在社會問題,衍生出許多校園與老房子荒廢的現狀。 參加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同時,不僅能穿梭在令人為之驚豔的作品中,更能飽覽梯田、山林、溪流等美麗的自然景觀,讓人反思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緊密連結。 歷屆藝術祭,常有以小型穀倉為題材的作品,由於農業凋敝,穀倉空下來,竟成了藝術家的創作園地,例如行治武美的“再 構築”,小小穀倉的本體因其表面的鏡射,似乎消融於環境之中,無數鏡片,映射無盡的環境映像,閃爍的穀倉又好似千萬婆娑世界的集合。 本間純蒐集用盡的鉛 筆,在小小穀倉裡的鉛筆之森,簡直是鉛筆小教堂。
在活動中可看到當地的日常風景與藝術融合,一邊感受當地的歷史文化一邊進行藝術交流,來一場與別不同的岡山之旅。 Reborn-Art Festival 是比較新的藝術祭,在2016年才第一次舉辦,而且是每年舉行。 這個活動在宮城縣石巻市、松島湾、牡鹿半島及網地島舉行,這是為了復興受到東日本大地震影響的災區,利用藝術來振興當地。 除了有草間彌生、淺野忠信的作品參展,還有由Mr.Children主音櫻井和壽合同籌辦的音樂組織ap bank的合作音樂祭,每年都有很多歌手及音樂人參與,受到日本樂迷注目。 而展覽中其中一個大型展品White Deer在活動後也有公開展出,錯過了也可以去參觀。 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中有日本及海外的藝術家參與,活用當地的建築及自然去創作。
此外,到處都裝有紅色和藍色等顏色的光纖,營造出夢幻般的氛圍。 由影計畫策展人沈昭良領軍,20 年來全台最大國土攝影計畫「潛行攝影計畫」,進行了空中、地面以及水下視角的視覺書寫,從地理、建築、產業、宗教與人文等不同角度,呈現時代的轉折與多元樣貌。 搭乘台鐵至隆田火車站 → 轉乘橘10/橘10-1公車至「總爺糖廠站」 → 往東步行 1 分鐘到總爺藝文中心。
「Tunnel of Light」是2018年展出的新作品,卻馬上一躍成為藝術祭的代表性必看之作。 該作品所在的清津峽溪谷隧道,一度因在落石事故而封閉,於1996年重新設置觀覽步道,後來又在建築師馬岩松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設計下,打造出這條全長750公尺的「Tunnel of Light」藝術隧道。 「夢之家」是一間由古老的私人房屋建造而成的民宿,提供獨特的體驗。 在紅色、藍色、綠色或紫色的房間裡,可以穿著藝術家設計的睡衣睡覺,隔天早上寫下您的夢境。 首先,「最後的教室」使用廢棄的教學樓,體育館和走廊等空間被燈光照亮,燈光和伴隨的黑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9年4月,標舉「海的復權」的瀨戶內海藝術祭才剛展開,十年來、連續四屆的展覽,已成功地將世人的目光帶向這片被日本列島包圍的美麗海域。 這些散布海中的小島,各自有不同的島嶼性格和藝術亮點,或者更準確地說,因為藝術的介入,強化了每一個島嶼的特質,帶領人們探險式的在島嶼之間穿梭,不僅看見藝術也認識地方。 來自英國的藝術家貝馬丁出生於1965年,2004年隨妻回台定居,作品曾於三義木雕博物館和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及鶯歌陶瓷博物館展覽和獲獎數次,收藏家遍及歐、美洲、 大地藝術祭 日本、中國和東南亞等國。 這這次在縱谷大地藝術季帶來《 生命的反思 》,這件作品希望能引起人們對於大坡池跟周邊環境的關注,希望人們能夠看到自己和其他觀者的反映,並反思自己在自然中的角色。 新潟的清津峽,與黑部峽谷和大杉谷並稱「日本三大峽谷」,是日本國家名勝及天然紀念物,而其中的溪谷隧道更是越後妻有代表性的名勝之一。
中午品嚐的是冬季限定的「雪見御膳」,使用山菜、野菇、地酒、漬物等當地農民鄉土食材入菜,由於雪國冬天食材取得不易,早期會採用「保存食」,不容易腐敗的食物,親口品嚐在地的雪國餐點,感受雪國人民的飲食習慣。 歷經兩千多場與利害關係人的對話、說明、協調和共創,最後還是比預期晚一年開幕,但他卻抱持「能做就做」的態度,樂觀成功地舉辦第一屆的大地藝術祭。 太平洋島民不是把他們的家園視為龐大海洋裡一些分散的點,而是視之為「眾島之洋」(sea of islands)裡的驛站,是他們自己透過新與舊的實踐(旅行、造訪、貿易和遷徙)創造出來的。 …「眾島之洋」是一個由外而內銜接起來的地區,是基於日常實踐而把各島嶼連接於彼此和連接於大陸地上的離散地。 其中,「光之館」是一種獨特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燈光,也被用作住宿設施。
今夏艷陽著實毒辣,日本也籠罩在熱浪之中,從機場到東京車站,穿越都會擁擠人潮,新幹線的極速,帶我們穿越後越與三國山脈,迎向越光米的故鄉,以及滿山翠綠與藝術盛典。 對於資安可用性而言,MAYO有完善的異地備援機制,避免天災人禍造成客戶無法使用服務的風險,並啟用Microsoft Azure提供的備份機制來保留備份資料,同時提供本地和異地備援,在緊急狀況時也能夠快速應變處理。 為預防特殊事件造成公司的營運中斷,也有完整的營運持續管理計畫,會定期進行演練、風險評鑑、系統弱點掃描,亦透過委外單位進行滲透測試,經多方嚴謹的風險評估,確保系統安全無虞、符合現況需求。 清津峽這個國立公園,以峽谷、河川和柱狀節理岩石聞名,要前往溪谷深處,必須通過一個長達750公尺的水泥隧道。
尤其當地球環境發生危機、偏重資本主義的倫理理性,人類貧富差距日益增大時,更需要美術這位好友發揮作用吧。 北川跨越了城市與鄉村的鴻溝,國際與在地的藩籬,開啟了藝術與農民的對話,促成企業與藝術的合作,更持續地處理政府與民間的磨合與挑戰,大地藝術祭以嶄新的模式跨越了藝術與社會的疆界。 讓越後妻有青年漸漸返鄉了,廢校空屋活起來了,山村燃起了希望,區域振興了,老人微笑了……。 經過多年的孵化、意會、組合,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文化加值與體驗觀光所帶來的財富。
- 疫情穩定,想要出遊,就安排來台東展開一趟大自然的藝文朝聖之旅,騎著單車徜徉在197公路上,讓泰戈爾與在地柔情的人文情感,為你的仲夏小旅行寫下迷人的詩。
- 由此可見,我們現在談「藝術祭」,當然是談「祭禮」那邊。
- 我想,假如能盡力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與社區,將會多麼開心啊。
- 從學校的建築形態可以理解,附屬在中小學校園中的活動中心,學校雖然廢棄,但是這個空間仍舊是居民的主要活動所在。
- 和海里一起在日本海游弋 全新打造的柴油混合動力列車,運行於新潟~酒田之間,列車沿線除了能品嚐新潟縣和山形縣庄內地區的美食,還有那獨特的景緻等著所有人來發掘。
- 對於藝術沒有研究的我,一開始對藝術祭的認知只停留在「畫展或是雕塑的展示」。
都市的特色是講求效率;日本的都市集中,並邁向所有物件均質化。 但是越後妻有這個地方,與「尋求最大量的最新資訊,並且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到」的都市價值觀正好呈反比,這一點相當重要。 我們徹底非效率、把藝術品到處散置在各個村莊,讓作品離散的作法,反而成為大地藝術祭的特色。 近年來由於帶團工作或自助旅行,有機會造訪日本的偏鄉或小島,親眼見證、親身體驗到建築與地景藝術和地方風土與人文結合,並且吸引來自日本甚至世界各地訪客的實例;對於原本學習美術設計、現又從事觀光旅遊產業工作的我,有著難以言喻的深刻感動。 大約從4500年前的繩文時期就已有人在當地居住,代表性的國寶火焰型土器至今仍被保存著。 除了深厚的歷富史文化,在缺乏平坦耕地的山河間,先民仍靠著智慧和努力將河流改道、開闢棚田(梯田),以農業和這塊土地緊緊相連,孕育出了獨特而美麗的里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