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土地公廟旁的樹仔公,祠宇都比土地公廟小,也更為簡陋,甚至無祠,但信仰者未必少於土地公,其信仰的發生也未必晚於土地公。 岸頂福德祠 岸頂福德祠 除了樟公與雞柔公之外,上述的樹公皆為榕樹神,且都有「竃貫」的活動,很多小孩子給榕仔公當義子﹝稱契子﹞,每年都要到榕仔公那裏祭拜,拿一個新的「貫」,所謂「貫」是指中有四方洞的銅錢,用紅棉紗線穿過,繫上榕仔公的護身符或榕樹葉,掛在脖子上,或置於宅中,以保平安。 榕仔公的義子眾多,尤其是下庄每逢中秋節,林仔頭每逢元宵節的時候,信徒前往「竃貫」,不絕於途。 以上三種形制中,石頭廟可說是最原始的,也就是說其形貌初設時就是如此,未經改變,甚至地點、座向也未改易。
另外也可以用自己的錢跟向土地公財庫換取「招財錢母」來祈求財運。 福德宮的金香部 ~這裡有販售拜拜用的金紙,補財庫的金紙有分為200元、500元(元寶形狀的),如果想買麻糬拜土地公這裡也有販售。 1975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36: 。 根據增田與劉枝萬兩人的說法,土地公廟的設立是在部落形成之初就有了,可說部落一形成,就有土地公廟,筆者在草屯的觀察與此一觀點不謀而合。 墓邊所祀「后土」,是土地公的別名之一,以土地公為守墓之神;宗祠內亦常設有土地公﹝毅振一九八六:二一七、二二○﹞。 民間相信,人死後是由土地公帶路去陰府,土地公是陰神,城煌爺是祂的直屬上司,墓旁或宗祠內祀有土地公,無論是守墓或帶路,皆與其陰神性格有關。
傳說義死後,空中突然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神」八字,時人乃建廟奉祀,並尊為「福德神」。 允晨文化40週年社慶音樂茶會暨特別簽書會24日在台北舉行,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右)、院士王汎森(左)及醫師作家陳耀昌(左2)出席並合影。 經過中華電信機房後再往前開,大概100公尺可以看到插了支黃旗,從這邊下去就會通到廟的停車場,從市區開過來30幾分鐘終於抵達了,這是個在海岸山脈中的土地公廟。
募捐的方式可省卻計算丁數或口數或人數的麻煩,有者捐多,無者捐少,也不一定每戶要募到。 通常收丁錢或募捐以一次演戲所需,夠用即可,有些土地公廟因固定每丁每口收多少錢,且所屬居民較多的,每有盈餘,據聞位於舊火車站邊的新街土地公廟盈餘頗豐,主事者謂是節省用度的原故,無論收丁錢或募捐通常是頭家爐主的責任,無頭家爐主之土地公廟有些有專人管理,多半是義務。 此外,本文所處理的是具有公眾性與社區性的土地公廟,私人設立的土地公廟並不在討論之列。 雖然絕大多數的土地公廟屬於前者,私人奉祀土地公多設於廳堂,但也有設廟的,草屯鎮內部私設的土地公廟,已知者有三:﹝一﹞中正里敦和路旁臨北投新圳田間的一個小祠,內寫「福神」,聞係日據時代下庄聞人李昌期所私設,﹝二﹞土城里二坪仔中群公司﹝製鞋廠﹞所設的土地廟,﹝三﹞雙冬里一心農路的紙廠所設之土地公廟。 這些私設的土地公廟形制與一般公眾性的土地公廟無異,所不同者在於其沒有社區性的祭祀組織與活動。
除了廟旁有樹仔公、石頭公、好兄弟同祀之外,土地公廟內亦有其他的配祀神。 在草屯鎮,配祀於土地公廟的神明,以土地婆較為普遍,如加老里頂角與水汴頭土地公廟,新庄里作生意土地公廟,北勢里屯園仔土地公廟,雙冬里雙冬街、粗坑土地公廟,北投里下街、崁仔腳土地公廟,碧峰里北投埔土地公廟等。 土地公廟內的配祀神,在草屯鎮所見者尚有屯園仔土地公廟內的五谷王,北勢湳土地公廟內的城隍,石灼仔土地公廟內的張家府千歲與護聖公,南岸土地公廟內的七將軍。 土地公能保佑田產豐饒,又具有陰神性格,配祀五谷王與城隍不難理解。
岸頂福德祠: 台中寺廟│后里區廟宇資訊懶人包
劉枝萬對臺灣寺廟的發展,也有相同的看法,亦分為三期,﹝一﹞是拓墾初期的無廟時期,僅奉香火於田寮或居屋;﹝二﹞是庄社構成期,此時庄社基礎初奠,以土地祠之普設為其特徵。 ﹝三﹞是庄社發展時期,此時街肆形成,景氣鼎盛,富財者鳩資興建宏敞寺廟,以文昌祠、齋堂、職業神寺廟與職業團體組織神明會及鄉土神﹝即祖籍神﹞之隆盛為其特徵﹝劉一九六三:一○一~一○二﹞。 劉枝萬最近再把臺灣寺廟的發展再詳細分成七個階段,每一個階段亦都與不同的聚落發展時期有關,分別是:1. 大部分的土地公廟其最初建立的年代都不清楚,居民每回答,他小時候就有了,或是他阿公的時候就有了等等。 最近一二十年來土地公廟接二連三的重修改建﹝參見圖三所示之例﹞,形貌較大也較牢固。 土地公廟為聚落居民所共有,其興建與修護,自是居民合力共成。
- 臺灣的廟宇與社區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土地公廟規模最小,而最小的社區單位─聚落,自然有密切的關係,可以稱為聚落廟而無愧。
- 土地公廟為聚落居民所共有,其興建與修護,自是居民合力共成。
- 八點多即開始起登,有10位山友在我們之前,在經過第1個過溪點,發現水位甚為低淺,即使是短筒雨鞋也能順利通過。
- 新廟正後方有一棵逾百年的芒果樹,胸徑241公分粗,每年都還是結實纍纍,生命力相當旺盛。
有些土地公廟沒有頭家爐主,而由居民輪流燒香看管,其公有性更為明顯,屯園仔土地公廟為一例。 ﹝一﹞北投埔土地公廟,此廟募款的範圍,包括碧峰里五~一六鄰﹝即下厝、祖厝邊、菱角池、頂厝、大庭、半路店等處﹞,碧洲里一~三鄰﹝即後壁厝仔與過溝﹞及復興里一部分。 復興里為新興聚落,沿復興路兩旁有整齊的屋舍,是八七水災後,由北投埔、月眉厝、溪洲土地公廟及溝仔墘之居民移住,全里內迄今無一土地公廟,里民大部分往其原來所屬的北投埔土地公廟,溪洲土地公廟及溝仔墘土地公廟祭祀。 北投埔土地公廟位於菱角池,鄰近林姓宗祠,其祭祀圈如此之大,與此地區林姓宗族勢力有關,也就是說這個地區聚落的同質性很高,大半都是林姓的族人聚居,他們之間有確實可尋的系譜關係﹝林一九八六:一九一﹞;此外,此一土地公廟歷史悠久,又較有組織,可能亦促使其成為此一地區祭祀圈最大的土地公廟。 有關草屯鎮土地公廟之祭祀圈,將分以下幾點討論:1.祭祀費用,2.頭家爐主的資格,3.活動,4.建造與修護。
岸頂福德祠: 花蓮新城老街
由土地公廟的方位亦可見土地公所保護及管轄的範圍,土地公廟的位置多在庄後,所謂庄前庄後係就水流所經之前後而論,水道蜿蜒流過聚落,而土地公廟就守在庄後「把水尾」,面向著水流的方向,意味不使社區的財富往水流。 水源對農村社會非常重要,土地公廟的座向反映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理。 此外,土地公廟一個更明顯的聚落性的活動是「吃福」,即是居民一起饗宴。 已知有「吃福」之土地公廟有七股福德正神廟、土城里頂城土地公廟、紅瓦厝廣福宮、屯園仔土地公廟、東埔土地公廟、南埔街仔土地公廟,或是全體居民共食﹝七股﹞,或是自由參加﹝南埔街仔、紅瓦厝﹞,或是另組土地公會或吃福會﹝頂城、東埔﹞,此一共食之俗頗饒興味。 表一共列有八十六個土地公廟,除了少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聚落合祀以外,大部分是與一個聚落對應。 合祀的情形,通常是小聚落尚未有自己的土地公廟,而去參與鄰近聚落之土地公廟的祭祀,臺語有所謂「倚」音ㄨㄚ‵﹞或「份」,即是靠近,參與其祭祀有份的意思,如頂茄荖福德正神廟是由田厝仔與下角合祀,即是一例。
基地面積686坪、建蔽率53.58 %,樓層規劃為地上4層的透天別墅建築,社區型的透店住宅,格局地坪20.87~38.72坪,建坪45~98坪。 就讀學區為內埔國小與后綜高中完全中學,基地離內埔國小步行約5分鐘,家長上放學接送方便。 周邊環境,距離中科后里基地約5-10分鐘,基地緊鄰甲后路商圈,傳統市場有后里市場、民生黃昏市場,採買機能便利。 嘉仁里福德祠富麗堂皇無以倫比,明明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卻擁有宮廟般的超優質感。 主殿的神明,除了土地、土地婆之外還手抱神童,非常少見;再則在拜殿柱聯旁的一對雙喜綵球也很特別。 建築所用材料極優,造價不菲,主殿大門於固定時段會開啟,方便信徒敬拜神明,又有寬敞舒適的涼亭,供信徒休息交流,作為村民信仰中心,環境超優。
草屯鎮的土地公小祠,有些始立時即為小祠,有些原是石頭圍成。 小祠由於聚落人口尚少,很多都沒有祭祀組織,沒有固定的演戲。 較常見的是小廟形態的土地公廟,比起小祠,小廟沒有祭祀組織,沒有演戲的情形,已是罕見,因其聚落發展的歷史較久,人口較多,也較密集居住。 以上所言土地公廟的形制,僅就供奉土地公的祠宇本身而言,事實上一個完整的土地公廟,祠宇之外,金爐或者一處固定的燒金的地方是不可少的。
岸頂福德祠: 通 霄 新 埔 景點
後於民國九十七年,承包雙心石滬工程澎湖白沙陳清實先生,尋獲挖出,由善心人士朱清滾蓋一小廟(現址)供善男信女朝拜。 小南天福德祠的地位真的非常崇高,是府城歷史最悠久的土地公廟,土地公一直有著地方耆老的長者姿態,慈祥與熱心的形象有如老里長伯一樣受到大家歡迎,因此從以前開始就是許多做生意的信徒們一定會來參拜的對象,也是這一帶居民們非常重要的信仰。 岸頂福德祠 據說在清朝末年時恆春區長尤炳文向土地公祈願要求得一子,得願之後尤炳文不僅花錢擴建福德祠,還幫土地公打造了金身,於是才有了今日的高山巖福德宮。 至民國60年由於歷久陳舊,由士紳戴坤霖及頭家爐主的帶領之下再重建,民國61年落成改成今相貌,為四股頭及恆春地區的信仰中心。 乾隆年間陳文成於關山發現高山巖洞,及洞裡土地公神像,加以祭拜香火鼎盛,後建祠堂,光緒年間尤炳文重修。 因為高山巖福德宮地理位置就在關山夕照旁邊,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望見大坪頂與龍鑾潭的絕佳視野,加上廟裡有一些奇巖石洞可以穿梭其中,所以每次來拜拜無疑是一趟放鬆身心之旅,我們會固定每個月與車友相約到高山巖拜拜祈求伯公保佑順道聚餐吃美食,這一拜也讓我拜了兩年多了。
此外,新庄里內有二個土地公廟,作田土地公廟於民國五十四年重建時是按里內耕作者之耕地面積收錢集資,可算是全里奉祀的土地公廟;作生意土地公廟位於街仔尾,由生意人奉祀。 新庄里內雖有庄頭、沈厝、大厝底、祖厝後、街仔尾等部分,但非常緊密相連,可視為一個聚落。 土地公廟除了平時的祭祀,最大宗的祭祀費用是年節或神明生日時演戲的費用,這些費用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丁錢,﹝二﹞募捐,﹝三﹞油香錢。 較偏僻,聚落較小的土地公廟自然沒有什麼油香錢,不過這樣的廟宇通常也沒有演戲,故不需公共的祭祀費用,只是隨居民在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或年節時祭拜。
祠中多設兩尊泥像,一為土地公公,一為土地婆婆;或稱為「社公」、「社母」。 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誕,很多鄉民都會誠心拜祭,祈求家宅平安。 (2018年8月17日從YAM搬到痞客邦, 人氣從0開始重新累積)。 文創館內販售大多為與土地公有相關的文物,不過來了好幾次,這次倒是意外讓我發現這裡有賣台電冰棒,而且還不錯吃。
筆者自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到現在,陸續地調查草屯鎮的廟宇,有關土地公廟的調查一開始即視為首務,本文即以草屯鎮之土地公廟調查的資料為基礎,從土地公廟的管轄範圍、祭祀組織與活動、建造與修護,來確定土地公廟的祭祀圈,並探討其與聚落的對應關係;此外,本文亦將從土地公廟的方位以及土地公廟的形制來討論土地公廟與聚落的關係。 最後,本文從土地公廟的形制及其演變探討其聚落發展的關係。 石頭圍成的土地公廟是最原始的形態,見於開發較晚,以及較小的聚落,通常只是居民隨意拜,沒有演戲,沒有祭祀組織。 其次為小祠形態,亦多見於開發較晚的僻野之處,尤以雙冬、坪 頂、土城三里為然,雙冬里除了中正路兩旁的土地公廟﹝雙冬街、東埔、粗坑、三條崙﹞以及雙龍隧道上的下雙冬土地公廟,其他都是坑門的土地公廟。 通常水從山上往下流,人就沿著河邊開路往山裏走,山區的開發皆是如此,所謂坑門即是入山的溪口,沿著溪邊,除了地形平坦之處,有人群聚居之外,大部分的住戶都分佈得很零散,但基於在同坑門進出的理由,亦合建土地公廟,而共同祭祀,這些土地公廟大多為小祠形態。
岸頂福德祠: 台灣熱門目的地
但是合祀的情形也未必都是小聚落無廟,例如北投里南勢仔自己有一致興巷福德祠,但又參與下街福德祠的祭祀圈,乃因其本庄的土地公廟未改建之前極破極小,又南勢仔、下街與番社內很早就在慶安宮﹝在下街福德祠旁﹞合祀媽祖。 此與街肆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包容鄰近聚落有關,也因此造成下街福德祠之祭祀圈包含南勢仔福德祠祭祀圈之現象。 草屯居民大都是漳州籍,泉籍有跡可尋者,此其一,特誌之。
許嘉明之所以採用這四項為祭祀圈的指標,乃因其認為祭祀圈的具體研究對象是村廟﹝許一九七八:六二﹞,而忽略在臺灣遍存規模較村廟為小的聚落廟,以土地公為祭祀對象。 由於土地公神格與神性的限制,巡境與請神的活動較不可見,因此本文主要以許嘉明之第一項與第二項指標,也就是共同負擔建廟與修廟的費用以及祭祀費用的人,和有資格當頭家爐主的人所居住的範圍來決定土地公廟的祭祀圈。 臺灣的廟宇與社區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土地公廟規模最小,而最小的社區單位─聚落,自然有密切的關係,可以稱為聚落廟而無愧。
李玄伯曾調查幾個臺灣的土地公廟,他說臺灣的土地廟與古代的社有若干相同之處,尤其南投縣很多土地公廟,旁邊有大樹,更顯出樹與社無法分開的遺跡。 岸頂福德祠 福德,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土地公公,而最多人敬拜的也是他了。 「詠丞文匯」位於台中市后里區民生路,由雋詠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投資興建, 陳彥伯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
紅瓦厝廣福宮最特殊,是一墓形土地公廟,為客家形制,該地即為一客家聚落。 草屯鎮內分佈著一些客家聚落,規模都不大,如中原里龍仔頂,土城里紅瓦厝,北勢里屯園仔、茄苳腳、下崁底、高崙仔、雙冬里肉豆寮、粗坑,及平林里崁腳。 廟前演出的戲通常有兩種,一是公戲,一是私人酬謝神明的。
岸頂福德祠: 社區規劃
來到石空山登山口,決定還是去撿這個基點,使行程更完整。 踢著馬路往黃金嶺福德宮前行,碰到由高雄來此爬山的隊伍,也可說十分難得。 到達外澳火車站,及時搭上區間車回台北,也結束坪溪古道連走的行程。 土地公可說是最親近人民的神祇,若以管轄範圍來看,土地公的管轄範圍可說是最小的但也最密集的。
為了維持經常的祭祀活動,土地公廟通常有頭家爐主的組織,他們的責任是收丁錢或去募捐,或備辨公牲禮代表居民向土地公祭祀,或安排酬神演戲、搭戲臺等。 通常出丁錢或捐獻戲金的人,都有資格當頭家爐主,往往酬神演戲之後以擲筶來卜頭家爐主。 卜到者視為幸運,以紅紙公告,稱為捷報﹝參見圖二﹞。 因此,沒有收丁錢又沒有演戲的土地公廟就沒有頭家爐主,只由聚落居民自由祭拜。 岸頂福德祠 例如清宅巷土地公廟,是個石頭小廟,據聞以前有演戲,現在沒有,亦未收丁錢,一度居民想要改建,但因沒有人要當「頭人」向土地公問是否可改建,而作罷。 民間有此一說,謂當「頭人」者,死後要去當土地公的部將,很多人不願居此卑職,因此避免當「頭人」。
同條路一直往上開會先經過遠雄悅來,到了這邊表示離山嶺福德廟已經走完1/3,而這邊也是看花蓮市區夜景的熱門景點,有機會補照片會再分享文章給大家。 岸頂福德祠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苗栗竹南的崎頂車站,不僅有台版「你的名字」樓梯,附近的歷史建築竹南崎頂子母隧道(崎頂一、二號隧道),宛如電影場景神秘幽靜氛圍,也是成為了熱拍景點。
前部落期可說是無廟時期,只有個人攜帶香火,朝夕祭拜。 部落構成期是建立土地公廟的時期,一般廟祠則以民眾奉祀的祠堂,由拾得的香火或神像而建立的祠堂,個人所攜帶的神像所設之祠堂為部落民信仰的中心。 新社會成立期以各種同鄉、同業、同姓及志願團體所奉祀之寺廟神為主﹝增田一九三九、一九六七﹞。
至於小祠與小廟,雖也有初設時就是如此,但不少小祠是經過石頭廟的階段,不少小廟也是經過石頭廟與小祠的階段,或是直接由小祠變成的。 最明顯的證據是有些小祠或小廟內供奉著石土地,或者廟旁仍保留舊有石頭廟或小祠的建材,例如大崛福德廟、下番田福民宮﹝見圖八﹞、下條圳福德祠、水尾仔土地公廟、隘寮土地公廟、溪洲土地公廟內有石土地;坪頂頂城土地公廟與北投埔土地公廟背後留有原來之石頭廟,阿法庄福德正神廟留有原來小祠階段之石材。 也有些土地公廟是面向著河水,如下雙冬土地公廟,在雙龍隧道的上面,從廟前可俯看烏溪河水及溪旁的下雙冬部落。 居民謂此廟甚得風水之利,故「浮字」很有靈驗,大家樂玩徒常常到此給土地公燒香,將線香平置香盤上,香灰會「浮字」,識者可看出兩個阿拉伯數字。 不管溪水或圳道流經,土地公廟的座向必與水流的方向相逆﹝垂直亦可﹞,絕不能順著水流方向,否則稱為「倒落水」,頂茄荖福德正神廟曾因「倒落水」而重建改變座向。
一年最多有演戲三次的,如北投埔土地公廟與崎仔頭福德廟。 一般以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土地公的生日,演戲或在當天或在前後一兩天,當天因是中秋節,戲金較貴,節前或節後演戲,戲金較便宜。 此外,有些是在頭牙﹝二月初二﹞,有些是在尾牙﹝十二月十六日﹞,酬神演戲。 土地公廟在十月十五日作年尾戲的亦不少,年尾戲是部落重要的共同活動,祭拜三官大帝,又稱下元,部落中如有祭拜其他神的村廟,年尾戲通常在村廟中演,再請土地公去看戲,若無其他廟宇,就在土地公廟前演。
臺民每以廟宇來組織地方社區,土地公廟即用以組織最底層的地方社區─聚落,由土地公廟不只可以定義一個聚落的範域﹝territory﹞,而且可以看出聚落內人群組織與活動的樣貌。 本文分別從土地公廟的祭祀圈、方位與形制來談土地公廟與聚落的關係。 岸頂福德祠 草屯鎮的資料充份顯示土地公廟的祭祀圈與聚落的對應關係,只要我們看到一個土地公廟,通常有一個聚落與之對應,屬於該土地公廟的轄域。 從本文所述,顯然大部份的土地公廟的轄域只有一個聚落,但也有一些土地公廟的轄域包含二個或二個以上的聚落,這樣的情形,所包含的聚落彼此之間通常有同村﹝庄﹞意識,而同村意識有時是源於行政劃分﹝如平林里﹞;有時是源於地理上的相近﹝如粗坑與三條崙,又合稱粗坑﹞。 但並非二個以上聚落同在一個土地公廟祭祀,其間必有同村意識,有些只是源於小依大融合過程如南勢子之於下街,有些是源於同姓或共祖血緣聚落的親和性﹝如頂茄荖土地公廟,包含田厝仔與下角兩個洪姓聚落,皆是陽明派洪姓族裔所建,北投埔土地公廟結合鄰近林姓聚落﹞。 其中雞柔崎土地公廟最為簡便,沒有四壁,只用四根塑膠管立在石頭與水泥舖設的平臺上,上面再蓋一塊塑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