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仔頂福德祠9大優點

市區婦產科醫院的醫生,可能是第一個迎接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人。 學校對面早餐店裡,有每天和我們親切打招呼的老闆; 亭仔腳(騎樓)賣飯糰、潤餅的老奶奶,熱騰騰的飯糰、潤餅包著滿滿的愛心;家鄉裡有我們親愛的同學和朋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生活在這裡。 夏天去玩水的民族公園、哥哥姐姐大考前認真拜拜的文昌廟、放學時走過的南門市場、東門街、大廟口……。

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 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折返回到有「桃園第一街」之稱的新民街,彎進博愛路69 巷,也是有名的長美巷。 走進這條清代巷弄,紅磚牆中的陳舊磚門樓就是歷經了兩百多年歲月,仍舊守衛著庭院的「僯竹居」。 這棟磚造的閩式院落,也是自清代桃仔園城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築,這是連桃園人都不見得知道的私人建築。

此外,有些是在頭牙﹝二月初二﹞,有些是在尾牙﹝十二月十六日﹞,酬神演戲。 土地公廟在十月十五日作年尾戲的亦不少,年尾戲是部落重要的共同活動,祭拜三官大帝,又稱下元,部落中如有祭拜其他神的村廟,年尾戲通常在村廟中演,再請土地公去看戲,若無其他廟宇,就在土地公廟前演。 也有些土地公廟則在該廟落成入火的紀念日演戲,如乾溪土地公廟及石灼仔福德宮。

二戰後由台灣糖業公司接管,民國91年停止糖廠的製糖作業,目前園區經營台糖冰品及休閒廣場,成為進入山區之前的熱門休息站。 3.若開兩台以上的車輛,可驅車直上美濃端的雷音寺停放一台車,其他輛再開至旗尾山登山口附近或旗山糖廠停車,兩地有車接駁可省下不少時間和路程。 2.小百岳旗尾山有多個登山口,除了東面的褒忠義民廟之外,西側的旗山溪沿山公路還有三個登山口:第一登山口在省道台28線旗尾橋前與高113線的岔路口;登二登山口在高113線的4.5K處;第三登山口在高113線的3.5K處。 若單攻小百岳旗尾山,原路來回將近五公里,約需2~3小時。 山仔頂福德祠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山仔頂福德祠

平鎮早期在考古上屬於3500年前犁頭尖系統文化群系列,目前已發現宋屋遺址、福譚宮遺址、莊厝遺址等三處遺址,但沒有留下明確記載的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居民遷移至別處,而導致此地區並沒有將文化延續下來。 建安宮主祀開漳聖王,善男信女捐贈田地,奉獻香油錢,管理人開源節流,並成立財團法人,推舉董事長陳清鋼向政府辦理登記,維護公產公用,點滴歸公原則,受各方贊揚。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平鎮褒忠祠的聯庄祭典規模及範圍僅次於枋寮義民廟,其祭典輪值制度並與其他義民廟不同,並與中壢地區仁海宮共同領有十三大庄,聯庄輪值兩廟之年度錯開,當年輪值褒忠祠祭典之區域,七年後輪值仁海宮祭典。 十三大庄為宋屋庄、平鎮庄、北勢庄、高山頂庄、芝芭里庄、青埔庄、中壢庄、內壢庄、水尾庄、南興庄、後寮庄、石頭庄、埔頂庄,轄區範圍為今日之中壢區、平鎮區及楊梅區。

山仔頂福德祠: 建築特色三 樑柱裝飾

里是古代社的最小單位,其規模甚小,史記所謂的二十五家為里,現在行政劃分最小的的單位鄰都比它大,與現在的里更不能相提並論。 不過現今臺灣的土地公廟卻延續古代里社之社祭的性質,即在人群聚居的最小單位中,便有一土地公廟,供居民奉祀。 這個最小單位的名稱,臺灣話有時說庄,有時說角落;日本話說部落,英文有時說hamlet,有時說settlement,聚落地理學所說的聚落,除了鄉村的村落之外,還包括街鎮,甚至是都市。 至於商家店內設有土地公神案,在臺灣是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土地公傳統上多由農人祭祀,因其為土地之神,能保佑五穀豐登。 而商人做生意,尤其是店家,與「地頭」有密切的關係,臺人有謂做生意是收五路錢,如地頭繁盛,生意必佳,故能保四境、收五路的土地公倍受信仰。

山仔頂福德祠

光緒3年間再予修繕,嗣至大正7年間復予翻修一次,日治時期庄民李振榮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捐贈廟地,而後被選任為管理人時,該地所有權人登記為「公業福德爺」,嗣後因李振榮於明治40年間去世,而所保管之所有權狀遺失,以致後來繼任之楊慶、李朝陽二位管理人逝世,均未辦理所有權人變更登記。 民國36年,共同募款重建為現在廟地,民國62年再度募款重建,於民國64年完成。 至民國74年辦理所有權人變更登記時,將原名福德爺改為「福德祠」至今。 謝言:本文承草屯鎮各里里長及地方人士熱心提供資料,筆者甚為銘感。

山仔頂福德祠: 土地廟

大部分小朋友的祖先都是在二、三百年前, 鄭成功時代或清朝時期,從大陸沿海地區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來台灣的渡海移民,所以台灣有很多崇拜航海之神媽祖的信仰。 到了進入台地開墾的時期,由於桃園台地上,時而大水時而乾旱,瘴癘瘟疫橫行,為了求取五穀豐收與身心健康,除了開鑿水圳與埤塘調節供水外,很多人就會祭拜最親切的守護神土地公,有一句閩南諺語說「田頭水尾土地公」。 名稱所在地區相關資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龍潭園區平鎮區、龍潭區第一期廠商已進駐,第二期開發中。 依據廟史記載:該宮百年前興建時,原名鎮安祠,經重建,並冊立信徒,訂定章程管理,並向政府完成寺廟登記後,才正式定名為鎮安宮,以迄於今。 現宮內收藏有神轎多台,供做祭典酬神之用,另印製兩櫥的善書,供民眾自由取閱,以達教化民眾,敦睦民風之目的。 活動中心並開放供使用,配合社區興建長壽俱樂部,供老人休閒聚會的場所,並提供廟地作為托兒所,民眾早起運動場所。

在區長、副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 平鎮區為桃園市議會第八選區,在市議會的63席市議員中,平鎮區共選出6席區域市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 日本統治時期,平鎮庄役場設於南勢(今桃園市平鎮區南勢國民小學活動中心),戰後庄役場改建為鄉公所。

山仔頂福德祠

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要素,就是與大樹或老樹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土地公廟後或廟旁常見有一棵大樹,有些大樹自成神靈,居民在樹幹旁﹝稱樹頭﹞另設小祠或香位供奉樹神。 如李玄伯所言古代常以樹為社,無論是社樹合體﹝即以樹為社﹞,或社樹連體,﹝即同時拜土地公及樹神﹞或是社樹異體﹝只拜土地公而不拜其旁之樹﹞,皆可見古代社樹不分之遺跡。 為了維持經常的祭祀活動,土地公廟通常有頭家爐主的組織,他們的責任是收丁錢或去募捐,或備辨公牲禮代表居民向土地公祭祀,或安排酬神演戲、搭戲臺等。 通常出丁錢或捐獻戲金的人,都有資格當頭家爐主,往往酬神演戲之後以擲筶來卜頭家爐主。

開始從太和山登山步道前進,這路段沒什麼林蔭,可說十分曝曬,走來實在有點累。 至山頂,原來武當廟正在修廟,不好久待,拍個登頂照後趕緊下山。 下到登山口,轉到溪谷休息區,而一早碰到的山友已在此午休,雖然溪水低淺,但潺潺溪流還是很清涼,感覺真是舒適,也將太和山步道的炙熱拋之腦後。 來到石空山登山口,決定還是去撿這個基點,使行程更完整。 踢著馬路往黃金嶺福德宮前行,碰到由高雄來此爬山的隊伍,也可說十分難得。

山仔頂福德祠: 平鎮區

史記索隱:「二十五家為里,里有社」,這是最小單位的社,漢代沿之,故漢書陳平傳有「里中社,平為宰,分肉甚均」。 李玄伯說古代的社常以樹為代表,周代用樹做社神,這種現象到秦漢仍舊存在。 李玄伯曾調查幾個臺灣的土地公廟,他說臺灣的土地廟與古代的社有若干相同之處,尤其南投縣很多土地公廟,旁邊有大樹,更顯出樹與社無法分開的遺跡。 此外,很多村廟性質的廟宇多祀有土地公,此亦充分表現出土地公的社區性。 土地公是常駐一地,保護該地四境平安的神祇,比起其他雲遊的諸神,土地公是地主神,雖然祂只居於配祀的地位,但其地位並不遜於自擁廟祠的土地公,此乃因社區有大小高低之層級,有位草屯鎮人士比喻得很好,他說村廟中的土地公猶如派出所的主管,鄰近各個土地公廟的土地公猶如其轄區內各分駐所的主管。 據車友說高山巖福德宮是台灣最早的土地公廟,就連車城福安宮的土地公也是高山巖分靈出去的(但目前這個說法似乎有爭議)。

  • 因建地狹窄於民國後於民國六十七年增購土地以充廟宇之需並拆舊更新。
  • 以發展高度緊密結合中壢,以及全國眾所周知的高中棒球強權平鎮高中棒球隊而聞名。
  • 景福宮三川殿屋頂為當時著名漳派匠師陳應彬最拿手的「假四垂」屋頂形製,線條優美,比例適中,莊重秀麗,為其他廟宇「假四垂」望塵莫及。
  • 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
  • 崙頂福德祠建於清康熙50年,安奉主神福德正神,迨至嘉慶元年間,由信徒募款予於第一次重修。
  • 高雄市旗山區最早廟宇旗山福德祠供奉一尊泥塑土地公,繼3年多前土地公要保佑信徒事業順利,指示提供發財金讓信徒擲筊領取後,近日全球新冠疫情嚴峻,廟方提供有緣分信徒500尊「福靈龜」,只要擲筊1杯聖杯及給付緣金5388元,就能將「福靈龜」請回供奉保平安順利。

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所勒刻的「佛頭港福德祠碑記」便明文規定廟前的店屋不可以高過此廟。 臺南景福祠,又稱佛頭港景福祠,位於臺南市中西區,該廟主祀福德正神,為臺南市唯一被列為古蹟的土地公廟,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現則為臺南市的市定古蹟。 我們現在看到的景福宮為兩殿式格局,主建築乃是日治大正12 年(1923) 年桃園實施「市街改正」,廟宇後退讓路, 桃園街街長簡朗山獲推選主持重建。 桃園景福宮位於桃園市中心,正對中正路的圓環上,前埕牌樓是民國50 年建造,之後數次整修,而面開三間的前殿, 正面多為大正14 年(民國14 年)的石雕作品,正殿空間寬敞內奉『開漳聖王』與『玄壇元帥』,寶像碩大,神龕鏤雕精美為其主要特點。 大廟口派出所為昭和2 年(西元1927 年) 創建的「警察官吏派出所」,一樓為派出所, 二樓為保甲聯合會議室,結合「日治時代派出所」與「清朝保甲制度」的雙重特色,106 山仔頂福德祠 年由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現在由市政府規畫為「桃園街舊城故事館」,是見證桃仔園歷史的重要文化地標。 素有「桃園大廟」美稱的景福宮,歷經數代的擴修建,今日所見的廟宇建築是日治大正12 年(西元1923 年)所重建, 但廟內仍保存著許多清代古匾與古物。

山仔頂福德祠: 桃園古城小旅行

景褔宮中的石柱除了龍柱外, 在三川殿後有一對「剔地起突」高浮雕的雕花柱,石柱上下端各雕鳳凰一隻,柱身盤繞著一株粗大的臘梅樹,樹上棲息千姿百態的各種鳥類,遇有數十隻小鳥穿梭牡丹花叢中。 這個「百鳥朝鳯柱」是民國50 年重修時由臺北大稻埕名匠張木成所作。 小朋友, 仔細觀察, 上頭有「林和靖詠梅」、「周敦頤愛蓮」人物雕飾, 畫面充滿質樸祥和的氣氛。 三川殿中港間大門上的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是民國74 年,近代廟宇彩繪名師李登勝的精采之作,門神的眼神靈活, 不管從那個角度看,彷彿隨觀者移動。 日本人以景福宮內的部分空間成立了「臺北國語傳習所桃仔園分教場」,長達四年的時間都借景福宮的空間來上課。 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 年)的械鬥中受到破壞,所以才有漳人在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 年)在周圍建土堡保衛家園之舉,並新建街道— 中南街(中正路),景福宮在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 年)的重建,就在此最熱鬧的街上 。

不管溪水或圳道流經,土地公廟的座向必與水流的方向相逆﹝垂直亦可﹞,絕不能順著水流方向,否則稱為「倒落水」,頂茄荖福德正神廟曾因「倒落水」而重建改變座向。 大部分的土地公廟其最初建立的年代都不清楚,居民每回答,他小時候就有了,或是他阿公的時候就有了等等。 最近一二十年來土地公廟接二連三的重修改建﹝參見圖三所示之例﹞,形貌較大也較牢固。 土地公廟為聚落居民所共有,其興建與修護,自是居民合力共成。 再者,草屯尚有一些原具公眾性的土地公廟,由於住民或墾民的遷移,而失去其公眾性,僅有鄰近的二、三戶居民奉祀,這樣的廟宇為數不多,且多集中在土城里,計有:土城里頭份土地公廟、十五鄰土地公廟、二坪仔土地公廟,這些土地公廟都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 此外,本文所處理的是具有公眾性與社區性的土地公廟,私人設立的土地公廟並不在討論之列。

山仔頂福德祠: 第四章 信仰與生活

由以上所述,石頭廟與小祠的分佈範圍,除草屯舊街福德正神廟以外,大都屬於東南部山區及山麓地帶﹝指雙冬、坪頂、南埔﹞以及東北部烏溪沿岸地帶﹝指土城、北勢﹞。 這些以石頭廟或小祠為土地公廟的聚落,不是開發較晚,就是聚落很小,人口較少,其祭祀圈自然也較小。 其中雞柔崎土地公廟最為簡便,沒有四壁,只用四根塑膠管立在石頭與水泥舖設的平臺上,上面再蓋一塊塑膠片。 紅瓦厝廣福宮最特殊,是一墓形土地公廟,為客家形制,該地即為一客家聚落。

山仔頂福德祠

筆者在採訪頂茄荖福德正神廟時,報導人曾出示一張紅紙是六十年前該廟起建時,地理師所書有關座向及動土、起基、上樑、歸岫、入火、安座等之良辰吉時,其上並寫明主事者﹝主事一人,副事二人﹞之生辰。 山仔頂福德祠 其生辰八字已在天庭登記有案,想必這是畏懼為「頭人」的由來。 由表一中可見,平林里土地公廟的祭祀圈包含全里,平林里內聚落非常分散,又是開發較晚的山區,里內有新㘘、舊㘘、中城仔、十股、山仔腳﹝總稱頂坪林﹞與下坪林﹝又稱崁腳﹞等聚落,有一村廟永安宮在頂坪林,亦為全里合祀,其旁有社區活動中心。 平林里雖只有一個土地公廟,但以永安宮為中心,里之四圍設有四個將寮,從外觀上這些將寮比土地公廟更能標出作為一個社區的平林里之範域,但從收丁錢的範圍來看,土地公廟與永安宮無異,都在全里的範圍內。

山仔頂福德祠: 台灣熱門目的地

直到1920年9月1日日本在台實施地方制度,將三個字以上的地方都改為兩個字,因此將安平鎮易名為「平鎮」。 近二十年來,本地已規劃為商業住宅區,大樓與住宅群林立,地方發展一日千里,經濟繁榮;人口激增,廟地不敷使用。 山仔頂福德祠 民國八十八年由李威諭任主委,值年爐主蕭汝正感悟神靈,會同邱海.彭富士.陳祀賢.陳清萍等善信再發起擴地重建,經管理委員會向福德正神擲筊請示,神明屬意在原址寶地擴建,再與彭宕才同時另捐贈六坪土地擴建。 該廟興建數十年後,因原建築廟宇逾齡而破舊,又遭受芙安颱風吹倒牆壁,當時管理人黃仁旺於民國五十九年發起修建推請陳增祥擔任主任委員籌建下,經由張熾舉建築師及巫萬欽工程師設計監工改建重修,至民國六十三年完成,隨後舉行慶成圓醮大祭祀,祭祀及觀光客絡繹於途,盛況空前。

  • 依據史料記載在明鄭時期有謝姓人家溯南崁溪而上,進入現在桃園區一帶,而到清朝康熙年間有閩人陸續進入本地從事小規模開墾。
  • 以上三種形制中,石頭廟可說是最原始的,也就是說其形貌初設時就是如此,未經改變,甚至地點、座向也未改易。
  • 3.在高雄車站搭乘8010,抵達旗山轉運站後由「地景橋」跨過楠梓仙溪,步行約15分鐘可抵達第一登山口。
  • 文徳宮土地公與一般的土地公神格不同之因,據說是開臺翰林曾維楨赴燕都,參加會試、殿試成績優異,成為翰林院庶常,蒙道光帝召見,此時土地神顯靈,現身大殿,皇帝因而敕封此神為曾維楨的同等官職,即翰林院庶常,聯曰:「文神顯赫同著開台翰苑格,德像尊嚴遍揚當境老爺風」。
  • 而商人做生意,尤其是店家,與「地頭」有密切的關係,臺人有謂做生意是收五路錢,如地頭繁盛,生意必佳,故能保四境、收五路的土地公倍受信仰。

因此,沒有收丁錢又沒有演戲的土地公廟就沒有頭家爐主,只由聚落居民自由祭拜。 例如清宅巷土地公廟,是個石頭小廟,據聞以前有演戲,現在沒有,亦未收丁錢,一度居民想要改建,但因沒有人要當「頭人」向土地公問是否可改建,而作罷。 民間有此一說,謂當「頭人」者,死後要去當土地公的部將,很多人不願居此卑職,因此避免當「頭人」。

山仔頂福德祠: 山仔頂福德祠

草屯街區以前分新街、舊街,合稱頂庄,是相對於下庄﹝今敦和里﹞而言。 這兩個土地公廟,一個仍保留小祠形式,一個因中正路拓寬而改址擴建,故兩個土地公廟相距不過十步之遙。 墓邊所祀「后土」,是土地公的別名之一,以土地公為守墓之神;宗祠內亦常設有土地公﹝毅振一九八六:二一七、二二○﹞。 民間相信,人死後是由土地公帶路去陰府,土地公是陰神,城煌爺是祂的直屬上司,墓旁或宗祠內祀有土地公,無論是守墓或帶路,皆與其陰神性格有關。 文創館內販售大多為與土地公有相關的文物,不過來了好幾次,這次倒是意外讓我發現這裡有賣台電冰棒,而且還不錯吃。 另外也可以用自己的錢跟向土地公財庫換取「招財錢母」來祈求財運。

去年參加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體驗認識不少施作方式,走在烏山越嶺古道沿途可見那熟悉的手作步道維護工法、維持古道的風貌。 離開灣潭福德廟,順者剛剛F815進來的方向往回走,走產業道路約500公尺一處岔路旁就遇到今日第二座土地公-福德宮。 高雄十大名山 山仔頂福德祠 高雄縣政府在民國92年票選的十大名山為:玉山(3952m)、三叉山(3496m)、塔關山(3222m)、關山(3668m)、大鬼湖(2220m)、溪南山(2650m)、鳴海山(1411m)、 旗尾山(318m)、大崗山(312m)和觀音山(169m)。 旗山糖廠 舊稱旗尾糖廠,前身為高砂製糖旗尾製糖所,興建於1909年,台灣光復前曾遭盟軍連續轟炸而受重創,直到民國37年才重新製糖。

許嘉明之所以採用這四項為祭祀圈的指標,乃因其認為祭祀圈的具體研究對象是村廟﹝許一九七八:六二﹞,而忽略在臺灣遍存規模較村廟為小的聚落廟,以土地公為祭祀對象。 由於土地公神格與神性的限制,巡境與請神的活動較不可見,因此本文主要以許嘉明之第一項與第二項指標,也就是共同負擔建廟與修廟的費用以及祭祀費用的人,和有資格當頭家爐主的人所居住的範圍來決定土地公廟的祭祀圈。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 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 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或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

走一趟景福宮,除了可以見到這些歷史建築,那雄偉的外觀,美麗的燕尾,屋簷下精巧可愛的裝飾,還有走進正殿裏頭,抬頭上望繁複細膩的大木結構,隨處可見傳統建築之美。 此外,廟裏虔敬祝禱的人們,裊裊的青煙,擲筊和求籤的聲音,交織出溫柔敦厚的庶民生活場景。 走出故事館左轉中山路,江再盛老先生創立於民國20 年的「中崎本鋪」,古早味的「蒸發蛋糕」、「布丁蛋糕」是桃園人記憶中的好味道。 山仔頂福德祠 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開漳聖王聖誕,轄境十五街庄內桃園、蘆竹、八德等地的宗親與社團,會先後演戲慶祝千秋,各地信眾遠道前來進香,祝壽者數以萬計,舉行祝壽法會、分贈壽桃、分享福食。 盛況連綿到三月初,「桃園大拜拜」正是景福宮的盛大祭典。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