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衛星圖7大分析

黃世聰補充,三峽大壩在大陸是最具爭議的提案,1992年的人大表決中,通過率僅有66%,象徵著有三分之一的人棄權或反對,是史上通過率最低的案子,因此完工後,沒有人敢去,究竟是誰決定要建蓋,李鵬和江澤民則互不承認、「互相踢皮球」。 三峽大壩最怕的就是上下游同時淹水,然而大陸有24省都泡在水裡,目前就正面臨這樣的情況,且大陸南方的148條河流居然都已經超過警戒線。 三峽大壩如果潰堤,首當其衝的就是大陸數一數二大的葛洲壩還有宜昌市,且只要一天,水就可以到達南京,過一段時間後,更可到達上海。 長江沿岸有將近6億的人口,當地GDP達大陸全國的一半以上,如果這個最富庶的地方被摧毀,黃世聰認為,這絕對會是「致命性的災難」。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始終如一地報導真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大紀元》的使命。

三峽大壩衛星圖

其實設計核電廠之初,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問題,但匯報的情況也被高層「和諧」了。 那次爆炸釀成了巨大災難,直到現在,以切爾諾貝利為中心的半徑30公里以內,仍然是禁區。 中共一貫掩蓋事實,謊言欺騙,在造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災難之後,人們已經不再相信中共的宣傳。

三峽電廠不是獨立法人,它是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屬單位。 三峽樞紐除通航建築以外的所有設備設施均由三峽電廠管理,包括左岸電站、右岸電站、地下電站、電源電站、泄洪設施、大壩水工建築等。 三峽左岸電站全部14台機組均已在2003年至2005年投產,總裝機容量達到了980萬瓩。 而三峽右岸電站全部12台機組已在2007年至2008年投產,總裝機容量達到了840萬瓩。 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已在2008年10月29日完成最後一台機組(右岸15號)安裝後,達到了1851萬瓩。 2009年8月29日,國務院長江三峽三期工程驗收委員會樞紐工程驗收組同意正常蓄水(175公尺水位)驗收通過。

到了19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中國國內關於三峽工程的爭論更加廣泛,涵蓋了政治、經濟、移民、環境、生態、文物、旅遊等各個方面。 右岸18號機組裝機容量77.78萬瓩,2007年10月17日投產發電,這是中國第二台國產化70萬瓩水電機組。 2009年9月15日,利用秋汛漲水過程,2009年9月15日零點實驗性蓄水啟動,計劃首次蓄至175公尺最終水位。 2008年10月29日,右岸15號機組投產發電,是三峽水電站右岸電廠最後一台發電的機組。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該市在1952年重慶直轄市的建制下併入了屬於三峽庫區的地級萬縣市和涪陵市,承擔了整個三峽工程85%的移民人數。 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

三峽大壩衛星圖: 堤壩變「泥漿瀑布」!水淹1m..三峽大壩恐潰堤

因歧義近年改稱5000噸級海輪,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而武漢揚子江遊船有限公司的12000噸級「總統系列」遊輪則可由宜昌經三峽大壩船閘抵達重慶。 三峽庫區和船閘的年通航率已達95.9%,且不再如天然航道受枯水季影響。 右岸20號機組裝機容量77.78萬瓩,2007年12月18日投產發電,至此,三峽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410萬瓩,超過依泰普水電站,居世界第一位。

2019年7月9日起長江中下游湘江流域、贛江流域大雨,在三峽大壩下方引發長江2019年第1號洪水(7月13日至7月25日)。 三峽水庫接到報告後於7月12日21時開始攔蓄上游來水,逐步減小出庫流量至17,000立方公尺/秒,比入庫流量減少了近4,600立方公尺/秒。 至7月15日6時,三峽水庫已攔蓄上游來水量超11億立方公尺,庫水位從145.06公尺爬升至147.3公尺。

大陸官方緊急闢謠稱大壩運行正常,並指谷歌衛星圖存在問題。 但著名三峽大壩問題專家、旅居德國的王維洛博士指出,三峽當初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變形隱患。 當三峽水庫形成後,受水勢變緩和庫尾地區回水影響,泥沙必然會在水庫內尤其是大壩和庫尾(回水的影響)淤積。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政府重新將重點放到建設「四個現代化」的方向上來,並決心興建一批骨幹工程以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三峽工程於是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1983年水利電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並著手進行前期準備。 1985年的第六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上,以周培源院士(兼國家科協主席、前北京大學校長)、李銳等為首的許多全國政協委員表示了強烈反對。

但是工程的反對者如黃萬里等認為,長江上遊河流所攜帶的除了泥沙,還有顆粒較大的鵝卵石,在三峽大壩築起後將極難排出,會造成堵塞,並向上游延伸,進而影響重慶。 此後在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由三峽總公司承建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上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等四座巨型水電站,其建設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分擔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減緩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速度,這也再度引起人們對三峽泥沙問題的擔憂。 2011年9月28日召開的”大壩技術及長效性能國際研討會”上,三峽工程被中國大壩協會評為”混凝土壩國際里程碑工程”。 2015年,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榮獲世界工程領域最高獎,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工程成就獎,這是中國大陸工程師首次獲獎。 2016年,三峽工程獲FIDIC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項目獎。

三峽大壩衛星圖: 三峽大壩若潰堤 陸40%GDP全消失、無兵可打仗

調查組做出的《三峽工程問題調查報告》,以投資、防洪、泥沙淤積、航運、發電、移民、安全七個方面的原因,反對興建大壩,並得出「三峽工程近期不能上,至少『七五、八五』期間不該上」的結論。 1986年到1988年,國務院又召集張光斗、陸佑楣等412位專業人士,分十四個專題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面重新論證。 結論認為技術方面可行、經濟方面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為有利」。 四川省政協考察組1986年的文章中,歸類的支持和反對者:一、主張三峽工程快上,水利電力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湖北省水利部門和少數工程技術人員;二、主張三峽工程緩上,全國政協經濟建設組調查組,四川、湖北的「絕大多數專家、學者、科技界人士」。 孫越崎做為態度激烈的反對者之一,他在1986年12月28日水利電力部三峽工程論證會的發言,以「急建三峽好大喜功,怕將貽害子孫萬代」的題目發表。 大陸連日暴雨已造成三峽大壩潰堤危機,微博即瘋傳一篇分析文章,稱一旦全面「潰壩」,洪水將一路沖到上海。

廟前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從長江上抬眼望去,極其宏偉。 2002年至2003年,文物部門按照「整舊如舊」原則對張桓侯祠實施了整體搬遷,新址在新雲陽縣城的對岸,東距原址32公里。 1997年重慶直轄市成立以後,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居第22至24位。 從1997年至2008年的12年間,有4年GDP年增長率低於10%,8年高於10%。

起初官方回應強勁而有力,謠言看似不再存在炒作空間,不過世事難料。 就在《環時》炮轟「反華份子」一日之後,湖北宜昌三峽大瀑布風景區有限公司於5日宣佈,由於「上游建設施工」,「現進入截流階段」,「導致瀑布斷流」,景區自6日起暫停營業一星期,至上週六(7月13日)為止,確實恢復營業時間仍有待公佈。 對於衞星遙感專家和業內人士而言,「變形潰壩」一説可能不值一駁,不過社會大眾不一定具備工程科學知識,傳媒亦有可能疏於判斷事件真確與否,導致坊間造謠成本低,闢謠成本高。

三峽大壩衛星圖

太遙中心利用永久散射體雷達差分干涉(PSInSAR)技術分析,發現三峽大壩上游、水庫右岸土石壩的壩體中段上部有輕微的下陷趨勢,每年下沈約5mm。 王維洛表示,三峽大壩是由幾十個獨立的混凝土壩塊組成的,並非像大家所看到的整體一塊。 還有網友表示這個闢謠真的太高級了,居然都驚動高分衛星了,如果連這個也不信,那隻好再次求助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把別有用心造謠傳謠的人送上天親眼查驗了。 通常而言,遙感衛星在成像的時候,有時會因爲航天器的姿態、速度、地球曲率、地球自轉、地形起伏以及地表人工建築產生的巨大大高差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圖像發生一些畸變,這些畸變就集中表現爲圖像的扭曲、偏移等。 要去掉這些畸變就需要採用精準的地表高程模型、精準的參考數據和精準的幾何糾正算法對影像進行正射糾正。

武船集團製造的承船廂可載3000噸級船舶,最大爬升噸位高達1.55萬噸(其中帶水9000立米),最大爬升高度113公尺,採用德國引進的齒輪齒條爬升式,過壩時間40-60分鐘,承船廂長132公尺、寬23.4公尺、高10公尺。 三峽升船機主體工程土建與設備安裝工程,由葛洲壩集團三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自2009年4月開工以來,歷時6年半建成,船廂室段塔柱建築高度146公尺。 2015年12月21日下午1時40分,1000噸級旅遊船「長江電力」號從上游進入升船機,成功完成實船試驗。 在全國人大通過興建議案後,1993年設立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為工程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國務院總理兼任委員會主任,第一任主任為李鵬。

上述情況還未算是「公關災難」,充其量只可批評各機構之間欠缺溝通,未有充足估計輿情反應。 在這一場小風波中,相信只有極少數人會認真看待涉事流言,擔憂三峽大壩決堤,至於拿來説事的人,也是抱着譏諷取笑「中國製造」的心態,挖苦幾句而已。 不過,這樣一則流言「居然還被人『進口』到了境內的微博上」,促使官方大費周章去闢謠,可不是純粹「反華份子」搞事所得解釋。

三峽大壩蓄水容量(庫容)為100億立方公尺以上,由於壩底壓力巨大,滲流要比蓄水前高很多,不僅影響地下水水位,還會對周圍地質條件產生影響。 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認為,當時論證壩址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就是地質條件,三斗坪附近的岩體比較完整,斷裂少,歷史上也極少發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發生破壞劇烈的強震。 三斗坪的上游地區,地質條件主要是碳酸鹽岩,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較大,但震度估計最高也不會超過6,而三峽的主要建築物都是按照防7地震震度來設計的。 由於三峽兩岸山體下部未來長期處於浸泡之中,因此發生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這將是三峽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質災害。 而工程的反對者們則質疑論證過程只考慮了地質的靜態狀況,沒有考慮蓄水後可能帶來的地質條件質變。 目前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

一期工程從1993年初開始,利用江中的中堡島,圍護住其右側後河,築起土石圍堰深挖基坑,並修建導流明渠。 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標誌著一期工程達到預定目標。 民視新聞/王云宣、邱俊超 苗栗報導苗栗銅鑼杭菊期進入尾聲,位在火車鐵軌旁的杭菊園,成為超夯拍攝景點,不少人賞花兼追車,更有攝影玩家張麥斯,趁著火車經過的同時,將忙著採收的菊農身影,一併拍攝入鏡,人、車、景同框,成了難能可貴的美景。 民視新聞/黃毓倫、陳泊翰 台北報導台北市警方執行路檢勤務,盤查機車騎士,沒想到對方卻催油門逃跑,員警為了攔阻,卻被拖行在柏油路上,全身多處擦挫傷,幸好及時放手,傷勢沒有危及性命。 事後警方調閱監視器鎖定騎士行蹤,查出車主身分是毒品治安人口,疑似身上有違禁品,才會心虛拒檢逃逸。 民視新聞/李榮晋、黃品翰 台北報導台北車站前的忠孝西路路段,禁行機車長達44年,機車族往來得繞道超麻煩。

  • 根據葛洲壩水電站的運行經驗,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的衝擊。
  • 枯水季節,5000噸級船舶、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港。
  • 但著名三峽大壩問題專家、旅居德國的王維洛博士指出,三峽當初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變形隱患。
  • 2019年以來,兩岸三地輿論中,出現三峽大壩壩體已變形、即將潰壩的觀點。
  • 2019年旅居德國的水電專家王維洛發表研究,包括變形、滲漏。
  • 到了2003年,中國軍醫蔣彥永揭露了疫情,人們才知道SARS的嚴重性。
  • 但據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解釋,這些裂縫的確存在,但極為細微,最寬不超過0.2公釐,對大壩安全幾乎沒有影響,而且這些裂縫的產生均為技術問題,絕非品質問題,世界上其他一切水電站也都存在這種裂縫。

GDP總量的發展,2003年突破2千億元,2008年突破5千億元。 人均GDP的發展,1998年突破5千元(全國1995年突破5千元),2005年突破1萬元(全國2003年突破1萬元)。 2012年重慶人均GDP達39083元,超過38449元的全國人均GDP水準。 建壩後,庫區水流速度減慢,上行貨輪貨流量接近、有的年份甚至超過下行。

三峽大壩衛星圖

有人提出民用衛星圖片的精確度、圖片拍攝的角度和拼接成像時的算法,都會導致圖像出現變形。 劉先生向自由亞洲透露,三峽大壩確實存在品質問題,比如產生裂紋,在施工中曾出現過水泥強度不夠等等事故,但這些消息都被國務院三峽領導小組封鎖了。 上文刊載於第17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15日)〈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瘋傳 「後真相時代」挑戰官方權威〉。 其實,不論是否身處「後真相時代」,謠言的威力從來都只在於「可能是真的」,單是這可能性就足以挑動情緒,大眾輕則以傳播自己也半信半疑的資訊來抒發內心感受,重則以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的心態,視謠言為挑戰官方權威的基礎,於是陰謀論轉化為政治行動。 無論官方如何論證大壩功能卓絕,有效防汛和發電,品質足以抵禦核攻擊,而大壩自身絕無可能引發2008年汶川大地震,只要大眾的心結一日不解,謠言風波就會持續發生。

民視新聞/陳妍伶、欒秉宙 台北報導桃園市長鄭文燦,選前被檢舉,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有30%涉及抄襲,台大已經決議撤銷鄭文燦學位! 鄭文燦也發出5點聲明,強調部分內容沒引述出處,是他的疏忽,而當時國發所沒有要求要用相似性比對軟體,所以當時沒有發現,他願意坦然面對撤銷學位結果,再一次致歉。 針對此事,水利專家王維洛對海外媒體《大紀元》透露了一個外界不知道的秘密——三峽大壩在設計時就考慮到其會移動。

外界認為,三峽大壩出現問題並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中共的謊言和掩蓋事實真相。 根據大陸官方消息,三峽大壩於6月29日上午開始了今年的首次洩洪;長江今年第1號洪水7月2日通過三峽大壩,洪峰流量達到每秒53000立方公尺,三峽水庫控制下洩流量每秒35000立方公尺,攔蓄削減洪峰達3成,持續減輕中下游防洪壓力。 由於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大規模的開山動土,使本來就脆弱的三峽生態環境,更雪上加霜。 由於三峽工程而新建的新縣城比如湖北的巴東縣信陵鎮黃土坡社區和奉節的寶塔坪都由於嚴重滑坡,使新縣城不得不轉移陣地,但是由此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另外三峽工程誘使庫區周邊的地震多發,據統計,自2003年蓄水以來,奉節發生地震14次,最大規模2.9,其中五次為有明顯震感的地震。 水庫誘發的地震一般發生在近壩區,它和普通地震的最大區別是:震源更淺、破壞性更大。

  • 黃世聰坦言,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連天暴雨,現在三峽大壩的瞬間進水量更是創下紀錄,不過因為不能洩洪,所以只會累積越來越大的壓力。
  • 而且三峽工程在這次大旱中發揮出巨大作用,由於及時向下游放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
  • 至此,三峽工程創造了一年內投產機組超過500萬瓩的世界最高紀錄。
  • 同時指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 建壩後,庫區水流速度減慢,上行貨輪貨流量接近、有的年份甚至超過下行。
  • 2017年,三峽工程設計總負責人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獲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
  • 三峽工程的設計標準可正常應對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可抵禦萬年一遇洪水再加10%。

三峽工程預測的靜態總投資為900億元人民幣(1993年5月末價格),其中工程投資500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 預測動態總投資將可能達到2039億元,估計實際總投資約1800億元左右。 國務院1992年規定,全國人民每使用1瓩時電能便需附加上交0.003元以投入三峽工程,此後這一數字又被多次調升,有的省份甚至達到0.0124元。 1994年起,葛洲壩水電站的利潤也被直接轉為三峽建設資金。

三峽大壩衛星圖

蓄水後,庫灣及支流回水區多次出現水華現象,主要是由於回水區水流減緩,嚴重的只有1.2公分/秒,幾乎不再流動,引起擴散能力減弱,使庫周圍近岸水域及庫灣水體納污能力下降。 重慶三峽庫區污染問題有七成是農業生產以及農民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已經大大超過了工業污染水準。 【看中國2019年7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端木珊綜合報導)一張三峽大壩變形照,近日引發海內外媒體關注。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