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廟為黃瓦紅牆,彩繪朱門,屋脊上有“雙龍戲珠”,檐下掛着一塊橫匾,上面寫着“神光普照”四個鎏金大字。 大門兩旁嵌有對聯,上聯為“三山鼎峙”,下聯為“四海屏藩”。 公王殿內的神壇上供奉着三尊稱為“三山國王”的塑像,“三山國王”塑像都是農民武士的裝束打扮。 居中的是大哥巾山,左手握著帥印,右手提著寶劍;左尊是二哥明山,手執方天畫戟;右尊是三哥獨山,也是手執方天畫戟。
指定為古蹟後,政府未能展開修復工程,2006年恆春地震,此廟燕尾斷落、主殿梁柱坍塌,古蹟毀損更加嚴重。 同治五年(1866年)在現址完建,1920年代末期此廟再度重修。 從同治五年到1984年之間歷過三次修建,廟內已換成鋼梁、磁磚、水泥柱。 建築為三殿二廂房,屋頂為三川脊,曾獲選文建會歷史建築百景徵選第三十一名。 風格融合潮州、泉州,其斗拱裝飾精美,牌樓面上橫眉木雕以《三國演義》及《隋唐演義》為題材,拜亭屋架有獅斗座、二儀四象與河圖洛書彩繪,推測應為廣東潮州師傅來台所建。
大埤三山國王廟,俗稱太和街三山國王廟,位於今雲林縣大埤鄉。 劉瑞德表示,三山國王是指巾山國土、明山國王、獨山國王3位山神,大德村大和街三山國王在清朝嘉慶年間由地方集資興建,至今396年,是國定三級古蹟,廟內可見多樣清朝保留至今的古物,其中最著名是正殿上方懸掛的「熙朝柱石」,已有300多年。 二:在大陸潮州的客家人分布還沒有福佬人多,客家人分布最多的,集中在大陸潮州鄰近的惠州、嘉應州、汀洲,這些客家人也在差不多的時期遷徙至台灣,但他們並不是信奉三山國王的,就如同第一點所說,三山國王是大陸潮州的地方神。
三山國王神像: 建築特色
此傳說名為「九如大王爺娶麟洛徐氏女」,在1905年9月3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就有刊登,題名為〈偶像娶婦之誌奇〉。 其迎回娘家的習俗稱為「王爺奶奶回娘家」、「九如王爺奶轉後頭」、「麟洛老姑婆轉妹家」。 過去麟洛與九如間有河川橫隔,麟洛人搭竹筏時如遇到九如人經營之渡口,只要表明是麟洛人即可免費搭乘。 還有一句用來表示兩地感情的諺語:「麟洛母舅,九如親家。」閩南人移入九如後仍祭拜三山國王,並將相關習俗延續。
在台灣,三山國王已經快成了客家人的代名詞,但其實三山國王並非只有客家人奉祀而已,祂們並非某個民族的特別信仰,那為什麼到了台灣反而成了客家人的代表信仰呢? 這其中的原因和先民渡海到台灣的歷史有相當大的關係。 文化處直到2013年終與地方取得共識,由縣府向文化部爭取約三千多萬經費進行修復工程,得以修復古蹟,原供奉廟內的三山國王神像移置組合屋。
三山國王神像: 三山國王聖誕/祝壽別選錯天!二月廿五才對
只要祈求過後狀況都會日漸轉好,因此小廟的香火一天比一天還要旺。 就連韓文公韓愈在擔任潮州刺使期間,也曾為多日暴雨來到小廟祈禱,暴雨果真在幾天後停了,韓愈遂備牲禮來感謝三位兄弟,且大文豪韓愈還特地寫作歌頌三位。 在台灣,台南市西門路上的三山國王廟,廟內還設有韓文公祠,主祀韓愈,是相當少見的組合。 最初三位神人時常顯靈於獨山的某石洞,有次遇到村民時自我介紹說祂們三位是兄弟,因為祂們總是會突然消失、突然出現,村民於是認為其身份不一般,有空就會到石洞前膜拜。
除單一籍祀神作為團聚的舊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國王廟還起着地方性同鄉會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作用。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 潮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至清嘉慶14年(公元1809年)時,當地張元國(生卒年不詳)、張元基(生卒年不詳)兄弟,招集53庄,鳩資8500銀元建廟,並從廣東陸豐縣雕造三山國王神像,迎回奉祀,廟號「太和街三仙亭」,並組織信徒組織為7大柱,負責祭祀工作。 清光緒14年(公元1888年)廟宇因年久失修,廟體頗有損傷,當地信眾展開募款進行首次重修工作,並於隔年10月完工。 由於王爺奶奶這獨有的信仰,九如三山國王廟每年元宵節會舉行「王爺奶奶回娘家」的傳統節慶。 農曆1月10日時,麟洛的廟與會組成神轎班,渡河到九塊厝迎接大王和王爺奶奶神像,並於巡境後,將大王神像安置在鄭成功廟,王爺奶奶則置於麟趾的媽祖廟福聖宮,供麟洛信徒膜拜瞻仰。 到農曆1月15日王爺奶奶生日當天,九如的信徒會帶著明山國王(二王)與獨山國王(三王)的神轎來麟洛,接大王與王爺奶奶回九如,進行繞境。
台灣的潮汕人客家人,常常將三山國王廟看成是當地有潮汕人客家人開墾的標誌,潮汕移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台南市西北隅(今為北區立人街)的三山國王廟,也是由潮州人“佩爐香過台”而立的。 清水三山國王廟又稱為「調元宮」,主祀「巾山」、「明山」、「獨山」王爺,據說創建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然據明治30年牛罵頭辨務署的調查,則興建乾隆53年(1788於),距今約200餘年)。 經日治時代昭和10年(1935)的墩仔腳大地震後,因正殿受損,乃以斗笠遮蓋神像金身,後暫將金身移往民家供奉,俟民國48年(1959) 現有寺廟重建完成後,始將來神像移回供奉。
除此之外,過去廟體兩側尚有廂房,其中右廂房曾作潮汕會館使用。 乾隆37年(公元1772年)時,三山國王廟的右側建造韓文公祠,祭祀韓愈。 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將原來簡陋的屋宇改建,成為與主廟相連的兩進式廟宇。 清嘉慶7年(公元1802年),在三山國王廟後添置會館空間,因此臺南三山國王廟又稱潮州會館。 咸豐10年(公元1860年),臺南三山國王廟再次修建,工程分兩次進行,第2次在同治3年(公元1864年)。
三山國王神像: 灣醫療科技展 中國附醫耀眼登場
徐德峻之碑文紀錄「擇地於邑西城廂」之地理位置,與臺南三山國王廟「在小北門內鎮北坊水仔尾」之記錄有所差異。 並指出其記錄應為現今嘉義市成仁街三山國王廟廣寧宮。 臺南三山國王廟雖存有乾隆七年以前,巡臺御史楊二酉之木製題聯(現已不存),但前島信次認為楊二酉是山西 出身之官吏,與臺南三山國王廟素無淵源,年代雖早,卻應是後人仿其筆跡刻寫,與該廟關係不深。
廣興宮副主委、縣議員李明哲表示,廣興宮去年曾主辦全國三山國王廟大會,是一座歷史久遠的三山國王廟,神尊遭祝融肆虐令人心疼,廟方目前把神像請出來大殿前讓信徒檢視。 接連去了幾次大埤三山國王廟,見到乾隆年間古香爐、道光年間的聖旨架、最古老的明貺廟神主牌,以及三山國王、國王夫人的神像。 當我以毫釐之距親眼見到這些古物,感受其散發的莊嚴肅穆,心中巨大感動無以言喻。 而三山國王神像來台,據說是一六七四年,張忠義、劉一平等人渡海來台,奉揭陽霖田都明貺廟三山國王保身,後奉祀於街中自宅。 又因當時衛生條件極差,百姓常染疫病,當人們祈求三山國王神威庇佑、施醫救世,往往每求必應,病者皆得痊癒。 後來的三山國王廟,幾經修建,也都是由潮州鎮民們捐資集資參與,也顯示著信仰早已沒有族群種族之份,三山國王屹立在潮州鎮中心,受所有鎮民景仰著。
興建此廟時,所用石材均運自潮州,其建造師傅,包括木雕師、石雕師、土木師(泥水師)之剪粘塑造等,均是一時之選,因而桁角木雕與設計製作風格,均具精美,風格特殊。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是三山國王的祀日,當地民間都要以五牲、鮮花、青果祭拜,獻演野台戲,舉行盛大祭典膜拜,十分虔敬。 昔時台南市的三山國王廟還要在每年的上元節之夜,大事展出廣東特種的水仙花,供人欣賞,曾為台南一時的盛況,可惜日本佔據後遭受破壞。 大埤三山國王廟的主建築傳統木構磚造,大抵為日治昭和6年(公元1931年)與民國36年(公元1947年)修建。 建築體為三殿兩廊式格局,殿與殿之間以廂廊連接,並具有前埕及中埕。
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備兵敗,南海以平。 宋太宗徵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 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 元兵壓境時,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 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 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
回家之後,徐秀桃漸漸不思茶飯,全身日益消瘦,臥病在床,家人尋醫多次卻無藥可醫,只好求神問卜。 一問下才知女兒已與九塊厝三山國王的大王有了婚約,已然成神;不久,大王前來迎接徐秀桃之靈回到廟中,完成了這樁人神聯姻,從此廟內多了「王爺奶奶」的神位。 當地也有「九如姑丈,麟洛大舅」的俗語,即麟洛人為王爺奶奶的娘家人,為九如人的親家。 九如三山國王廟,亦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是屏東九如三山國王信仰的傳統重鎮,歷史可追溯至清領初期,可說是當地粵籍文化信仰的代表。 大埤三山國王廟,俗稱太和街三山國王廟,位於今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新街20號。 為大埔地區潮州移民發展的歷史見證,與彰化平原廟殿工藝之大成。
此後在戰後,從民國69年(公元1980年)至民國71年(1982年)間針對建築木構造,展開第3次重修,民國73年(公元1984年)則對三川殿牆面進行維護與整修,並於民國75年(公元1986年)指定為3級古蹟。 三山國王原本就是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土地神,台灣的客家移民多是來自廣東地區,客家移民離鄉背井前多會到廟裡求令旗帶在身上,到了新的居住地後再建廟立碑。 三山國王原本就是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土地神,到台灣的客家移民多是來自廣東地區,客家移民離鄉背井前多會到廟裡求令旗帶在身上,到了新的居住地後再建廟立碑。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
日治時期,明治40年(公元1907年)2月發生地震,三山國王廟倒塌,然而當時民眾經濟困難,未能立即募款修建,由信徒張建朝以茅房安祀。 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9月與公元1920年9月大雨,茅房皆受到嚴重侵害。 直到昭和6年(公元1931年),當時的管理人張有卿(生卒年不詳)向轄內53庄善信募款3萬餘元,重建廟宇。
村民們在三山中間的巾山建一小祠祭拜三位山神和陳將軍(據乩童轉述,陳將軍為一位當地陳姓村民,過世後受三位山神封為將軍)。 如霖田祖廟及臺南三山國王廟之獨山國王便是居正位。 就連韓文公韓愈在擔任潮州刺使期間,也曾為了停不了的暴雨來到小廟祈禱,暴雨果真在幾天後停了,韓愈遂備牲禮來感謝三位兄弟,而且大文豪韓愈還特地寫作歌頌三位。
三山國王廟所在地舊稱為「太和街」,民國時期改稱「新街」,故稱為太和街三山國王廟。 根據當地傳說,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時有潮州人張忠義(生卒年不詳)帶三山國王神像來臺,奉祀於街中自宅。 當時太和街瘴氣未除,民眾多染疫病於是祈求三山國王神威庇佑,結果病者皆得痊癒,於是信徒日眾。 這時,三山國王指示供奉於太和街百姓公祠,2神協調的結果,以前殿奉祀主神三山國王,後殿為百姓公。
- 三山國王原是自然界的神,是無形的山神,不是由人類修道成仙的;如今看到的神像則是仿桃園三結義擬人化的,大王仿劉備為白臉,二王仿關公是紅臉,三王仿張飛且加刀痕成花臉。
- 除此之外,過去廟體兩側尚有廂房,其中右廂房曾作潮汕會館使用。
- 明神宗萬曆廿七年歲次己亥年(1599),它被翻修為“土埆“廟,“神靈”返里邀廣東河婆雕塑名師,蒞臨恭塑國王聖像三尊及上列神尊於大廟之內,又隨其來台之便,恭帶國王“驅邪押煞七星寶劍”到來。
- 台灣的潮汕人客家人,常常將三山國王廟看成是當地有潮汕人客家人開墾的標誌,潮汕移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台南市西北隅(今為北區立人街)的三山國王廟,也是由潮州人“佩爐香過台”而立的。
- 風雷過後,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
- 而各廟常有各自的做法與傳統,並不一定是照著霖田祖廟的座次順序;亦有許多三山國王廟宇的座次是前往祖廟進香後仿照更改。
- 此外,倘以山神論,與土地公神格類似,具保佑農民安居樂業,保佑人員的健康、農作物加快生長,收成豐富、畜養家畜或家禽快速成長,增加經濟收入,依這樣的說法,三山國王就具備類似的財神性質了。
但民國79年(公元1990年),聖母祠因違建拆除後,牆廊屋面損壞嚴重,向臺南市政府申請緊急搶修補助,未獲通過,於是廟方逕行搶修,成為新舊參雜的廟宇。 民國83年(公元1994年),三山國王廟進行修復工程,於民國85年(公元1996年)完工。 據說麟洛女子徐秀桃(生卒年不詳)在路上與出來群幸的九如三山國王廟巾山國王(大王)巧遇,大王認定為前世姻緣之人,於是決定與她再續前緣。 不久,徐秀桃在溪旁洗衣時,而此時大王也正好巡視到麟洛溪橋上,徐秀桃看見大王身穿黃袍騎白馬的俊美身姿,說:「若配上此君我願足矣。」過沒多久,有1個精美的木盒從上游漂至徐秀桃面前,她覺得有異狀便拾起木盒,將它打開一探究竟,卻發現裡頭竟是訂婚之物。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