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手跨入戲劇已19個年頭,她說自己因為演戲而有所不同,將「錦繡二重唱」時的藝名「琇琴」改回本名于子育、接納自己的各種樣貌,也找到了自己母親的故事與聲音。 在新作《初戀慢半拍》中,她飾演柯震東劇中的媽媽,又再次詮釋不同的母親角色。 有些步道是前人走出的古道,上面刻寫著一段島嶼的故事;有些步道在城市近郊,是市民生活的日常;有些步道甚至是徒手做出來的,是一種重新建立人與自然關係的工法。 人們走上不同步道,為了接近自然,為了強健身體,更為了認識我們的環境。 走在山上的步道,可以觀察自然生態、認識土地的歷史、也可以放空思慮。
☆ 台灣人的心中都埋著一個懸念:中國究竟會不會攻台? ☆ 「精彩,讀來非常激動,簡直是『窒息式性愛』的感覺!」——紀大偉 台灣人的心中都埋著一個懸念:中國究竟會不會攻台?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華文世界的作家,幾乎都可以找到他們背後養分的來源,但只要最後仍能自成一格就好;相對來說,要效法的話,最好就回到那些「背後的大師」裡,才能從中找到更多啟發、養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數。 但或許,這樣也表示我作為一個小說寫作者還不夠好。 如果夠好的話,我應該可以完全蓋一個全新的商場,在城市的另一個角落才是。 以態勢來看,這個生態系還處在商機剛萌芽期,充滿著不確定性,也具有無限可能性,或許生態系可直接把國際品牌方拉進來;或許可主動出擊另朝向快時尚永續服務探索,快時尚的衣物汰換率更高,更有可能需要這群幫手來為其創造新環保材料。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中華商場的時代地景(上):「天橋城市」的懷舊與想像
小說家在起點目送漫畫家們啟程,在過程中守護,在終點迎接漫畫家們的成果。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看到原畫的吳明益被像是自己的作品,又不是自己的作品深切打動,感染興奮,再一次體會到創作的魅力。 此次在拍攝、製作《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的過程中,楊雅喆導演可說是毫無保留且頭尾呼應地展現他對侯孝賢導演的敬意。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阿猴與《戀戀風塵》的阿遠同樣為家中長子,揭因家境貧困放棄教育機會,隻身到台北工作。 在接到兵單之後,兩位男主角的女朋友也都不約而同地幫軍中男友準備信封,好讓對方寄信給自己。
- 對談那天,吳明益談到當他看到片頭的兩張照片時,就非常感動。
- 我也因此看到了從《本日公休》、《虎爺》一路下來的轉變與不變。
- 「我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他掏出來,我被逼到塗在牆上。老師說了九個字:『不行的話,嘴巴可以吧。』我說了五個字:『不行,我不會。』他就塞進來。那感覺…
- 或姐姐出走,沒有把特莉莎帶走,這也是殘忍的。
- 我因此被迫看著魔術師手上的繭,和那些錯綜複雜的掌紋。
- 電影《戀戀風塵》由侯導改編自吳念真導演的真人真事,是80年代台灣難得一見的愛情文藝片。
他認為文學需要接受不同品味的美學檢驗,「政治上我們看到世代交替得很明確,難道藝術都不需要嗎?」往往會有一種想法,認為書賣不好才是菁英作品,但放諸世界,部分曼布克獎得獎作品是以一個禮拜1萬本的速度大賣。 「這個時代,好的作品會向世界流動。」吳明益說當今藝術競爭強度之高,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他的小說放在書店,隔壁可能是石黑一雄、帕慕克(Orhan Pamuk),讀者是在這些書裡面選擇要不要讀或買。 《天橋上的魔術師》就像是台灣版的《十誡》,敘說著十個奇蹟故事。 楊雅喆與編劇團隊,將魔術師在10集中分成五個階段,五個核心概念,探問著他究竟是流浪漢、天使、魔鬼、時光旅人、還是溫暖的歐吉桑。 再以魔術師的不同階段,對應小說中的主題,發展每一集的核心概念。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成為黑道與開始追星相同,一旦踏上就沒有回頭路(悲壯)──《黑道大哥的追星之路》
相較於閱讀文字的主動,影像則偏向被動的接受,因此所謂的想像力,常常必須建立在具體的畫面上,才得挑起我們的滿足,譬如像《哈利波特》、《魔戒》這種奇幻故事,在文本中即有許多畫面的描述,這在轉譯為電影時較不困難。 「誠品會員約定條款」如有部分無效時,不影響其他有效條款之效力,「誠品會員約定條款」、會員制度及相關使用規則等僅適用於本公司及關係企業台灣之門市。 如會員利用網路服務從事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或犯罪活動,或任何違法行為,會員應自負全部法律責任,本公司及關係企業將立即撤銷會員資格,永久禁止使用網路服務,並請求因此所受之全部損害,包含但不限於商譽損失、裁判費及律師費等。 會員不得基於非法目的,或以任何非法方式使用網路服務,並應遵守中華民國相關法令及網際網路之國際規範。 若會員於中華民國領域外使用網路服務,並應遵守當地國家或地域之法令。
我記得只跟明益老師通過一次電話,是為了釐清小說裡的時間軸,我想他當時也充滿憂心吧? 為了讓他安心點,我偶爾會傳草稿的照片給他,再次碰面已經是草稿完成了,要修正台詞時。 說起來我小時候也陪家人擺過地攤,當然只是陪而已,因為還在念幼稚園,不過也因此有機會觀察,因為不能跑遠,只能坐在原地顧著。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畢業,曾任《放映週報》、《藝術家》、《紀工報》、《關鍵評論網》、聯合報系《500輯》編輯。 期能透過網路平台持續編稿、撰文,繼續尋找另類的感覺、思考、話語及生活方式。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天橋上的魔術師作品目錄
那是光靠近就令人不安,心臟狂跳,危險、禁忌的訴說。 在小說中,金魚隱喻特莉莎,是青年感傷所寄的客體。 金魚之死意謂今非昔比,回憶中的女神,眼前已是神女。 昔日愛戀像冰塊融化,只有今夜青年的唐突舌吻,特莉莎驚訝接受,是冰化為水,昔日唯一的殘存。 後來特莉莎又說,姐姐離家後,告訴她「世界也不盡然都是地獄」,特莉莎才決心也離家出走。 另一篇〈鳥〉集郵社女兒在算命仙的垃圾桶裡發現一副撲克牌,印著裸女翻開陰唇的畫面。
有時候他得到公廁時,就會叫我幫他顧一下攤位。 「東西不要不見就好,不用幫我賣喔,千萬不要幫我賣喔。還有,就是絕對不要動小黑人喔。」這我很樂意,也很簡單。 我坐到魔術師的椅子上,就好像我自己就是魔術師一樣。 坐在魔術師的椅子上時,我終於有機會更靠近看看小黑人。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OKAPI 推薦
對他來說,文學就是結合真正的生命經驗,和這些停留在腦袋裡瞬間即逝的想像,利用一種符號,把它挽留住的一種藝術。 捨棄了爬梳跟精煉,天橋上的魔術師賦予中華商場一股魔幻的魅力。 就像跳舞的小黑人,我們都想知道真相,卻又頭也不回的離開…… 我覺得這題材可以寫一輩子,也許之後再寫,把那模型裡所有店鋪都重現。 因為這些故事既然是我虛構的,它當然就無窮無盡。
故事中的人們,有人搭上直達未來的電梯,他們順勢抵達看似遙遠的幽冥彼岸,而磕磕絆絆走過2020的各位,昔日的徬徨不安或許稍有紓解,然而步入中年後,還是很難宣稱自己已經了解生命的意義。 楊雅喆:從解嚴前至1990年代,據說情治人員都把錄音機藏在報紙裡,中華商場離總統府那麼近,每天都有人從第一棟走到第八棟,監視居民的一舉一動。 我自己就是在這種微妙肅殺之氣的環境中長大,打從小學就知道有些事不能亂講,但那種氣氛在小說中沒有特別著墨。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台灣抗疫不符人愛聽故事的大腦?從疫情看科學傳播的「敘事憂鬱」
台灣其實需要更多的書評,甚至「文學獎」也該改變了,不該濫用「鼓勵」之名,有些只寫得出單篇作品的作者,不妨就讓他們再等一等。 其實,獎金多高都沒有辦法真正刺激創作,重要的是能恢復得獎的榮耀感。 所以各種獎項、評論都該要建立起足夠的權威,要有所堅持不能隨意妥協,對評審的要求也該更嚴格、讓評選過程更透明,也才能激起更多討論。 這次寫的中華商場是我小時候住的地方,而我家是賣鞋的。 所以那種環境、氣味、顏色……,我當然很熟稔,空間感也很鮮明,細緻的部分比較容易拿捏;但我絕不會把事實寫到小說裡。
直接的思考是故事會跟隨「形式」變化:比方說攝影機不斷在科技上創新的能耐,比方說舞台劇得在一個空間裡表現不同時間的流動與轉變,比方說二次元的世界裡如何建立時間邏輯……這些形式,都確實影響了同一個故事的呈現方式。 也就是說,當一個故事由不同的形式表達時,它注定在本質上也會發生變化。 形式限制了本質,形式也逼使創作者激發想像力。 多次出國參展的小莊說,圖像閱讀在台灣有點被「污名化」,同一文本若有文字、有漫畫,好像文字就比較「高」。 小時候爸媽會說「看什麼漫畫,去看書」,好像設了一道牆把漫畫隔離在表現形式之外。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 Preview — 天橋上的魔術師
電影沒拍成,繞了一圈,吳明益、阮光民、小莊完成了這次令人驚豔的合作。 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堪稱是近十年來台灣文學小說最為人熟知的佳作之一,這部作品由十個短篇故事組成,圍繞在中華商場一座八連棟、三層樓的商場的故事光影。 這裡曾是許多人的美好記憶,此處的商樓賣家,匯聚了從大江南北各地的人人薈萃,天橋上人來人往的身影、嘈雜的人聲鼎沸,見證了當時的繁華與時代的縮影,更是一個小世界。 中華商場原是位於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的一座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的三層樓連棟建築物。
就像吳明益在書中所寫的「故事會決定說故事的人該怎麼說他們」。 由吳明益原著改編的公視年度大戲《天橋上的魔術師》,2/20甫首播,收視即開紅盤! 一首電影《戀戀風塵》中的旋律開啟了整個篇章,帶著我們看見消逝的中華商場、看見那時代人們的野,節奏鋪陳看似輕快,但對楊雅喆而言,一切才僅僅是開始,人生轉折將從今晚轉向。 他們扛起求好心切的壓力,也揮灑壓力,享受壓力。 小說家在起點目送他們啟程,在終點迎接他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