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宮全攻略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認定該廟宇為國家二級古蹟。 民國84年(西元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 新加坡福建會館於民國一0一年十一月廿三日至廿五日舉辦第七屆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暨第四屆福建文化節,邀請本宮董事長廖武治參加盛會。 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一日,新加坡真人宮為慶祝成立百年慶典暨保生大帝千秋,舉行盛大慶典活動,廣邀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海內外保生大帝廟宇代表約200名嘉賓參與盛會。 二○○六至二○一二年,大陸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舉辦第一屆至第六屆「保生慈濟文化節」,及漳州白礁慈濟宮舉辦「首屆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文化節」,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皆率領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委員宮廟代表參加,除在開幕式致詞,亦於保生頌典擔任兩岸主祭人。

同安宮

同安寮十二庄迎媽祖是指彰化福興鄉、埔鹽鄉境內12庄在媽祖誕辰前,迎奉鹿港天后宮媽祖至此12庄進行2天1夜繞境,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的儀式。 周邊環境,車程4分鐘即可抵達學區省躬國小,距南寧高中國中部約5分鐘車程,車程3分鐘可達華友聯歡喜公園,距灣裡人工濕地公園約5分鐘車程,生活採買方面,… 保生大帝的信仰傳播到東南亞及日本的時間比台灣還要早,在十五世紀,馬來西亞麻六甲首任華人甲必丹鄭芳揚創建青雲亭時配祀保生大帝。 此後,保生大帝便陸續被迎請到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奉祀。

二○○七年青礁慈濟宮舉辦保生慈濟文化節時,本宮與廖瓊枝文教基金會接受廈門市政府文化局之邀,由廖瓊枝率領歌仔戲團參加保生慈濟文化節,在青礁慈濟宮、白礁慈濟宮演出,成功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二○○九年青礁慈濟宮舉辦文化節首次以「海峽兩岸」為名,象徵保生慈濟文化節已經跨越原有的格局,將兩岸的信仰活動合一。 保安宮二、三十年來已轉型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與學術於一身的廟宇,活化台北市的庶民文化;也因保安宮的崛起,就台灣道教及民間信仰宮廟而言,其地位已產生了變化。 保安宮樂於擔負此項重任,以精緻化、藝術化的發展方向重現台灣豐厚的民俗文化。 由於多年來不斷的努力,才能締造今天保安宮文化寺廟的奇蹟。 同安宮 保安宮供奉的保生大帝,分靈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漳州龍海市)白礁慈濟宮,日治昭和五年(1930),保安宮祭祀圈三堡士紳及信眾百餘人組團,前往白礁慈濟宮祖廟謁祖進香。

同安宮: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林拱辰在重整期間尚有二項活動,一是在保安宮設壇扶鸞煉丹、二是印行士林慎修堂扶鸞造著的鸞書《大道真經》。 同安宮 由於《大道真經》篇幅不多,適合誦讀,成為保安宮的重要經典,此外,保安宮也在當時出版了《吳真人傳》,介紹保生大帝吳真人的相關事蹟。 民國五十年十一月,由林拱辰策劃,將本宮的廣場,建築圍牆及卍字橋,同時美化庭園,栽植花木,漸具規模,惜因經費短絀及民國六十三年七月林拱辰去世,部份工程因而擱置。

正殿外牆迴廊壁畫為潘麗水所作,題材包括木蘭代父從軍、鍾馗迎妹回娘家、八仙大鬧東海及三英戰呂布等。 屋簷間,原本設計在八仙浮雕刻寫「八仙大鬧東海」,對場先完成的郭塔先刻「鬧東海」,後完工的陳應彬卻認為人物雕刻已經傳達故事情節,不需要另外刻字,故成了今日徒留「鬧東海」三字。 殿內牆交趾陶出自洪坤福之手,龍虎垛保存極為完整且有落款。 鎮殿神像因排行第三,俗稱「三帝」、亦曰「三祖」,為軟身神像。 同安宮 同安宮 配祀三十六尊官將是道光九年(1829年)保安宮重建時,請泉州派師傅許嚴雕刻,呈現漆線木雕的風格。

同安宮: 灣裡同安宮 

因多年缺乏保養,廟宇丹青剝落無人修整,後由三堡士紳發起募捐興修。 隘門內稱為「頂街」;隘門外至街盡處之和安宮(內土地公廟)稱為「下街」。 由此「四十四坎街」之興建,大隆同始有街肆之出現,商業漸趨發達,可說是大龍峒較早發展的商業市街。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六十一號,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 清末派兵駐守台灣時,台南守軍營中大鬧疾病,師爺向五福大帝祭拜祈祝,終於將病魔除去,而主帥夫人在病中夢見張部大帝(五福大帝的張大神)會為人形帶藥餵食。 首先奉祀於台南市公園路504號兵工廠內,稱為「白龍庵」。

同安寮內15個角頭每年會輪流做莊,讓媽祖當晚駐駕,稱為大公館,做莊的順序則由抽籤決定,當中為尊重同安村為發起地,除了依籤號輪值外,特別在15年中再給予1次擔任大公館之權利,而「社尾」與「廬厝」2庄不參加大公館輪值,固定為小公館,負責每年繞境時的午宴。 3.同安寮十二庄迎媽祖源於清道光11年(1831年),因十二庄久旱不雨,地方官召集各庄長老提議到鹿港天后宮迎媽祖神像設壇祈雨,旱象得以紓解,從此十二庄每年媽祖誕辰日前到天后宮迎請媽祖進行2天1夜的繞境活動。 另十二庄的大總理採世襲制度由同安庄族長陳慶安的後代擔任,至今已是第6代具歷史性。 原始祖林公孝德妻黃氏,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鼎尾鄉積善里十八都鴛湖保。 大房士久、二房士俊別名博、三房士溯別名添、四房(無繼)、五房士傑別名成。 玄天上帝係祖佛由大陸恭迎來台,在族內輪流奉祀民國13年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南巡,增奉吳府千歲。

臺灣糖業史是指製糖業在臺灣的發展沿革,大約始自17世紀的荷蘭統治時期,從那時人們便種植甘蔗為原料來生產蔗糖,以作為臺灣主要出口商品。 其產量最高紀錄為1939年的141萬8731公噸;此後,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產能衰退,製糖工廠也多在戰爭中受嚴重破壞。 戰後,台灣糖業公司成立並修復製糖設備,將其整併為36間糖廠,糖產量一度在1977年回升到106萬9547公噸。

同安宮: 高雄縣茄萣鄉大覺天聖廟

曾在古蹟界流傳的故事是,保安宮過往的大柱木料是以實測尺寸去定料,導致整批料報廢的荒唐事出現,才讓廖武治決心自行介入修復。 他以幾位匠師接觸的經驗感慨說,台灣民間各角落散佈有不少手藝一流的古蹟修復匠師,但未必名列在內政部提供的名單上,使得部分師傅平時只好當大樓管理員、擺地攤,修復古蹟反而成兼差。 廖武治引台大城鄉所過往的資料指出,古蹟修復體制最嚴重乃在學者身兼建築師,互相包庇放水。 婆「祖」陣即是民間常見的婆「姐」陣,與臨水夫人陳靖姑及隨伺36宮婆姐之信仰息息相關,據傳是由中國所傳入,為臺灣少見之宗教性藝陣,又吳騰達《臺灣民間藝陣》認為在比對文獻及福建民間舞蹈,沒有發現類似表演,極可能是臺灣民間藝人因應廟會活動而改良形成之陣頭。 婆姐陣多半集中在臺灣南部,尤其是臺南、高雄一帶,其不僅具表演性,也兼具驅煞辟邪、護佑婦孺、收驚安宅等功能。 若由《臺南縣志‧卷六文化志》史料文獻來看,十二婆姐陣即可能是由十八婆姐陣演變而來。

從廣濟宮金璧輝煌的建築 中,可知中洲居民對於神明的重視與信任。 呂建昌表示,猴洞坑土地公廟同安宮,由大溪在地居民長期奉祀祭拜,他在當地出生長大,之後出外工作、經營事業,從小跟著長輩向該土地公拜拜,至今事業各方面都利,感恩土地公庇佑,暗自發願要幫位於巷弄裡的土地公廟,聚集更多信徒。 大龍峒保安宮坐北朝南,因三殿間隔寬敞,第一進又為五開間的前殿加上左右各三開間的山門,因此從寬達十一開間的第一進正面看去,該廟宛若三座橫向並排的三殿宇。 同安宮 中門為1804年所建蟠龍八角檐柱一對,是保安宮現存最早的石雕作品。 重檐歇山屋頂的正殿,四周環以方柱與八角柱相間的檐廊,正面安蟠龍柱兩對,其中單蟠龍外柱為1805年所建作品。 該殿祭祀保生大帝的神龕兩頭,分別掛陳維英所提楹聯一對,殿外側背三面彩繪巨幅壁畫,是1960年代,臺南春源畫師潘麗水(男,西元1914年-1995年)的畫作。

同安宮

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本宮進行後進三樓大雄寶殿及二樓圖書館的規劃設計與施工,董事會成立了委員會,籌劃進行施工事宜,至八十年底完成,於農曆十二月初八日大雄寶殿落成安座,並啟建七天的護國息災梁皇寶懺法會。 民國六十八年,本宮開始在後院興建四層大樓社教館,四樓作為凌霄寶殿,七十三年一月十二日,舉行落成安座三獻禮。 醮壇的安排:玉皇壇在保安宮殿前、天師壇設於保安宮前殿、北極殿設於辜顯榮別墅、五穀壇設於大稻埕新媽祖宮前、龍王壇設於保安宮前東畔新起店。 另有四副壇:外城隍壇在太平街、福德壇在稻江市場內,觀音壇在城隍廟邊,灶君壇在牛磨車庄福德祠內,此外也有其它個別自願人士設壇共襄盛舉者。 這五天的建醮經費據估計約花了五十萬圓,從保安宮有能力邀結政要、地方士紳名流的參與,同時在一兩個月內,便得以募集如此龐大的經費,當可看出保安宮充沛的人脈與影響力。

從正門前的走廊四處看,可以看到很多動物雕塑,除了裝飾作用外,還具有另一層意義,例如:蝙蝠代表「福」氣、四隻蝙蝠代表「賜福」,鹿表示「祿」位、鶴代表「長壽」。 近幾年來,日本與保安宮的交流密切,除了感恩保安宮對日本賑災的關懷,前來本宮進行藝文表演之外;保安宮也受邀前往日本黑住教進行參訪。 日本黑住教與保安宮看似毫無交集,卻因著奇妙的機緣,此次參訪也讓本宮對台、日宗教相關活動的方式,進行多方學習與反思,是極為正面的宗教交流。 玉湖殿始建于宋代,吳真人辭世後石門村先民為紀念這位終身為民的神醫,在吳真人家鄉建造。

同安宮: 台南靈驗收驚問事宮廟

為了追念感懷本源,保安宮遂積極規劃祖廟的參香活動,並積極促進兩岸保生大帝廟宇的宗教交流。 民國四十一年,地方宿儒成立「保安宮臨時重整委員會」,商請黃贊鈞主持整修大業;民國四十六年六月,改組成立「保安宮管理委員會」,由林拱辰接任主任委員。 在林氏多方奔走下,民國五十五年台北市政府提撥款項補助,遷走占住多時的軍眷,並拆除宮內違建,工程才得以順利進行。 民國五十六年重修後殿,並將舊有不完整的五穀先帝寶像焚化,重新木雕寶像及孔聖先師寶像。

在農曆七月十一日放水燈,來值年者必需在宮內後殿,且備點心以給祭祀者。 有諺語為「一保肉,二保撲,三保笑哈哈」,指在中元節盂蘭盆會時,一保地區宰牲畜特多、二保地區為鄉村而儉約、三保為商業殷盛之區而祭品至為豐裕。 農曆三月初五到三月廿八間,同安裔的張、陳、黃、蔡、杜家族大姓,以及眾庄中的連、鄭、王、周、林、李、楊、葉、許、吳,每天輪一姓氏,請戲班演字姓戲。 因張姓是地區第一大家族,所以每演必以張姓為首,而吳姓和保安大帝同姓,以吳殿後,亦有尊崇之意。 不少臺灣廟宇都加裝鐵窗,廖武治則認為鐵窗與傳統建物扞格,各重要地點因此改設全天候廿四小時運作的閉錄監視系統。

同安宮: 臺北市中正區寺廟/主祀神像/寺廟地址/電話

一九六八年,菲律賓馬尼拉一華人道場神明降乩聖示,要門生至台灣台北保安宮恭迎保生大帝分靈供奉,然早期資訊、交通皆不發達,菲律賓當地對台北保安宮聞所未聞,於是向神明請示該如何迎請,獲聖示「一切自有安排」。 當地執事便搭機至台北松山機場,一路依循菲律賓道場神明化符指示,忐忑抵達本宮表明來意,獲得本宮當時主委林拱辰先首肯,順利恭迎本宮保生大帝金身至菲律賓馬尼拉中山街地址奉祀,取名為「馬尼拉保安宮」,為「台北保安宮」分爐,正式受四方善信禮拜。 民國一0三年黑住教建教兩百周年紀念,保安宮受到黑住教教主黑住宗晴先生的盛情邀請,廖董事長率董監事於十一月九日啟程赴日參與盛會。 十一月十日上午十一時,黑住教教主黑住宗晴先生與祭員進場,「奉告式」典禮正式開始。

另《台灣日日新報》記載,原已沉寂多時的五穀王誕辰祭在日治中期恢復,成為保安宮在此時期的另一重大慶典。 保安宮的宗教活動,每年祭祀三回,在大帝的誕生日(舊曆三月十五日)、昇天日(舊曆五月初二日)、中元(舊曆七月十日至十二日)其費用三堡居民輪流負擔,多沿此舊慣。 而保生大帝的誕辰時由同安各姓醵金演戲是為家姓戲,自舊曆三月初五日起至二十八日止,以張姓為始,吳姓殿後,次第輪流。

不同於一般古蹟寺廟對水電設備不重視,管線雜亂,廟方將水電及消防工程納入古蹟整建工程,供電、供水、中央空調、消防、監控等管線全面地下化。 1742年(乾隆七年)於大浪泵草創,香火由泉州同安人從家鄉白礁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分靈來臺。 乾隆年間,新莊、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擠,開始往北遷移到此地。

同安宮: 同安同安宮

保生大帝聖誕當天舉行三獻禮儀式,三通鼓後正式展開迎神及上香,由保安宮合唱團唱靈應讚,行初獻禮、恭讀祝文、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望燎後禮成。 領到一整套祭品後,便可以到後殿的解祭廳,請宮內的道士逐一為念疏文病符。 前往參加的民眾多半也會家人的隨身衣物來,讓家人也能解厄補運,這時,殿旁的義工便會將刻有「保生大帝」印鑑蓋在那些衣服,連同祭品一同放在殿外桌上。 參加的民眾在服務台寫好包括生辰的基本資料後,就可以領到廟方備妥的供品,叫做「關限」。 供品包括「代身受過」的豬肉,象徵「壓惡」的鴨蛋,以及犒賞四方神靈鬼眾的水酒和豆乾。 廟方會依照參加者生辰和性別準備其他配備,在一個由厚紙板圍成的小屋子前,一捆紙錢夾著印有男孩或女孩的紙片,象徵參加者性別;放在紙錢上的是張貼有流年相剋物的厚紙板,印有老虎或印著黑狗,代表法師向神明請求的消去的災星:白虎或天狗。

隨著漢人墾殖範圍的擴大,原居於此地的平埔族逐漸向外遷徙或漢化。 大龍峒的漢人聚落由泉州同安人組成,並以保安宮作為信仰中心,向周邊發展出街市。 十九世紀初的清嘉慶年間,保安宮重建,四十四坎街、陳悅記祖宅、樹人書院等在大龍峒地區陸續興建而成,吸引更多漢人移民聚居於此。 清咸豐3 年(1853)頂下郊拼中失利的同安人遷徙至本地,促成本地大幅開發。

是日中午,黑住教本部於飯店舉行紀念招待會,在教主與副教主的介紹下,廖董事長和日本大本教教主出口紅、出雲大社宮司千家尊祐、蓮華院誕生寺貫主川原英照互相交談,會中宗教家、經濟人、政治家齊聚一堂,無論是何種身分,皆以慎重肅穆之心與會。 廖董事長受邀上台致辭時,也以最謹慎莊重的態度,將來自台灣的誠心祝賀傳達給主辦者及在場五百餘名賓客。 民國九十六年七月,廈門後山尾慈濟南宮因處在工業區範圍內即將被廢,亦請求台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協助,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隨即赴大陸邀請海滄區政府前往關切,並與當地村民溝通後,海滄區政府初步決定慈濟南宮將隨村民一起遷離,覓地重建。 民國七○年代兩岸開放後,保安宮分別於民國八十九年十月、九十年七月及九十一年農曆二月,由時任副董事長廖武治帶領保安宮董監事及誦經生、效勞生,前往白礁祖廟慈濟宮謁祖及青礁慈濟宮進香。 八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一日,保安宮第六屆全體董監事、誦經生與效勞生組成謁祖團,前往白礁慈濟宮、青礁慈濟宮、南普陀寺、泉州花橋慈濟宮義診所、承天寺、開元寺、湄州媽祖廟等頂禮參拜。 九十年七月十五至十九日,本宮董監事、誦經生及效勞生等二度組團,前往白礁祖廟慈濟宮及青礁慈濟宮謁祖進香,並至杭州、上海名寺參拜,共五十一人參加。

咸豐年間陳維英在此廟籌建樹人書院,後因鄉人以書院不宜附設於廟宇遂遷移。 頂下郊拚時,頂郊人以艋舺龍山寺為據點,對抗以大龍峒保安宮為據點的下郊人,中界點是今日的康定路、內江街一帶,雙方出陣前必至廟內誓師。 在歷經一連串的械鬥後,同治七年(1868年)到十二年(1873年),保安宮有了第一次大規模整修。 儀式當晚,除了有戲班廟會酬神之外之外,還會擺席宴請各方賓客。 時至今日,隨著水利設施完備,農民看天賞雨的恐懼不再,但十二庄迎媽祖的儀式仍然延續下來,意味著這個儀式的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不只是祈求風調雨順,更是各個庄民心中精神的依歸。

真人所居匾額大龍峒保安宮主要祭祀的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台灣。 而該神祉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該醫神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 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 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 清朝嘉慶九年 (西元1804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大廟宇。

  • 清朝嘉慶九年 (西元1804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大廟宇。
  • 〈考察臺中海線地區媽祖祀神的聯庄信仰圈〉,《2011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民俗、觀光與文化資產論文集》。
  •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台灣。
  • 同安寮十二庄迎媽祖的儀式也是彰化地區的發展史的見證之一。
  • 三月十五日晚上,保安宮還有一種「放火獅」的習俗,所謂「火獅」是信徒還願的供獻品,獅子以竹為胎,上紮諸色炮,首置紙糊的獅子頭,屆時在廟庭中燃放,一時炮聲隆隆,火光四射,十分熱鬧。
  • 原始祖林公孝德妻黃氏,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鼎尾鄉積善里十八都鴛湖保。

保安宮力士會定位為「替神明出巡抬轎所成立的志願團體」,在神明會分類中屬於「轎班會」類型。 三月十四,在誕辰的前一天,會有稱為「力士會」的十餘個陣頭遊街,最早相傳是「老祖力士會」和「二祖力士會」,後來香火日盛,也有更多的力士會產生,是昔日大龍峒名聞全台的遊藝節目。 廟前原為一排的木造瓦頂的四十四坎店鋪,每一間正好有一進,寬一丈七尺五寸,1959年配合重慶北路三段擴建多數被拆除,1973年市府又拓寬保安宮前,再度拆除四十四坎的其餘店鋪。

同安宮: 媽祖允筊了! 王功漁火節8/15、16登場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