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NVIDIA Ampere架構提供了出色的效能,具有先進的第二代RT核心和第三代Tensor核心,具有更高的輸送量。 散熱器可將熱源傳遞至散熱導管,並轉移至加寬的2.7-slot 散熱鰭片。 新一代的 TUF Gaming 顯示卡還配備 VRAM 專屬散熱器,以確保溫度低於最高運作溫度規格。 兩側逆向旋轉的風扇可減少亂流,並且當顯示卡核心溫度低於50度,且功耗較低時,將會執行風扇停止模式,以減少不必要的噪音。
透過 GeForce RTX 30 系列顯示卡,將創作專案提升至全新境界。 由 NVIDIA Studio 平台支援的專用驅動程式和獨家工具,專為在最短時間內執行而打造。 無論是渲染複雜的 3D 場景、編輯 8K 影片,還是以最佳編碼和影像品質直播,GeForce RTX 顯示卡都能提供所需效能,讓你盡情創作。
tufrtx: 冷靜制敵 華碩ROG STRIX GTX1070Ti評測
顯卡溫度除了風冷進風略低以外,其餘溫度皆落在80度左右,算是眾生平等,筆者認為這是顯卡太貼近玻璃側板的緣故,顯卡的風扇吸不到足夠的風。 組裝的部分相較一代難度低了非常多,一方面是顯卡正面已預設朝外,空間安排的也比較充裕,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底部風扇必須在PSU(電源供應器)裝之前裝好,否則螺絲位會被擋住。 乍看與一代沒有不同,但烤漆有明顯差異,一代漆面很平滑,二代漆面比較粗糙,就和大多數機殼一樣,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一代的質感,不過側板蓋上都看不到。
- CPU限高85mm,足以塞下大型下吹式散熱器(L12S、大手里劍)。
- 在遊戲方面,RTX 3080和RTX 3090很好的為我們詮釋了「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這樣一個現實。
- ,包装盒背面的型号印的是RTX 3080,但实际上背面显卡的照片是RTX3090的。
- 每一款顯卡晶片推出都有它的意義,當NVIDIA發布GT 1030時,從最頂級到入門級已經基本發布完畢,產品布局已經基本完成。
- 新一代的 TUF Gaming 顯示卡還配備 VRAM 專屬散熱器,以確保溫度低於最高運作溫度規格。
- 更高的平滑度可讓散熱器表面更緊密地接觸晶片,以提升熱轉移的效率。
他们实在是太过相似,以至于在之前TUFGAMINGRTX 3080的外包装盒闹了一个小小的乌龙。 ,包装盒背面的型号印的是RTX 3080,但实际上背面显卡的照片是RTX3090的。 tufrtx 其实在之前评测中我就有发现,只不过当时因为RTX 3090还尚未解禁,所以不太方便讲。
作为旗舰产品,RTX 3090战胜RTX 3080是毫无悬念的,但是领先幅度相比于翻倍的价格来说有些不太好看了。 24GB显存在当前的4K游戏环境下并没有显示出多么大的优势,就游戏方面性价比来衡量的话,显然比RTX 3080差了不少。 性能趕超GTX 1080,功耗發熱控制十分出色的GTX 1070 Ti自月初上市以來便成為NVIDIA新一代旗艦級顯卡中最非常歡迎的型號,成為遊戲發燒友的首選。 光追與2K遊戲的新殺手》一文中已經提過——「英偉達推出全新的SUPER系列顯卡,包含有RTX2060SUPER、RTX2070SUPER和RTX2080SUPER」。 目前英偉達推出了全新RTX20系列顯卡,並逐漸淘汰10系列顯卡,這是硬體更新趨勢。 在選擇RTX2060和RTX2070顯卡時候糾結,RTX2060和RTX2070的性能差距大嗎。
tufrtx: 全新護蓋
開發人員能替 Microsoft Windows 的 PC 遊戲加入更多驚人繪圖效果。 GeForce RTX 顯示卡提供先進的 DX12 功能,如光線追蹤與可變速率著色,提供超逼真的視覺效果與更快速的畫面播放速率,讓遊戲畫面栩栩如生。 透過即時光線追蹤的視覺擬真度,以及人工智慧支援 DLSS 所帶來的終極效能,讓你用前所未有的方式體驗最熱門的暢銷遊戲。 TUF Gaming 顯示卡的組件皆依據耐用性與效能進行挑選。
作為旗艦產品,RTX 3090戰勝RTX 3080是毫無懸念的,但是領先幅度相比於翻倍的價格來說有些不太好看了。 用令人讚嘆的顯示卡效能和流暢零延遲的直播,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 結合新一代硬體編碼和解碼功能,用最精緻的細節秀出你大顯身手的精彩時刻。 全新的 NVIDIA Broadcast 應用程式採用強大的人工智慧功能,提升音訊和影片品質,加上虛擬背景、網路攝影機自動取景和麥克風雜音消除等效果,讓你的直播更上一層樓。 GeForce RTX 30 系列 GPU 提供你所需效能和影像品質,讓你每次都能向觀眾呈現最好的一面。 第二代 RT 核心:體驗比第一代 RT 核心兩倍的輸送量,再加上支援RT和著色計算,可將光線追蹤提升到全新水平。
tufrtx: 7-slot 設計
NVIDIA最新發布的GTX 1650 SUPER是「SUPER」系列定價最低的顯卡。 這款顯卡承擔了NVIDIA圖靈架構在千元級顯卡的重任,相較前代GTX 1650,這款顯卡換裝了換裝了TU-116核心和GDDR 6顯存。 去年的主流級市場,AMD和NVIDIA可謂是打得火熱,兩家均推出了全新製程產品,並且性能上也是不分伯仲,為廣大玩家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性能之戰。 到了今年,AMD和NVIDIA又相繼推出RX 550和GT 1030兩款入門級新產品,至此,新一輪的市場份額爭奪再次開幕。
,包裝盒背面的型號印的是RTX 3080,但實際上背面顯卡的照片是RTX3090的。 其實在之前評測中我就有發現,只不過當時因爲RTX 3090還尚未解禁,所以不太方便講。 顯卡支架挖空,更容易按到PCIE卡扣(個人覺得卡扣沒必要),類似的小細節還很多,整體來說二代的設計更精簡,把空間留給其他零件和風道。 CPU限高85mm,足以塞下大型下吹式散熱器(L12S、大手里劍)。 ▲這才是正面,實際上支援最多4顆2.5吋硬碟或1顆3.5吋+2顆2.5吋,對大多數人也夠用了吧,但筆者會希望提供風扇位,增加風流。 影馳GTX1070大將評測:說起影馳這個顯卡品牌,很多玩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大名鼎鼎的「名人堂」系列。
tufrtx: 無聲殺敵 華碩 STRIX GTX980Ti全面評測
性能趕超GTX 1080,功耗發熱控制十分出色的GTX 1070 Ti自月初上市以來便成為遊戲發燒友的首選。 一、前言:售價7299元堆料狂魔RTX2080玩家力量至尊PGFOC正式發布距離NVIDIARTX2080發布,已經過去了2個月的時間。 不久前,搭載TU116核心的GTX 1660 Ti顯卡上市,這讓不少主流玩家決定放棄RTX 2060,轉投GTX 1660 Ti陣營。 查看ASUS 電源供應器頁面,了解更多我們如何推動產業發展的資訊,並使用ASUS的瓦數計算器來預估您下一套頂級電腦設備所需的功率。 進風和排風的對比則是進風全面獲勝,其實原廠的設定是排風,從前後面板的差異就可以發現,然而實測證明進風的溫度明顯較低。 ▲機殼本體一樣用塑膠袋包著,筆者很討厭用塑膠袋包,因為很難垂直拉出來,建議將紙箱倒放,再把紙箱抽起來。
Phanteks Evolv Shift 2改進了一代悶罐的散熱,增強了顯卡兼容性和安裝難度,散熱瓶頸在於顯卡貼玻璃,可以改用AIR網孔面板,或者(筆者猜測)使用較薄的三風扇顯卡可能效果較好。 Shift 2在改善散熱的同時,整體的質感、做工和結構強度依然維持一代的高水準。 我們知道之前NVIDIA同樣在12nm工藝下發布了三款全新Turing構架顯卡。 一、基本參數對比情況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RX590和GTX1060對比基本參數情況。 ASUS GPU Tweak II 公用程式將顯示卡的調校提升至更高的境界。 它可讓您調整關鍵參數,包括 GPU 核心時脈、記憶體頻率、電壓設定,並能透過可自訂的螢幕畫面即時監控所有項目。
NVIDIA Ampere 串流多處理器:全新的 Ampere 串流多處理器是世界上最快、最高效的 顯示卡架構,可提升2倍FP32輸送量,帶來優異效能。 ▲頂部按鈕,大的是開關,另外兩個是燈控,SHIFT2順應時代把RGB改成ARGB,並且附了5V 3PIN對主板接頭,不然追風者自家的接頭是特規的。 一代的按鍵手感非常之爛,而筆者可以保證,二代的手感依然爛到靈魂深處。 自去年9月的RTX 2080 tufrtx Ti和RTX 2080發布以來,至今已經快要滿一年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足以發生很多事情,這其中就包括越來越多新的遊戲大作開始支持光線追蹤效果。
每一款顯卡晶片推出都有它的意義,當NVIDIA發布GT 1030時,從最頂級到入門級已經基本發布完畢,產品布局已經基本完成。 這款顯卡的入門級定位無疑覆蓋了所有消費級用戶的最後一塊區域,而勝利真的來臨了嗎? 銘瑄在此時也推出了自家的GT 1030變形金剛版,以完成自己的產品布局。 憑藉7nm生產工藝和RDNA架構,AMD不久前推出的AMD Radeon RX 5700系列顯卡在中高端顯卡市場上大放異彩,更高的性價比讓AMD Radeon RX 5700系列顯卡贏得不少中高端玩家的青睞。
一、前言:售價11999元頂級非公ROGStrixRTX2080Ti降臨與Intel公司不同。 NVIDIA來了一次大幅度自我超越,向玩家推出了擁有189億電晶體、晶片面積達到了754mm2的TU102核心。 [來自IT168]【IT168 評測】距離GTX 1080 Ti發布已經過去2個多月的時間了,想必大家已經對這塊准旗艦顯卡的首發評測瞭然於胸。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之前其他媒體的評測大多是從單卡角度切入,很少有同時對比兩塊顯卡的評測。 採用 GeForce RTX 30 系列 GPU 和 NVIDIA G-SYNC 顯示器。
▲首先會注意到的是二代去掉了Enthoo之名,可能是覺得名字太長吧。
在豐富的功能中也包含先進的風扇控制,協助使用者發揮顯示卡的最高效能。 背面大部分由保護性金屬背板包覆,此背板具有明顯、寬大的通風口。 在顯示卡下方,GPU支架可在晶片與散熱器之間提供一致的安裝壓力。 配置位置極為便利的雙 BIOS 開關讓您無需軟體就能自訂顯示卡的預設效能設定檔。 TUF Gaming 顯示卡運用我們通過實證的軸向式風扇,以三個風扇協同運作以滿足 NVIDIA tufrtx 全新高效能設計的需求。 這些風扇倚賴雙滾珠軸承設計以確保一致的效能,以及比油封軸承及其他軸承類型更長的使用壽命。
tufrtx: 全新方向
下方設有獨立散熱器,可讓顯示卡和記憶體在嚴密的控制下持續散熱。 其他功能包括 TUF 組件、全自動製程技術、全新顯示卡支架及背板通風口,使 TUF 成為理想的強大電腦。 推薦給正在尋找穩定、耐用「硬派主張」的電腦組裝者,裝備TUF GMAING顯示卡做好戰鬥準備。 從以上測試可以發現風冷模式下,CPU溫度皆在93~94度之間,其實就是AXP90純銅的散熱極限,筆者會更推薦L12S、大手里劍這類採用12公分風扇的大型下吹散熱器。 此外,風冷模式下的顯卡溫度也要比水冷模式更低,這也是我比較推薦SHIFT2採用風冷的原因。
除了頂級電感與 MOSFET 之外,符合軍用等級認證的電容器使 TUF 在競爭產品中名列前茅。 PCB 背面的平滑接合以及免除人為錯誤,可確保每個顯示卡都符合我們嚴格的規格。 最終,顯示卡皆必須通過 144 小時的嚴苛驗證試驗,確保在關鍵時刻發揮完美的效能。 第三代 Tensor 核心:結構性稀疏和先進人工智慧演算法(例如DLSS)使輸送量提升到2倍。 現在,該核心可支援高達8K的更新率,極大提升遊戲效能和全新的人工智慧功能。 在游戏方面,RTX 3080和RTX 3090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这样一个现实。
以更快的速度捕獲目標、做出反應,並透過革命性技術套件提升瞄準精準度,以衡量並最佳化競技遊戲的系統延遲。 全鋁護蓋為 TUF Gaming 顯示卡提供強大的保護,實用的工業設計和灰階配色,可輕鬆與任何電腦搭配。 他們實在是太過相似,以至於在之前TUFGAMINGRTX 3080的外包裝盒鬧了一個小小的烏龍。
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tufrtx Ti 已進行精簡並重新構建,以提供更強大的電源和散熱能力。 新型全金屬顯示卡護蓋包含三個採用耐用的雙滾珠軸承設計的強力軸向式風扇。 風扇旋轉已經過最佳化以減少亂流,而靜止模式可讓三個風扇在低溫時全部停止轉動。
使用AIDA64 FPU和FurMark烤機測試,燒機十分鐘後,使用HWiNFO紀錄一分鐘的平均溫度。 ▲原廠附贈一顆14公分ARGB風扇,追風者的風扇其實蠻好的,但是接頭是特規,可串聯到機殼再接到主板。 ▲二代將USB孔改到底部,筆者非常喜歡,除了不破壞整體感,插個無線接收器和隨身碟也非常方便。 二代的網孔改成金屬,缺點是孔洞較大,以及無法快拆清理灰塵(還是可以拆,只是很麻煩)。 ▲頂蓋打開,主板和顯卡IO全部朝上,顯卡位置相較一代有稍稍下移,可避免螢幕線被頂蓋壓折(雖然我用一代這麼久也沒問題)。
隨著NVIDIA GeForce GTX 1050Ti的正式登場,各大顯卡廠商也紛紛推出了自家的非公版產品。 當然,ROG玩家國度也不例外,其在最近也推出了自家的ROG STRIX-1050Ti-04G-GAMING顯卡。 其實在之前評測中我就有發現,只不過當時因為RTX 3090還尚未解禁,所以不太方便講。 為了讓熱源有效地進入散熱鰭片,以便透過強力的軸向式風扇將其排出,我們運用可在顯微層級上提升散熱器表面平滑度的製程。 更高的平滑度可讓散熱器表面更緊密地接觸晶片,以提升熱轉移的效率。
2018年的那個秋天,NVIDIA tufrtx 圖靈核心顯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名叫光線追蹤的新世界,美奐絕倫的特效讓玩家們心馳神往。 NVIDIA DLSS 是種突破性的人工智慧渲染技術,可透過 GeForce RTX 上的專用人工智慧處理 Tensor 核心提升畫面播放速率,但又不會犧牲影像畫質。 如此一來,即有更多效能空間可提升遊戲設定以及解析度,進而獲得卓越視覺體驗。
在遊戲方面,RTX 3080和RTX 3090很好的爲我們詮釋了「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這樣一個現實。 作爲旗艦產品,RTX 3090戰勝RTX 3080是毫無懸念的,但是領先幅度相比於翻倍的價格來說有些不太好看了。 24GB顯存在當前的4K遊戲環境下並沒有顯示出多麼大的優勢,就遊戲方面性價比來衡量的話,顯然比RTX 3080差了不少。 在遊戲方面,RTX 3080和RTX 3090很好的為我們詮釋了「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這樣一個現實。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