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懶人包

和梓倪約在寶藏巖裡尖蝌咖啡廳訪談,她與想像中的藝術家打扮沒有兩樣,外表酷酷的但其實個性超活潑。 只是她在建築設計畢業後並未繼續朝這方向走,從小就對聲音和光影很敏銳的她,全身投入探索其中,實驗兩者的可能性。 展出作品《直角》不走大鳴大放路線,當你以為走進空無一物的展間,透過開關門,會接收到不同的光和聲音效果,用內斂而沉靜的方式,帶著觀者一同感受「私密」與「敞開」之間的微妙拉扯。

何27日澄清,畫作是以裝置藝術放置在走廊上展演,並不是放在回收區。 對此,媒體人羅旺哲替何志偉抱屈,並認為選戰倒數一個月,各陣營都在團結衝刺時,綠營反而在黨內「獵巫、找戰犯」。 回顧台灣的80年代,在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下,視覺藝術、劇場、新電影、音樂、文學等各領域相互交織,由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學者黃建宏共同策展的《狂80: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由檔案、藝術作品,帶觀眾反思台灣曾在什麼狀態下而有此連動性。

六、 鼓勵學生參予國際競賽,不但有利於培育學生的世界觀,也提高本學院的國際能見度,尤其是電影系在這方面的表現特別突出。 臺藝大為全面提升教學品質與行政服務空間聚落化,近年來持續投入空間場域的調整與美化。

省立師院亦在1948年成立四年制的音樂學系、藝術學系,專責培養中等學校音樂、美術師資。 臺灣自古以來社會中的藝術成份基本上充滿南島語族的風味,深具藝術張力,大多以雕刻、陶藝、織品等方式呈現,其中雕刻及陶藝以排灣族最為傑出,而織布以泰雅族最著名,隨著東亞地區的到來,一些手工藝隨著漢人的移居逐漸落腳於臺灣,例如寺廟、雕刻、活字、算命、歌仔戲、婚喪喜慶、辦桌文化、等等。 加上台灣原住民意識抬頭,增添不少色彩,使美術發展綻放出多采多姿的面貌。 人文學院下設有五個教學單位,分別是通識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含博士班)、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中華藝術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以及二個研究中心──藝文專案管理研究發展中心、中華藝術研究中心。 未來將朝向「藝術教育整合」的目標發展,使人文學院成為與專業藝術教育統整的學術平台。

台灣藝術: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 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17日舉行「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展覽將透過百餘件作品,呈現影響李梅樹創作生涯的。 行政院長蘇貞昌受邀參觀畫展時指出,大家應該要好好認識台灣的藝術大師,彰顯對台灣這塊土地上情懷。 推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工程及攝影相關研究及推廣、人才培育、作品典藏工作等軟體建置工作,自104 台灣藝術 年起已陸續完成臺灣攝影史綱內容撰寫、臺灣攝影家口述影音拍攝、臺灣及國際攝影產業發展調查與分析研究、攝影文化資源調查、攝影資產入藏及數位化、攝影主題展覽等活動推廣。 透過當代視野與觀點,鼓勵當代社會重新發現臺灣豐富的在地文化資產,從梳理地方歷史記憶,聯結地方藝術文史記憶,建立臺灣主體史觀。 推動「臺灣藝術史料蒐集、保存與研究出版」、「臺灣近現代美術代表性藝術家重要作品」等臺灣經典藝術作品的典藏、研究、詮釋、教育推廣及展示。

屏東落山風藝術季,為全台灣唯一以風之名成就的藝術盛典,2022年以「未來.風動」為題,指出一切因風而起,不僅是島國南方季節的號召,也是藝術家的挑戰與追尋,也串起了旅客的驅動與停留。 臺灣藝術研究院舉辦2017台 灣 國 展油畫比賽,即日起開始徵件,首獎新台幣40萬元,歡迎藝術家參賽。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來臨,社會變遷、生態環境的改變、地球村的形成、藝術與科技的整合、多元文化,以及對各族群、社區文化的尊重,使藝術創作與文化涵育的結合更深,此乃本校設置人文學院的宏旨所在。 表演藝術學院目前包含四個系所合一的學系及一個博碩士班:戲劇學系與碩士班、音樂學系與碩士班、中國音樂學系與碩士班、舞蹈學系與碩士班及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博碩士班。 五、 強調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從本質觀之,無論電影、印刷、攝影或廣播電視等不同學科,藝術的創作均需要建立在善加掌握科技工具的基礎上,才能達成。

台灣藝術: 臺灣藝術

Doodle《吻》、及有「奈良美智接班人」稱號的療癒藝術家山本麻友香《大耳狐男孩》、《小白熊男孩》等作品。 另於107年舉辦世界咖啡館活動,邀集歷屆MIT新人藝術家分享藝術職涯經驗,並協助建立資源網絡。 依據「文化部視覺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輔導補助視覺藝術界辦理各項展覽、教育推廣、培育當代視覺藝術專業人才,以利穩定發展,強化政策性國際性、實驗性、扎根性,維護文化多樣性。 視覺藝術業務將透過鼓勵籌辦藝術展覽活動、出版美術評論及專書、培育藝術創作人才、提升公共藝術執行力、藝術產業等領域之扶植與政策推廣,以促進臺灣視覺藝術蓬勃發展。

席時斌的作品主題時常利用神話或是想像故事呈現,多以不鏽鋼做為主要媒材,搭配木材、玻璃、壓克力等拼接組合,製作程序相當複雜,一件作品的3D繪圖就必須花近一年時間完成。 藉由各種零件層層堆疊的組合,在聚光燈照射下,鏤空雕花所產生的影子與作品結構,形成如劇場般的光影效果。 如此強烈的視覺感,透過動物、宗教、文化圖騰所構成不同的型態,讓不銹鋼骨架彷彿有了生命,頓時飛躍起來。 陳界仁的作品強烈反映台灣某些時期的社會樣貌,擅長透過影像將社會中詼暗不明的政治操控、權利關係以及被壓迫的生存狀態,毫不掩飾的展現出來。 不過他的作品在國外比在國內受歡迎的多了,這說來有些吊詭,但大概也是我們太習慣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怪事,陳界仁的作品反倒提醒我們這點。 其實陳界仁也不算是社會運動的狂熱份子,不過假如你是極度厭倦社會亂象的人,那他的作品應該會激起你神經活絡的樣子。

台灣藝術: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商業及傳播的緊密結合,使社會價值與美學價值更趨於模糊,人們也更為遠離了藝術的真實主體。 另一方面,隨著台灣史的研究和建立更為具體,台灣美術史的面貌更為清晰的浮現出來,藝術的本土意識無疑更為成熟,本土化的動機也更為明確而有力。 鹽月桃甫運用油畫媒材表現台灣特有的自然與人文風土,對近代臺灣美術發展有重要貢獻。 1930年10月,霧社爆發了日本統治殖民史上最嚴重的原住民反抗事件,對原住民有深刻感情的鹽月桃甫,創作了多件以霧社為題材的作品,表達對原住民的關懷,及對統治者殘暴行為的矛盾心情和沉痛的反省。 師範學校或師範專科學校皆以培養小學師資為主,中等學校師資的培養則以省立師範學院負責。 師範專科學校為五年制教育,學生在第四年之後依個人志願進行分組,各地的師範學校大多設有體育、音樂、美勞、輔導、行政、特殊教育、幼兒等教學分組以培養各專業領域之師資,同時亦有部分師專採獨立成科的方式,如臺東師專設有當時全國唯一的國校體育師資科,臺中師專亦曾在1946年開辦過僅招收一屆的音樂師範科及美術師範科。

  • ONE ART Taipei 2023 藝術台北 疫情逐漸趨緩之下各國邊境大開,促使國際間的實體交流活動熱絡,積壓的藝術能量也正猶如活水般豐沛地流動,於此同時,自2019年開始舉辦的「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正式宣布第五屆將於2023年1月13日至15日在「JR 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舉辦。
  • 後疫情時代並歷經全球政治局勢變化風暴的此時,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與法國南特當代藝術中心共同組織策畫的《暴風之眼》主題展,7組台灣藝術家以親身見證的國際情勢變化,糅合台灣獨特的平靜與躁動共存的視角,回應全球迎對的不確定性未來。
  • 藉由各種零件層層堆疊的組合,在聚光燈照射下,鏤空雕花所產生的影子與作品結構,形成如劇場般的光影效果。
  • 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育組、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育組、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教學組、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鋼琴教學組等。
  • 他們與上篇現代藝術家最大的差別,除了在於多元媒材的使用之外,現代藝術過去強調與古典主義的對抗,而當代藝術則多元的處理當今全球化爆炸性的議題,更深入的以創作者角度詮釋社會樣貌。
  • 曲德義在創作上擅長運用堆疊及削減等安排,於平面畫布上營造充滿跳躍與對話的空間,在取得巧妙視覺平衡的同時,也暗示著遼闊的感官延伸;相較之下,林鴻文的創作都是他面對當下生命狀態最直接了當的反映與投射,也是自身與宇宙之間的對應,無論是繪畫或雕塑,始終俐落清爽,充滿了禪偈般的自在與寫意。

1992年「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的基調,仍然延續著這種辯證的人文特色,葉竹盛、陳榮發、顏頂生、黃宏德及林鴻文所表現的不妥協仍是一貫的,尤其是葉竹盛的作品,直接以藝術文類的書頁作為畫材,將顏料潑灑或抹塗於其上,構成強烈的嘲謔及否定的意味,從根本上藐視既有的藝術理論和批評。 這不但顯示「南台灣,新風格」對當前台灣藝壇的立場,另一方面更彰明了台灣藝術的語言系統、價值體系、思想體系的分歧和多元,已發展到了非同類的美學觀不但不再互相參照,甚至還互相排斥的地步。 以「南台灣,新風格」多年來常用的創作形式;裝置藝術來說,它僅是後現代藝術的各種表達方式之一,其他如新幾何主義、新表現主義、新抽象、新形象⋯⋯等,也各領風騷,誰是主流,誰非正統,本不應成為爭議或互為拒斥。 如何在眾多藝術主張中尋求共識,避免美感價值迷失的深化,可能是從反面思考「南台灣,新風格」所得到的一個啟示。

台灣藝術: 迎接新時代 台灣藝術家反映暴風之眼

評審團隊一致認為,葉庭羽使用粉紅色創新手法,讓主題有張力、很吸睛。 視覺藝術範疇除傳統繪畫、雕塑、攝影之外,更包括藝術與科技結合之媒體藝術等各類新興的創作型態,視覺藝術環境在多元創作自由風氣及歷年相關扶植計畫下,已然蓬勃發展,藝術創作的國際性、實驗性、扎根性、文化多樣性成為不可忽視的塊面,在即將邁入新里程的臺灣視覺藝術發展上,文化部將透過與專業中介組織密切合作與分工,多元聚合藝術發展能量。 時隔兩年,重新檢視台灣的藝術界,文化商品化的趨勢非但沒有趨緩,反而有日益加強的趨勢。

10、向代表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服務或產品的公司提供資料,以便向你提供產品或服務 (若我們沒有事先通知你,這些公司均無權使用我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外的其他用途)。 8、在以下的情況下,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向政府機關、其他人士或公司提供你的個人識別資料: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資料前取得你的同意。 5、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自動接收並紀錄你瀏覽器上的伺服器數值,包括互聯網協定位址 、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中的資料及你要求取用的網頁紀錄。 1、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用戶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商業伙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展覽將於 11 月 5 日開 幕,持續至 2023 年 1 月 14 日。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位在彰化永靖的辦公大樓一樓,提供各界藝術工作者和團體辦理藝文展覽,累計觀展人次達16萬,此次展期即日起至2月28日,開放免費參觀。 當年為了偷渡到美國,他搭著一艘貨船,在經過費城附近時,縱身一跳,成為美籍台裔行為藝術家。 或許,很多人對於行為藝術抱持很大的疑惑,質疑這樣殘忍,有時甚至不人道的方式是否能夠叫做藝術? 他自述:「我只是想說藝術可以是什麼,藝術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能量或力量,讓你得到一條存在之路。」也許,真正身體力行的震撼感,更為直接、更血淋淋吧。 如果你認為藝術家沒日沒夜,瘋狂創作的行徑跟瘋子沒什麼區別,那你大概只說對了一半。 曾經有位行為藝術家,為了探討生命存在和時間流逝的議題,把自己關在閣樓一個六平方米不到的籠子裡整整一年,不與人交談也不接觸任何跟外界連結的事物,可說是另類的慢性自殺!

視覺藝術是當代藝術核心,是所有藝術的美學基礎,亦為文化國力的表徵,為支持藝文自由創作表達,構築視覺藝術發展的堅實平台,文化部在系統性的策略下,培育優質藝術人才,鼓勵創新與開發,維護創作環境與權利,完善展演軟硬體及加強保存研究,並促進文化近用,讓臺灣藝術文化的美感關懷與人文感動,豐厚國民美學、展現國際形象。 目前台灣藝術研究學者論調,經常以時期區分,可分為早期、中期、近期。 早期的台灣藝術,大多從1895年台灣正式邁入日治時期開始算起,創作的範圍有很大一部份是油畫。 近期的台灣藝術區分的時間點較模糊而且具有爭議,如以台灣當代裝置藝術的起點算起,應可以將198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為一個時間點。

台灣藝術

整體來說,台灣的藝術趨勢,在這兩年間不但沒有改變,而且有更加強的傾向,市場取向及本土意識仍主導著藝術家的創作方向。 基本上,市場取向毫無疑問的將造成「為了目的的無目的性」繼續深化,文化市場的供需原則決定創作的生產,藝術品味將更大眾化,包括泛商品化、泛政治化、泛社會化,其結果是非藝術的特質大量滲透到藝術創作的領域中,藝術本身的特性相對的趨於薄弱。 藝術家在市場及傳播媒體的牽引下,最容易喪失的就是創造的內在自主性,這對藝術創作水準的提升無疑是有害的。 曾經留學英國學習水彩的石川欽一郎,任教臺北師範學院時創立了臺灣最早的美術運動團體,揭開臺灣美術運動的序幕。 〈臺灣次高山〉是藝術家描繪台灣風景的傑作之一,掌握水彩的特性,畫面以三等分區分,並以輕盈簡潔、明亮浪漫的色彩貼切地表現出台灣陽光強烈照射的特質。 本次特展邀集藝術家、作家與音樂家跨界對話,並融合金典獎得獎作品,於本館後方葉石濤廣場,打造四座藝術裝置及八件聲音裝置。

這種辯證式的思考及創作態度,「南台灣,新風格」始終保持著,大體上說來,他們具體而微的表現了台灣藝術的整體走向,把一種源自現實社會卻又反現實社會的人文特色突顯了出來。 然而,藝術家的內在自主性之削弱,卻因本土意識的漸趨成熟,得到某種彌補。 換句話說,由於藝術家的本土自覺更強烈也更明確,其氣度與格局皆迥異於七○年代的鄉土主義,而能真正站在本土的立場上思考,並反映本土的需要從事創作,而不再是附麗外來的觀念或流派。 台灣藝術 這種自主意識的建立,對台灣的藝術而言,其意義甚至超過所謂的「尋根」;因為唯有如此,藝術家才是真正的認同這片土地,無論他採取的哪一種創作方式或表現哪一種風格,其眼光與心思都落實在現實中。 所以,在美學與社會學的雙層意義上,台灣的藝術已不再是往昔的框框格局,或搖擺於傳統與西化之間,或躊躇於具象與抽象之間,而是透過參與社會及批判社會把現實轉化成為另一種人文情節。

台灣藝術

視覺藝術業務之推展,以支持新銳創作、整備藝術創作環境、健全藝術產業發展環境為目標、落實藝術扎根,提升公民美學素養,強化公眾文化近用權。 自1986年成立以來,「南台灣,新風格」的成員:葉竹盛、楊文霓、洪根深、張青峰、黃宏德、陳榮發、曾英棟、顏頂生及林鴻文,顯然是自覺的在台灣後現代過程中踏出他們藝術的腳步。 數年來,他們立足於南台灣的土地上,以地域性的自主意識,企圖打破台北領有全島藝壇的主導權,並直接對商品化及傳播扭曲的藝術環境採取不妥協的創作態度,透過不斷的反思及實驗,嘗試與社會建立一種既反映又批判的互動的關係。

哈柏瑪斯認為,唯有持續的批判及懷疑,用理性對一切商業及傳播的強勢侵蝕力持不苟同的立場,才能在這個已趨混亂的異化社會中重整多元與共識間的矛盾。 2000年代開始,各師範院校中的音樂教育、美勞教育的學系或研究所陸續調整、轉型為非師資培育系所,如2004年臺北師院傳統音樂教育研究所改名音樂研究所、國立臺南大學美勞教育學系改名美術學系;2005年屏東師院音樂教育學系改名音樂學系,而新竹師院及花蓮師院的音樂教育學系及美勞教育學系,亦依序改名為音樂學系及藝術與設計學系。 其中反其道而行的是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再2005年成立了碩士班並分設音樂教育組。 198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立音樂學研究所並設置有音樂教育組,乃台灣第一個音樂教育碩士。 台灣藝術 1987年,當時全臺九間師範專科學校,全數升格為師範學院,原有的國校師資科或普通科等改制為四年制的初等教育學系,而師專時期的教學分組亦逐年獨立成單一學系,如就在九間師專升格為師院的當年,臺北師院、臺北市立師院都成立了音樂教育學系;新竹師院則成立了臺灣第一個美勞教育學系,往後數年內各師範院校漸次成立音樂教育學系或美術教育學系。

2006年,北市教大視覺藝術研究所與美勞教育學系整併為非師資培育的視覺藝術學系(含碩士班);臺中教大美教系改名美術學系、音教系改名音樂學系;屏東師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改名視覺藝術學系。 2007年,北市教大音教系改名音樂學系,同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成立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 至此,臺灣各師範院校中的藝術師資培育學系已全數調整為非師資培育學系,但各校轉型後的音樂學系,及部分不具備師範院校背景的一般大學的音樂學系,在大學部或研究所階段設有學籍分組或教學分組的音樂教學組、演奏教學組等,延續了音樂師資培養的功能。 2008年,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併入國立東華大學,成為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 2009年,新竹教大美勞教育研究所併入藝術與設計學系為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2010年,於前兩年輔併校的國立東華大學,其原屬花蓮教大的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與原屬東華的民族藝術研究所整併並新設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2016年,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併入了國立清華大學;2017年,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兩碩士班整併,宜花東及屏東地區最後一個藝術教育研究所走入歷史。

盧明德近來戮力發展的「偽自然」系列作品,開門見山地宣告了其反叛再現自然之傳統美學的藝術實踐,輕盈淡雅且饒富閱讀趣味的畫面非僅是物種生態的擬態與演化,而是會隨觀者的丈量、探測與思辨而孕育出更多想像連結的有機體。 面對這個已發展了將近一整個世紀的藝術思想及形式,來到今日如何能持續生氣勃勃地開拓出得以回應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不但是許多藝術家無可迴避的重要課題;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對於觀者的叩問及挑戰。 維吉尼亞州Harbor for the Arts藝術節於2013年獲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 Our Town計畫獎助,鼓勵以創意的方式帶動城鎮的新生及永續經營。 Renata Sheppard 女士以出生地Cape Charles鎮為起點,發起了Harbor for the Arts藝術節,利用全鎮的公共空間舉辦了免費的舞蹈、音樂、戲劇…等動態藝文活動。 06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 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 基金會表示,植物學繪畫透過藝術家的寫實筆觸,精確地描繪植物的形態特徵,即使照相技術不斷進步,植物學藝術仍呈現科技無法取代的溫潤質感。

秉持本校培育德術兼備;求真、至善、唯美之教育方針,以表演藝術理論探究為基礎;充分發展戲劇、音樂、國樂、舞蹈各專業領域之基本特質,並以創作力之強化、跨領域合作表現、國際視野孕育、優秀師資延聘等方式,培植當代具表現能力之表演藝術人才為目標。 本研究所的設立宗旨,主要是結合「科技產業」與「文化創意」,以本校多元的藝術教育為基礎,從體驗地區的文化特色,透過文化創意加值設計,經由文化、創意與設計的過程行銷台灣,以達到「文化創意,社區營造,生活設計,行銷台灣」的目的,並透過「文化創意加值產品」發展「產業在地化」,再經由「地區創意產業」發揮「地區知識經濟」目標。 烏雷:無量之物 昊美術館 2022年11月13日~2023年3月12日 德國著名藝術家烏雷(Ulay,原名Frank UweLaysiepen)2020年離世後的首場亞洲機構展覽「無量之物」於11月13日在昊美術館正式開幕,共展出七十餘件作品,集大成地突顯烏雷在拍立得攝影、身體和行為藝術上的多樣性。 百繪詩采 再現容顏–新竹公會堂開幕展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美學堂 2022年10月21日~12月18日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之歷史建築「新竹公會堂」跨越百年歲月,修復完工後重新開放公眾使用參觀,以活化空間並讓民眾認識新竹公會堂在公民生活美學教育重要性、熟悉臺灣本土歷史及都市紋理發展進程。 「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是第二次遠從台北來到彰化成美藝廊展出,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陳安瑾理事長表示,三年前偶然從網路上看到位於彰化永靖苗木之鄉的成美文化園,保存著一棟百年古厝,雕琢著美麗的庭園景觀,和植物展覽繪畫主題非常融合,希望透過成美藝廊的作品展出,讓民眾能一窺植物學繪畫藝術的奧妙。

因藝術商品化及傳媒感染效應所導致之藝術家個人創造內在自主性的薄弱,以及因台灣之發現所激發之整體藝術界本土自主意識的成熟,既矛盾又契合的並陳於當前台灣的藝術表現中。 台灣藝術 這正是後現代藝術共有的面貌,亦即建立反映自我本土體系與美學價值分歧所導致的多元但卻無共識,並存於藝術的創作領域中。 從這個角度看,台灣藝術的發展趨勢是與國際當代藝術的面貌及內涵若符合節的,因此也面對著相同的課題,那就是德國當代思想家哈柏瑪斯(Hobermas)提出的「未完成的現代性」觀點:主張個人對商業化的傳播社會應自覺的採取批判與理性質疑,以建立人文的共識。

後疫情時代並歷經全球政治局勢變化風暴的此時,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與法國南特當代藝術中心共同組織策畫的《暴風之眼》主題展,7組台灣藝術家以親身見證的國際情勢變化,糅合台灣獨特的平靜與躁動共存的視角,回應全球迎對的不確定性未來。 文化部以軟體帶動硬體升級,推動藝文專業場館營運升級及硬體整備,輔導縣市檢視文化生活圈內藝文資源及需求,發展在地文化獨特性,強化整體藝文發展。 自107年起持續透過「推動藝文專業場館升級計畫」,以文化生活圈概念盤整升級視覺藝術中小型場館,提升公立美術館及展示空間之專業營運能量,導入專業策展人營運機制,結合在地藝術團隊與在地藝文資源強化展覽及推廣活動質量,並改善強化專業典藏空間及設施,進而提升文化生活圈優質文化服務,協助縣市政府形塑在地藝文特色及建構國際文化識別價值。 臺灣藝術史長期以來未有效地系統化建構,主體論述多個時期未能接軌,面對數位資訊界面的快速更迭,面臨另一種「斷裂」情形。 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將以美術史、音樂史、工藝史、文學史、建築史、表演藝術及影視音史等為主要內涵,以軟體帶動硬體,透過史料文獻蒐集、典藏、研究、展覽與詮釋,重塑藝術館舍之定位及功能,建構臺灣藝術史發展脈絡,形塑以臺灣為主體的史觀,強化臺灣在國際藝術版圖的地位,並與亞洲、國際當代藝術建立連結關係,串連亞洲區域、國際間的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 2005年,僅餘的五間國立師範學院:臺北師院、臺北市立師院、新竹師院、臺中師院及花蓮師院,皆改名為教育大學;同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這是臺灣第一個非師範體系大學所成立的藝術教育研究所。

曲德義在創作上擅長運用堆疊及削減等安排,於平面畫布上營造充滿跳躍與對話的空間,在取得巧妙視覺平衡的同時,也暗示著遼闊的感官延伸;相較之下,林鴻文的創作都是他面對當下生命狀態最直接了當的反映與投射,也是自身與宇宙之間的對應,無論是繪畫或雕塑,始終俐落清爽,充滿了禪偈般的自在與寫意。 同時擁有建築與金工的專業背景,郭思敏將之鎔鑄在其深具極簡造型美感的金屬雕塑作品當中,讓觀者得以遊走在虛實呼應的精神場域;有著類似的取徑,陳建榮則往往在畫面中描繪出他憑空杜撰的類建築結構,草圖似地自混沌中一分一寸地浮現、塗抹或消逝,藉此詩意地揭櫫人與空間二者的關係流變。 村上春樹這裡所提及的「故事」,若果以「藝術」代入時想來亦無不可——尤其是只透過顏色、筆觸與構圖等,純粹注入創作者的個人情感與意念,而不憑藉內容來表達敘事的抽象藝術,似乎更為適切。 藝術節不僅帶動了小鎮的人氣,更豐富了小鎮的藝術氣息,因此吸引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藝文工作者參與。 05202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藉由「陶藝如何成為社會新動能」的提問與觀察,呈現陶瓷與人類生活交互影響,並以多元、永續、創新為地方帶來養分。 小時候媽媽總是說餐桌上不能玩食物,但長大後卻發現這是一種藝術,來自加拿大的視覺藝術家Gab Bois把食物玩出了創意及美感讓人不得不讚嘆這一個個鬼靈精怪的點子全是有趣的傑作,無論是各種食物還是生活日用品只要經過她的手瞬間就成了一種新的時尚元素。

傳播學院目前包含三個系所合一的學系及一個研究所:圖文傳播藝術學系與碩士班、廣播電是學系與碩士班、電影學系與碩士班及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碩博士班。 和國內其他傳播學院比較,在社會、人文、資訊等面向外,特別著重傳播內容在藝術方面的表現,以及與科技之間的結合。 設計學院目前包含三個系所合一的學系及一個博士班: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與碩士班、工藝設計學系與碩士班、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與碩士班及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 2022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古典芭蕾舞劇《舞姬》La Bayadère於12月10、11日在臺藝表演… 2022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壓軸節目《單身租隊友2》,於12月23至25日在臺藝表演廳共帶來四場次演出…

台灣藝術: 台灣國家戲劇院

藝術創作及設計專業人才之養成結合藝術家、設計師、專家與研究者的力量,通過藝術、工業和科技的合作方式,達到「藝 術與技術」的知識融合與生活實踐。 配合社會脈動推動文創產業與藝術設計之發展以文化創意產業內含為基礎,結合設計與藝術,以培養具有人性、感性與理性之設計 專業人才為目標。 本所係結合台灣藝術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系所之既有教學資源與設備於針對創意產業未來整體發展需要,設置一具有縱向連貫各主要設計與藝術專業,以及橫向整合管理行銷、工程技術、智財法律、產業創新等領域之「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 台灣藝術 先知乍現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 2022年11月5日~2023年1月2日 成立於台南國華街的暮拉多元藝術空間,藉由多元藝術創作樣貌,找尋人與藝術連結的無限可能。 在11月5日開展的「先知乍現」,邀請水谷篤司、夏愛華、許唐瑋、黃建樺、蔡宜儒、毛毛等六位不同創作方式的藝術家,從媒材寓意、身體動勢、遊戲場ING三大面向切入,提供觀眾欣賞作品時豐富的想像空間,以及不同的解讀語彙。 2023 ART FUTURE藝術未來 邁入第五屆的ART FUTURE,2023年1月於台北君悅酒店舉辦,結合當代藝術博覽會與國際獎項的ART FUTURE已逐漸奠定了聲量與展會風格,並成為推廣亞洲年輕藝術家的藝術盛會。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