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藝術基金會7大好處

而在本次展出的「魔地佛」系列新作,係延續「巨神連線」、「地獄空」的脈絡將黑白底片轉為錄像,反思《楞嚴經》的「相皆虛妄」之要旨,探討死後的天堂/地獄概念,更意在做為後疫情時代的警世圖鑑。 決選委員負責從入圍作品中,以討論及票選方式,選出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台新表演藝術獎、台新視覺藝術獎得主各一名。 在過往,被提名作品一定有他超越其他作品的原因,而今天表演藝術跟劇場特殊性的關係,卻有難以在另一場域中再現。 下半場座談首先由策展人姚立群開場,介紹這次的藝術家李慈湄,李慈湄由《群眾》到《一個人的群眾》的創作經驗談起,《群眾》曾獲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主要聚焦在社會運動(社運)裡的「個人」。 李慈湄認為,社運總是集體性的,個人經驗在這樣的集體性裡,感受到的孤單、迷惘,以及無法跟別人溝通的事情,是她在作品中想要傳遞的經驗。

台新藝術基金會

由台新金控支持的台新藝術獎,持續20年不間斷的為大眾推舉具深刻創見、形式卓著的展演作品,其彰顯時代精神與當代思維的指標,也成為台灣多元文化的折射與印記,每季的提名發布、年度評選均是藝文界關注的大事。 因為受到紀神父和藝術中心空間的支持下,劇團開始邀請卓明、劉克華等台北劇場師資南下授課、導戲,大有從玩票性質走向專業的意味。 台新藝術基金會 由於疫情三級警戒數次延長,今年「第19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歷經一次延期,終於7月10日首次以「網路直播獎項揭曉」方式取代實體的「頒獎典禮」,自15組入圍作品當中,頒發獎金各100萬元的「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獎金150萬元的「年度大獎」三大獎項,總獎額350萬元。 五項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包括提名觀察團代表:郭亮廷、郭昭蘭,特聘委員:邱坤良、陳郁秀、阮慶岳、陳昌仁,以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代表:林曼麗、吳靜吉、石瑞仁,經過重重討論,從年度提名觀察團共同推薦的十四件初選入圍名單中脫穎而出。

台新藝術基金會: 評選辦法

本展以「NEXT」為題,以得獎藝術家的「現在進行式」為主體,正是與獎項精神的相互呼應。 身為本次展覽總策劃林曼麗則表示,這次的展覽前期,幾乎找回了所有得獎藝術家一一面談,展場作品皆由藝術獎歷屆得主共同策畫,並試圖創造出「突破框架」的展覽,亦是她專業策展生涯的一個重要挑戰。 她感謝台新藝術獎20年來對台灣藝術家的支持,在很多藝術家人生最關鍵的時刻,給予支持,讓很多精彩的創作不斷發生。 《玄奘》以極簡的舞台、色彩與劇場元素,緩慢鋪展虛與實、顯現與隱無之間的無盡轉換。 畫師以身體在場的方式進行繪畫,並以不同的手感符號,凸顯炭筆與白紙的物質構成,修行者以身體在場的方式,行住坐臥,貼擠日常與無常,成功展現時間在靜默劇場空間中的流經。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首次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涂維政」之名其實被隱匿起來,許多人誤以為是考古特展,並且為了營造當時流行國外借展的排隊人潮,他還找復興商工學生來排隊拍照。 在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他自認是少數會去思考傳統形制的當代藝術家,此系列作品甚至形成了專屬於「卜湳文明」的樣態,但也因為有太多人信以為真,使他不得不加入一些明顯的「暗示」。 許家維的創作反映出對於人、歷史與土地連結之關注,然而他更看重影像拍攝的背後行動,無論拍攝的是真實或虛構的內容,都是一群人在特定空間共同進行一件事,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 本次展出的《廢墟情報局》,以泰緬邊境的回莫村之情報局遺址為據點,邀請曾在此工作的老兵與現今駐紮的泰軍共同觀看猴神哈努曼(Hanuman)的木偶戲表演,由前情報局長官擔任旁白,穿插講述著神話故事與過去情報局的舊事,並攙入現場觀劇者所處的現在,以三條敘事線揉合關於傳說、記憶、政治層面的複雜歷史語境。 黃明川首先以獨立製片三部曲《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與《破輪胎》(1999)的核心意識談起,作為橫跨實驗電影、紀錄片界線的影像創作先鋒,觸及社會、政治、藝文等公眾面向。

台新藝術基金會: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7/2週六下午2點 獎項揭曉線上直播

當時的工作面向,包含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充實鄉鎮展演空間、輔導縣市建立文物館藏等等。 這些政策的實踐,幫助許多社區成立自己的文物館、典藏館,一步步完整社區文史的保存。 媽媽們的生活沒有改變,仍一樣需要相夫教子、晨起勞動工作,隨時間流逝也成為阿嬤,幫忙子女顧孫。

「台新藝術獎」的運作,包括專責提名觀察人的機制、透過網路功能建立公眾參與討論的管道、定期公佈提名、複選、國際決選的程序,對外推廣宣達和封冠的儀典。 藉由專業人士的參與和各方力量的投入,使一個藝術桂冠的打造,能兼及文化環境的改善,及縮短藝術與民眾的距離,讓創意的活動與美感的事物自發地融入生活。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ARTouch》企劃編輯以及2022 C-LAB 「CREATORS計畫」 年度觀察員。

台新藝術基金會: 第二十二屆台新藝術獎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因而他希望展覽能成為對話平台,讓藝術家可以讓彼此聽到。 此外,高俊宏之前與王聖閎在Podcast節目中討論到藝術圈20年的變化,其中一個便是身體的轉變,特別是在當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已經不復過去傳統的身體論之創作,而隨著新的互動模式形成,過往的身體互動到底會放在哪裡,成為論壇發想的主調。 台新藝術基金會 因而邀請的藝術家,包括崔廣宇、涂維政及湯皇珍,在其各自的創作中都有強烈的「身體操作」特質。

  • 因為受到紀神父和藝術中心空間的支持下,劇團開始邀請卓明、劉克華等台北劇場師資南下授課、導戲,大有從玩票性質走向專業的意味。
  • 歷經2018重啟八零年代、2019包含《兀自照耀的太陽》重建的《M,1987》之後,原定於國家戲劇院推出的《許。南。村》演出,在兩廳院內部階段性呈現之後,與國家兩廳院合作終止。
  • 汪俊彥為康乃爾大學劇場研究與批判理論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當代劇場與文化翻譯,長期關注認識論與美學間的關係,近年著重關注華語文化表演的跨領域呈現。
  • 黃明川首先以獨立製片三部曲《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與《破輪胎》(1999)的核心意識談起,作為橫跨實驗電影、紀錄片界線的影像創作先鋒,觸及社會、政治、藝文等公眾面向。
  • 接著,湯皇珍用起節拍器,要求大家與她一起計數,從1到5、1到10、1到20,強調她認知的「生命時間」的重要性,無法回頭,直到死亡。
  • 然而,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直接將10萬至120萬間的獎勵金補助給個人,進一步擴大個體實踐社會的可能性。

在台新藝術獎舉辦20年特展的此一契機中,台新基金會也委託呂佩怡、周伶芝與馮馨等研究者,以半年的時間、四篇文論,梳理台新獎20年在社會性、劇場性、身體性和藝術生態發展的積累(註1)。 本次的展演作品相當多元,我覺得這也是現代藝術的一種特色,除了傳統觀賞用的作品之外,也多了各式各樣的感官作品,例如「凱吉一歲」,就是透過聲響的方式與觀眾互動,觀眾亦可實際遊玩裝置,讓藝術不再有一種距離感,多了一份玩味的空間。 這次的大展中,展出了40組歷屆得獎的藝術家作品,希望同學們在這次觀展經驗中能慢慢梳理自身的藝術創作脈絡,有朝一日也許能在台新藝術獎項中得獲殊榮。 左起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鄭雅麗,提名觀察人王柏偉、汪俊彥、王聖閎、黃大旺、龔卓軍、王寶祥、蔡佩桂、吳孟軒與吳思鋒。 桃園市龍潭三坑抽水站管線破裂造成33萬戶停水,台灣自來水公司今天表示,搶修進度較預定延後,延至上午8時完成,預估下午可恢復淨水廠出水、最遲晚上12時前完成復水。 桃園市龍潭區三坑抽水站昨天上午發生管線爆裂,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二區管理處緊急進行停水搶修,但管線爆裂影響桃園市楊梅區、新屋區、中壢區、平鎮區、大園區、觀音區等約33萬戶停水。

台新藝術基金會: 入圍名單

民族/國家,漢人/原住民,殖民/解殖,鄉土/現代,商業主流/另類獨立,這樣由聲音行動者的思想脈絡軌跡所拋出的命題,在展覽中以感性的聲音文件呈現,成功生造藝術展演的社會能動性。 以五項年度得獎為主,同時介紹入圍作品的「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再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於5月30日起至7月26日隆重展出。 6月中旬,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五項得獎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獨得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獎金,其他四組為「年度入選獎」,各獲五十萬元獎金及獎座,總獎額為三百五十萬元整。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於5月13日舉行頒獎典禮,今年於十九組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作品中,選出三名得獎者;相較於過往由五名入圍者中,選出一名年度首獎的規則,今年新制增設表演藝術類與視覺藝術類的獎項,獎金各為新台幣100萬元,除此之外,為了突顯跨領域創作的價值,亦保留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 高俊宏表示,邀請秦雅君與談的原因之一,在於她在2000年代有策展經驗。 秦雅君首先回覆,當藝術家有高度不確定性而且社會對其有超越世俗的期待,但藝術家在追求理想時也要面對何以維生的現實;基於藝術家何以創作與持續創作,成為她嘗試策展的動機。

就連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都稱讚,黃國書是適合的立委候選人,對此,黃國書本人沒有把話說死,表示會和選民一起思考,如何保住這一席立委。 又逢媽媽們合夥經營的餐廳「來園」決定停業,李秀珣整理來園後搬入,一住又是12個年頭。 再度遭遇房東改建房屋自用收回租屋,這次她決定在石岡買地,因緣際會,透過另一位石岡媽媽買到現在的地。 重建進駐期間,差事劇團在土牛村租房子,那時的石岡雖美,空氣中卻有一股死寂。 台新藝術基金會 《戲台頂的媽媽》演出後,參與的媽媽們想要成立劇團,更成為李秀珣的完美藉口。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台新藝術基金會: 「NEXT——台新藝術獎 20 週年大展」詮釋未來的藝術狀態,如何呈現於美術館?

史圖(Martin Sturm)、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總監王景生、澳洲雪梨Performance Space藝術總監傑夫. 台新藝術基金會 關於未來觀眾的探討,與談學者黃厚銘則提出一個更極端的延伸——「沒有觀眾」;他舉德國電影導演文. 溫德斯(Wim Wenders)的《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台新藝術基金會 Story)為例,片中失蹤的導演產生出拍攝不是為了觀眾,甚至沒有作者、創作主題的純粹影像之想法。

2016 年李貞葳和Zoltán Vakulya 台新藝術基金會 共創了《孤單在一起》第一次 入圍第15屆台新藝術獎。 兩人以毫無衣物遮掩的純身體對話,在溝通中一來一往的緊湊切磋、協調、合作、支持、對立、對抗… 探討也投射社群動物的緊密關係,並如何用在一起的力量,直面各自的孤寂。 再者,會場外面也有倒立先生的影像作品,不僅僅是帶出台灣各地之風景,同時也揉合了一些玩心進去,讓觀眾在欣賞台灣各地風情之外,也像玩尋找威利遊戲一般去尋找倒立先生,反而也可吸引觀眾更深入、更進一步的細看作品。 由於在金融機構從業,對於「大台灣藝術株式會社」的作品也覺得相當新鮮,將藝術場館的名稱隱蔽,當作一般企業進行財報分析,那會得出什麼結論? 把財報分析本身就當作是一個作品,才讓人發覺,哇,原來冷冰冰的數字、金錢、報告也可能是表現的一部分。

陳伯義長期關注此議題,以田野收集的方式,創作《紅毛港遷村實錄─家》。 就選材方式上,他拍的受災「戶」,是以戶為單位,而不是以人為對象,例如被怪手挖去的房屋本身和廢棄物;而他所使用的形式,用打光的技巧把廢墟拍得鉅細靡遺、把近景(廢墟的內部)和遠景(被開發的土地)壓扁成同一個平面等等,都超越了紀實報導的層次,透過影像重建獨特的廢墟美學。 在紅毛港這個被遺忘的廢墟聚落裡,陳伯義闡述、辯證這個世界,尋找紅毛港的黑暗之光。 台新藝術基金會 隨之她邀請觀眾進行身體「激盪」,並唸著「我是身體,身體是我/我是頭腦,頭腦是我」等內容,讓觀眾接龍般逐次傳接。 台新藝術基金會 她藉此強調「我」與「非我(我以外的人)」之間的關係,從最小的家庭關係,到最大的與宇宙之間的關係,只有四個字:你死我活(我死你活),其實也就是資源的互相爭奪。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