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 議題懶人包

在上完這堂線上課程後,李盈老師也要提醒同學,考試倒數階段,要安排自我複習計畫,有效進行時間管理,並找到讀書方法,進行複習課程內容和寫作練習,才能夠熟記知識方法,應戰平日段考&112高中學測。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舊稱「高中」,提供一般科目課程,協助學生試探不同學科的性向,著重培養通識能力,奠定學術預備基礎。 1945年(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開始對臺灣行使統治權,臺灣地區改採中華民國各級學校課程標準製作教科書。 1948年(民國37年),教育部發布〈小學課程第二次修訂標準〉,旨在增加公民訓練。 同年12月,教育部修正發布〈中學課程標準〉,以因應《中華民國憲法》頒布需要。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12年(民國元年)發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並依此制定〈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為民國史上第一份課程標準。

Infor恩富軟件長期以來不只提供解決方案、替客戶解決問題,更重視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與客戶創造雙贏、互相成長,創造更多有價值的合作,搶下後疫情時代的新商機。 了解海洋中的各種物質,說明如何處理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促進海洋環保;且讓學生了解塑膠微粒進入生態循環對海洋保育的傷害。 終於看到有立委在立院質詢,關心我們的教育,著眼於未來,出自只有三位立委成員的小黨團,著實讓人耳目一新。

以上關於議題融入教學的分享,希望能讓更多人理解文化資本的不均,進一步看見議題教育的真正核心──「民主習慣的建立」。 將議題教育拆解成步驟,讓學生一步一步產生動力、理解議題、進行反思,最後得以實踐行動、溝通對話。 我認為傳統的選擇題是「最不適當的」,因為選擇題預設了標準答案,也就預設了議題學習裡「找到標準答案是重要的學習過程」。 但是這只會讓學生認為找標準答案是「被鼓勵的」,反而無法培養學生真正發自內心的公民素養。 不過,學生不一定能耐住心思閱讀文章,所以文章的選擇非常重要。

108課綱 議題: 課程大綱

甚至未來因為學習歷程佔分比例愈來愈高,大學勢必被要求對各項質性資料也要訂定評分標準,那將是另外一場災難。 其他都是質性資料,課程學習成果,每學期最多上傳3篇,由教師批閱及認證,學生應選擇哪些作業以及確保其真實性,高一就開始有升學壓力。 多元表現,每學期最多上傳10項,由學生從個人經驗與彈性學習等項目中呈現,有無老師及家長的幫忙影響頗大,經濟弱勢學生恐更加不利。 很高興看到台大同事鄭秀玲教授成為時力不分區立委,立院質詢初試啼聲,關切108課綱議題,主張學習歷程與大學考招脫勾,讓家長放心學生專心,高中三年學生能積極探索性向、快樂有效學習,達到新課綱激發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的初衷。 無論是國中、高中國文,除了徐志摩、余光中之外,竟也讀到了艾青、紀弦、瘂弦、鄭愁予、向陽、楊喚、白靈、蓉子等人的詩,不能不說更是豐富了許多。 根據101課綱及103微調課綱的規定,是45-65%,所以108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確實是降低了。

自主行動:個人是學習的主體,學習者應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進行系統思考以解決問題,並具備創造力與行動力。 不僅具備專業海洋知識,更具備完善的實踐能力,能協助您在社會、自然、語文、數學、藝術等各種領域之跨領域教學。 參與多元海洋休閒水域活動,學習水上活動之知識與技能;透過了解海洋保育,參與海洋休閒水域活動以不傷害海洋的前提進行,知海以後更親海。 在前述某大報新聞網刊出的投書文章中,作者自稱那是他在看完自己從網路上摘錄的文字之後寫的。 我無從知道他所摘錄的網路文字來自何處,但顯然內容錯誤極多,而這正是我之所以要寫這篇評論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的評論將分為兩部分,本篇是第一部份,討論關於國文教科書的問題。

  • 針對108課綱上路後,在高中升大學階段的教育現場所面臨的情況,關鍵評論網特別訪問了高雄中學的校長莊福泰先生,跟我們分享課綱上路後在高中所觀察到的狀況。
  • 如果人們大多只是根據不知是否可信的網路文字、小道消息,或不知作者是誰的文章來發表議論,而新聞媒體竟也跟著推波助瀾,台灣的亂象恐怕就無法停止,我在本文一開頭提到的認知歧異只會繼續下去。
  • 不過對於國、高中學生及老師來說,教科書才是他們研讀及教學的實體材料。
  • 考量若未在領綱附錄凸顯議題適切融入的原則,易造成課程重複和膨脹的誤解與疑慮,最後決議直接將領綱附錄名稱訂為「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並於內文中提醒學校與教師依需求適切融入議題,以發揮課程與教學的創新與特色,並保持對新議題的敏覺性。
  • 1932年(民國21年),教育部正式發布〈小學課程標準〉、〈中學課程標準〉、〈幼稚園課程標準〉。
  • 所以使用學習歷程一定要注意,在還沒有被社會大眾熟悉並廣泛認同前,不要冒然實行到與學生權益息息相關的大學考招上,否則只會拖累新課綱的推動。

2022九合一選舉結束,既如預期又大出意外,國民黨堪稱大獲全勝,而選前驕氣滿滿聲稱「選不好,國際怎麼看我們」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請辭,… 我在做了以上的研究及分析之後,必須直接做一個結論:所謂的「去中國化」問題,在108課綱國文教科書裡並不存在。 關於108課綱國文教科書的文言文、白話文的結構分析,以及兩岸教科書的比較,我整理了一張表如下,希望能更清楚說明。 其中說:「李白、杜甫以及韓愈、柳宗元、蘇東坡、王安石等被課審委員認定為封建的唐宋八大家,大都沒了。」然而,從我所讀到的高中國文課本內容,我可以很確切地說,這樣的說法完全不符事實。

108課綱 議題: 學習歷程檔案,強調的是「歷程性」

透過從議題著手的學習與活動,培養國際視野,關注世界的發展,並能連結自身。 除了這些做法,議題還可以融入非正式和潛在課程中,如主題統整週、團體活動時間、校園布置、參訪活動等,讓學生更全面的理解與實踐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永續發展等核心價值,展現責任感與行動力。 以議題的學習主題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納入相關領域的學習重點,可於校訂課程或所涉及的部定領域課程中實施,教學時間長短則視主題涵蓋範圍而定。 108新課綱上路,議題融入課程為現今教育趨勢,點點塑提供專業且完善的海洋教育議題融入課程,針對各領域教學的需求研發教案,歡迎聯繫點點塑取得更多課程資訊與海洋教育相關合作。 透過了解塑膠微粒與全世界的海洋科技設備,分組共同發想並動手設計出海廢機台,完成後實地測試其效能,並交流各組海上科技蒐集設備,使學生互相學習討論,並明白落實海洋環保並不困難,為具備認知、技能、情意之議題融入課程。

有一位老師甚至對我說,課綱問題是一個「馬蜂窩」,這就更引起我的關注。 但我不想說一些沒有根據的話,於是遵從某老師的建議,研究了教育部公布的相關課綱,也詳細閱讀了一些國、高中生目前正在讀的教科書。 日子(Green Day)為民眾示範如何將減塑、創能納入生活的一環,透過街頭倡議、舉辦工作坊、校園講座等方式,分享減緩氣候變遷、海洋保育、落實減塑等環保議題。 未來綠色和平將持續結合重點專案投入環境教育,從這一代就為下一代守護地球。

108課綱 議題: 歷史

議題教育的重點並不只在議題本身,更是要讓學生養成民主習慣。 「議題」在這裡扮演的角色有點像是一串鉤子,讓抽象的民主概念隨著對議題的關注,逐漸成為生活中的習慣。 對於教學現場來說,麻煩的地方在於,以上這些能力(文化資本)在學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 如果國民教育的目的是讓國民平均水準整體提升,而不是讓有能力的更有能力、沒能力的更邊緣,我們就需要克服這樣的落差。 民主習慣與人們擁有的議題資訊或知識量不見得有關,卻是讓我們可以快速進入議題、論述議題、實踐行動的關鍵。

從高中課程到大學考招,要整個串起來看,才能看到整體的制度設計,其實已經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需求。 因為學生每一個人都不太一樣,所以教學跟考招的制度才會越來越複雜,制度複雜就是為了要去適應不同的學生。 在還沒有3D鑄造列印時代,要做新產品,我們小企業一點機會都沒有;但在傳統產業得以透過數位科技轉型的現在,我們就能做到別人沒有辦法做的事。

就實務而言,金晶矽砂的關鍵作用在於熟稔材料特性與鑄造製程,基本功就是當下游模具客戶規劃、設計好整套方案後,交由它完成參數設定、模擬分析,這樣一來成功機率至少就達到80%以上。 一旦這種支援服務的能力駕輕就熟,3D鑄造產業聚落就可以越做越大。 以金晶矽砂為核心的3D鑄造業屬於解決方案型生態系,整體來說,它們比較像是產業聚落升級,因為就生態系而言,它的物種多樣性不夠。 因此,金晶矽砂在此除了扮演集結材料、設備等協力廠商,共同提供客戶高階技術、完整解決方案的系統整合者(system integrator),還要多擔綱一個將產業服務化的角色。

首先,其中翻譯的外國作品明顯比台灣教科書多,達到13篇(佔18%)。 其中包括柏拉圖、盧梭的論文,歌德、普希金的詩,莎士比亞、易卜生的戲劇,等等。 我讀高中時,文化教材只有《論語》、《孟子》,在新教科書裡卻看見也選入了《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孫子》等諸子百家經典,思想已經明顯多元化,十分可喜。 國中國文新課本一共有6冊,在市面上有翰林版、南一版及康軒版。 由於教育部在108國中課綱中明確規定,文言文所佔之比例宜逐年增加,從國一 10%-20%,國二 20%-30%,到國三的 25%-35%,我讀到的3種版本都遵照此一範圍,所以大同小異。 依我的統計,在3種版本的6冊課文中,文言與白話課文大致來說是1比3。

避免一開始就選擇艱深的學術論文或專書,可以嘗試較平易近人的專欄文章,或是Youtube上與議題相關的影片。 透過這些材料,提供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並讓學生知道「議題不是只有單一面向」。 不過在實務上,這樣的教學模式,無論是教學的執行、或是考試測驗的方式,都與過往的授課經驗大不相同。 筆者在大學社會系任教,也有投入高中教科書出版,對議題教育稍有心得,在此提出以下觀點。 彈性學習課程可為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以及諸如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服務學習、戶外教育、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學生自主學習等各式課程,亦可進行領域補救教學課程。

108課綱 議題

讓學生在低預算的情況下,生產傳播內容,達到擴散效果,同時也能培養經營議題與論述的能力。 許多議題都是以媒體報導為主要傳播管道,然而,媒體訊息不一定完全準確,它可能有特定立場,或是想帶的風向。 所以,如何與媒體資訊保持距離,並且學會判讀真偽,在議題教育上就非常重要。 有動力以後,再讓學生去認識議題,這時我們不能讓他只接受一套既定的、權威化的知識,因為這樣還是讓學生成為被動的接收者。 我們需要讓學生在議題裡能自由地思考,所以教學時對議題的認識必須伴隨著「反思」跟「思辨」。

此一比例符合高中108課綱建議文言文佔35-45%範圍。 不過在每冊課本後面,另有「文化教材」,共有儒家經典5篇及諸子百家3篇。 如果將這8篇加入,文言文共32篇,佔總數62篇的52%,反而多於白話文。 這套GRB模式是台灣獨有,前一、兩年曾在APEC上與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分享政府如何發揮促進者的功能,串接中、小企業跨域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謹守促進者不是孵化器、兩年為限並鼓勵主動提案這三道底線,生態系才可以永續發展。

  • 此一比例符合高中108課綱建議文言文佔35-45%範圍。
  •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 這次網路沙龍搜集了大家的意見,有部分讀者認為這樣的課綱內容「過於倉促,難以適性」。
  • 有一位老師甚至對我說,課綱問題是一個「馬蜂窩」,這就更引起我的關注。

但以我所知,這應該是反映大多數學生、家長及老師多年來要求降低文言文比率而做的調整,很難說是因為意識形態而做的決定。 而文言文所佔的比例和白話文至少是各半,甚至多過白話文。 因而,前述某報刊載的文章中所稱的「甚至連國文也大幅刪除古詩詞和文言文」,不免有誇大之嫌。 我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樣,都認為台灣越來越好,卻不得不承認內部仍存在某種認知上的歧異,令人擔憂又令人不解。 究其原因,不勝枚舉,但我個人以為歸根結底只是在於是否認同台灣,以及是否認同中國,這兩個既分立而又相關的議題。 108課綱問題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爭論,而主要是針對歷史、國文課綱的修訂規範。

如果人們大多只是根據不知是否可信的網路文字、小道消息,或不知作者是誰的文章來發表議論,而新聞媒體竟也跟著推波助瀾,台灣的亂象恐怕就無法停止,我在本文一開頭提到的認知歧異只會繼續下去。 葉欣誠認為,唯有如此推動,才能全方位橫跨經濟、社會、環境,更全面地思考氣候變遷,顛覆傳統節能減碳、少吃肉多吃蔬食、隨手關燈等思維,同時,各個學校也可以在模組中融入在地議題,因為氣候變遷已經是全球在地化的問題。 「希望透過教育,讓氣候變遷主流化。」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0年發布氣候變遷教育(CCE)作為永續發展教育(ESD)的架構、 策略與行動方案,並設定增能、氣候變遷主流化、脈絡建構3大目標。

),簡稱「課綱」,舊稱課程標準,是規範臺灣學校課程教學、教科書和升學考試的重要依據。 課綱經由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研究與撰寫,並經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審議核可後公告實施。 臺灣現行課綱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於2019年(民國108年)實施,因此俗稱「108課綱」。 課綱當然重要,因為那是問題的源頭,有意出版教科書的書商必須遵循教育部聘請的若干大學教授及高中老師組成的課綱小組制訂的規範及標準,才能獲得審定通過。 不過對於國、高中學生及老師來說,教科書才是他們研讀及教學的實體材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