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天主詳盡懶人包

總修院是司鐸聖召的搖籃,從修院的整體設計當中,能夠使修院的成員們透過建築設計、庭園造景來體驗天主的美善。 戶外空間亦是使人投身於欣賞、默想天主奇妙化工的空間,透過戶外的草坪、樹木、花草、造景,可以讓團體成員們藉此默觀造物主之美。 台南天主 有別於苦路壁畫多是分開描繪耶穌的受難路程,新城天主堂卻以整片圖畫的方式呈現。

然而他能龍克勝萬難,再接再勵,奠定傳教基礎,成為道明會士之先鋒,台灣傳教士之楷模天主教在南部建立基礎。 十年後,開始發展到中部,第一位傳教士來到中部者是吳神父,他在台灣傳教六十年,創建中部教會,至今教友猶記念不忘,他的功勳在台灣傳教史上是不可泯滅的。 圖片來源:聖母聖心主教座堂網站祭天殿,其實就是一般教堂內的禮拜堂,各地天主教會的主要儀式的舉行地點,而這上面寫著大大的「祭天殿」三個字,其實想想,這三個字很符合禮拜堂的功用。 鹽水天主堂的歷史並沒有太久,1955年德國籍的胡國臨神父為了傳教,建起一棟以木材為主結構的教堂,之後多次擴建,一直到1986年完成主體建築「祭天殿」,就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鹽水天主堂。 註4:臺北總教區由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實際管轄,因1949年後海峽兩岸分治,實際上已成為別於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的獨立聖統。 註3:1955年,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將熱河教區的河北部份獨立新建承德教區,2018年獲聖座承認;遼寧部份則併入遼寧教區,惟仍未獲聖座承認。

▼鹽水天主堂一旁另建造了聖母亭,亭內的牆上亦相當豐富,以「痛苦、榮福、歡喜」三大聖經故事為壁畫主題。 內部的紅色圓柱上則有對聯詩詞,教堂內部的拱頂則以中式繪畫風格呈現「天主十誡」、「信望愛德」等主題,並採用中國的雙龍搶珠等紋飾,作為主題畫邊緣的裝飾,堂內紅柱上另刻有教誨意味的對聯,教堂內的任何細節都絲毫不馬虎。 週年,以及首任教廷駐華代表剛恆毅樞機百歲誕辰,全國天主教各界代表,假新莊輔仁大學中美堂舉行全國聖體大會。 一六三六年有一隊西班牙軍隊本擬佔領台灣寶島但任務失敗,台灣本地居民當看到西班牙軍隊衰敗時,便被鼓舞勇敢反對西班牙軍隊,台灣人燒毀教堂,使得傳教工作陷入危險,有兩位傳教士在這種情況下喪失了生命,在淡水的方濟維茲和靠近基隆的方濟慕洛神父便是喪生在此時。

台南天主: 教區沿革

一六二四年荷蘭海軍在澎湖島出現,荷蘭人並未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中國人甚至想趕走荷蘭人,最後中國人和荷蘭人簽定合約,准許荷蘭人在台灣建立一個聯絡基地。 一六二六年荷蘭人在台灣南部登陸,落腳於有名的台南安平古堡。 天主教曾在日據時代,遭遇重大損失,傳教無法發展,各種宗教沽動都受限制,領洗人數減少,傳教士雖努力傳教,仍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鹽水天主教堂位於鹽水區西門路上,屬於台南地區鹽水教堂,為方濟會第一教會。 最著名的特色在於中國宮廷式長方形的建築,結合本土廟宇的特色,整體呈現華麗的中式風格,內部使用中式繪製壁畫及天主教聖人像,可謂是全台最特別的教堂之一。 鹽水天主堂是位於台南市鹽水區的一座天主教教堂,鹽水天主堂最著名的特色在於中國宮廷式長方形的建築,結合本土廟宇的特色,整體呈現華麗的中式風格,且內部使用中式繪製壁畫及天主教聖人像,可謂是全台最特別的教堂之一。 位於中山路上的「天主教台南教區聖母無染原罪堂」,建立於1925年,源起於1868年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郭德剛神父來府城傳教所創立,雖然規模不大,卻是台南最古老的教堂。

台南天主: 台南教區官方LINE@

1949年12月31日聖座將台灣中北部由原有的台灣監牧區劃出,成立台北監牧區,轄有今日的台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新竹市,以及桃園、新竹、苗栗、宜蘭、花蓮等5縣(和當時尚存在的陽明山管理局)。 首任台北監牧由主徒會會士、來自河北的郭若石神父擔任。 1948年3月5日,西班牙籍陳若瑟神父獲羅馬教廷任命,為台灣監牧。 1913年7月19日:聖座將台灣與澎湖(日屬台灣)從廈門代牧區分離,成立台灣監牧區,西班牙籍道明會會士林牧才神父(Rev. Clemente Fernandez, O.P.)被任命為首任台灣監牧區監牧。 1920年至1941年,西班牙籍楊多默(Tomas de la Hoz)任職。 1940年(日治昭和15年),台灣教區(台灣監牧區)有以下的管轄教會(即今稱之堂區)和小教區(小堂)。

畢生致力於傳教工作的郭德剛神父,第1站就是福爾摩沙,他在台10年又2個月,除了台南教會外,他也創立了目前的高雄主教座堂、前金堂區、萬金及溝仔墘、老埤堂區、山腳(鼓山)天主堂。 1911年,日本政府開闢自火車站至市政府之大正町2丁目道路(即今中山路),教堂基地被徵用,一分為二,乃將路西北邊土地變賣,保留今中山堂用地,從此教堂面臨大街,更加有利傳教。 1925年,洪羅肋神父以歷年向國內外各界募捐所得的8000餘圓,大興土木,興建了新聖堂,這就是一直延續到戰後的無染原罪聖母聖堂。 雖然台南無染原罪聖母聖堂有百多年歷史,但因後來歷經多次修建,致無法列入古蹟。

台南天主: 台南旅遊網

雖然他們生在天主教傳入中國前的年代,但為人類智識所帶來的貢獻,早已超越任何宗教或民族界線。 走近後,獨立於主堂外的六角形聖母亭映入眼簾,懷抱聖子的瑪利亞也與台灣民間盛行的女神信仰產生連結,令人感覺親切;直到牆上的玫瑰經壁畫、十字架與亭頂代表聖神的鴿子提醒來者: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堂。 台灣的天主堂,一百多年來,在來自歐洲各地天主教神父們的無私付出下,迄今共有九百多座。 此次我們拜訪四座天主堂的神父,透過他們的眼與口,穿梭時空,感受這些在許多慈愛下成就的美麗建築。 2.至火車站附近的新營客運轉乘「棕幹線(新營-佳里)」,至「地政事務所」站下車後,直行武廟路,左轉西門路,約110公尺後即可抵達鹽水天主教堂。

1913年,台灣當時為日治時代中期,聖座將台灣從廈門宗座代牧區獨立出來,成立獨立管區台灣宗座監牧區。 1949年12月31日,聖座將台灣的天主教會劃為台北宗座監牧區、高雄宗座監牧區兩大管區,台灣東部分屬兩個宗座監牧區管轄。 1952年8月7日,台灣的聖統制度正式建立,聖座再將西部平原地帶的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市、台南縣、澎湖縣等6個縣市獨立出來,設置嘉義宗座監牧區,由陽穀教區主教牛會卿擔任宗座監牧。 1961年3月21日,聖座再將台南市、台南縣、澎湖縣劃出,成立台南教區,羅光神父擔任教區首任主教。

原先的教堂大部分結構為木材,因生白蟻而有蛀朽,1969年來自陝西省的第五任本堂神父李少峰接任後開始教堂及周邊建築的重建工作。 鹽水天主堂最著名的特色在於中國宮廷式的建築,結合本土廟宇的特色,且內部則使用中式風格繪製壁畫及天主教聖人像,可謂是全台最特別的教堂之一。 19世紀中葉,到了清領時期,開放通商口岸,第2波的基 台南天主 督教與天主教再度登陸台灣,此時西洋傳教士特意將台灣鄉土特色融入教堂建築中 增加親切感。

台南天主: 天主教總修院12月9日舉行開放日

穿越鳥居,筆直走過參道,路的盡頭不見莊嚴神社,而是形如方舟的船形教堂。 台南天主 這裡是花蓮新城天主堂,在靜謐清幽的一方天地,西方教堂與東洋神社相融逾半世紀,如此和洋並存的教堂景觀,更是全台唯一。 聖殿與聖體堂兩個尖錐塔一大一小相連,迥異於一般天主堂將光線集中於上部的配置,落地格狀窗框迎接陽光由四處灑落,形成明亮的主體空間。

目前台灣的天主教會設有1個教省、1個宗座署理區,均按照政治的行政區劃來劃分。 台南天主 教省之下分為7個教區(包含1個總教區做為教省之首府),均為中華民國內政部立案之宗教財團法人。 天主教會及團體在台灣的社會服務、醫療與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貢獻。 各大政黨包括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等都有致力與教廷發展外交關係。 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於2005年訪問羅馬,出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葬禮,成為首位到訪教廷的現任中華民國總統。

註1:1946年起,中國天主教實行聖統制,由聖座按中華民國行政區劃核定教區。 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和信徒多寡對中國內地的天主教教區進行了調整、合併,但多數並未獲得聖座承認。 聖座將台南市、澎湖縣(和當時尚存在的台南縣)劃出高雄監牧區,成立台南教區,羅光神父擔任教區首任主教。

台南天主: 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所見的壁面皆充滿了彩繪,仔細端詳內容,會發現就像是把聖經的故事用傳統廟宇彩繪的「語彙」重新呈現一番,包含了人物造型、食物、植物等,都像是台灣人所熟悉的廟宇壁畫。 1955年來自德國的首任神父胡國臨來到鹽水,開始福音的傳佈工作,為了融入這個「習慣講台語、到廟裡拜拜」的鹽水小鎮,神父也努力講台語,後有李少峰神父以在地化元素改建的教堂建築,目的是為了拉近跟民眾的距離。 在天主教已經廣為台灣人認識的今天,這樣的建築具有珍貴的時代意義。

新竹教區所轄新竹、桃園、苖栗三縣都從台北教區分出,以國人杜寶晉為新竹主教;台南教區所轄台南巿,台南縣和澎湖縣,都從高雄教區分出,以國人羅光為台南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大陸變色,教會受到空前之浩劫,惟台灣教會卻開始光榮的時期。 全台分為五個教區,因著傳教人員之增加,經濟充裕,傳教自由,教會盛譽,教友日增,造成傳教百年後之台灣教會達到最繁榮的階段。 我們應感謝天主給予我們傳教發展之繁榮,然而也不要忘記,這個主之葡萄園,是經過百年來傳教士辛苦耕耘,才有今日煌輝之收獲。 來到台南鹽水一趟,除了參觀鹽水天主堂感受不同風格的宗教建築外,還可品嘗許多在地小吃,鹽水武廟亦在附近,而每年農曆一月時,即是遠近馳名的「鹽水蜂炮」盛大展開之時,如果想感受熱鬧刺激的民俗活動,請千萬不要錯過囉。 圖片來源:聖母聖心主教座堂網站鹽水天主堂包容性非常大,在這裡還能看到老子與孔子。

1986年,教堂再進行改修工程,修改之後,分隔中殿與通廊的柱子被拆掉,聖壇也略作修改。 室內成單一大空間,天花板則4分成為變形拱頂,從承重柱上延伸出來一根根筋勒,在拱頂上形成特殊的十字。 內部的陳設主要還有前方那1片壓克力裝飾,每格各有不同意義,三角及中間的眼睛,代表3位1體上帝看顧世上萬民;手及&Alpha&Omega標誌代表上主是創始成終的創造者;其餘還有代表誡命的摩西石板、代表施洗的流水。 亞洲主教團協會第一屆全體代表大會,假臺北市陽明山中國大飯店舉行。 來自中國、香港、印度、印尼、日本、高棉、韓國、寮國、澳門、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錫蘭、泰國、越南等十五個地區的主教四十餘人,討論現代世界的傳播福音及亞洲教會在普世教會中的角色及使命。

台南天主

1959年2月:南京總教區主教于斌自美國來台,同年12月獲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命為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主持輔大在台復校工作。 1956年:主顧修女會在台中市復興路成立「靜宜女子英語專科學校」(今 靜宜大學),為台灣中部第一所天主教大專院校。 1951年10月24日:時任教廷駐華公使黎培理總主教於同年9月6日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驅逐出境後,自香港來到台灣,並在台北恢復原設於南京的教廷駐華公使館(後於1959年升格為大使館)以及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台灣監牧區更名為高雄監牧區,轄有今日的高雄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以及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屏東、台東、澎湖等7縣。 1859年5月18日:三位來自菲律賓的西班牙籍傳教士及五位本國籍教友傳道員,由廈門橫渡台灣海峽抵達打狗港,天主教開始傳入台灣。 2016年的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以無黨籍身分和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搭檔參選並當選為副總統,成為台灣歷史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出任國政要職的天主教徒。

台南天主: 天主堂 【中西合併天主堂建築】Yanshui Catholic Church

後壁鄉教友不多,每月週日輪流舉行「望彌撒」,順序是第一週在「長短樹」,第二週在「後菁寮」,第三週在「白沙屯」,第四週在「安溪寮」,都由「安溪寮」總堂的神父主持,教友藉著聚會時問候平安,聯繫情感,而後菁寮天主堂是其中最具特色之天主教堂。 其實我在很久之前就對於這個神聖的地方有著一種疑問,就是為什麼天主教會是在中國式建築內,因為好像還沒看過這樣的搭配。 天主教台灣總修院為慶祝遷移新院十周年,特別訂於12月9日舉行總修院開放日,歡迎全台教友參觀修院內各項藝術建築,並進一步認識總修院修生的使命與生活。 教堂前身,是為了紀念「新城事件」殉難士兵而建造的神社。 日軍撤台後,神社日漸荒蕪,直到一九六二年由天主教會購得該地,兩年後教堂落成,卻仍刻意保留鳥居、石燈籠、狛犬等遺跡,「我們留下歷史,也希望各文化能和平共處。」在教堂服務近四十年的瑞士籍神父戴宏基笑著說。

高雄監牧區升格為高雄教區,國籍道明會會士鄭天祥神父獲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命為首任高雄主教,並獲晉升為總主教。 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縣市、澎湖縣脫離高雄監牧區,獨立成為嘉義監牧區,由陽穀教區主教牛會卿擔任監牧。 教堂的設計人哥特佛萊德‧波姆,德國人,國際級建築設計師,一九八六年榮獲建築最高榮譽的桂冠——普立茲獎,普立茲獎被喻為建築的諾貝爾獎,更讓我興奮的是,波姆第一件國外作品,竟落在台南縣純樸的後壁鄉後菁寮。 哥特佛萊德‧波姆曾於1986年榮獲建築界最高榮譽的獎項——普立茲克建築獎;該獎被喻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而波姆的第一件亞洲作品,則是座落於台南後壁農村的菁寮天主堂,是波姆在德國以外少見的建築力作,更是菁寮的著名地標。 菁寮天主堂有位來自法國南方的韋神父,在此已傳教多年,入鄉隨俗的只會說台語,可以說是全世界台語最溜的法國人了,逢年過節還會在天主堂寫春聯送給來訪的人,是到菁寮天主堂一定要拜訪的人物。 目前天主堂入內團體參觀採預約制,且進入內部不可拍照,也請尊重宗教信仰的規範,請勿在教堂內部喧嘩嬉鬧。

  • 一六三六年有一隊西班牙軍隊本擬佔領台灣寶島但任務失敗,台灣本地居民當看到西班牙軍隊衰敗時,便被鼓舞勇敢反對西班牙軍隊,台灣人燒毀教堂,使得傳教工作陷入危險,有兩位傳教士在這種情況下喪失了生命,在淡水的方濟維茲和靠近基隆的方濟慕洛神父便是喪生在此時。
  • 教堂旁涼亭造型的建築內,敬禮的是聖母與聖子的木雕神像,等身大小,聖母的造型據說是依照1936年上海全國天主教大會中的聖母造形,以及參酌媽祖神像而雕成,眼睛望向下方,凝視著芸芸眾生。
  • 1970年在教堂旁興建信徒的活動大樓「鹽光館」,為三層建築,底層有辦公室和活動中心,最上層則是宿舍;1976年建造「中華聖母亭」,為一六角形小亭,內有中華聖母態像,以及用玫瑰經的「痛苦」、「榮福」、「歡喜」三個五端為主題的畫像。
  • 傳統廟宇的三川殿都有石獅,保護著廟宇,融入在地的天主聖教堂,自然也少不了牠們的存在。

目前天主堂入內參觀採預約制,且進入內部不可拍照,也請尊重宗教信仰的規範,請勿在教堂內部喧嘩嬉鬧。 長方形建築的另一短邊,也就是祭壇的對面亦有一較小的壁龕,內為表達記念該地信眾祖先的「教友祖先牌位」及香爐;壁龕之上有以《創世紀》一、二章為主題繪製的「開天闢地」壁畫。 壁畫下方有幾個李少峰神父選出的幾位代表性的聖人。 有新約提到的聖若瑟、四大聖史、聖保祿等人,還有幾名方濟會的重要聖人,或有名的傳教者等13位。 建築長方型其中一個短面為祭壇;後方圓拱壁龕上繪有中國風格的最後的晚餐圖像,畫中人物以華人面孔替代原先的西洋人物,並著上漢服;使用筷子吃包子饅頭,並用爵飲酒。

台南天主: 天主教台灣總修院 Taiwan Catholic Regional Seminary

道明會玫瑰會省喪失了一切,甚至他們預定到福建省所作的準備也失掉了,福建省在一六三二年已經開始了傳教工作。 然而玫瑰省的部份宗旨獲得實現,台灣島變成進入最後使命的第一站,即進入地大物博的中國大陸的跳板。 會士們並未浪費他們的時間,因為他們已經開啟了台灣的傳播福音工作。 台灣傳播福音工作這時開始成為進入日本和中國的前哨站,許多到達台灣的傳教士往後多被指派前往日本和中國。 過不多久,當西班牙士兵前往淡水,道明會士跟隨著他們,一六三二年在淡水落腳。

但和其他廟宇石獅不同的地方在於細節裝飾,像是身上帶的鈴鐺,是由西洋樣貌的獅子所啣著;而石獅腳下的基座,不是傳統的神獸或寶物,而是西洋歷史建築上常見到的植物、紋飾,甚至還有翅膀。 圖片來源:聖母聖心主教座堂網站正確答案左邊數來第五個人,身穿紫衣的那個,他是頭上唯一沒有光環的人,代表他出賣耶穌失去了門徒的資格。 圖片來源:聖母聖心主教座堂網站側牆上的彩繪,耶穌與門徒都穿著東方服飾,衣著上裝飾有佛教常見的凝空衣帶,腳踏祥雲。

圖片來源:聖母聖心主教座堂網站來一張近照,十字架下手持鋸子的是耶穌在俗世的父親約瑟,被稱作「大聖約瑟」,手中的鋸子表示他木匠的身分。 圖片來源:聖母聖心主教座堂祭天殿另一面的壁畫也很精彩,最上方的耶和華以民間常見的「南極仙翁」的外型來呈現。 下面的七個圈是耶和華造天地的六天與最後一天的安息日。 圖片來源:聖母聖心主教座堂網站祭天殿內十分華麗,濃濃的廟宇風格,不僅有廟內常見的宮燈,祭壇上方的壁畫那三位看起來像三清道祖的其實是天主教的「聖父」、「聖子」、「聖靈」,兩旁還有長翅膀的小天使。

台南天主

教堂的後方壁畫,畫師畫了《聖經》第一卷〈創世紀〉中,天主創造天地的過程。 其實只對一半,因為這裡的聖母瑪利亞的確雕刻成媽祖的外型,穿著精美的神仙朝服,膝上還站著聖子耶穌,耶穌長長的衣襬上的三個圓圈其實是「救世主」三個字。 台南天主 註2:庫倫自治傳教區原名外蒙古自治傳教區,1922年自中蒙古代牧區(今西灣子教區)分出,1924年更名並自此事實脫離中國聖統管轄,2002年升格為烏蘭巴托宗座監牧區。

台南天主: 鹽水天主堂

在日本統治的這段期間,台灣的教會體制逐漸完備。 從建築外觀來看後菁寮天主教堂,造型獨特,包覆鋁皮的銀色陡峭角錐尖頂,直入天空,與傳統紅牆紅瓦,低矮樸素的街屋及合院民宅,形成強烈的對比,且成為當地明顯的地標。 菁寮天主堂在1966年興建,時值戰後,日本建築師都離開了,而台灣本土建築師才開始培養,來台傳教的傳教士找不到建築設計師,只好請國外的教會幫忙,讓國外設計師將草圖畫好,再找本地工匠按圖施工,Bohm就是這樣完成了他第一件的海外作品。 雖然現在的菁寮天主堂老舊了,但在當時可是全庄的明星,與當地田野風光結合成饒富趣味的一景。 大多数的天主堂都是以欧式风格为主,而位於开山路延平郡王祠对面的「中华圣母主教座堂」却走中国位风格,甚至有人称之为「天主庙」。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