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1930年代開發的布朗德迫擊砲系列口徑最大的系列,後授權給芬蘭量產,蘇聯也依照該口徑標準製造了120公釐迫擊砲,同樣為步兵團級支援武器。 冷戰期間除了蘇聯與共產國家,以色列也獲得芬蘭授權在國內產製,並獲得部分西方國家運用。 美國則是在1980年代末期自以色列引進測評後接受了120公釐迫擊砲的規格,捨棄了4.2英英寸標準。
世上最大的迫擊砲為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製造的小大衛,其砲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公分。 射角大(一般為45°~85°),彈道彎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對無防護目標殺傷效果好,適用於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面上的目標射擊。 射擊時多人操作(2-5人),砲管後坐能量通過底座鈑由地面吸收。 主要配用殺傷爆破彈用於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鐵絲網等障礙物;還可配用煙幕彈和照明彈、毒氣彈等特種砲彈。 此砲較T 公釐迫擊砲、M 公釐榴彈砲、T 公釐榴彈砲等火砲具有構造簡單、保養容易的特點,命中精度和最大射速亦遠勝前述三種火砲,故中華民國國防部曾計畫以此取代前述三種火砲的計畫,但最終並未實施,原因不明。 (Soltam Ltd)交涉採購K-5迫擊砲的相關技術與授權生產,但以方當時開價授權費360餘萬美金,以及生產時需付額外的權利金給以方。
一般来说.常规迫弹的命中误差在70~80米以上,而其战斗部杀伤半径只有20米左右,要杀伤轻型装甲和隐蔽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其较小的误差可用1发或2发末修迫弹摧毁目标并杀伤有生力量,可大量节约弹药、后勤运输保障成本以及迫炮的发射数量,更好的保证迫击炮阵地及其指挥系统的安全。 120毫米末修迫弹武器系统由120毫米迫击炮发射平台、末修迫弹、激光目标指示器、火控计算机、同步通信装置、数字通信指挥网络等组成。 120毫米末修(末端修正)迫击炮弹以120毫米迫击炮作为发射平台,研制弹道末端脉冲矢量修正弹丸,以弹道末端质心脉冲矢量修正技术为主体技术,进行弹道末端脉冲力修正,可简化导引与控制环节,极大地减小弹丸落点散布,从而使迫击炮战术运用发生质的飞跃,具有较高的作战效费比。 所以俄军至今仍然大量装备二战时代的传家宝,120毫米牵引迫击炮,区别只是二战时代的卡车太轻,只能拖着炮跑,今天卡车够重够大,可以直接把迫击炮装在车里带着跑,提高了机动速度。 而且120毫米迫榴炮看似结合了迫击炮和榴弹炮的优势,但却也结合了两者的缺点,一方面,它失去了迫击炮最关键的火力密度的优势,由于需要从炮尾装填,它的射速相比传统炮口装填的迫击炮要低,另一方面,它的射程、精度又不如正经的122毫米榴弹炮。
为此苏联在二战后研制的一些迫击炮还加装了一个防重复装填装置,在炮管里有弹的情况下,不让射手装填下一发炮弹。 俄罗斯陆军倒是做梦都想要自行迫榴炮,早在1997年就推出了以BMP3履带式步兵战车为底盘的2S31自行迫榴炮,采用全套法国制造的炮控和火控系统,配置相当豪华。 但是随着1998年金融危机到来,俄罗斯又陷入困难期,所以这种迫榴炮也无疾而终。 那就是中国所特有的两栖机械化步兵部队,无论是海军陆战队还是陆军的两栖机械化步兵旅,目前都已经基本实现了以05式两栖战车为核心的全面机械化,但是在这样的机械化部队编制里,确实还是没有120迫榴炮的影子。 还有一支不属于陆军部队的机械化部队的120迫榴炮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空降兵序列的120迫榴炮。 虽然理论上03式伞兵战车就应该是空降兵120迫榴炮底盘的不二之选,相应型号的样车也早就在国内网络上曝光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看到空降兵列装使用这个武器。
120迫擊砲: 設計
最近啊,有个视频在网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转载,这就是中央七套节目播放的国产新型车载120毫米自动装填迫击炮发射外贸型制导迫击炮弹的视频。 PLL-05自行迫击榴弹炮装有先进的自动化火控系统、双向稳定器和昼夜观瞄仪,能够昼夜在行进间对运动目标进行射击,该炮可极大的提高人民解放军的山地作战能力。 在2009、2011年台北航太展中,中華民國軍備局展示了可能將取代T-75 81公釐迫擊砲的81公厘XT-99迫砲,採用K型腳架,號稱炮管壓力可承受16,000psi,射程可達5公里(3.1英里)以上的新型裝備。 202廠在1978年(民國67年)曾仿製過M-29式81迫砲,並在隔年完成測試,命名為68式;性能雖然比仿M1的41式要好,但是到1970年代,還拿著1950年代的韓戰世代產品要實戰單位買單,實戰單位自然拒絕接受。
真实原因说出来让俄军很丢脸,截止目前,俄罗斯陆军看上去挺强大的,但从没有装备过自行迫榴炮。 觉得没有必要,滑翔增程已经要在炮弹上加折叠翼和制导部件了,迫击炮口径这小,技术难度和成本很高了,还不如直接用迫击炮发射超口径的(侦打一体的)自杀式无人机或者微型jdam炸弹,只需用到炮弹的尾管,用一根长杆拧进尾管螺口,顶住炮筒外的无人机或者炸弹,就可以发射。 由于是末端制导的,所以发射时不需要什么准头,只需要将载荷推送到一定高度,提供后期滑翔增程、制导机动所需的势能就行了。
战斗全重14.5吨,发动机功率260马力,单位功率约17马力/吨,最高速度80公里/小时,主炮发射迫击炮弹时射程8.8千米。 另一个优点,则是120毫米迫榴炮因为重量原因基本都是自行,因此其机动性以及行军战斗转换速度都要比传统的120迫击炮强不少。 在各种类型的迫击炮中.120毫米迫击炮具有威力、射程和使用的综合优势,是现装备数量较多、装备范围较广的迫击炮。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制和发展120毫米制导迫击炮弹。 制导迫击炮弹不仅具备以往迫击炮以打击面目标为主要任务的特点,还具备了精确打击能力,可以打击如自行火炮、通信指挥车、步兵战车等轻装甲类点目标。 美国陆军M120/M121式120毫米迫击炮武器系统为机动部队指挥官提供基本的间瞄火力支援能力。
国外已装备或在研的120毫米制导迫击炮弹主要有瑞典120毫米“斯特里克斯”制导迫击炮弹,美国与德国合作研制的XM935式120毫米精确制导迫击炮弹,以及俄罗斯“捕鲸者”激光制导迫击炮弹等。 杆式迫擊砲的優勢在於,與同等有效載荷和射程的常規迫擊砲相比,其火力部分(底板和發射杆)更小、更輕,製造也比較簡單。 此外,大多數杆式迫擊砲沒有常規意義上的口徑,這意味著可以從同一門迫擊砲發射幾乎任何重量和直徑的彈藥。 缺點是,儘管大多數迫擊砲彈的後部呈流線型,非常適合改造為杆式迫擊砲砲彈,但讓砲彈的尾端具有空心砲管會讓浪費體積和質量,進而減小彈丸的有效載荷。 但是,一旦大量攜行彈藥,杆式迫擊砲在彈藥上浪費的重量就抵消了其原本的低重量優點了。
- 为此苏联在二战后研制的一些迫击炮还加装了一个防重复装填装置,在炮管里有弹的情况下,不让射手装填下一发炮弹。
- 真实原因说出来让俄军很丢脸,截止目前,俄罗斯陆军看上去挺强大的,但从没有装备过自行迫榴炮。
- 还有一支不属于陆军部队的机械化部队的120迫榴炮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空降兵序列的120迫榴炮。
- 那么迫击炮最早可以追溯到臼炮,其实在英语里,臼炮和迫击炮就是一个词儿,都是“mortar”。
- 因此理论上迫击炮的射速只取决于炮手的体力和炮弹从炮口落到底部的时间。
到1984年(民國73年),202廠在採納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的意見後試制改良版的68式,原型稱XT-73。 雖然還是使用M-29的設計與彈種,但炮架與底板採用鋁合金製品降低重量;與M-29最大不同是炮管,T-75的炮管重量比起原版略重800公克,炮管裝有提把,僅有炮體末端到三分之一處車上散熱環。 因此T-75維持了和M-29的同等射程,但重量更輕,加上瞄準鏡總重量只快40公斤(88英磅),比起原版55公斤更適合東方人操作。 你重型和中型机械化部队有了120迫、轻型机械化部队怎么办啊? 在这个思路下,研制一款基于猛士系列或者类似吨位的军用卡车的吧20迫榴炮自然是合理思路了。 当然吨位更轻的120迫榴炮肯定是没法用炮塔装载了,轻量化设计下火炮除了火控和炮本身不能削减太多之外,装甲防护以及射击范围都得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的迫榴炮已经露面,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正式定型列装部队。
至于它的发射机构则是最简化,炮管被做成稍大于炮弹直径,直接从炮口装填,这样炮管里的空气可以直接从缝隙里排出,使得炮弹可以快速落下,而当炮弹落到底的时候,炮管底部固定的击针就会直接触发发射药,从而把炮弹打出去。 不过到了近代,尤其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了围攻要塞,臼炮被广泛使用,因为当时的直射火炮口径没法做的太大,容纳的装药就有限,而低初速,高抛弹道的臼炮可以装很多炸药,在围攻战中可以投射更多的炸药,对于炸开坚固的要塞来说,自然就会更加有效。 该炮用梯形结构代替了传统的圆盘形座板,炮全重仅为174千克,比仿苏55式120迫击炮轻101千克。
而纳粹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被这玩意轰过之后,也立刻就意识到了这种武器相比自家结构复杂的100毫米迫击炮的巨大优势,立刻开始仿制,并且随着德国战争局势的恶化,这东西就更成了德军最重要的炮兵武器了。 因此理论上迫击炮的射速只取决于炮手的体力和炮弹从炮口落到底部的时间。 一般来说80毫米迫击炮实现120发/分的射速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装填手够强壮的话,更大口径的迫击炮也一样能达到这个射速。 甚至对于迫击炮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如果有一发炮弹没能正常击发,而炮手没有发现,继续装填,甚至会发生炮手往炮管里装进去一管子炮弹的情况,此时如果炮弹的引信被前面重复装填的弹药击发, 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61廠認為太過昂貴,決定仿製;而當時在台灣訓練稱星光部隊的新加坡陸軍有使用該型武器,並希望聯勤61廠協助維護。 那么,是否在某种特殊需求的牵引下,未来160毫米或者更大口径的迫击炮也会再次成为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新时代“没良心炮”呢? 因此,國防部軍備局202兵工廠陳展一座絕無僅有的雙聯裝120迫砲,就成為軍武愛好者嘖嘖稱奇的一項武器。 這座迫砲將兩支迫砲管鎖在同一支砲架上,共用一座高低機與方向機,甚至底座板、駐鋤都用架在同一塊鑄鐵上製成,這就令人不解,為何要將兩門120迫砲聯裝在一起。
120迫擊砲: 中国はポーランドと台湾が半導体開発を共同で進めていることに不満で、技術移転が実現すればポーランドへの態度は更に悪化するだろう
这一思路一直持续到近代,在一战中有不少所谓的“炸药投射机”,其实就是一种臼炮。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没良心炮”也是典型的“炸药投射机”,原理是一样的。 这种用油桶为炮管的武器追溯上去是一战中英国工兵上尉李文斯发明的,这种简易臼炮甚至一直到21世纪的叙利亚战争中依然被广泛使用,大家喜欢这玩意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威力够大,而且非常简单。 但是榴弹炮G力高,迫击炮也不低,折叠翼做出来估计成本都不低,可能还是用在小火箭弹上更合适,大火箭弹已经有了。
- 虽然理论上03式伞兵战车就应该是空降兵120迫榴炮底盘的不二之选,相应型号的样车也早就在国内网络上曝光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看到空降兵列装使用这个武器。
- 迫擊砲問世以來,被廣泛運用於戰爭,尤其是山地戰和塹壕戰,配合步兵小單位(班、排、連、營)作戰,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 此外,在未来的巷战环境中,120毫米制导迫击炮能够对敌人盘踞的建筑物实现远距离精确点名,也比让装甲薄弱的自行迫榴炮冲上去冒着敌人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直射火力去对射更加有效。
- 在各种类型的迫击炮中.120毫米迫击炮具有威力、射程和使用的综合优势,是现装备数量较多、装备范围较广的迫击炮。
当然随着轰轰烈烈的军改,除了西部战区和中部战区的一些部队以外,解放军在编制上已经全面由原本的师-团-营体系转型为更加扁平化的旅-营二级体制,而在炮兵火力上的变化,自然也是由原先的师炮兵团-团炮兵营-营机炮连三级转换为旅炮兵营和营火力连两级体制。 若要加強火力,個別的迫砲設相鄰陣地,或適當的通訊協調,照樣可以發揮同步打擊火力,若要加快射速,沒有自動給彈,沒有資訊化自動瞄準系統,兩支綁在一起的砲管,仍然是打一發裝一發,不可能因為雙聯裝,發射速度就變快的這種事。 對國軍裝備熟悉的人大多都知道,陸軍迫砲是地面部隊火力支援中很重要的一環,不僅是因為其曲射彈道,可以對付躲在掩蔽物後方、直射武器所打不到的目標,而迫砲彈體所載負的火藥、破片,對敵方堅固掩體甚或裝甲車輛,都能造成巨大的殺傷與破壞。 82毫米迫击炮的炮弹可以砸穿一些建筑物的屋顶,甚至一些轻型车辆的顶盖,但60毫米迫击炮几乎做不到这一点。
在两次大战间的间战期,大家对于迫击炮弹热情不减,并且开始考虑将它做的更大,从而获得一种可以配置给炮兵,而不仅仅作为步兵支援武器的“正经”迫击炮。 这种火炮的结构可以说是简化到了极致,但它的威力却一点也不比同口径的其他火炮弱,甚至因为可以把炮弹壳做的更薄,水滴型的炮弹内容积也更大,威力甚至还略大于同口径的野战炮,加上惊人的射速,它立刻成为了全世界各国步兵分队的主要火炮。 不过很快这种迫击炮又被开发出了另一种更加凶残的作用,那就是投射毒气,因为迫击炮弹的初速很低,不必承受很大的过载,所以用来发射一旦破裂就会给自己人先造成伤亡的毒气弹正合适。 那么迫击炮最早可以追溯到臼炮,其实在英语里,臼炮和迫击炮就是一个词儿,都是“mortar”。 这玩意从中世纪火药武器发明以来,东西方就都在用,中国古代在火药武器技术方面名词往往比较混乱,有时候会把这玩意归到虎蹲炮里面去,实际上虎蹲炮是一个非常混乱的类型,主要是放在地面上发射的小型简易火炮,在中国古代往往都被叫做虎蹲炮。
目前後備單位、少量外島駐軍單位仍使用可拆解式的63式迫砲,大部分的機步單位都是配備在CM22型120迫砲車上使用,少部分單位是裝在V-150裝甲車上運用,憲兵則是將120迫砲拆解由M998悍馬車運載。 而同时,也可以将普通的120毫米迫击炮弹装进去发射,此时由于炮弹没有刻槽,迫击炮弹不会发生旋转,而是展开弹翼自己稳定飞行。 但是,到了120毫米迫击炮,那威力就真的是摧枯拉朽,仅靠爆炸的冲击波都能有效杀伤相当范围内卧倒的敌人士兵,至于各种建筑物,甚至坦克,只要被砸个正着,都基本不可能安然无恙。 至于威力呢,60毫米迫击炮和80毫米迫击炮主要是靠破片杀伤人员的,由于迫击炮的炮弹近乎垂直落下,所以它的破片也是水平方向散射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 只要卧倒,就能大大减少被杀伤的概率。
从2008年初开始,PLL-05式迫榴炮已开始装备部队,随后各种履带式和轮式底盘的120毫米迫榴炮相继装备部队,目前已经装备有近千门。 俄罗斯使用2S23自行迫榴炮参赛,是诺那120mm迫榴炮系列中的轮式型号,1986年开始研制,1990年列装,该炮主要为空降部队、海军陆战队以及轻型装甲部队提供机动火力支援,行军状态和战斗状态转换快速,可以伴随被支援部队迅速投入和撤出战斗,。 该自行火炮系统的基本性能与05式相似,但火控系统已经老旧,以光学瞄准作战为主。 车体是在БТР-80轮式装甲车底盘基础上改进而成,为全焊接钢制装甲结构。
今天的坦克普遍装备了先进的复合装甲或者反应装甲,120毫米破甲弹已经不能有效杀伤现代坦克了,而且迫榴炮的火控系统显然也不可能和坦克相提并论,所以当年导致苏联空降兵青眼有加的第一要素,直射反坦克能力,到了今天已经有点鸡肋。 确实它也很完美的契合了当代陆军作战的需要,今天解放军也大量装备了与俄制120毫米迫榴炮结构基本相同的武器,并且开发了多种类型的自行迫榴炮。 结果这种120毫米迫击炮在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即使在苏联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也可以近乎于无限量供应给急需各种大威力武器的苏军部队,堪称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特效药。 早在上世纪1985年,苏联就研制2S9型自行迫榴炮,该炮使用BMD履带式空降战车底盘,完全装备于俄军空降兵,只有一百多门。 2S9型自行迫榴炮的研制年代较早,目前技术状态早已落后,俄军已经不打算继续发展这个型号。 俄罗斯后来又研制了2S23自行迫榴炮,该炮使用BTR-80式8X8轮式步战车底盘,1990年定型列装,主要装备俄海军步兵(海军陆战队),数量很少,只有大约20辆左右。
迫击炮可能是最常见的现代火炮武器了,它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呢,一个是高抛的弹道,往往是炮口向天发射;另一个是低初速,所以它向天发射出去的炮弹总是会划过一道非常陡峭的抛物线,落在比较近的地方爆炸。 再比如他们把反坦克炮叫做战车防御炮,简称战防炮,而把高射炮叫做防空炮,简称防炮,就导致了高炮和反坦克炮容易搞混。 俄罗斯陆军,仍在坦克营和摩步营装备老式的120毫米牵引迫击炮参赛,让很多人不解。 人们认为苏联/俄罗斯最先发明了迫榴炮技术,作为自行迫榴炮的故乡,没有理由不让大量装备2S9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牵引式M120最初于1991年9月部署到了华盛顿的路易斯堡,随后部署了M1064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上的M121式。 随后升级到I型和II型输送车,M1064A3式的配置改造已经完成。 61廠趁協助星光部隊保養過程完成設計細節測繪,1975年3月設計定稿、4月完成仿製原型,試射效果良好;在正式定型前61廠繼續對火炮設計本身實施修改。
)是一種砲身短、射角大、彈道曲率高、以座鈑承受後坐力、發射尾翼穩定的砲彈的曲射火砲。 本砲重226公斤,顯非步兵所能背負攜帶,故配有新研發的輪式牽引架(重200公斤)。 進入射擊陣地、下架置砲只需30秒,1分鐘內可完成放列備便射擊,上架收砲、撤離陣地同樣只要1分鐘。 砲座的雙腳架組上裝有液壓避震裝置,可吸收射擊時產生的震動,大幅增加命中精確度。 方向機、高低機、輔助方向機採滾珠導螺桿設計,減少空迴的機率,使操作更為流暢。 砲管俯仰角為正40度~正80度,可向360度全方位操作射擊,最大射速15發/分。
与二战时过期的107毫米重型迫击炮系统相比,其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安全性更高。 该炮现已在机械化步兵部队、摩托化部队、装甲部队和骑兵部队替代了107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达7 240米,M120式采用牵引而M121则采用车载,能够发射美国生产的各种增强型弹药。 其实俄罗斯总结叙利亚战争的经验发现,口径更大的240毫米迫击炮和203毫米榴弹炮,在东古塔、霍姆斯、大马士革的巷战中能够发挥更加特殊的作用,为此俄军在新组建的装甲集团军中,专门编入了使用这种大口径火炮的特殊炮兵部队。 其实我军历史上也曾经装备过苏制160毫米迫击炮,而以色列更是为了巷战需要而一直保留和使用这种武器。
以迫击炮方式射击时,能以密集的弹幕向山坡后面、地堡、堑壕内的敌军倾泻致命的炮弹。 以榴弹炮方式射击时,压制敌冲击集群,甚至可以在几秒种内改用直瞄射击方式,射击敌装甲目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发射尾翼稳定破甲反坦克榴弹时,射程可达到8.5公里,还可在1.5公里距离上有效攻击轻型装甲目标,炮口初速265米/秒,最大破甲厚度达到600毫米。 因此如果想要完美解决这个问题,那么10式可能就不是最好的答案。
,相關技術固然成熟,61廠使用1970年代的製造技術再度優化;就使用鋼材、製造熱處理工序、以及基本設計等都有做些許調整,與原版最明顯不同處在借鑑了美造迫擊炮設計,於砲管後端三分之一處至底端,車上可減輕重量並增強散熱效率的散熱凹槽。 經由工序修改,63式總重量略輕於K-5(121.68公斤,原版136公斤)。 基本上来说,新型车载迫击炮放弃了在现代条件下不甚实用的直射反坦克能力,但大大提高了火力输出效率,应该说是更加实在的一种设计。 倒不如用带有自动装填装置的120毫米车载迫击炮,倒是更能发挥其射速高的优势,至于射程和精度,那自然可以用简易制导技术加持来弥补。
苏军最早讲这种火炮配备给了空降兵,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一辆轻型的底盘上安装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不仅能曲射进行火力支援,甚至还能直射敌人的坦克。 甚至,凭借它使用制式120毫米迫击炮弹的能力,它可以凭着缴获的北约制式120毫米炮弹坚持作战。 那么这就又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德国研制了一种100毫米“烟雾发射器”,实际上就是一种迫击炮,它采用从尾部装填的设计,装填的时候整个炮身偏转一个角度,基本原理就类似于双管猎枪,把炮弹塞进去之后再使用尾部的击针来击发,后来苏联的160毫米迫击炮也和它基本相似。 而美国则开发了化学迫击炮,之所以叫做化学迫击炮是因为当时的迫击炮首要任务就是发射毒气,实际在战争中这玩意还是主要发射高爆炮弹,只是名字已经这么叫了而已。 迫榴炮是苏联军队的独创,脱胎于迫击炮和榴弹炮,但它在火力上比迫击炮更多元,在机动性上优于迫击炮。
包括重型机械化部队的07/07A式122毫米自行火炮(更老的89式122毫米自行火炮也还要拿来凑数),中型机械化部队的09式122毫米轮式自行火炮以及轻型机械化部队使用的09式122毫米卡车炮。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利用常规武器平台发射低成本制导弹药成为可能。 这样做,不但能大幅提升原有常规武器的作战效能,还可大量装备部队,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导弹药的发展方向。 口徑120公厘迫擊砲是曲射火砲,具有重量輕、拆解容易等優點,也是陸軍步兵營最主要的火力武器,射程約有6100公尺,可以發射高爆彈、煙幕彈、訓練彈等,昨天爆炸的就是高爆彈,這種炸彈通常用來殺傷敵人,或摧毀機槍堡等陣地。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