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 天壇 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 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闢有六門:祈穀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 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穀壇,構成內壇的南北軸線。
頤和園在夏天、冬天各有不同的景緻,夏天湖水翠綠,旅客能划船感受湖面風光;冬天湖水結冰,租個冰車、冰鞋就可以下去滑冰。 園內有多個園中園開放,旅客可以選擇是否購買進入。 若是都沒去過,編輯很推薦其中的蘇州街:仿江南的水鄉澤國,商店沿著水邊而建,紅色建築跟瓦片屋頂頗具古意,有茶樓、面攤、手飾舖、點心舖,彷彿穿越時空回到古老中國,感受其中的熱鬧氣氛。 昔為明清皇帝祭拜神明、祈求豐收的場所,然而如今則變成公園開放給民眾休憩。
兩百多級樓梯對那時候的我來講也是非常困難的挑戰,因為我那時候腳又短又肥,爬個70級就要休息一下,於是在隊尾就有兩個老師專門照顧像我們這種小肥仔。 幾經辛苦爬到上去,我就圍繞著底座走,那時候都沒有手機相機,只能用眼看,印象特別深刻。 那邊還有6尊舞姿銅像,那時候覺得佛也會跳舞很有趣,原來它們名爲「六天母獻供」,供品分別是花、香、燈、塗、果、樂,代表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我長大後再去參觀時才知道的。 天壇另一建築皇穹宇,它最初的形式是一座重檐圓頂殿堂,清代乾隆年間改建成為現今熟悉的單檐圓頂形式。 此外,環繞皇穹宇而建的回音壁對於中國人來說亦印象深刻。 祈年殿的平面呈圓形,直徑32米,高度38米,外觀為三重圓形屋檐,頂層屋檐為圓形攢尖屋頂,其上覆以鎏金寶頂,每重檐均用碧藍色琉璃瓦覆蓋。
天壇: 聖廟之美
建築布局嚴謹、結構奇特、裝飾瑰麗的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 雖然歷史簡短,但它卻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與瑰寶。 天壇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佔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 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于世。
而這種理念至高無上會萬古流傳,更是中國古代人最讓人敬佩的一點。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壇共分三層,平整且呈圓形,地面鋪設的都是漢白玉欄板,最讓我驚奇的是,地面的石板怎麼算都是「九的倍數」,在古代的中國將單數稱為陽數,反之雙數則為陰數,而九正是陽數之極,也稱為「天數」。 因此,圜丘壇從階梯、踏板、欄杆、望柱等等,每一處都是採用九或是九的倍數去製造。 內一層有9塊石塊,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也是如此。 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72塊、108塊和180塊,相加正好360塊。
而啟用典禮當天,包括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等人都出席剪綵、祝賀。 20年斥資十億打造,也讓超越北京的白陽聖廟落成,將成為全球一貫道朝聖的地點。 購票完後,隨即進入的第一個場館是「天壇祈年殿」。 天壇占地約273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築群。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
天壇: 天壇公園
天壇還有一個絕妙的特色,就是只要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就會聽到地層深處傳來明亮深沈的回聲,聲音彷彿來自地心,相當特別。 這種利用聲學原理建構出來的建築,也是天壇獨特和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天壇建於明朝永樂18年,西元1420年,距今將近600年歷史了,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同樣在這裡舉行,因此當時名為天地壇。
如站在它們不同的石板中央上,面向殿內拍一下手,可以聽到不同的回響。 這是因為三塊石板在這道圓形圍牆中心,無論站在哪塊石板上都能聽到回音。 由萬壽山、昆明湖組成,有山有湖的秀美園林,雖說沒有圓明園那樣廣大,但若要認真走完所有景點也得花上半天時間!
地壇為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 明清兩朝共有14位皇帝連續381年在此祭地,直到1912年清皇朝結束而告終。 明清時北京天壇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壇,這是一座有三層高的圓形石壇,總高5.33米。
天壇: 天壇志工長期招募中
祈谷壇的神廚、神庫和宰牲亭與祈谷壇之間由長廊相連,長廊由東磚門至東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間,與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對應,象徵七十二地煞。 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杆的台基座。 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神版均供奉在形狀像屋宇的神龕裏,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
其實更認真、深入去考究,會發現這座圜丘壇更多的奧秘與古代人對於建築的堅持所產生的驚人之處。 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及舉行籍田典禮的場所。 先農壇的全部建築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 壇內建築可分為三組,即先農壇、天神地祇壇和太歲殿。 先農壇組包括壇臺、神廚、神庫、神倉、具服殿、觀耕臺、慶成宮,用於祭祀先農和舉行籍田典禮。 地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地祇(即地神)的地方,最早叫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新修葺後改叫地壇。
天壇: 特色景點 / 宗教廟宇
大殿內屋頂天花用了九龍藻井,造型極其精美華麗。 大殿內外的柱子分佈,既是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構件,也是建築藝術中恰到好處的象徵性符號,分別代表了一年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二十四節氣。 整座大殿坐落於一個高達六米的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橫向舒展的白色台基與豎直方向矗立的三重檐大殿,在碧藍的天空與周圍蒼松綠柏的映襯下,顯得高貴、優雅和舒展。 最上層壇中央嵌有一塊圓形石板,叫做「天心石」。
- 雖然歷史簡短,但它卻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與瑰寶。
- 華夏民族自上古時期就已有祭天的活動,西周時確立了由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其他人則通過祖先祭祀上帝,而上帝會降福給有德行的人。
- 齋宮在西天門內,是皇帝在祭祀前的沐浴齋戒之所。
- 建立三台道場,上蒼聖示,三台「三星地」是道場,不是世俗廟,不可演戲、不能點光明燈、不可拜斗,主持說:不可點燈與拜斗,那有經費,沒有任何資源,如何建立三台道場。
“圜丘壇”,專門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築是一巨大的圓形石台,名“圜丘“。 天壇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起,最初叫做天地壇。 喺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咗四郊分祀制度後,喺北郊另建咗地壇,天地壇就要改名做天壇,喺乾隆年間天壇進行大擴建。
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到明清兩代的紫禁城和陵寢,時間橫跨幅度更達數十萬年之久。 此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文化遺產當中亦涉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及宗教活動。 宮殿、陵墓、園林、石窟、村落、名山大川等皆列入文化遺產之列,令世人了解中國歷史時更具多元視野,大開眼界。
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線起來。 外壇古柏蒼鬱,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 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準。 台中霧峰天壇金陵山白陽聖廟世界最高銅鑄圓頂建築。
天壇: 天壇公園專題展覽
大殿面闊五間,殿內沒有梁枋木柱,因此也被稱作無梁殿。 正殿的月台上有兩座石亭,左為齋戒銅人亭(相傳是仿唐代魏徵像鑄造的)、右為時辰牌位亭。 殿後有寢殿五間,東北隅有鐘鼓樓一座,內懸明永樂年間鑄造的「太和鐘」一口。
-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
- 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
- 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
-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沉香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
- 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 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
- 2018年9月,下調公園每日最大承載量,5.8萬人調至5萬人。
加起來二十四根,象徵二十四節令,三層相加二十八根,象徵周天二十八星宿。 此殿是我國古代獨特的木結構体系抬梁式構架的典型作品,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 皇穹宇初名泰神殿,古代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此,讓我驚喜的是這道圓形高牆,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被這一道弧度規則、牆面平整的牆圍繞住,據說站在牆的每一個角落講話,對角的人都可以聽到聲波,而且回音悠長,這裡就是「回音壁」。 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數來的三塊石板名做「三音石」。
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 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
三層壇面欄板總數為360塊,總計環壇的壇面、臺階、欄板等所用石板、石塊數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數。 《周易》謂「陽卦奇、陰卦偶」,因此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 九是最大的「天數」,是陽數之極,用它來表示天體的無限高大。 天壇的建築特色薈萃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聲學及生態學,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和內涵:陰陽、五行、天象、尊卑秩序等等皆在其中。 天壇 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呈「回」字形,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 內壇又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的「祈穀壇」用於春季祈禱豐年,南部的「圜丘壇」用於「冬至」日祭天。
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天壇是烏山頭水庫風景區重要之景點地標,天壇為民國62年由民間推動興建,為一規模宏偉之宮殿式建築物,外型仿中國北京天壇四分之三比例建造。 天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於祈谷壇內壇西南隅。
有別於其他,霧峰這棟一貫道廟宇,最特別的就是他的圓頂建築,超越北京天壇,整棟54公尺三層屋簷以銅打造,可以保存千年以上,相當壯觀;落成第一天,吸引許多人來這裡瞧一瞧。 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 “祈谷壇”,用于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築是祈年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