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蜂戰鬥機6大分析

獲得這個綽號的是因為這兩款機型雖然延續了最初F/A-18的設計概念,但是這兩款機型被完全重新設計過,整個機身擴大了約30%,並換裝新型的F414發動機,由中型戰機變為中重型戰機。 美軍兩架大黃蜂F-18戰鬥機,前天(4月1號)下午引擎故障,緊急迫降台南機場,讓許多軍事迷熱血沸騰,守候機場外抓緊機會拍照,而昨天晚間8點多,美軍C-130運輸機、載運維修機組員和零件抵達台南機場,可能是美軍不希望洩漏太多機密,才選在能見度較差的晚上、進行作業。 2018年,波音公司贏得無人加油機標案,與美海軍簽署8.05億美元的初始合約,提供4架MQ-25A,2020年4月又增購3架,最終可能購買72架。 波音公司和海軍官員告訴記者,當天下午,T1從伊利諾伊州馬斯科塔的中美洲機場起飛,一架超級大黃蜂也隨後升空。

  • 最新改良型的F/A-18E/F是美國海軍航空隊主力的對地與空優任務的機種,駐地美國西岸的幾支海軍航艦戰機大隊(Carrier Air Wing,CVW),因為F-14操作成本的問題造成縮減數量甚至沒有配屬F-14,而完全以F/A-18作為戰鬥主力,F/A-18對於美國海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 LRASM可以同時滿足空軍與海軍的需求,其空射版的經驗也協助海軍遠端反艦導彈獲得早期作戰能力。
  • 他這次前去完成ASTC(航空求生訓練課程)訓練,讓他有資格能夠親自駕駛美國海軍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大黃蜂),拍攝《捍衛戰士:獨行俠》一片中大量的空中特技飛行戲份,這完全是因為阿湯哥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親自演出超高難度特技動作,在拍攝這部全球影迷期待已久的續集電影前,堅持要親自學會駕駛F/A-18「大黃蜂」戰鬥機。
  • 不過在成本掛帥的前題下,超級大黃蜂還是一統了海軍航空母艦甲板的江湖。
  • 據《全球飛行》(FlightGlobal)與《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網7日報導,大約在2030年代時,這款暫時名為F/A-XX的戰機將取代F/A-18E/F「超級大黃蜂」(Super Hornet),成為航母艦載機。
  • 理所當然,F/A-18從1983年起實戰部署後,就快速成為美國海軍最核心的艦載機種。
  • 由1986年的《捍衛戰士》,到2022年的《捍衛戰士:獨行俠》,相隔三十餘年的續集電影,正見證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載機演進史。

波音公司2020年6月17日宣布,已向美國海軍交付首批2架F/A-18「超級大黃蜂」第3批次(Super Hornet Block III)戰機,單座型F/A-18E與雙座型F/A-18F各1架。 先前「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報導,美國海軍計畫獲得116架全新「超級大黃蜂」第3批次戰機,另外升級364架舊款F/A-18E/F至相同標準。 雖然不能像新一代的F-22等匿蹤戰機般,能完全在傳統雷達前匿蹤,但已足夠讓敵機鎖定的有效距離減少,且就算被鎖定也比較容易逃脫,使得被擊毀的機率大幅的降低。

大黃蜂戰鬥機: 空戰能力

至於MQ-25艦載無人加油機,雖然可以支援航艦對空中加油的需求,使現有的各型艦載戰機在執行任務時,增加作戰半徑與滯空時間的戰力,但對F/A-18E/F戰機而言,對其戰力只能算錦上添花而已。 隸屬第31戰鬥攻擊機中隊(VFA-31)的兩架在阿富汗上空執行戰鬥巡邏任務的F/A-18E 超級大黃蜂,攝於2008年。 F/A-18E/F Super Hornet隸屬美國海軍第41戰鬥攻擊機中隊(VFA-41)的 F/A-18F 戰鬥攻擊機正於波斯灣上空執行任務,攝於2005年9月13日。 2019年7月14日,一位官員向福克斯新聞網透露,一架美國海軍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當日在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海岸墜毀。 澳洲皇家空軍(F/A-18A/B已退役)F/A-18A/B購入75架(57架單座、18架雙座)共71 架,意外事故損失4架,其中25架已被加拿大收購;另外46架則陸續轉交美國軍事承判商「Air USA」。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澳洲將保留8架,其中兩架將進駐威廉鎮當地的世界戰機博物館,做為歷史紀錄保存。

大黃蜂戰鬥機

更重要的問題是,五角大廈禁止非戰鬥人員操控國防部的「資產」——這裡指的資產並非手槍步槍,而是像 F/A-18 這樣有大量殺傷力的精密武器。 所以,湯姆克魯斯不只要花錢租戰機,他還得遵守以下五角大廈的種種「 F/A-18 搭乘規定」。 美國國防高階計劃研究局於2009年啟動LRASM專案,以空軍的JASSM-ER隱形巡航導彈作為基礎實行改進,其最大射程超過900公里。 2015年8月,美國海軍將空射型LRASM命名為“AGM-158C”。

大黃蜂戰鬥機: 打造艦隊殺手 美國海軍F-18戰鬥機大升級 形成遠端反艦戰力

EA-18G與F/A-18F共享90%的機身結構,APG-79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與其他航電系統,在兩處翼端,EA-18G加裝ALQ-218戰術干擾系統接收器(Tactical Jamming System Receivers,TJSRs)。 主要的電子作戰系統與EA-6B相同,都是使用ALQ-99 ICAPIII筴艙,高度自動化的系統與介面設計將提高EA-18G的作戰效果。 EA-18G「咆哮者」(Growler)是美國海軍預備在2009年財政年度開始取代現役EA-6B電子作戰機的同類機型。 EA-18G由F/A-18F的機體修改之後,利用掛載於機翼與機腹中線下方的ALQ-99干擾筴艙與機身內的電子設備,執行對地方無線電訊號源,包括雷達與通訊設備的蒐集、干擾與壓制。 《捍衛戰士》已經是 36 年前的電影,但儘管過了這麼久,許多觀眾仍然認為,這部電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軍募兵作品。

1992年正式定位F/A-18E/F計畫為「主要現代化計畫」,其發展過程堪稱順利,未遭遇重大技術挑戰,除了1996年發現的「機翼沉降」(Wing 大黃蜂戰鬥機 大黃蜂戰鬥機 drop)問題,不過這並非不尋常,F-35C也遇到類似問題。 同年4月一次國防採購委員會議中指出,F/A-18E/F全機僅有16%與F-18C/D可以互通,其他84%的改變,以及成本增加,說明F/A-18E/F其實絕非是一架改良型的飛機。 以1990年幣值計,F/A-18E/F的發展成本達48億美元,已遠超過原來F/A-18的34億美元,而在國防部內部簡報中,實際的發展成本更達到79億美元。 在海軍航空發展史上,這已不是第一次海軍想改變飛機的原始設計,來增加飛機航程、酬載等作戰性能,結果卻搞出一架「全新」的飛機。

大黃蜂戰鬥機: 【熱賣下殺】1:72 美國空軍 F/A-18C 大黃蜂戰鬥機飛機模型 小號手成品 37117

由於不要求速度達到2馬赫,所以就沒有使用複雜的可調斜板進氣道,而是採用了簡單的“D”形進氣口,並配有附面層隔離板,兩個進氣道可動的部件只有邊條頂部的放氣門。 大黃蜂戰鬥機 固定附面層隔板可將呆滯附面層氣流沿著坡道流向機腹和邊條放氣門釋放掉。 垂尾間的後機背安裝有雙鉸鏈液壓控制的減速板,這樣在減速板展開時對飛機的俯仰操縱影響最小。 1984年4月1日國防部的公告中正式採用了“F/A”這個怪異的前綴,從此F/A-18就開始被稱為F/A-18,而在麥道公司的文檔中還是F-18。 「經典大黃蜂」最初配備了AN/AAS-38「夜鷹」前視紅外瞄準吊艙,需要配合AN/ASQ-173激光光斑跟蹤器/攻擊攝像機(LST/SCAM)吊艙使用,後者最後被AN/AAR-50前視紅外導航吊艙的夜間攻擊型取代。 AN/AAS-38後期型升級了激光目標指示/測距(LTD/R)和激光光斑跟蹤功能,能獨立引導激光制導彈藥。

麥道的內部代號為CF/A-18A,但加拿大軍方將機種代號改稱CF/A-18A(單座)與CF/A-18B(雙座)。 此外,該機能帶4491千克武器返回航母,大大降低了昂貴彈藥的不必要浪費。 雖然布局類似,但「大黃蜂」和「超大黃蜂」基本上是不同的飛機,之間共享的結構部件也很少。 F/A-18E/F的機身長度是18.38米,比F/A-18C/D長了1.31米,「超級大黃蜂」到垂尾頂端的高度是4.88米,比「大黃蜂」高了17.8厘米。 此外,為了慶祝5月13日捍衛戰士日,特別釋出《捍衛戰士:獨行俠》電影原聲帶最新單曲,由OneRepublic共和世代主唱的《I 大黃蜂戰鬥機 Ain’t Worried》。

大黃蜂戰鬥機: 【金牛模玩】模型 revell 64965 1:72 F:A-18 大黃蜂 Top Gun 戰鬥機套裝

V -22“魚鷹”是美國貝爾德克斯特朗公司和波音直升機公司聯合研製的新型可傾斜鏇翼多用途直升機。 “魚鷹”於1982年開始研製,1988年首次試飛,1999年開始裝備美海軍陸戰突擊隊,並逐漸取代所有傳統軍用直升機。 1990 大黃蜂戰鬥機 年代初期,由於美國海軍有大批老舊的A-6E攻擊機亟待汰換,而具有雷達匿蹤能力的A-12隱形攻擊機計畫又因為冷戰結束而遭國會否決,因而改良F/A-18C/D推出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其中F/A-18F為雙座型。

APG-65工作在I/J波段(8-12.5GHz),內置可識別和隔離故障的測試設備(BITE)。 雷達和武器投放系統共有20多個機載計算機,與雷達相連的計算機負責將機載感測器產生的數據轉換成容易理解的信息顯示給飛行員,同時這些計算機對投放武器時所需的彈道、偏差、速度和高度等數據進行快速計算,並在HUD和CRT顯示器上向飛行員顯示相關信息。 1975年1月13日,美國諾斯羅普公司設計的YF-17在ACF項目中被對手通用動力的YF-16擊敗,原因是YF-16的速度比YF-17略快,且其安裝的F-100發動機已被F-15採用,可降低維護費用,YF-16即是之後的的F-16戰鬥機。

大黃蜂戰鬥機: 金屬 合金 高仿真 模型戰鬥機 1:100 F18美式大黃蜂 鑑載機 飛機模型 精緻 軍事模型(悍衛戰士 獨行俠參考)

改進後的飛機機動性基本保持不變,9000米以上的爬升和加速能力稍有下降。 最大過載從9G降低到7G,可能會降低瞬間盤旋能力,但是隻要保持足夠的敏捷性,配合上頭盔顯示器和大離軸發射的AIM9X飛彈,近距空戰性能不會受到影響現在。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F/A-18E/F具有先進的雷達和電子戰系統,優良的人機工程,並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配合AIM120飛彈,超視距作戰能力在第三代戰鬥機中應該是比較強的。 大黃蜂戰鬥機 它在執行攻擊任務的時候也可以攜帶AIM120飛彈,遇到空中威脅時可以依靠超視距攻擊來自衛。 F/A-18的發展史,最早可以回溯到1972年時,美國空軍發展的輕型戰機(Lightweight Fighter,LWF)計畫。 當時在參選的諸多團隊中通用動力與諾斯洛普獲得最後決選權,分別發展了YF-16與YF-17兩種原型機進行測試,在這計畫中YF-16中選發展成日後大家熟悉的F-16「戰隼式」戰鬥機,但YF-17「眼鏡蛇式」戰機卻不幸落選。

飛機的重量增加以後,公司對機翼的設計也做了相應的改進,增大了後緣襟翼,翼面積比過去增加了2.97平方米,同時發動機的推力也從過去的7260公斤增加到8165公斤。 然而超級大黃蜂和原有的大黃蜂戰機實在差異太大,應該視為一種全新發展的戰機,原有的大黃蜂戰機是一種中型多功能戰鬥攻擊機,任務是同時肩負攔截和打擊任務,因此所配備的偵测系統著重於可靠度和多功能性,強大的搜索能力和大功率雷達並不是它的需求配備。 F/A-18E/F卻是一種航程更長,並且具有F-14部份的艦隊外圍防空攔截的功能,並維持原有大黃蜂系列的多功能性,成為重型多功能拦截打擊战斗機。

大黃蜂戰鬥機: 性能指標

LRASM還具備運用先進技術來偵測進而摧毀敵方艦隊中特定目標的能力,這些技術並可減少對電子戰環境中情報、監控與偵測平臺的依賴,及對網路連結和GPS導航的依賴。 由於LRASM強化了目標視別能力與遠端接戰能力,它將能確保空中或海上打擊力量在進入開放海域或公海時發揮重要威懾作用。 洛馬公司還在2019年1月從美國海軍和空軍那裡獲得價值1.72億美元的第2批LRASM生產合約。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