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著色等,乃至不著方便善巧,能著、所著、著處、著時皆不可得等。 又就菩薩、般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所見等義和善現相問答、印證。 四、《轉生品》,説安住般若的菩薩轉生處所等。 無量大苾芻眾聞已發心受記,又有無量有情發願往生十方淨土,也得受記。 迨後秦鳩摩羅什廣譯“大品”、“小品”、《金剛般若》及《大智度論》、《中論》、《百論》等,其弟子僧叡、僧肇等競造章疏,般若之學的研習達到高潮,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基礎理論,並影響到隋唐有關宗派。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其中三論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主要典籍,直接沿襲此經傳統;此經第九會“金剛能斷分”的異譯本《金剛般若》,成為禪宗傳心的法本;天台宗以此經為觀法,在其化法四教中判為“通教”。
又述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説、流佈般若的功能、及般若能攝受一切善法、能滅諸惡。 帝釋又贊般若調伏菩薩令不高心,行六度時以無所得為方便,能令迴向一切智智。 佛更為説般若是一切咒王,於我及法雖無有所得,而能使自他得大饒益等。 二十四、《受教品》,更為舍利子説甚深般若在住不退地菩薩和已見諦的聲聞等人能信受。 般若教中廣説三乘法,於我、法等以無所得為方便,由內、外空故乃至無自性空故等義。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此經提要的撰述,現存的有宋大隱《大般若經關法》6卷,明智旭《閲藏知津》中有關此經提要8卷,《大般若經綱要》10卷,近代歐陽竟無的《大般若波羅蜜經敍》4卷等。 此外,龍樹、提婆所撰《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書,也都是發揮此經義旨,弘揚大乘般若性空教義之作。 在中國,從《道行般若》、《大品般若》譯出之後,中經衞士度、帛法祚、支孝龍、康僧淵、支敏度、竺道潛、竺法温、支遁等傳寫講述,般若之學逐漸流行。 東晉道安在襄陽講《放光般若經》,並撰制註解文記,發揚此經奧義。 當時弘揚般若的尚有於法開、竺法温、竺曇壹、於道邃等。
三十二、《赞般若品》,舍利子广赞般若,佛为说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现。 舍利子更为帝释说般若殊胜,五度如盲,般若如导。 佛更为舍利子说菩萨应引发般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故。 更为善现说菩萨信般若则不信色等诸法,观一切法不可得故。 善现领解,因说菩萨般若名大波罗蜜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商品搜尋結果共 302 筆
舍利子更為帝釋説般若殊勝,五度如盲,般若如導。 佛更為舍利子説菩薩應引發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故。 更為善現説菩薩信般若則不信色等諸法,觀一切法不可得故。 善現領解,因説菩薩般若名大波羅蜜等。 三十一、《隨喜迴向品》,彌勒與善現論説菩薩隨喜有情的福業,迴向菩提,以無得為方便,超勝異生、二乘,於所緣事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發起隨喜迴向無上菩提。
菩薩智慧清明,自然不受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六根干擾,而從六根所得的顏色形體視覺、聲音聽覺、香臭嗅覺、各種味道味覺,身體神經的觸覺,還有意念產生的想法等六塵,都不會影響菩薩的認知判斷。 觀世音菩薩,在進行深度菩薩智慧之解說時,清楚地指出將「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拋開,心態不被自己的主觀意念所左右,才能成為菩薩幫眾生解救一切的痛苦跟災難。 擅長以理工思考模式,運用圖表來圖解佛法,提供組織化、系統化的學佛方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經
白天似乎如夢如幻,晚上也與白天清醒的時候一樣。 所謂夢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 能夠觀自在的菩薩,當然寤寐一如,所以遠離顛倒夢想。 能夠證入上述境界,一切皆無的菩薩,最後一定能證得生命的真實──涅槃。 涅槃就是常、樂、我、淨;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意即證得生命的永恆。
佛陀答覆所致功德不可稱計,諸多殊勝善法皆從般若生,並以四大部洲的眾生為例說明。 第五百七十二卷是佛陀與曼殊室利菩薩、善思菩薩、最勝天王、有賢德天子、珊覩史多天王的問答和討論,以修行者的願力、德性和修行法門為主題。 佛陀對弟子宣說菩薩事蹟和功德,也開放互相討論。 全經文特別提出佛教名相予以註釋,並白話翻譯全文。 三十二、《贊般若品》,舍利子廣贊般若,佛為説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現。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二卷【寬謙法師講經版】
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處吃飯。 佛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三、「平等性智」(能平等普利眾生,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轉第七識之有漏為無漏時,所得到的一種智慧,泯人我差別之相,證自他平等之理,運同體大慈,起無緣大悲,普濟一切有情,叫做平等性智。 爾時,世尊不起于座,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佛土,並餘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
而使得佛法在当时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受到了底层人们的广大欢迎。 一些被俗事缠身的贵族和商人,因为无法放下出家,但是却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出家僧人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在释迦牟尼佛的德行感召下,很多的国王也成为了佛教的护法者。 浅议《金刚经》系列四:应无所住。
如是菩薩智慧超勝二乘,為真福田。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 從此展轉流遍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說法利益亦復如是。 佛加以赞印,三千大千世界震动,无量天人得忍发心。 至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译成为六百卷,分十六会。
- 如是等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薩摩訶薩,皆法王子,堪紹佛位而為上首。
- 四、《转生品》,说安住般若的菩萨转生处所等。
- 三、《相应品》,又为舍利子说菩萨和一切法空相应,及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不著一切法有、空等、也不见有诸法和空相应等,如是菩萨不见有所修般若。
- 並説般若及般若供養乃至流佈等功德,及較量書寫施他等種種功德,而勸以無所得慧和巧妙文義宣説六度,並分別有所得相似般若和無所得的真正般若行六度等的區別。
-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所说:直至唐代,当时玄奘曾由印度求得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回国,长安名德以前代所翻未曾完备,因请玄奘加以全译。
大般若經分為九部十六會二百七十五分,梵本二十萬頌,其中《初會》字數約355萬字,份量佔比最廣,《第八會》《第十會》《第十三會》《第十四會》都不及1萬字。 「般若波羅蜜多」,意譯為「智慧到彼岸,此經主旨在闡明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但唯假名,依緣起相待而有,而自性畢竟空。 心經的力量太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們要做大超度,就是要念心經,降魔除障礙,那些受苦的眾生才能夠離苦,當然也要為他念往生咒等等。 《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都藏於此經,故其言簡意賅,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
原本無、當體空、畢竟不可得的絕對法性,就是般若的空性、法身的素描。 因為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意識啊! 須知般若見不因眼,聽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顯實相──生命的真相。 莊子說「道在屎尿」,有人認為這是大不敬,說髒話,污辱真理,其實真理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真理是普遍的,不是局部的。 如果真理是特殊的,那是三隻腿的雞,雖然稀奇,與大眾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并说般若及般若供养乃至流布等功德,及较量书写施他等种种功德,而劝以无所得慧和巧妙文义宣说六度,并分别有所得相似般若和无所得的真正般若行六度等的区别。 更广为较量功德而劝修学菩萨般若等。 二十二、《天帝品》,述诸天来会,善现为帝释说菩萨般若:发菩提心、离声闻地、以应一切智智心、用无所得为方便的思惟、观、修,虽观诸法而都无所见。 又为舍利子说菩萨虽住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住、亦非不住等。 十五、《辨大乘品》,佛更为善现解说六度二十空等大乘相,及发趣大乘的十地的行业,观一切法无所有,以无所得为方便,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乐有情至无尽际等。
此時吉州刺史向道信禪師叩首請問破賊的方法,禪師便教導城內的百姓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城中群眾便一心真誠的持誦。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就在大眾同聲稱誦「摩訶般若波羅蜜」不多久,城外的賊兵,彷佛看見城牆的四角站滿了巨人、金剛力士,威猛無比,賊兵個個驚駭不已,要求停戰,最後紛紛四散。 般若(prajñā)直譯為「慧」,波羅蜜多(pāramitā)是菩薩成就無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資糧,「般若波羅蜜」為其中一種,是徹知空性,了達無我的波羅蜜。 《大智度論》詮釋,代表由文字、語言等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的境界。 三十六、《著不著相品》,又为说菩萨以有所得为方便的不能证得实相般若,以无所得为方便的得证实相般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三百九十七:唐人小楷(簡體書)
所以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秘訣。 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跟你畫唬爛說假話的。 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返長安設立譯經院,二十年中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五卷。 晚年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集合三種梵文本,將般若部集大成經典呈現於世人面前。 他被譽為漢傳佛教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 三十三、《謗般若品》,佛又為舍利子説信解般若的人是從十方如來的法會來生、久發菩提心、常修六度的。
- 大般若经(Mahāpraj?āpāramitā-sūtra),佛教经典。
- 全經文特別提出佛教名相予以註釋,並白話翻譯全文。
- 又前代未有譯本而由奘初譯出的有十會,即初會四百卷、第三會五十九卷、第五會十卷、第十會一卷、第十一至十六會二十二卷,合共初譯達四百九十二卷。
- 「陀羅尼品第十三」為曼殊室利菩薩及寂靜慧菩薩共同討論,菩薩得到如是眾法不入陀羅尼門,則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致使大地諸山皆振動,天上下起了花雨。
- 其中第一遍需要念誦開始的偈子“無可言思般若度……”,後面兩遍直接從經文“觀自在菩薩”開始即可。
又為舍利子説菩薩雖住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住、亦非不住等。 十四、《大乘鎧品》,説菩薩擐六度、十二禪、三十七品、二十空等大乘之鎧,遍照諸界令息諸苦,奉持佛法,而實皆如幻,作者不可得故。 善現又述所領解義,並答滿慈子説一切法性無所有乃至性無淨,應勤修學一切無縛無解法門,乃至如是成熟菩提、嚴淨佛土。 此經宣稱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無二。 它作為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