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不可不看詳解

這次的遶境可以看到有許多還願信眾辦成「八將」(將腳),沿途發送鹹光餅給信眾吃平安。 另有說法,以為“陳元光”唐僖宗時的武進士,因狀貌魁梧,奉命率軍早定漳州一帶,努力施行仁政,使百姓能市居樂業,深得民心,立廟祭祀,奉為地方守護神,且由朝廷封號『威惠聖王』。 相傳開漳聖王手下有四大部將,即『輔信將軍』、『輔順將軍』、『輔義將軍』、『輔顯將軍』,同是開創漳州的功臣,共享人間煙火的崇拜。

大雄寶殿內,奉祀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等三寶佛,係以土塑貼金箔方式,完成塑像。 大雄寶殿左右側,尚有承恩堂和報德堂,呈「一」字型;另東西廂房設「覺本藏經樓」和「玄信圖書館」。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圖書館旁所設立的「吳濁流文學獎紀念碑」,是認同「臺灣文藝、本土文學」的理念,特別提供場地來立碑。 庭院林間,巨型的白衣大士觀世音和十八羅漢塑像,成為該寺的特色。 本區最早設立的佛教寺院,位於碧山路三九號;該寺創建在民國十三年,奉祀「三聖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開山住持達淨法師,俗名廖守加,未開寺前是碧山巖的住持;早年,師承八里觀音山凌雲寺開山住持本圓法師。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遶境記

清乾隆中葉,拓墾業戶林秀俊,隨身的守護神「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神像,組成卅六人的「神明會」;另外,「內湖庄六大角」五尊神明的信眾,也組成「神明會」組織,分由各村莊輪流祭祀。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位於碧山山腳下之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公回駕進香。 農曆二月十六日為開漳聖王聖誕,本廟自十四日起一連三天舉辦祈安祝壽法會,各地信眾及友宮廟皆會恭迎之家神及友宮廟神尊前來進香看戲,廟方亦提供麵壽龜及壽麵供善信大德求取保平安,並聘請布袋戲酬神。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全台各地的開漳聖王廟都會舉行遶境祈福,內湖公館庄的武身開漳聖王亦參與此祈福遶境,目的在守護鄉里、佑民平安,是內湖區重要宗教盛事之一。 每年農曆的三月媽祖聖誕進香季,內湖庄六角頭媽祖按例於農曆正月十九、二十日辦理;每次前往參加的信眾,約有三、四百名;藉著一年一度的中南部進香活動,增進彼此感情,更強化宗教信仰的力量。

(圖/黃彥昇攝) 今日雖然是上班日,但仍有許多開漳聖王的忠實信眾守候在定點表演的場地前,向開漳聖王祝壽,並祈求聖王消災解厄。 由於遶境路線會行經路線較狹窄的住宅區,內湖分局的員警們也辛勞的為大家維持交通秩序,上午場結束前,時程上並沒有太多的延宕。 陳元光在唐末開拓福建漳州地方,被視為漳州人守護神,並尊稱「開漳聖王」。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在四、五十年前的內湖,是一個典型農村社會,傳統宗教係以「民間信仰」為主;而「民間信仰」是一種庶民文化現象。 民間信仰的「神明觀」(神明的世界),乃以中國傳統的帝王政治背景為架構;其至尊者為玉皇上帝(即宇宙帝王,或稱天公),統率三官大帝(或稱三界公;民間以堯、舜、禹帝為天、地、水三官),暨文武眾神明「治理」天下百姓。 本廟主祀開漳聖王文身王公,兩旁配祀李伯瑤將軍、馬仁將軍金身,聖像均為1801年擴建正殿時以糯米.石灰等原料恭塑而成,乃台灣少數年代久遠珍貴之神尊,有217年的歷史。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創堂之初,教友人數僅有區區十餘人;但是,經過三十餘年來的努力,使得現在已擁有約一千七百餘名教友,家庭數約六百個。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民國四十八年,比利時籍方濟會士恩特理神父,率先前來內湖地區,初期以租屋方式傳教;五十年五月十四日,由胡文義神父,在成功路三段六七號,購地創建「內湖天主堂」,並為首任主任。 之後,繼任的主任有戴立林神父、吳德翰神父(以上均為比利時籍);因當時比籍神父人數不多,遂將該堂交方濟會中華會省接管。 六十八年,譚仲凱神父為首位本國籍主任,之後,繼任的主任有李志先神父、劉其祥神父。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台灣人一生必看《悲情城市》穿越33年重映4K數位版,梁朝偉全家絕美照曝光

附近區域是台北市近郊著名的旅遊勝地,區內有著名的白石湖吊橋及許多寺廟古刹與登山健行步道,非常適合全家大小同遊。 此區有許多市政府及內湖區農會輔導的觀光草莓園,採收期為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五月,誠摯歡迎全家大小一起享受田園野趣及知性、健康、休閒的一天,飽覽群山美景,實為假日午後最佳休閒。 而本廟自有五大角開漳聖王公輪值爐主組織,由內湖五大角(灣仔,十四份,港墘,梘頭,番仔坡)各里輪流奉祀一年,並於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日聖王公聖誕前,擇日恭迎爐主神聖駕回廟,敬演大戲及敬備牲禮祝壽。 (圖/黃彥昇攝) 早上六點,內湖境內的宮廟與平常有在交陪的陣頭團體就在位於內湖路三段的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廟集合,在舉行點兵、起馬、恭讀疏文等儀式後,就開始遶境活動。

  • 據了解,他們都是「還願的信徒」,在去年可能祈求身體健康等願望,今年依傳統習俗,化身成八家將答謝神明。
  • 台北世貿廣場 ~ 伊東豐雄設計的花形廣場 位於基隆路一段與松壽路口的「世貿廣場」很不一樣!
  • 追溯至嘉慶六年 ( 公元1801年 ) 因鑒及香客日增,如此石室小廟無法容納大批香客膜拜,建地雖狹窄,惟原址係屬古蹟聖地,人傑地靈,不忍他遷,故在原址小廟前另建本殿,雕造鎮殿聖王及李、馬將軍金身,選擇吉日進神安座,奠定初基。
  • 台灣民間規模小著僅配祀『輔信將軍』與『輔順將軍』兩位部將。
  • 咸豐十一年(1861年)第一次修建,後歷經兩次重修;大正三年(1913年)第四次重修,民國四十七年某日風雨交加之夜,發生山崩地坍,廟庭全毀無立足之地,惟有本殿絲毫未損,人皆稱奇,實係聖王顯靈保護寶殿而未波及。
  • 陶土面磚來自北投的礦土及窯燒,稱之為「北投燒」,是台灣早期重要建材。

目前,已在區公所辦理登記手續的寺廟,分別為佛教四座:峰碧山圓覺寺、財團法人金龍院(即是金龍禪寺)、恆光禪寺、竹月寺。 道教有十一處: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內湖承天宮、太陽堂、臺北護國延平宮、金碧宮、臺北市內湖區碧霞宮、三教山清靈宮、臺北慈光廟、福德祠(內湖庄六角頭)、梘頭福德祠、新坡尾福德廟。 宗教財團法人教會五所:臺灣基督教恩惠福音會、臺北基督徒麗山禮拜堂、臺北市基督教浸信會榮恩堂、大湖基督教會、臺北市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東光教會。 漢人移民的宗教信仰,源自原鄉--中國大陸閩粵地區的傳統文化;「唐山公」甘冒生命危險,遠度重洋,隨身攜帶著故鄉的「守護神」(神像或香火袋),前往「險惡」的環境墾荒,精神上唯一的支柱,就是仰賴神明的庇祐。

「開漳聖王」、「開台聖王」、「天上聖母」和「福德正神」,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守護」之神,也是平日祈安求福的主要對象;此類信仰,正是反映出早期的臺灣移民社會現象。 「自然崇拜」係對自然界日月星辰之變幻,風雲雷雨的諸象,以及山川樹石等萬物,為其崇拜對象,具有人類的「原始性」、「草根性」信仰。 在當今的臺灣社會裡,宗教信仰係採取自由開放的方式,各種宗教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宗教信仰是隨著人群的地理分布、歷史背景、民俗習性和教育程度而有所差異。 係內湖各寺廟第一個奉祀兩神的地方,以供善信大德祈求元辰光彩,功名祿利。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服務設施

「內湖公民會館」建於1937年,前身為「內湖庄役場」是日治時代的地方行政中心。 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成為鄉(區)公所,1983年才遷出搬至新大樓,後來作為內湖派出所,是內湖早期發展的見證,2005年指定為歷史建築,現在做為地方集會、展覽場使用。 內湖區南端的基隆河,被稱作「內湖生命的臍帶」舉凡灌溉、民生用水、交通運輸,全部都倚賴基隆河。 日治時期,日本人大興農田水利,欲將台灣打造成日本的米倉,當時所產稻米,便是從基隆河搭船到基隆港,出口到日本。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康熙末年,漳州府人氏黃某攜眷配帶開漳聖王香火渡海來台墾荒。 行於碧山之尖頂,忽聞嗡嗡之聲,不絕於耳,停步視之,其聲傳自身前一塊石下小洞,認為此處適合於安座開漳聖王之蜂穴,為難得一見的吉地,遂將隨身佩帶香火懸掛於石洞中,膜拜後離去。 碧山巖俯臨台北盆地,白天站在廟前平台,可見蜿蜒的淡水河,近處可見鯉魚山、牌樓外左側為白石湖吊橋。 夜晚眺望台北盆地,臺北101大樓、圓山大飯店及臺北松山機場觸目可及,車陣川流不息;另可眺望南港、台北東區的夜景。 碧山巖的旁邊有石階步道直通忠勇山山頂,山頂是一個小公園,平日均有許多民眾在此運動遊憩。 玄信法師曾經留學日本,弘揚佛法,因此金龍禪寺寺頂排頭上可見「臨濟宗」之圖飾,且保有日本禪宗寺廟之風格。

三十餘個基督教會,則是隨著新住民的增加而紛紛設立,每週均有定期的團契時間與傳播福音工作。 天主教與基督教,正式在內湖地區設立宣教教堂,僅有近半世紀之歷史;由於舊時本地屬於農村社會,民風保守,傳統「民間信仰」已是根深蒂固,對於異教的宣傳,則難以接受的。 首度動土於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中旬,建築中巧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民間物質缺乏,工程宣告停擺,僅完成地基和正殿牆壁部份;直到四十一年三月,再次禮請章嘉活佛動土重建,經過一年餘的施工,一座莊嚴的佛教寺院,終於在內湖路三段二五六巷二號落成。 廟址位於成功路五段臨三七號南側;沿著成功路五段,經過大湖公園後,便可見到黃石公廟。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基於「救命」等諸多的感恩、覺悟到報恩歷程,於是發心設立儒、釋、道三宗教為一堂的信仰處所,期望藉此匡正人心,改善社會風氣。 民國八十二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日,新廟落成;開山住持王慶文。 於正殿內,供奉三尊「鎮殿三寶神像」——開基神像、延平郡王戎裝神像和福建石井延平郡王神像。 堂址位於碧山路二號;碧山路入口百公尺處,左邊拾級而上的太陽堂,係於民國二十四年,從五常街遷建到此;當時,重建內湖太陽堂,是經過申請、爭辯後,由日治時期的臺北州知事破例同意。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景點資訊

為團結庄內宗親,抵禦外侮,祈求平安,至今已經有280年歷史。 夜犇土地公,又稱夜弄土地公,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天,傍晚六點鐘左右,廟方會擲筊請示福德正神出神龕,由信徒們抬上神轎,沿著內湖地區遶境遊街,接受沿路店家及民眾熱烈轟天的鞭炮炸聲及香案祭拜,祈求生意興隆、驅逐厄運、保佑地方平安。 據載,內湖早期為凱達格蘭族平埔族的活動範圍,清朝時隸屬淡水縣芝蘭一堡。 1920年,日本總督府推行市區改正,改為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戰後更名為台北縣內湖鄉,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隔年將內湖劃入管轄區域,成為僅次於大安區,人口數量第二多的台北市行政區域。 早上六點,內湖境內的宮廟與平常有在交陪的陣頭團體就在位於內湖路三段的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廟集合,在舉行點兵、起馬、恭讀疏文等儀式後,就開始遶境活動。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世貿廣場在松壽路口,各國國旗飄揚及小樹林之後,因為不醒目,路過容易擦身而過。 福建漳州人與臺灣和新加坡的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閩南語:Khai-tsiang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Sìng-ông)。 二十四歲父歿於軍中,奉命代領軍務,平定廣東山賊寇陳謙、福建娘子洞賊寇苗自成、雷萬興等,境內安寧。 六八一年〈唐高宗開耀元年〉又平定南海亂事,詔封為『正議大夫』。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台北內湖景點

內湖境內的宮廟與平常有來往的陣頭團體組成遶境隊伍,行走在市區內幾條固定的路線,在住宅區間遠遠的就能聽到鞭炮及鑼鼓聲響。 預定民國九十三年七月,將舊教堂拆除,改建為一座美輪美奐、多功能的新堂;並且,準備加強社區兒童、青少年及老人的服務工作。 回首來時路,點滴在心頭;蔡牧師道出初到內湖鄉,拓展傳教的辛酸史;民國四十五年,剛到內湖時,是租土埆厝民房一間,除了缺一腳的床舖,床上放三塊木板外,別無他物。 當時的經濟來源,僅靠神學院每月所發放的一袋麵粉;平日,摘食野菜、喝小水溝的髒水。

(圖/黃彥昇攝)早上六點,內湖境內的宮廟與平常有在交陪的陣頭團體就在位於內湖路三段的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廟集合,在舉行點兵、起馬、恭讀疏文等儀式後,就開始遶境活動。 整場遶境分為上午與下午兩個部分,涵蓋內湖大部分區域,預計在下午五點入廟安座。 彩繪師傅一大清早幫忙家將作臉譜彩繪工作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是全臺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字廷炬,號龍湖,唐河南光州固始人)的誕辰慶典日。 目前,參與全臺聯誼會的開漳聖王廟計有86座,其中北部就有17座。 今年適逢國曆3月30日,内湖「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在主任委員與各執事者熱心籌備下,廣邀各角頭寺廟諸神及陣頭計25支隊伍,共襄盛舉。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廟: 內湖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聖誕 遶境內湖守護祈福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