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繞境由來10大分析

原為佛教護法神,唐代傳說哪吒為毗沙門(四大天王之一)之第三子;明代之後,毗沙門天王逐漸中國化演變為托塔天王,而哪吒也變成托塔天王李靖之子。 《西遊記》第四回有「哪吒三太子為三壇海會大神」;《封神演義》第十二至十四回也有哪吒的故事。 佛教中可分佛、菩薩、羅漢三階層,而彌勒佛、羅漢、達摩祖師、燃燈古佛雖然皆為佛教神祇,但不能將彌勒與羅漢、祖師、古佛混為一談,彌勒羅漢、彌勒祖師、彌勒古佛顯然乃民間所取名稱,佛教中並無此稱謂,按其造型及法器來看,彌勒團神偶應該源自布袋戲中「醉彌勒」的腳色發展而成。 三尊神偶行進都是步伐蹣跚,台步一左一右,以「之」字型方式前進;表演過程以鼓聲作為指揮,遇到陣頭迎接或廟宇時則走醉步,並以喝酒來表示行禮。 拜廟的方式也是走醉步,以八卦為基準,三尊彌勒呈三角形,面向八卦的中心,以喝酒致敬,以如此方式旋轉二次,將八卦的八個點都踩過,然後再依照彌勒羅漢、彌勒祖師、彌勒古佛的順序,依序個別走向廟前喝酒行禮。 大甲福德彌勒團的土地公是右手執柺仗,左手拿大元寶,象徵賜福添財。

後又因護航運、滅賊寇,而在「天上聖母」詞上加封字句,以示尊重。 指鎮殿媽祖,是鎮瀾宮內最大型的一尊神像,身穿龍袍,肩披霞帔,腳穿麟靴。 據說鎮殿媽祖是軟身媽祖,手腳身體都可以自由轉動,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

大甲繞境由來: 大甲媽祖繞境由來關鍵字相關的推薦文章

澎湖媽祖海巡的意義,在於保佑討海的漁民平安,保有媽祖「航海之神」的原有屬性,這是台灣地區特殊的進香遶境活動,也因為海上守護神的性質不變,因此沿襲了許多傳統,更促進了澎湖觀光產業發展。 北港媽祖遶境活動場面浩大,其觀賞重點為「藝閣」以及「炸轎」。 日治時期藝閣多為藝妓所扮演,現則由兒童妝扮,大多是信徒的子女,相傳坐於閣上者可祈福保平安。

大甲繞境由來

報馬仔紅絲線與姻緣的關聯性顯然是源自「月下老人」的聯想。 民間信仰中月下老人手持紅絲線將有情人牽連在一起,使其結為夫妻長相廝守。 大甲繞境由來 至於報馬仔的紅絲線則原本是繫綁豬腳韭菜之用,非關月老求姻緣的紅絲線。

大甲繞境由來: 媽祖遶境的文化怎麼來?

今年的大甲媽遶進香日期,則在9日23時起駕、18日回鑾。 白沙屯媽祖出發前3天為讓自己心靈淨化可以守早齋或全素,來回行程飲食不拘葷素。 經過八天七夜的遶境,整個遶境活動已經完全進入尾聲,當天上聖母回到大甲鎮瀾宮,登殿安座後,在眾人在一片歡樂的氣氛興互道珍重中告一段落。 上轎典禮定於出發前一日下午五時舉行,也就是在祈安典禮之後,由達官貴人恭請天上聖母登上鑾轎,並祈求天上聖母遶境賜福給沿途村莊的信徒,庇祐大家在未來的一年都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進香的過程分為7個重要儀式,依序為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與安座。

大甲繞境由來

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場面浩大,追隨的信眾無數,各地廟宇均有迎媽祖的慶祝活動。 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進香相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主要是為了要增添神像的靈氣。 大甲媽祖遶境五十三庄出巡規模與每年南下嘉義新港遶境進香陣仗完全相同,吉時一到,鑾轎在太子團、福德彌勒團、神童團、彌勒團、將軍團等鎮瀾宮五大團隊及開路鼓轎前吹、繡旗隊、哨角隊、三十六執士與娘傘開道下,隊伍緩緩的準時從鎮瀾宮廟埕出發。

大甲繞境由來: 大甲媽祖感人神蹟多!重症家屬「鑽轎腳」藏這原因

繞境時間內都要落實起馬、落馬,讓媽祖保佑一路平安。 在進香隊伍中壓陣的即是媽祖神轎;這座大轎是藤身木座, 外披刺繡, 轎頭旁亦有一隻藍一紅小燈, 轎桿為上等榆木製成, 全程均由人扛。 回駕儀式中的交香〈過去稱為割火〉,是整個遶境最重要的活動。 正殿內現場須清場,由誦經團的主持進行「請火」儀式,將香紙點燃放進「萬年香火」火爐中,接著誦經團開始誦經,唱讀數萬名香客的名字,鎮瀾宮董監事與貴賓持香跪拜,讀完後將名單和香紙投入爐內。 到凌晨12時,法師用長杓,分2次從火爐內各掏出3杓香灰放進鎮瀾宮的小香爐,再將香爐放進木櫃中,由法師貼上封條。

媽祖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國家政治的需要,加上神蹟顯赫,救人無數,而有不同的稱號。 如神女、巫女,並先後被冊封為順濟、夫人、妃、天妃與天后。 神龕前,藻井下,有個媽祖的元神燈,終年點燃著,象徵媽祖永永遠遠的庇祐著祂的子民。 大甲繞境由來 鎮瀾宮不敢用電燈,惟恐停電而讓燈熄滅,因此都用油燈。 「三媽」也曾經被請去開藥方,因此座底也有一小洞,卜頭家、爐主的年代裡,每於農曆三月廿四過爐以後,住在副爐主家中,日後廟內媽祖神像編號時,遂不納入標號,以「副爐媽」尊稱之,簡稱為「副爐」。

大甲繞境由來: 大甲媽遶境開路先鋒 「報馬仔」奇特裝扮原來有典故

不過「點燈放夜」只是一種靜態的展示;唐代開始,民間出現了「山車」和「陸船」的動態表演形式。 清朝時,山車和陸船逐漸開始發展成為民間迎神廟會的重要遊藝陣頭,因其外表頗似樓閣,故又被稱「藝閣」。 藝閣,又稱「詩意閣」,是一種古色古香的傳統式花車,車上由真人扮演各種神話、戲劇人物,並佈置有花草樹木的亭台樓閣,藉此呈現民間傳說或小說戲曲之故事情節。 舉凡地方上有迎神廟會、慶典活動,常見藝閣參與遊行。 大甲媽祖回鑾途中,於永靖至員林間擇地讓頭香、貳香、參香及贊香依序向媽祖獻香,神轎內備有小香爐,任何人皆不可插香,唯獨頭香、貳香、參香及贊香可依順序至神轎前膜拜祈願並優先插香,信徒深信先插香則將優先獲得媽祖保佑完成祈願。 因自行車的速度與進香隊伍無法配合,所以自行車隊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行進,只有在媽祖神轎要進廟或遶境市區時,才會在進香隊伍中看見他們浩浩蕩蕩的陣容。

2021年4月11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固定都會在每年農曆三月前後展開,而2021大甲媽祖遶境日期/時間為2021年4月9日至4月18日,為期九天八夜徒步進香, …,2019年2月20 … 的高潮重頭戲,每年更是吸引數以萬計的人潮湧入大甲,參與這場國際性的宗教文化盛事,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 … 都是在當年的元宵節由鎮瀾宮董事長擲筊決定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 台灣藝陣大都屬於業餘組織,成員多由社區民眾組成,平時各有工作,在廟會或應邀出陣前夕才集中訓練。 早期的藝陣則都附屬於角頭廟宇,陣頭則是神明駕前樂隊或技藝團,藝陣的組成是為了當地的廟會,而廟宇也負責藝陣的訓練及運作。

不過北港進香,一般視大甲媽祖為北港媽祖的分靈廟(即甲廟的神像神靈為乙廟分靈而來,甲廟可視為乙廟的子廟,必須定期回去進香,確保從母廟得到足夠的靈力),在鎮瀾宮的香旗上也寫著「謁祖進香」等字樣。 大甲繞境由來 不過,大甲當地也流傳北港與大甲媽「對調」(有弄錯神像和刻意掉包兩種說法)的說法,以強調大甲的祖媽實際上比北港的資深,前去北港進香,只是「回娘家」。 今年4月8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起駕日非常特別,因為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要為獲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在大甲鎮瀾宮舉辦授證儀式,由文建會主任委員盛治仁頒發指定證書,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代表接受。 2022年4月20日至2022年4月22日,接駕基隆聖安宮(大甲媽祖分靈)暨團隊前往祖廟大甲鎮瀾宮謁祖進香。 2021年11月18日,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在廟前廣場舉辦「歲次辛丑年下元謝平安暨祈雨謝天儀式」,並邀請台中廣安壇道長。

  • 神轎是神明的交通工具,神轎班是負責神轎的所有事宜,舉凡神轎出發的前置作業,如綁轎,進香期間抬轎與管理的工作,以及供民眾祈求敬茶與爐丹等,都屬於轎班任務。
  • 「三媽」也曾經被請去開藥方,因此座底也有一小洞,卜頭家、爐主的年代裡,每於農曆三月廿四過爐以後,住在副爐主家中,日後廟內媽祖神像編號時,遂不納入標號,以「副爐媽」尊稱之,簡稱為「副爐」。
  • 2020年2月6日,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與全台35間宮廟參加「2020台灣燈會在台中-好神宗教燈區」,並安座於天壇。
  • 媽祖原為航海之神,主要任務在保護漁民、庇祐航行安全,隨 …

進香是台灣民間常見的宗教活動,所謂進香是指信徒迎請神明前往外地廟宇拜會,是神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聯誼活動。 這種宗教活動基本上是信徒自發性的行為,其動機大多是為了還願、贖罪或祈求平安,而藉由進香長途跋涉、勞累身心以答謝神恩、祈福消災或洗滌罪業。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是目前台灣民間規模最盛大、動員力最強的常態性宗教活動。 大甲媽祖進香起源於清代,當時每隔十二年前往湄州朝天閣進香,但因規模不大且非常態性活動,因此並未引起注意。 日治中葉因大安港廢港,兩岸交通逐漸阻隔,大甲媽祖進而轉向北港朝天宮「割火進香」。

大甲繞境由來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