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大甲媽祖小祠改建曰大甲堡「天后宮」(現今稱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每十二年一次由大安港或溫寮港直接駛往湄洲島謁祖(刈火)進香。 然而,對於信徒來說,宮廟之間的爭執並不造成信仰上的差別。 隨著媽祖信仰的影響力提升,各重要媽祖廟舉辦的宗教活動,往往成為強力的社會動員,乃至於沾染上政治色彩。
- 穿号掛則代表媽祖的護祀隊、儀仗隊,是榮譽的象徵,當然也具有神聖性。
- 東引鄉中柳天后宮建於清末嘉慶年間相傳為大海盜蔡牽所建,供奉蔡牽封神之「犁麥大王」。
- 下午6時,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擲筊,擇定4月8日起駕,17日回鑾。
- 而第一天起駕從大甲鎮瀾宮出發到駐駕彰化南瑤宮的路途較遙遠,如果半夜走到人煙稀少的地區,可能沒有餐食供應,所以可以在這之前先準備(收)好一些方便攜帶的食物,以防萬一。
- 2001年(民國90年),大甲媽祖徒步遶境進香,來回駐駕改為去程第一天晚上駐駕彰化縣彰化市彰化南瑤宮,回程晚上駐駕彰化縣彰化市彰化天后宮。
當時臺灣大甲鎮瀾宮組團由日本轉往湄洲參加,成為第一個登上中國大陸的進香團,引起全臺熱議。 大甲媽祖進香 1988年大甲鎮瀾宮發文要求北港朝天宮澄清「大甲媽祖不是北港分靈」,但北港朝天宮回覆公文推託;同時間,新港奉天宮前來大甲邀請鎮瀾宮前往進香,是以當年取消北港進香,改道新港,並在當年底辦理「五朝慶成祈安清醮」一舉打響知名度。 不僅遶境路線從雲林土庫開始改往嘉義新港方向前進,取消土庫到北港之間的路程,也取消香擔組及刈火儀式。 此後,鎮瀾宮也開始與媒體密切合作,開辦實況轉播,促成日後名聞全球的契機。 17世紀以來,媽祖隨著閩南一帶的移民信眾分靈來臺奉祀後,即成為臺灣民間百姓普遍的信仰。
大甲媽祖進香: 民俗亂彈》徒步進香作為媽祖信仰的實踐或流行?
頭香、貳香、參香、贊香指插香的順序,須連續擔任三年,而頭香三年則轉變成贊香,是進香團的重要香客隊伍。 自行車隊是進香隊伍之一,不做表演,只是壯觀場面而已,但龐大的陣容、整齊的裝扮、排場,比起一般陣頭更具可看性。 進香隊伍行進間,持涼傘者必須不斷地旋轉涼傘,且不急不徐,並以逆時鐘方式旋轉。 若是進香途中遇到兩神交會,雙方持涼傘者則以踩七星步互表敬意。 在神轎的前方,經常可看見一對兩人扛的扁平型大銅鑼,此即「馬頭鑼」。
10月27日前往中國上海經福州、泉州,於10月31日參與湄洲媽祖祖廟的媽祖昇天千年祭典,並分靈一尊湄洲媽與相關信物回台,且於回程時至賢良港天后祖祠參觀。 11月4日搭機回駕經日本時,將相關在中國的照片及信物寄放在日本,只先將神像迎請回台。 11月7日由時任國大代表陳川、時任立法委員劉松藩前來機場迎接,陪同通關返台安座。 開基媽、湄洲媽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大甲鎮瀾宮往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暨往賢良港天后祖祠迎請聖父母回台大甲鎮瀾宮董監事與媽祖信徒四千三百多人組團分赴中國各地旅遊後,於莆田市僑聯大廈前集合,往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並至賢良港天后祖祠恭迎聖父母(積慶公、積慶公夫人)首次渡台奉祀。
大甲媽祖進香: 大甲媽App 下載及活動官網連結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隊伍的莊儀團,不僅儀態莊嚴、步伐穩健,手臂揮舞起來極為生動,因其手臂是一段一段相連,與人體類似。 根據《天妃顯聖錄》之說,千里眼、順風耳原為西北方金精、水精。 水精具有火眼,能見千里之外的事物;金精則聽力靈敏,能聽見千里外的聲音,二位精怪經常出沒西北為害民眾,後來經媽祖出面收服二人,乃成為媽祖部將。 大甲媽祖進香隊伍的哨角原來祇有兩支,後來因人員逐年增加。
臺灣各地共有870餘間媽祖廟,每逢農曆3月媽祖誕辰,全臺各地如臺中市大甲鎮瀾宮、彰化縣鹿港天后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嘉義縣新港奉天宮、臺南市大天后宮等廟宇都會擴大舉辦祭祀、進香、遶境等活動,其中尤以臺中市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歷史最久且規模最盛大。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原為7天6夜的進香活動,民國48年(公元1959年)後改為8天7夜的活動。 早在北港進香時期,遶境進香便相當規模龐大著稱,可以達300多個陣頭,香客人數6萬人。 每日停駐的廟宇為當地主要的媽祖廟,依序有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新港奉天宮、北斗鎮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 時間事由行程表該次出門神尊1987年10月21日至11月7日(農曆九月九日)大甲鎮瀾宮往湄洲媽祖祖廟與賢良港天后祖祠謁祖進香10月21日迎請三媽啟程前往日本大阪,並先供奉於大甲籍華僑李燕卿家中,而董振雄則到中國大使館接洽相關事宜,其他董監事於10月25日飛往大阪會合。
大甲媽祖進香: 臺灣媽祖廟分布
頭旗、頭燈、三仙旗是香陣的前鋒隊,在大甲媽祖進香陣頭中屬於同一班,走在隊伍的最前方引導、帶隊並通知信眾進香隊伍將至。 頭旗是進香隊伍白天的引導,頭燈則是夜間的領航,故有「晝旗夜燈」之說。 大甲媽祖進香 頭旗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 等多種造型,是代表主神的旗幟,有時兼掃路驅邪的作用。
白沙屯媽祖出發前3天為讓自己心靈淨化可以守早齋或全素,來回行程飲食不拘葷素。 經過八天七夜的遶境,整個遶境活動已經完全進入尾聲,當天上聖母回到大甲鎮瀾宮,登殿安座後,在眾人在一片歡樂的氣氛興互道珍重中告一段落。 經過三天的跋涉,抵達新港市區,約定於下午七時進入新港奉天宮。 入宮以後,恭請媽祖神尊離轎登殿安座,備妥各項祭品,由鎮瀾宮董監事率領隨香眾人誦經、讀疏文,感謝媽祖庇佑全體平安抵達新港,叩謝神恩。 新港奉天宮所有工作人員以及信徒於奉天宮外恭送鎮瀾宮媽祖回駕。 媽祖駐駕隔天的凌晨五點,備妥供品、鮮花茶果在奉天宮大廳舉行祈福典禮。
大甲媽祖進香: 大甲媽祖進香繞境路線圖
另外尚有鎮瀾宮福德彌勒團、鎮瀾宮彌勒團、鎮瀾宮太子團、鎮瀾宮神童團、鎮瀾宮莊儀團等五大神偶團。 每年五大團向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殿前團拜,並各自在不同場地練習(往年包括在會館、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廟前廣場、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遊覽車停車場與台中市大甲區中華街上等),之後每年在大甲鎮瀾宮裡開光神偶與更換新的神偶.旗子等,遶境前的晚上練習後會在大甲市區遊街。 各團隊都有鼓車及專用車等跟隨,但去台灣遠地的縣市廟宇遶境時會叫托運公司或叫幾輛拖板車遶境會香。 2006年(民國95年)9月,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全體董監事會與所屬團隊分批由台中港出發前往中國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祠等7天6夜謁祖(刈火)進香,以小三通模式往返,再按照古代儀式進行。 自行車隊多以兩路縱隊行進,但和其他進香隊伍最大的不同是,自行車隊還有一項重大任務,就是充當大甲媽祖的「鐵衛」。
民間相信,神像的靈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需要透過「謁祖割火」的儀式,重回祖廟拜見祖先、分取香火,把神聖的靈力重新帶回廟裡。 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她認為香蘊含許多價值與象徵,而民間信仰如同「時空膠囊」將無數歷史、文化、政治痕跡保存下來。 大甲媽祖進香 神童團創立於民國55年,祖廟為北港閭山堂神童團,團内供奉神童祖師,神偶為招財童子與進寶童子兩尊神童,意味「招財進寶」。 兩位神童在旗幟的引導下,沿途蹦蹦跳跳,表現出像小孩子般活潑的個性,就像是兩個小孩看到熱熱鬧鬧的場面,開心的跑跳玩耍。 大甲媽回鑾上午進入彰化縣境內,8點40分到達明道大學,一連14年接駕請大甲媽鑾轎駐蹕的明道大學今天再度發揮創意,材料能源… 國內財神祖廟的雲林縣北港鎮武德宮,昨天有兩支進香團在廟埕爆發打群架衝突,事件起因放鞭炮引發口角,上百人打成一片,棍棒神器…
原本如此行程預計只走三年,但是北斗地區居民極力邀請,所以就一直前往至今,改成八天七夜後行程大致如下:「第一天彰化、第二天西螺、第三天北港、第四天晚上從北港出發、第五天到西螺、第六天北斗、第七天彰化,第八天回到大甲」,這次的修改路線與進香時間,延續近40年之久。 停辦湄洲進香之後,據大甲耆老回憶,約在1921年前後,鎮瀾宮開始改往北港進香;一開始只是大甲有數位往返北港牛墟的商販,因買賣牛隻使然,前往北港朝天宮祭拜,而這些牛販平時即有參與鎮瀾宮廟務,所以在牛販安排之下前往北港進香,並朝拜聖父母殿,成為大甲媽祖於島內徒步進香之創始。 進香旗不是令旗,上頭書寫「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或「遶境進香」等字樣,旗桿上書寫個人地址與姓名,僅是代表個人隨時參加遶境進香祈福,在宗教意涵上,表示媽祖會指派兵將隨行,「犒軍」、舉行「起馬」和「下馬」,是犒賞兵將和讓兵馬休息的儀式。
報馬仔行進時沿途敲鑼,讓信眾知道進香隊伍即將抵達,亦順便提醒民眾,應擺設香案,迎接媽祖的到來。 台灣的香陣種類繁多,包括:家將、神偶(神將)、十二婆祖、蜈蚣陣、小法陣、中軍陣、執士隊、神轎班…等多種;由於香陣具有宗教信仰特質,因此香陣的禁忌、規矩也比一般表演性藝陣繁多。 香陣組織是以信徒為主體,而非由演員所組成,香陣組成的目的在「宗教儀式」,不以表演為目的。 大甲媽祖進香 大甲媽祖進香 香陣屬性是神聖性、宗教性,但在廟會遊行過程中,卻也兼具了藝術性與世俗性。
1967年,當時大甲鎮長黃子建有意參選縣長,極力促成遶境豐原地區,且當時鎮瀾宮有一位副管理人由后里人擔任,回程遶境豐原勢必經過后里,所以也希望促成此事,於是當年就改變遶境路線。 在黃子建大力鼓催之下,進香最後一天回程不經台中海線,而是由烏日直接走往南屯,經大雅抵達豐原遶境,當晚停駕豐原慈濟宮,隔天再經后里回大甲,故本年進香增加一天行程,共歷經九天八夜。 大甲媽祖進香 1960年左右,據說一位西螺地方人士騎車到大甲地區,因機車損壞或沒油,在大甲地區求助無門,回到西螺大肆宣揚,並說要讓大甲進香團「好看」。
- 報馬仔行進時沿途敲鑼,讓信眾知道進香隊伍即將抵達,亦順便提醒民眾,應擺設香案,迎接媽祖的到來。
- 由於進香旗具有媽祖兵將的象徵意,因此進香旗在「起馬」之後開始具有神力,也有禁忌。
- 西皮派也不甘示弱,扛出托塔天王李靖來,表示「李靖收哪吒」,如此一來一往,互別苗頭,為廟會增添許多熱鬧的氣氛。
- 傳入中國後三太子改變國籍也換掉爸爸,成為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子。
- 另外大甲媽亦有「見轎不跪,討皮痛」之語,因為清代時鎮瀾宮神轎出宮,除了老病殘弱者,信徒必定跪地迎送,否則會遭到隊伍帶頭者以「鶴旗」猛打。
- 進香是台灣民間常見的宗教活動,所謂進香是指信徒迎請神明前往外地廟宇拜會,是神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聯誼活動。
- 神轎所到之處,信徒皆準備香案迎接,鞭炮聲不絕於耳,想要「鑽轎腳」的民眾更是大排長龍,而且隨時都有人想摸轎子、抬轎子,甚至爭奪用來墊神轎的「轎腳金」(壽金),因此轎班的任務倍感艱辛。
- 進香旗是代表個人的旗幟,傳說是媽祖派遣兵將保護進香的人安全,但基本上住在一起的一戶,只要有一支進香旗就可以了。
9天8夜的遶境活動一路上都有徒自發性供應的膳食,不過建議大家以自己能吃足夠為主,不要浪費善心準備的食物。 而第一天起駕從大甲鎮瀾宮出發到駐駕彰化南瑤宮的路途較遙遠,如果半夜走到人煙稀少的地區,可能沒有餐食供應,所以可以在這之前先準備(收)好一些方便攜帶的食物,以防萬一。 拿到進香旗後,香客在進香前夕至大甲鎮瀾宮參拜,卸下去年的符仔,連同金紙一起焚化交還媽祖;另取新符結上,過爐淨旗求平安。 進香旗有媽祖派任兵將護佑遶境平安的意涵,攜帶進香旗每日需執行「起馬」、「下馬」的儀式,在祝壽大典完並封旗,代表將媽祖賜予的靈氣封起帶回。
另外,彰化南瑤宮係源自雍正年間窯工楊謙自笨港攜去之香火,而後南瑤宮為感念其之功勞,往笨港(水災後改為新港、北港)謁祖進香時期媽祖必訪楊家,楊家不堪此大禮因而自南瑤宮再分靈媽祖一尊供奉於家,以將「神對人」之屈尊謁拜改為「神對神」之同格進香。 之後楊家媽祖先改奉於新港水仙宮,直到2002年起於水仙宮旁新建一天后宮,承襲古名命名為笨港天后宮,並將古笨港天后宮之廟史納入其自身廟史。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媽祖信仰還包括官方、宗族、姓氏族群移民的崇拜。 由於媽祖姓氏為林姓之緣故,臺灣各地林氏宗親都是喜稱媽祖為姑婆祖、祖姑等,藉以拉近媽祖和林姓之間的親密關係,林姓亦常自稱為媽祖的裔孫、族孫,甚至組織有大規模的共祭團體,如:臺北地區以林姓為主的「七角頭正龍社天上聖母神明會」、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雲林縣六房天上聖母。 早期移民多自華南渡海,心驚膽顫,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海神媽祖婆成臺灣人重要精神託付。
為防止民眾染疫,今年大甲媽遶境許多宮廟改以餐盒供餐,部分宮廟則準備自助餐及紙容器讓香客自行打包。 2019年10月12日,參加桃園蘆竹慈母宮入火安座遶境與桃園市八德區桃園鎮德宮(大甲媽祖分靈)遶境會香。 其他科儀與儀式:「起斗」、「貼香榜」、「淨香條」、「貼香條」、「淨物品」、「調營賞兵」、「調營」、「獻香典禮」、「收營」、「收頭旗」、「淨車」等。 媽祖遶境活動的主題為2014「薪傳」、2015「世代傳承」、2016「誠心願行」、2017「mazu walker(媽祖跟隨者)」、2018「付出」、2019「作伙付出」、2020「人情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