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e m2ssd規格 3.0 每個通道擁有高達 985 MB/s 的高效傳輸速率,這代表傳輸速率最高可達 16GB/s。 然而,在使用 M.2 尺寸的 PCIe 匯流排時,因為傳輸速率上限為 4GB/s,因此只有 x2 和 x4 通道可以使用。 M.2 的尺寸與 SSD 固態硬碟相同,因此這個問題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 不過,混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與其他消費型 SSD 固態硬碟的尺寸相比,M.2 SSD 固態硬碟相對而言是較新的技術。
話說到這裡,其實大家也應該能了解到為什麼Gen 3 SSD仍是目前玩家在組裝電腦時的主流儲存裝置選擇,先說容量和價格部分,平均來說市場價1TB的容量普遍會落在4,000元左右,同樣會因為產品定位有些波動,但相對於Gen 4 SSD來說已經有明顯的落差。 另外玩家在市面上也可以找到採用M.2 SATA介面的版本型式,和同樣是M.2規格的PCIe介面來說,因為仍是以SATA 6Gbps規格作為傳輸介面,因此傳輸速度基本上和前面提到的SATA SSD是相同的,只是在安裝上有些微不同。 以目前的趨勢和主流來說,仍是前兩者為主要規格,因此本文也會著重在這兩者(尤其是採PCIe NVMe介面)為主。 本文將詳細解釋 M.2 規格是什麽,以及它如何和各種不同的介面相互配合。 除了強大、可靠的效能以外,還很貼心提供了內建原廠散熱片的型號,若主機板本身沒有散熱盔甲時不需要再額外購買;若想替 PS5添加 SSD 的話,只要挑選有散熱片的版本就能無痛升級,是遊戲玩家的好夥伴。 這款商品除了運用 PCIe Gen3規格以外,也支援 SLC Caching 以及 DRAM Cache Buffer 技術。
m2ssd規格: 高通暗諷 Arm 已經是過時的傳統架構,RISC-V才是未來
所以4KB IOPS數值越高,也就意味著作為系統碟下的運算效能越好。 一向以儲存媒體為主力商品的 WD,將硬碟系列以顏色區分出不同用途,這款俗稱藍標的 M.2介面SSD 不僅在讀寫檔案時非常穩定,而且消耗的電力也很低,主要提供給沒有特殊需求的一般電腦用戶。 雖說它的最高傳輸速度跟其他款式相比並不突出,但其實以正常使用來說幾乎感覺不出差異,因此受到不少電腦DIY玩家的青睞。 小型的 M.2 外觀尺寸適用於許多擴充卡類型,例如 Wi-Fi、藍牙、衛星導航、近距離無線通訊 、數位無線電、無線千兆聯盟 、無線廣域網路 和固態硬碟 。
這款 SSD固態硬碟雖未特別標榜高速讀寫,但規格上來說速度仍十分出色,以日常的使用習慣來說已經是可圈可點。 此外,產品同時也支援了多種加密、快速儲存與資料保護技術,而且跟前一代相比耗電量也減少了50%,是十分可靠而且廣受消費者歡迎的固態硬碟款式。 因此若非特別要求效能的話,則建議依照預算及耐用度為前提,挑選有口碑的品牌即可。 不過,因為此規格硬碟需要直接安裝在主機板上,拆裝的難度相對只要用線連接的 SATA 硬碟來得高。不僅如此,根據主機板支援的插槽不同,還區分成「M.2 SATA」、「PCI m2ssd規格 Express3.0×4」與「PCI Express4.0×4」等多種規格。
m2ssd規格: 一分錢一分貨,如何選擇 M.2 NVMe PCIe SSD 固態硬碟
簡單形容類似避免『路面』到處坑坑疤疤,最好是每一路段都平均使用,勿集中常使用某一路段,造成這一路段耗損嚴重,其它不常使用路段卻耗損輕微。 2:使用時累積的 Bad Blocks,發生在無數次的寫入/擦除,造成一些 NAND單元的『電荷電壓 Electric charge /Coulomb』被永久性的改變了,因此而無法使用。 但寫入前必須先將要寫入該 page 的整個 Block 擦除乾淨(Block erasure) 才可寫入。擦除原理就是將 Block 內所有的 bit 變為『1』狀態=Free 。擦除作業只能以「Block」進行,無法以較小的 page。 和傳統硬碟外觀相同的 SSD 2.5”,也是用 SATA Interface 可以輕易取代傳統硬碟。 再來接上 OCZ –TRION GB SATA SSD,測試的結果頂多只停留在500MB/s左右,不管哪一產牌的SATA SSD都是如此,所以想要速度,M.2 PCIe的SSD才是王道。
如果是桌機使用目前大都是M key,而M.2 SSD m2ssd規格 也都有M KEY或 B+M KEY,因此並不太需要注意這個,如果您有興趣詳細了解,請參考這裡。 答:Gen4是2019年以後的CPU才有支援,所如果你是2022年以後的全新電腦,那Gen4或Gen3都可以,主要的理由是現在Gen4 SSD的價格已經降下來了,不像去年比Gen3貴上一倍。 簡單講您在買SSD的時候,主控晶片並不是選購重點,重點通常是廠牌與容量,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你要什麼介面(接口)的,請繼續往下看。 這也就是為何現在越來越多只裝SSD,不裝HDD,一方面是現在SSD便宜,二方面也是大家發現,只要是故障無論是SSD或HDD都是完蛋,跟能不能救援無關,如果資料很重要還是要靠備份,而不是賭硬碟的故障率。
m2ssd規格: 瞭解 SSD 技術:NVMe、SATA、M.2
無論你是有mSATA或M.2需求,採購前還有些細節得留意,基本要點為尺寸規格。 MSATA有Full m2ssd規格 Size與Half Size版本之分,也就是俗稱的長、短卡這差異,兩者長度分別為50.8mm與26.8mm,插槽機構很容易做到兼容。 問題在於台灣零售通路市場,所能夠買到的mSATA固態硬碟皆為Full Size規格,Half Size得透過訂購之類途徑才能取得。
較短的2230和2242通常用於內部空間有限的系統集成商的超薄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中。 另一方面,企業市場會青睞更長的22110尺寸,因為可以允許固態硬碟安裝額外的NAND閃存和專用電容來增加儲存容量和停電保護。 而若消費者於四代主機板上安裝較舊規格之 PCIe/AHCI 之 m2ssd規格 M.2 SSD 時,則因主機板皆已支援 AHCI 協定,以此不會遭遇到無法做為系統碟之問題。
對於廣大的玩家而言,M.2亦是以較少花費,獲得更高速固態硬碟的捷徑。 只要添購M.2轉PCIe轉接卡,就算老電腦也能裝配M.2固態硬碟,這是支援PCIe訊號的一大優點。 除了掏出錢,還需要做的動作和升級電腦相仿,就是確認晶片組有沒有足夠PCIe通道可用而已。
- SATA ,又稱序列 ATA,是一種比 PCIe 還早出現的介面,但它剛研發出來時,為電子計算帶來了重要進展,例如熱交換能力。
- SATA SSD當初設計是為了取代傳統硬碟HDD,在尺寸上皆為2.5吋,因此如果是桌上型電腦安裝SATA SSD,則須注意主機殼空間是否支援2.5吋硬碟,有些新型的主機殼有支援2.5吋硬碟,若你的主機殼只支援3.5吋,則需要加裝「2.5吋轉3.5吋轉接架」。
- 當與 NVMe 的邏輯介面搭配使用時,SSD 的讀取/寫入速度比起使用 SATA 和 AHCI 邏輯介面大為增加。
- 以一般使用者對 SSD 的需求來說,只要能讓電腦運作順暢而且不會卡頓即可。
- 現代的主機板會使用 SATA III,最高處理量為 600MB/s,而 NVMe 磁碟機的速度最高可達 3,500MB/s。
- 其重大轉變是捨棄12Gb/s頻寬發展,轉向改投PCI-SIG陣營,採用PCIe介面訊號層來建構。
只需要在 Crucial Advisor 或系統掃描器工具按幾下,即能找出相容於您系統的 SSD 類型。 接下來就是見證C/P值的時候了,我們將分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一個是「1塊錢能買到的容量」,另一個則是「1塊錢能買到的速度」。 Trim 是SSD專用功能,某些作業系統版本,非設定自動啟用,可能需要至 /設定/ Trim 手動啟用。 Trim 的主要功能是,趁 SSD 閒置時,先去啟動『主動垃圾收集機制』直接清除那些標示『已刪除』的 Blocks,供隨時寫入新資料 Pages。 但當有新檔案要寫入時,只要是磁片後面還有未使用區塊(Unused Blocks),一律先寫入這些未使用的區塊,不會先去寫入『已刪除』區塊,就是避免覆蓋已刪除檔案,提供隨時『還原檔案』的機會。
只是相較於同類型商品來說,這款 SSD固態硬碟的價格高於平均,而且 M.2規格在安裝上需要注意的細節比較多,如果是比較沒有經驗的新手,建議事先詢問相關資訊。 不過,文章一開始也有提到,各SSD會因為廠商針對定位和目標客群不同有所區別,會讓即便是相同容量的SSD,也會有不同的價位存在,這樣一來價位較高的參賽者肯定不吃香,也因此我們特別另外設立了「1塊錢能買到的速度」這樣的評斷標準,並以讀取速度作為主要標的,讓玩家能夠藉此了解到花錢買速度的目標。 M.2 SSD在長時間傳輸檔案時會出現掉速的問題,這點雖然是SSD的特性、但畢竟平均使用速度上仍舊是比傳統HDD和SATA SSD穩定些,此外,SSD的強悍之處其實並非完全只有讀寫速度這麼簡單,其實更重要的反而是IOPS數值。
- 不過,因為此規格硬碟需要直接安裝在主機板上,拆裝的難度相對只要用線連接的 SATA 硬碟來得高。不僅如此,根據主機板支援的插槽不同,還區分成「M.2 SATA」、「PCI Express3.0×4」與「PCI Express4.0×4」等多種規格。
- 過去有段時間經常能見到,筆電預設裝配約32~64GB不等容量固態硬碟,其用意並非讓使用者拿來當系統開機碟使用,而是提供給晶片組建構固態混合硬碟功能。
- 為了插槽最大相容性,固態硬碟電路板得以B Key與M Key同時兼具,這並不會改變原定所支援的介面訊號規格。
- 但是為了要追求遊戲的載入速度與流暢度,再加上現在SSD也不貴,所以大部份的人會直接把遊戲灌在SSD了。
- 主機上的電路板通常被設計為能接受多種長度的M.2模組,這也意味著接受較長M.2模組的插座通常也能接受較短的同類模組,只需要為較短的模組提供不同位置的安裝螺釘。